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保護就是和時間賽跑
關燈
小
中
大
莫高窟保存面臨的風險
莫高窟綿延千年,地處戈壁沙漠腹地,氣候幹燥,雨量稀少,洞窟内微環境相對穩定,壁畫和彩塑所用礦物顔料性質穩定不易變化,曆史上鮮有災難性戰事和社會動蕩,這些是洞窟本體、壁畫和彩塑得以保存至今的重要條件。
但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也在不斷地威脅着莫高窟洞窟及其壁畫和彩塑的保存。
特别是16世紀中葉明朝政府封閉嘉峪關,關外人民内遷,敦煌淪為邊荒之地,石窟停止開鑿,繁榮興盛的佛教聖地趨于冷寂,以緻逐漸被人遺忘。
從封關到1944年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的近四百年間,莫高窟無人看管維護,任由窟檐糟朽、窟門缺失、窟室坍塌、風吹日曬、沙子侵入、河水倒灌,還有旅人或散兵居住投宿、修炕搭竈。
這個時期的種種自然和人為的破壞,加速了莫高窟壁畫和彩塑多種病害的爆發。
至20世紀40年代,曆經滄桑的莫高窟,已呈現一派荒涼破敗的景象。
敦煌研究院保護專業人員經過對莫高窟洞窟崖體及其壁畫和彩塑,以及石窟大環境和洞窟微環境的多年調查、監測和研究發現,莫高窟文物的保存受到多種風險影響和威脅,壁畫和彩塑本體的許多病害往往是多種風險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這些風險因素長期威脅着石窟本體、壁畫和彩塑及石窟環境的保存。
首先是來自風沙的自然侵害。
莫高窟地處戈壁沙漠邊緣,千百年來長期受到風沙的威脅。
稍有風吹,就有鳴沙山的流沙從莫高窟崖頂飛瀉而下。
風沙流會吹蝕洞窟圍岩,磨蝕露天壁畫,甚至造成岩體坍塌,風沙一旦進入洞窟還會破壞壁畫和彩塑。
特别是16世紀中葉以後,因莫高窟長期無人管理和看護,洞窟門窗破損,傾瀉的沙子不同程度地積存于許多洞窟中,吹入窟内的沙子直接磨蝕壁畫和彩塑。
倘若遇到強降雨,窟前積水灌入洞窟,窟内積沙儲水,就會導緻洞窟濕度增高,引起壁畫黴變、酥堿等病害。
風沙還會造成窟前環境污染,所以要經常清掃,拉運積沙。
20世紀80年代以前,工作人員每年要從窟區清除積沙約3000—4000立方米,耗費大量人力财力。
經過多年的風沙防治,風沙危害已基本得到控制;但每年春季開始,常有沙塵天氣。
細小的沙塵飄入洞窟,沉積在壁畫和彩塑表面,依然不利于文物保護。
其次是水的入滲和可溶鹽的危害。
敦煌壁畫大緻由支撐體(洞窟岩壁)、地仗層(草泥層)、畫面層(顔料層)組成。
莫高窟每年夏季有季節性降雨。
雨水沿崖體裂隙滲入岩層,溶解了岩體中的鹽分。
溶解後的可溶鹽随水分運移到洞窟岩體、壁畫地仗層和顔料層中,使壁畫潮解。
待水分揮發後,可溶鹽在壁畫地仗層和顔料層中結晶。
降雨時,潮濕空氣進入洞窟,被壁畫地仗和岩體吸收,再次使鹽分溶解。
這個過程反複發生,導緻岩體疏松,壁畫出現空鼓、起甲、酥堿等病害。
這些病害對壁畫的破壞非常嚴重,且難以控制。
最可怕的是地質災害。
莫高窟建造在砂礫岩體中,且位于甘肅省河西地震區邊緣。
在自然營力的緩慢侵蝕與曆史上各類突發地質災害的疊加作用下,開鑿洞窟較多的岩層存在着許多縱向和橫向裂隙,風蝕、雨蝕緻使裂隙發育加劇,破壞了岩體賴以固結的泥質、鈣質膠結物。
一千多年時間,引起莫高窟立面岩體局部垮落、坍塌,一些洞窟的甬道和前室部分已不存在。
這種狀況,在1964年的加固工程之後得到緩解,不穩定的脆弱岩體得到了加固,阻止了岩體的坍塌。
還有一種災難就是人為導緻的破壞,最典型的就是臭名昭著的華爾納之流剝離、盜竊敦煌壁畫的行徑。
1923年9月,華爾納一行從西安出發,第一次代表美國哈佛大學福格藝術博物館在中國實地考察。
這支考察隊輕車簡從,隻帶了滑膛槍、自動手槍、地圖、化學藥品以及照相器材。
這是一次蓄謀已久的文物盜竊,華爾納一開始就瞄準了中國美術品。
他相信,隻要帶回實物的壁畫,就能在哈佛大學實驗室的幫助下,弄清唐朝壁畫名家所使用的顔料及其來源,解答藝術史上一些難以捉摸的問題。
華爾納利用特制的化學膠布粘取了26方最為精美的壁畫,還盜走了幾尊經典的彩塑。
嚴重的人為破壞還有哥薩克士兵在洞窟裡的肆意破壞。
俄國“十月革命”後,沙俄舊部阿連闊夫率領的阿尤古斯軍團敗退中國境内,新疆督軍古達雲運籌帷幄、決勝千裡,在與阿連闊夫所率領的哥薩克軍隊經過一番驚心動魄的較量之後,最終使其解卸武器。
當時的新疆督軍遵守國際公約,應他們的要求護送阿尤古斯軍團踏上了前往第三國的征程。
但因時局動蕩,北洋政府當局恐戰火再起,便于中途令其滞留甘肅敦煌。
因此1922年,在愚昧無知的官吏的操縱下,莫高窟的一些洞窟變成了哥薩克士兵的營地。
莫高窟曾一度關押了數百名哥薩克士兵,他們居然在洞窟中燒火做飯,煙熏火燎,胡亂刻畫,造成了洞窟壁畫的毀壞。
此外,一度也有敦煌當地人進洞點火做飯,甚至把洞窟充當羊圈,還有在壁畫上亂寫亂畫的。
王道士除了出賣藏經洞文書之外,為了方便往來各個洞窟,他居然在洞窟之間打了穿洞,以開辟行走的通道,極大地破壞了許多洞裡的壁畫。
常書鴻先生主持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工作之後,實施了封洞。
現在我們還能在莫高窟看到被封堵上的王道士的穿洞。
此外,如果管理不善,旅遊對莫高窟也勢必會産生負面影響。
莫高窟在曆史上是供奉佛陀的殿堂,是佛教徒參拜的場所,本不具備開放博物館的條件和功能,又不能按照博物館展陳的要求進行任何改造。
莫高窟大多數洞窟空間狹小,據統計,面積在1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洞窟僅18個,50—100平方米的洞窟21個,25—50平方米的洞窟41個,10—25平方米的洞窟123個,10平方米以下的洞窟289個,其中面積在25平方米以下的洞窟占了洞窟總數的83%以上,因此洞窟可承載的遊客量十分有限。
自1979年正式向社會開放以來,莫高窟的遊客人數逐年增加。
特别是進入21世紀以後,随着西部大開發,旅遊業大發展,遊客數量快速遞增。
2001年超過30萬人次,此後每隔兩三年,年遊客數量就會增長10萬人次,到2014年達到80萬人次;2015年激增到115萬人次,增速為43.75%;2016年增至135萬人次,增速為18.4%;2017年增至170萬人次,增速為25.9%;2018年增至195萬人次,同比增長14%。
預計2019年會突破200萬人次。
随着旅遊業的迅猛發展,未來莫高窟的遊客數量可能還會不斷突破紀錄,這會給莫高窟本體及其賦存環境的保護和遊客服務管理能力帶來極大的壓力。
大量遊客進入洞窟參觀,使得洞窟内的溫濕度波動劇烈,相對濕度和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對洞窟的長期保存和遊客的健康均有十分不利的影響。
持之以恒的沙害治理 1944年,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
常書鴻先生擔任所長期間,采用引流沖沙,就是把宕泉河的水引到提前築好的水壩裡,希望能夠放水把積沙沖走;盡管如此,仍不能有效阻斷流沙對莫高窟的侵蝕。
從50年代留下的照片來看,南區有些洞口的流沙堆積高達四五米,一直淹沒到第二層石窟的地面。
第129窟到第109窟的流沙,已經直接堆到石窟門口;第108窟到第100窟的流沙甚至已經封堵了窟門。
第79窟到第21窟,流沙甚至比下層石窟地面還要高出幾十厘米到一兩米不等。
為了治沙,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工作人員想盡了各種辦法。
防治風沙的試驗工作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就開始了。
當時曾經在石窟的山崖邊上修建防沙牆,通過鋪壓碎石等方法進行小規模防沙試驗,短時間内起到了一定效果,但後來相繼失效。
老一輩的敦煌文物研究所人,幾乎每天早上都要出工,清理積沙。
幾十年如一日,以牛車運沙,用人力在窟前清除積沙。
80年代末開始,敦煌研究院與中科院蘭州沙漠研究所合作,在美國蓋蒂基金會的支持和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的直接參與下,實施莫高窟崖頂風沙危害綜合防治試驗研究。
通過對莫高窟地區風沙活動規律及強度的監測和研究,基本掌握了莫高窟崖頂風沙遷移的規律,經過專家反複論證,在莫高窟崖頂安裝了長達3240米的“A”字形高立式尼龍防沙網,使洞窟前的積沙減少了70%—80%。
經過幾年對防沙效果的觀察,工作人員發現吹向窟區的沙子堆積在防沙網兩側,像一道沙築的小長城,每年必須清除防沙網兩側的積沙。
為解決這一問題,後又在“A”字形沙障往西,培植了兩條人工防沙林帶,種植了梭梭樹、花棒和沙拐棗等沙生植物,應用滴灌節水技術育林。
這兩條防沙林帶長約兩公裡,大約十八公頃。
防沙林帶大幅度減少了防沙網兩側的積沙,防沙效果得到明顯提升。
2008年開工的敦煌莫高窟保護利用工程的子項目風沙防護工程,在原有風沙防護項目的基礎上,增加礫石鋪壓,擴大了高立式阻沙栅欄、草方格和植物固沙林帶防護,進一步完善了莫高窟崖頂風沙防護體系,将風沙對莫高窟的危害程度降至最低。
搶救和預防:保護工作的“二重奏” 我的胃不好,每天都要吃“多酶片”,還有胡慶餘堂的“胃複春片”。
萎縮性胃炎讓我基本沒有什麼胃口,飯量很小。
我體檢下來渾身都是毛病,和莫高窟一樣了,莫高窟也是每一個洞窟都有病。
我深知莫高窟會慢慢走向衰老,這是不可逆轉的自然規律。
自然界任何物質到了一定時候都要轉化成另一種形态,莫高窟的“消失”最終也是不可阻擋的。
但我們不能就這樣任憑其消亡,而是要想辦法做一些搶救和補救,盡可能延緩它的衰老,延長它的壽命。
莫高窟保護是一個永恒的主題。
因為這些壁畫、彩塑是泥土、草料、木料、礦物顔料、動物膠制作出來的,非常脆弱,總有一天會消失。
我們的保護就是要和時間賽跑。
莫高窟最早的洞窟距今已有1653年,最晚的也有七八百年的曆史。
曆經千年的莫高窟,有着不同程度的病害。
“文革”之前基本上都是搶救性保護。
那段時間,對于壁畫空鼓、起甲、酥堿,崖體風化、坍塌等問題進行了搶救性保護修複,同時完成了莫高窟危崖體加固、部分洞窟的防滲等工程。
目前,莫高窟壁畫病害主要有三種,即空鼓、起甲、酥堿。
畫工繪制壁畫之前,要用泥土混合碎麥稭,然後塗抹在岩壁上作為壁畫的泥質地仗層。
隋唐以前大都直接在地仗層上作畫,自隋唐開始,畫工會在地仗層上再抹上一層薄如蛋殼的白灰,經過打磨後才可以作為壁畫的底色。
洞窟曆經千年之後,泥質的地仗層逐漸從岩體上脫離開來,形成了壁畫與岩體之間的空隙。
這種空隙對壁畫是緻命的,一旦遭遇地震或大風,壁畫很容易整體脫落。
壁畫脫落掉至地面就會“粉身碎骨”,很難修複了,這是最可怕的。
這種病害就是空鼓,是壁畫保存所面臨的嚴重問題之一。
還有起甲的問題。
起甲的表現形式是壁畫白粉層及其上面的顔料層發生龜裂,進而形成鱗片狀翹起。
翹起來的龜裂層,時間長了就會脫落。
久而久之隻剩下壁畫的泥層,嚴重的還會導緻壁畫消失。
還有一種病害就是酥堿。
壁畫的酥堿病害,被稱為壁畫的“癌症”,其現象是壁畫地仗泥層黏結性喪失,泥土顆粒逐漸掉落酥粉。
在水和潮濕空氣的作用下,崖體及壁畫地仗層中大量的硫酸鈉和氯化鈉活動遷移,聚積在壁畫地仗層和顔料層中,反複溶解、結晶,從而産生酥堿病變。
因為年代久遠,幾乎每個洞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病害。
壁畫的病情惡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且将會持續下去。
如遇到下雨等惡劣天氣,潮濕空氣進入洞窟,将加速惡化,即使在進行保護修複的同時,這種過程也不會停止。
我們從事壁畫保護修複的專家,就好像是“壁畫醫生”,每天早上睜開眼睛就想着這群“病人”,想方設法要醫治這些“病人”。
壁畫的很多病害是肉眼不可見的,譬如壁畫的酥堿。
針對這種問題,現在采用的方法就是先把鹽給脫出來,然後用醫用注射器将合适的修複黏結材料注射到病害的地方,以此緩解病害的程度。
整個過程是一套有序的工藝,既要有适合的修複材料,也要有科學的工藝。
這也是我們開展國際合作的一個重要内容。
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率先在國内的文博系統中開展對外合作,學習國際先進保護理念和先進保護技術
但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也在不斷地威脅着莫高窟洞窟及其壁畫和彩塑的保存。
特别是16世紀中葉明朝政府封閉嘉峪關,關外人民内遷,敦煌淪為邊荒之地,石窟停止開鑿,繁榮興盛的佛教聖地趨于冷寂,以緻逐漸被人遺忘。
從封關到1944年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的近四百年間,莫高窟無人看管維護,任由窟檐糟朽、窟門缺失、窟室坍塌、風吹日曬、沙子侵入、河水倒灌,還有旅人或散兵居住投宿、修炕搭竈。
這個時期的種種自然和人為的破壞,加速了莫高窟壁畫和彩塑多種病害的爆發。
至20世紀40年代,曆經滄桑的莫高窟,已呈現一派荒涼破敗的景象。
敦煌研究院保護專業人員經過對莫高窟洞窟崖體及其壁畫和彩塑,以及石窟大環境和洞窟微環境的多年調查、監測和研究發現,莫高窟文物的保存受到多種風險影響和威脅,壁畫和彩塑本體的許多病害往往是多種風險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這些風險因素長期威脅着石窟本體、壁畫和彩塑及石窟環境的保存。
首先是來自風沙的自然侵害。
莫高窟地處戈壁沙漠邊緣,千百年來長期受到風沙的威脅。
稍有風吹,就有鳴沙山的流沙從莫高窟崖頂飛瀉而下。
風沙流會吹蝕洞窟圍岩,磨蝕露天壁畫,甚至造成岩體坍塌,風沙一旦進入洞窟還會破壞壁畫和彩塑。
特别是16世紀中葉以後,因莫高窟長期無人管理和看護,洞窟門窗破損,傾瀉的沙子不同程度地積存于許多洞窟中,吹入窟内的沙子直接磨蝕壁畫和彩塑。
倘若遇到強降雨,窟前積水灌入洞窟,窟内積沙儲水,就會導緻洞窟濕度增高,引起壁畫黴變、酥堿等病害。
風沙還會造成窟前環境污染,所以要經常清掃,拉運積沙。
20世紀80年代以前,工作人員每年要從窟區清除積沙約3000—4000立方米,耗費大量人力财力。
經過多年的風沙防治,風沙危害已基本得到控制;但每年春季開始,常有沙塵天氣。
細小的沙塵飄入洞窟,沉積在壁畫和彩塑表面,依然不利于文物保護。
其次是水的入滲和可溶鹽的危害。
敦煌壁畫大緻由支撐體(洞窟岩壁)、地仗層(草泥層)、畫面層(顔料層)組成。
莫高窟每年夏季有季節性降雨。
雨水沿崖體裂隙滲入岩層,溶解了岩體中的鹽分。
溶解後的可溶鹽随水分運移到洞窟岩體、壁畫地仗層和顔料層中,使壁畫潮解。
待水分揮發後,可溶鹽在壁畫地仗層和顔料層中結晶。
降雨時,潮濕空氣進入洞窟,被壁畫地仗和岩體吸收,再次使鹽分溶解。
這個過程反複發生,導緻岩體疏松,壁畫出現空鼓、起甲、酥堿等病害。
這些病害對壁畫的破壞非常嚴重,且難以控制。
最可怕的是地質災害。
莫高窟建造在砂礫岩體中,且位于甘肅省河西地震區邊緣。
在自然營力的緩慢侵蝕與曆史上各類突發地質災害的疊加作用下,開鑿洞窟較多的岩層存在着許多縱向和橫向裂隙,風蝕、雨蝕緻使裂隙發育加劇,破壞了岩體賴以固結的泥質、鈣質膠結物。
一千多年時間,引起莫高窟立面岩體局部垮落、坍塌,一些洞窟的甬道和前室部分已不存在。
這種狀況,在1964年的加固工程之後得到緩解,不穩定的脆弱岩體得到了加固,阻止了岩體的坍塌。
還有一種災難就是人為導緻的破壞,最典型的就是臭名昭著的華爾納之流剝離、盜竊敦煌壁畫的行徑。
1923年9月,華爾納一行從西安出發,第一次代表美國哈佛大學福格藝術博物館在中國實地考察。
這支考察隊輕車簡從,隻帶了滑膛槍、自動手槍、地圖、化學藥品以及照相器材。
這是一次蓄謀已久的文物盜竊,華爾納一開始就瞄準了中國美術品。
他相信,隻要帶回實物的壁畫,就能在哈佛大學實驗室的幫助下,弄清唐朝壁畫名家所使用的顔料及其來源,解答藝術史上一些難以捉摸的問題。
華爾納利用特制的化學膠布粘取了26方最為精美的壁畫,還盜走了幾尊經典的彩塑。
嚴重的人為破壞還有哥薩克士兵在洞窟裡的肆意破壞。
俄國“十月革命”後,沙俄舊部阿連闊夫率領的阿尤古斯軍團敗退中國境内,新疆督軍古達雲運籌帷幄、決勝千裡,在與阿連闊夫所率領的哥薩克軍隊經過一番驚心動魄的較量之後,最終使其解卸武器。
當時的新疆督軍遵守國際公約,應他們的要求護送阿尤古斯軍團踏上了前往第三國的征程。
但因時局動蕩,北洋政府當局恐戰火再起,便于中途令其滞留甘肅敦煌。
因此1922年,在愚昧無知的官吏的操縱下,莫高窟的一些洞窟變成了哥薩克士兵的營地。
莫高窟曾一度關押了數百名哥薩克士兵,他們居然在洞窟中燒火做飯,煙熏火燎,胡亂刻畫,造成了洞窟壁畫的毀壞。
此外,一度也有敦煌當地人進洞點火做飯,甚至把洞窟充當羊圈,還有在壁畫上亂寫亂畫的。
王道士除了出賣藏經洞文書之外,為了方便往來各個洞窟,他居然在洞窟之間打了穿洞,以開辟行走的通道,極大地破壞了許多洞裡的壁畫。
常書鴻先生主持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工作之後,實施了封洞。
現在我們還能在莫高窟看到被封堵上的王道士的穿洞。
此外,如果管理不善,旅遊對莫高窟也勢必會産生負面影響。
莫高窟在曆史上是供奉佛陀的殿堂,是佛教徒參拜的場所,本不具備開放博物館的條件和功能,又不能按照博物館展陳的要求進行任何改造。
莫高窟大多數洞窟空間狹小,據統計,面積在1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洞窟僅18個,50—100平方米的洞窟21個,25—50平方米的洞窟41個,10—25平方米的洞窟123個,10平方米以下的洞窟289個,其中面積在25平方米以下的洞窟占了洞窟總數的83%以上,因此洞窟可承載的遊客量十分有限。
自1979年正式向社會開放以來,莫高窟的遊客人數逐年增加。
特别是進入21世紀以後,随着西部大開發,旅遊業大發展,遊客數量快速遞增。
2001年超過30萬人次,此後每隔兩三年,年遊客數量就會增長10萬人次,到2014年達到80萬人次;2015年激增到115萬人次,增速為43.75%;2016年增至135萬人次,增速為18.4%;2017年增至170萬人次,增速為25.9%;2018年增至195萬人次,同比增長14%。
預計2019年會突破200萬人次。
随着旅遊業的迅猛發展,未來莫高窟的遊客數量可能還會不斷突破紀錄,這會給莫高窟本體及其賦存環境的保護和遊客服務管理能力帶來極大的壓力。
大量遊客進入洞窟參觀,使得洞窟内的溫濕度波動劇烈,相對濕度和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對洞窟的長期保存和遊客的健康均有十分不利的影響。
持之以恒的沙害治理 1944年,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
常書鴻先生擔任所長期間,采用引流沖沙,就是把宕泉河的水引到提前築好的水壩裡,希望能夠放水把積沙沖走;盡管如此,仍不能有效阻斷流沙對莫高窟的侵蝕。
從50年代留下的照片來看,南區有些洞口的流沙堆積高達四五米,一直淹沒到第二層石窟的地面。
第129窟到第109窟的流沙,已經直接堆到石窟門口;第108窟到第100窟的流沙甚至已經封堵了窟門。
第79窟到第21窟,流沙甚至比下層石窟地面還要高出幾十厘米到一兩米不等。
為了治沙,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工作人員想盡了各種辦法。
防治風沙的試驗工作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就開始了。
當時曾經在石窟的山崖邊上修建防沙牆,通過鋪壓碎石等方法進行小規模防沙試驗,短時間内起到了一定效果,但後來相繼失效。
老一輩的敦煌文物研究所人,幾乎每天早上都要出工,清理積沙。
幾十年如一日,以牛車運沙,用人力在窟前清除積沙。
80年代末開始,敦煌研究院與中科院蘭州沙漠研究所合作,在美國蓋蒂基金會的支持和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的直接參與下,實施莫高窟崖頂風沙危害綜合防治試驗研究。
通過對莫高窟地區風沙活動規律及強度的監測和研究,基本掌握了莫高窟崖頂風沙遷移的規律,經過專家反複論證,在莫高窟崖頂安裝了長達3240米的“A”字形高立式尼龍防沙網,使洞窟前的積沙減少了70%—80%。
經過幾年對防沙效果的觀察,工作人員發現吹向窟區的沙子堆積在防沙網兩側,像一道沙築的小長城,每年必須清除防沙網兩側的積沙。
為解決這一問題,後又在“A”字形沙障往西,培植了兩條人工防沙林帶,種植了梭梭樹、花棒和沙拐棗等沙生植物,應用滴灌節水技術育林。
這兩條防沙林帶長約兩公裡,大約十八公頃。
防沙林帶大幅度減少了防沙網兩側的積沙,防沙效果得到明顯提升。
2008年開工的敦煌莫高窟保護利用工程的子項目風沙防護工程,在原有風沙防護項目的基礎上,增加礫石鋪壓,擴大了高立式阻沙栅欄、草方格和植物固沙林帶防護,進一步完善了莫高窟崖頂風沙防護體系,将風沙對莫高窟的危害程度降至最低。
搶救和預防:保護工作的“二重奏” 我的胃不好,每天都要吃“多酶片”,還有胡慶餘堂的“胃複春片”。
萎縮性胃炎讓我基本沒有什麼胃口,飯量很小。
我體檢下來渾身都是毛病,和莫高窟一樣了,莫高窟也是每一個洞窟都有病。
我深知莫高窟會慢慢走向衰老,這是不可逆轉的自然規律。
自然界任何物質到了一定時候都要轉化成另一種形态,莫高窟的“消失”最終也是不可阻擋的。
但我們不能就這樣任憑其消亡,而是要想辦法做一些搶救和補救,盡可能延緩它的衰老,延長它的壽命。
莫高窟保護是一個永恒的主題。
因為這些壁畫、彩塑是泥土、草料、木料、礦物顔料、動物膠制作出來的,非常脆弱,總有一天會消失。
我們的保護就是要和時間賽跑。
莫高窟最早的洞窟距今已有1653年,最晚的也有七八百年的曆史。
曆經千年的莫高窟,有着不同程度的病害。
“文革”之前基本上都是搶救性保護。
那段時間,對于壁畫空鼓、起甲、酥堿,崖體風化、坍塌等問題進行了搶救性保護修複,同時完成了莫高窟危崖體加固、部分洞窟的防滲等工程。
目前,莫高窟壁畫病害主要有三種,即空鼓、起甲、酥堿。
畫工繪制壁畫之前,要用泥土混合碎麥稭,然後塗抹在岩壁上作為壁畫的泥質地仗層。
隋唐以前大都直接在地仗層上作畫,自隋唐開始,畫工會在地仗層上再抹上一層薄如蛋殼的白灰,經過打磨後才可以作為壁畫的底色。
洞窟曆經千年之後,泥質的地仗層逐漸從岩體上脫離開來,形成了壁畫與岩體之間的空隙。
這種空隙對壁畫是緻命的,一旦遭遇地震或大風,壁畫很容易整體脫落。
壁畫脫落掉至地面就會“粉身碎骨”,很難修複了,這是最可怕的。
這種病害就是空鼓,是壁畫保存所面臨的嚴重問題之一。
還有起甲的問題。
起甲的表現形式是壁畫白粉層及其上面的顔料層發生龜裂,進而形成鱗片狀翹起。
翹起來的龜裂層,時間長了就會脫落。
久而久之隻剩下壁畫的泥層,嚴重的還會導緻壁畫消失。
還有一種病害就是酥堿。
壁畫的酥堿病害,被稱為壁畫的“癌症”,其現象是壁畫地仗泥層黏結性喪失,泥土顆粒逐漸掉落酥粉。
在水和潮濕空氣的作用下,崖體及壁畫地仗層中大量的硫酸鈉和氯化鈉活動遷移,聚積在壁畫地仗層和顔料層中,反複溶解、結晶,從而産生酥堿病變。
因為年代久遠,幾乎每個洞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病害。
壁畫的病情惡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且将會持續下去。
如遇到下雨等惡劣天氣,潮濕空氣進入洞窟,将加速惡化,即使在進行保護修複的同時,這種過程也不會停止。
我們從事壁畫保護修複的專家,就好像是“壁畫醫生”,每天早上睜開眼睛就想着這群“病人”,想方設法要醫治這些“病人”。
壁畫的很多病害是肉眼不可見的,譬如壁畫的酥堿。
針對這種問題,現在采用的方法就是先把鹽給脫出來,然後用醫用注射器将合适的修複黏結材料注射到病害的地方,以此緩解病害的程度。
整個過程是一套有序的工藝,既要有适合的修複材料,也要有科學的工藝。
這也是我們開展國際合作的一個重要内容。
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率先在國内的文博系統中開展對外合作,學習國際先進保護理念和先進保護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