樊錦詩年表
關燈
小
中
大
1938年7月9日 出生于北平。
1946年9月 就讀上海市彼得小學(愚園路)一年級。
1947年9月 就讀上海市求德小學二年級。
1948—1952年 就讀上海市善導小學(海甯路一小)三至六年級。
1952—1958年 就讀上海市新滬中學初一至高三。
1958—1963年 就讀北京大學曆史學系考古專業。
1963年9月 就業于敦煌文物研究所。
1963—1966年 配合敦煌莫高窟南區危崖加固工程,參加莫高窟南區窟前遺址發掘清理工作。
1964—1965年 在甘肅省山丹縣花寨公社參加社會主義教育運動。
1966—1976年 參加敦煌七裡鎮漢墓、義園灣晉墓、文化路晉墓、孟家橋唐墓發掘清理;參加黨河古墓葬調查。
1967年1月15日 在珞珈山和彭金章先生結婚。
1968年11月17日 大兒子彭予民在敦煌出生。
1972年 擔任敦煌文物研究所考古組負責人。
撰寫《莫高窟發現的唐代絲織物及其他》(與馬世長合寫),發表于《文物》。
1973年10月26日 小兒子彭曉民在武漢出生。
1974年 經蘇永年、吳小弟介紹加入中國共産黨。
1975年 撰寫《敦煌甜水井漢代遺址的調查》(與馬世長合寫),發表于《考古》。
1977年 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長、黨支部委員。
1978年 參與編撰《敦煌彩塑》(與段文傑合寫),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1979年 主持編纂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全部洞窟的保護檔案。
1980年 撰寫《敦煌莫高窟北朝洞窟的分期》。
1981年 撰寫《近五年來敦煌文物研究所的研究工作》,發表于《中國曆史研究動态》1981年第9期。
1982年 評為館員專業技術職稱。
撰寫《敦煌莫高窟北朝洞窟的分期》(與馬世長、關友惠合寫),發表于由文物出版社與日本平凡社合作出版的《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第一卷)。
主持籌辦并參加在日本舉辦的“中國敦煌壁畫展”。
1983年 擔任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理事,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第六屆委員會委員。
參加“1983年全國敦煌學術研讨會”,并發表論文《敦煌莫高窟唐前期洞窟分期》。
撰寫《莫高窟第290窟的佛傳故事畫》(與馬世長合寫),發表于《敦煌研究·創刊号》。
1984年 敦煌文物研究所擴建為敦煌研究院,任副院長。
撰寫《莫高窟隋代石窟分期》(與關友惠、劉玉權合寫),發表于由文物出版社與日本平凡社出版的《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第二卷)。
1985年 榮獲“全國優秀邊陲兒女”銀質獎章。
受聘為中國考古學會會員。
撰寫《莫高窟壁畫藝術·北涼》,發表于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敦煌藝術小叢書》。
1986年 榮獲“全國優秀共産黨員”稱号。
作為申報“敦煌莫高窟世界文化遺産”項目負責人,主持編寫敦煌莫高窟世界文化遺産的申報材料。
赴烏魯木齊參加“全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第二屆年會”并發表演講。
1987年 當選中國共産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應邀參加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和香港大學中文系中國文化研究所聯合主辦的“國際敦煌吐魯番學術會議”,發表論文《莫高窟北周石窟造像與南朝的影響》。
主持籌辦“1987年敦煌石窟研究國際讨論會”,并發表論文《敦煌莫高窟唐前期石窟的洞窟形制和題材布局》。
1988年 評為副研究館員專業技術職稱。
率團赴日本東京藝術大學進行文物環境保護科學考察。
撰寫《絲綢古道話滄桑》,發表于《人民日報》(海外版,9月20日)。
1989年 随國家文物局沈竹副局長赴美國洛杉矶,與蓋蒂基金會簽訂合作研究保護莫高窟協議。
1990年 主持籌辦“1990年敦煌學國際學術讨論會”。
主持榆林窟加固工程。
率團赴日本與東京國立文化财研究所商談中日合作保護敦煌莫高窟事宜,并起草合作保護協議。
應邀赴加拿大參加“第33屆亞洲與北非研究國際學術會議”。
1991年 榮獲“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稱号。
赴美國洛杉矶,與蓋蒂基金會簽訂第二階段合作協議。
主持新建“敦煌石窟文物保護研究陳列中心”展覽陳列。
應邀為甘肅聯合大學文博大專班講授《中國石窟考古概論》。
1992年 享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被國家文物局與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聘為“中國石窟管理培訓班”教員,講授《敦煌莫高窟遺址的管理》。
參加中美聯合召開的“絲綢之路古遺址保護國際學術會議”,發表論文《敦煌莫高窟崖頂風沙危害的研究》。
1993年 擔任敦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聘為中國絲綢之路協會理事。
任第八屆全國政治協商委員會委員。
參加由敦煌研究院、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中國文物研究所聯合在莫高窟舉辦的“絲綢之路古遺址保護國際學術讨論會”,并發表論文《敦煌石窟保護五十年》。
應邀赴北京參加“迎接21世紀的中國考古學國際學術讨論會”,發表論文《敦煌考古四十年》。
1994年 評為
1946年9月 就讀上海市彼得小學(愚園路)一年級。
1947年9月 就讀上海市求德小學二年級。
1948—1952年 就讀上海市善導小學(海甯路一小)三至六年級。
1952—1958年 就讀上海市新滬中學初一至高三。
1958—1963年 就讀北京大學曆史學系考古專業。
1963年9月 就業于敦煌文物研究所。
1963—1966年 配合敦煌莫高窟南區危崖加固工程,參加莫高窟南區窟前遺址發掘清理工作。
1964—1965年 在甘肅省山丹縣花寨公社參加社會主義教育運動。
1966—1976年 參加敦煌七裡鎮漢墓、義園灣晉墓、文化路晉墓、孟家橋唐墓發掘清理;參加黨河古墓葬調查。
1967年1月15日 在珞珈山和彭金章先生結婚。
1968年11月17日 大兒子彭予民在敦煌出生。
1972年 擔任敦煌文物研究所考古組負責人。
撰寫《莫高窟發現的唐代絲織物及其他》(與馬世長合寫),發表于《文物》。
1973年10月26日 小兒子彭曉民在武漢出生。
1974年 經蘇永年、吳小弟介紹加入中國共産黨。
1975年 撰寫《敦煌甜水井漢代遺址的調查》(與馬世長合寫),發表于《考古》。
1977年 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長、黨支部委員。
1978年 參與編撰《敦煌彩塑》(與段文傑合寫),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1979年 主持編纂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全部洞窟的保護檔案。
1980年 撰寫《敦煌莫高窟北朝洞窟的分期》。
1981年 撰寫《近五年來敦煌文物研究所的研究工作》,發表于《中國曆史研究動态》1981年第9期。
1982年 評為館員專業技術職稱。
撰寫《敦煌莫高窟北朝洞窟的分期》(與馬世長、關友惠合寫),發表于由文物出版社與日本平凡社合作出版的《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第一卷)。
主持籌辦并參加在日本舉辦的“中國敦煌壁畫展”。
1983年 擔任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理事,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第六屆委員會委員。
參加“1983年全國敦煌學術研讨會”,并發表論文《敦煌莫高窟唐前期洞窟分期》。
撰寫《莫高窟第290窟的佛傳故事畫》(與馬世長合寫),發表于《敦煌研究·創刊号》。
1984年 敦煌文物研究所擴建為敦煌研究院,任副院長。
撰寫《莫高窟隋代石窟分期》(與關友惠、劉玉權合寫),發表于由文物出版社與日本平凡社出版的《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第二卷)。
1985年 榮獲“全國優秀邊陲兒女”銀質獎章。
受聘為中國考古學會會員。
撰寫《莫高窟壁畫藝術·北涼》,發表于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敦煌藝術小叢書》。
1986年 榮獲“全國優秀共産黨員”稱号。
作為申報“敦煌莫高窟世界文化遺産”項目負責人,主持編寫敦煌莫高窟世界文化遺産的申報材料。
赴烏魯木齊參加“全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第二屆年會”并發表演講。
1987年 當選中國共産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應邀參加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和香港大學中文系中國文化研究所聯合主辦的“國際敦煌吐魯番學術會議”,發表論文《莫高窟北周石窟造像與南朝的影響》。
主持籌辦“1987年敦煌石窟研究國際讨論會”,并發表論文《敦煌莫高窟唐前期石窟的洞窟形制和題材布局》。
1988年 評為副研究館員專業技術職稱。
率團赴日本東京藝術大學進行文物環境保護科學考察。
撰寫《絲綢古道話滄桑》,發表于《人民日報》(海外版,9月20日)。
1989年 随國家文物局沈竹副局長赴美國洛杉矶,與蓋蒂基金會簽訂合作研究保護莫高窟協議。
1990年 主持籌辦“1990年敦煌學國際學術讨論會”。
主持榆林窟加固工程。
率團赴日本與東京國立文化财研究所商談中日合作保護敦煌莫高窟事宜,并起草合作保護協議。
應邀赴加拿大參加“第33屆亞洲與北非研究國際學術會議”。
1991年 榮獲“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稱号。
赴美國洛杉矶,與蓋蒂基金會簽訂第二階段合作協議。
主持新建“敦煌石窟文物保護研究陳列中心”展覽陳列。
應邀為甘肅聯合大學文博大專班講授《中國石窟考古概論》。
1992年 享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被國家文物局與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聘為“中國石窟管理培訓班”教員,講授《敦煌莫高窟遺址的管理》。
參加中美聯合召開的“絲綢之路古遺址保護國際學術會議”,發表論文《敦煌莫高窟崖頂風沙危害的研究》。
1993年 擔任敦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聘為中國絲綢之路協會理事。
任第八屆全國政治協商委員會委員。
參加由敦煌研究院、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中國文物研究所聯合在莫高窟舉辦的“絲綢之路古遺址保護國際學術讨論會”,并發表論文《敦煌石窟保護五十年》。
應邀赴北京參加“迎接21世紀的中國考古學國際學術讨論會”,發表論文《敦煌考古四十年》。
1994年 評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