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敦煌石窟藝術

關燈
綿延千年的形象佛教史 敦煌石窟的洞窟建築、彩塑、壁畫與藏經洞出土的文書和藝術品,是曆經上千年的中西文化交融形成的,世界上很少有這樣連續千年,吸收多民族文化藝術和東西方文化藝術,獨具特點、自成體系的佛教石窟藝術。

    敦煌石窟藝術向人們展示了中國佛教美術史的發展曆程,也展現了中國與世界藝術交流的曆史,對研究中國美術史和世界美術史都有重要的意義。

     莫高窟屬于綜合藝術,由建築、彩塑和壁畫組成。

    洞窟建築因功能不同而形制多樣;彩塑是莫高窟藝術的主體,位于窟内顯著的位置;壁畫則分布于佛龛、四壁和洞窟頂部等處。

     莫高窟的建築形制主要有五種。

    一是禅窟,正壁開龛塑像,左右兩側壁各開兩個或四個僅能容身的小鬥室,供佛教徒坐禅修行。

    二是中心塔柱窟,是洞窟中間鑿出連地接頂的中國方形樓閣式塔形,塔柱四面開龛塑像,象征佛塔,供修行者入窟繞塔觀像與禮佛。

    以上兩種洞窟形制雖受到印度相應石窟形制的影響,但已被中國化。

    三是殿堂窟,其形式受到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的影響,平面方形,覆鬥頂,正壁開龛塑像,其餘壁面和窟頂都繪壁畫。

    這是修行者禮佛或講法的場所。

    四是佛壇窟,其形制與中原寺廟佛殿,乃至世俗宮室殿堂的格局相類似。

    洞窟主室中央鑿出方形佛壇。

    彩塑群像高居佛壇之上,信徒可圍繞佛壇右旋環通、禮佛觀像。

    五是大像窟,因洞窟裡有巨大的佛像而得名,窟外建有保護洞窟的木構窟檐,如莫高窟第130窟和地标性建築第96窟九層樓。

    我們從洞窟建築形制就可以看出,敦煌莫高窟的洞窟建築有着鮮明的中國特色。

    [1] 莫高窟有大量栩栩如生的彩塑,有佛陀、菩薩、弟子、天王、力士像等。

    十六國、北朝時期的彩塑是古印度犍陀羅、馬圖拉佛教藝術風格和中國本土藝術風格的結合,表現了甯靜沉思的神情。

    隋唐時期,融合了中外藝術風格,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造像,成功地塑造了比例準确、衣飾華麗、造型健美、神态逼真、不同個性的完美藝術形象,成為具有永恒藝術魅力、經久傳世的不朽之作。

    唐代還以石胎泥塑的技法,分别塑造了高達35.5米的北大像和26米的南大像,以及長達15.8米,表現釋迦牟尼佛“涅槃寂靜”的大型卧佛像,表現出大唐文化的恢宏氣象。

    唐代以後的許多洞窟多處于下層,塑像多已被破壞。

     前輩學者把莫高窟的壁畫分為七類(若嚴格劃分則不止七類,但大緻可分為七類)。

    第一類是尊像畫,就是從佛陀到護法天人的佛教衆神像。

    譬如大家喜歡的飛天,就是護法神,他是天上的天人,在天空中為佛供奉鮮花、香氣、歌舞,千姿百态,優美動人。

    第二類是釋迦牟尼故事畫,包含釋迦牟尼佛從太子到成佛的傳記故事畫。

    佛前世還是菩薩的時候,他要經過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等六種修行方法,才能修煉成佛。

    佛在前世做種種善事的故事,被稱為佛的本生故事,比如莫高窟第254窟的“薩埵那太子舍身飼虎”的故事。

    佛門弟子、善男信女和釋迦牟尼度化衆生的故事,被稱為因緣故事。

    第三類是中國傳統神仙畫。

    佛教傳入中國後,為融入中國文化,在以佛教為主題的石窟中,吸收了中國當時最為流行的古代神仙傳說信仰中的神仙形象,如東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風神、雷神、雨神、礔電等。

    第四類是經變畫,簡單說就是把一部佛經的主題思想、主要内容用一整鋪畫像表現出來。

    隋唐時期吸收了印度佛教的畫法,中原地區許多著名畫家以豐富的想象力,将佛教思想與中國傳統的人物畫、建築畫、山水畫、花鳥畫和社會生活場景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創造了不同佛經所描繪的理想中不同的宏偉壯麗、氣象萬千的佛國世界。

    比如《無量壽經變》描繪阿彌陀佛所在的西方極樂淨土世界滿是亭台樓閣、伎樂歌舞,還有琉璃瑪瑙等珍寶,隻有快樂,沒有痛苦。

    第五類是佛教史迹畫,描繪佛教史上的曆史故事、傳說故事,以及一些佛教聖地、聖迹的故事等。

    如佛教徒将漢武帝遣張骞出使西域的真實曆史,篡改為漢武帝派張骞到大夏問佛。

    這純粹是杜撰的,目的是提升佛教的地位,擴大它的影響。

    第六類是供養人畫像,是描繪為祈福禳災而出資開窟的功德主及其眷屬的禮佛供養畫像。

    舉個例子,五代和北宋時期,有個人叫曹議金,他是統治瓜沙二州的節度使。

     他不僅讓人把自己畫得有兩米多高,還把他的妻子、兒子、親戚甚至衙門裡面的屬吏、小官員等一百多人全部畫進去了,這個洞窟成了他光耀門庭的家廟。

    最後一類是裝飾圖案畫,用于裝飾洞窟建築、佛龛、彩塑。

    它的圖案紋樣繁缛多樣,吸收了不少外來的紋樣元素;既可分隔不同題材的壁畫,又像一條精美的紐帶,将洞窟建築、彩塑和壁畫連接成風格和諧的有機整體。

     敦煌壁畫在表現佛教内容的同時,還表現了各時代豐富的社會生活、經濟生活、民俗風情場景,有農業(如耕種、收獲等)、手工業(如打鐵、釀酒等)、商業(如商旅來往、商店買賣等)、軍事(如戰争等)、藝術(如音樂、舞蹈、建築等)、學校、寺廟、百戲體育(如雜技等)、婚喪嫁娶等,堪稱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牆壁上的博物館。

     世界很多地區都有壁畫,中國的許多地方,如不少寺廟和墓葬,也都有壁畫。

    可是要說擁有持續繪制上千年的壁畫藝術的,隻有敦煌莫高窟。

    中國傳世的繪畫保存下來的大多為五代及宋以後的作品,唐代和唐以前的作品十分罕見。

    而在敦煌西魏時期壁畫中寬袍大袖、面容瘦削、神态潇灑的人物形象,則再現了東晉南朝顧恺之、陸探微“顧得其神”“陸得其骨”的秀骨清像的風格。

    唐代前期壁畫中,公元642年的《帝王圖》,可以讓我們領略閻立本《帝王圖》的風韻。

    壁畫中大量衣袂飄舉、筆法豪放的人物畫,是唐代“畫聖”吳道子一派“吳帶當風”的特色。

    盛唐的《都督夫人太原王氏及眷屬禮佛圖》(簡稱《都督夫人禮佛圖》),可以看出唐代開元時期仕女畫家張萱的畫風。

    兩晉到唐代佛教盛行,也是人才輩出的時期,特别是唐代的著名畫家大多在長安、洛陽的寺院中繪制壁畫,他們的最佳作品也都留在了那裡。

    這些在張彥遠的《曆代名畫記》中都有記載。

    可是,長安、洛陽等地的隋唐寺院及其名家繪制的壁畫早已灰飛煙滅,而唯有敦煌保存了大量北朝到隋唐時期的壁畫,成了我們認識那個時代繪畫的絕無僅有的珍貴資料。

     敦煌的彩塑也一樣。

    其他地方也有石雕,西方的古希臘、古羅馬,中國的雲岡、龍門、天龍山石窟等也都曾有精彩絕倫的雕塑,還有陶俑,皇帝陵墓前的石人、石雕、石馬等,都可以看到。

    但是,如果說要找一個綿延千年,從不間斷地塑造彩塑的地方,僅有敦煌莫高窟一處。

     敦煌莫高窟是唯一一個曆經千年開窟,雕塑、壁畫一應俱全的世界藝術寶庫。

    敦煌最了不起和不可替代的,正是她本身就是上千年的形象佛教史,是一部繪畫史,一部雕塑史,一個繪畫博物館。

    在敦煌,每一個洞窟都是一個博物館。

     莫高窟藝術是敦煌石窟藝術的主體,被譽為“絲路明珠”“人類文明的寶藏”。

    現存最早的北涼和北魏前期石窟既有犍陀羅藝術風格,又具有東方中原的藝術特征。

    此時的佛傳故事、本生故事、因緣故事畫和交腳彌勒像常見于犍陀羅藝術、龜茲早期石窟。

    人物造型樸拙,裸身少衣,表現人物立體感的凹凸畫法和以土紅色為主的暖色調風格,明顯受到了以克孜爾石窟為主體的龜茲石窟的影響。

    到了北魏晚期及至西魏,敦煌莫高窟出現了面貌清瘦、褒衣博帶、眉目開朗、秀骨清像的人物形象,出現了東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等中國本土的傳統神仙題材,在壁畫中還出現了印度教神祇形象和受希臘、西亞、中亞、印度混合影響的日天、月天形象。

    由此看來,敦煌莫高窟在北涼和北魏前期主要受西域的影響,也有東方中原的元素。

    北魏晚期和西魏在保存西域影響的同時,更加受到東方的影響,逐漸本土化。

    隋唐時期,大一統帝國建立,以中原為中心逐漸形成統一的佛教藝術風格,敦煌石窟藝術在主要學習中原風格的同時,也接受了外來藝術的影響。

    這一時期敦煌石窟藝術主要受到了印度笈多藝術風格的影響。

    到了五代、宋、西夏、元時期,敦煌藝術體現出了與絲綢之路上的于阗、西州回鹘、甘州回鹘、黨項、蒙古等民族的密切關系。

     莫高窟藝術大緻有以下六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規模大。

    莫高窟南北兩區現存洞窟計735個,窟内保存有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是現存最大、保存較好的佛教藝術石窟群,堪稱世界古代佛教藝術的集萃。

     第二個特點是曆史跨度長、延續性強。

    莫高窟開鑿于十六國,曆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千餘年時間,藝術傳承關系清晰,幾乎包括了整個佛教入華以來的開窟造像史,也是一部圖像版的敦煌及其周邊關系史。

     第三個特點是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區域性特征。

    莫高窟藝術有着豐富的不同時代特色,在鮮明地體現着各曆史時期中原王朝和地方政權流行藝術樣式特征的同時,又表現出強烈的敦煌地方化藝術元素,區域性特征明确,反映出絲綢之路上中西交流的旺盛活力和敦煌本地文化的強大整合能力。

     第四個特點是藝術形式多樣。

    莫高窟藝術是集石窟建築、壁畫、彩塑三位一體的綜合藝術,另有窟前殿堂建築和洞窟的木構窟檐,窟前的舍利塔、寺院建築遺址及各類出土文物,窟内鋪地的花磚藝術,石雕石刻藝術,以及發現于藏經洞的版畫、紙畫、幡畫、木雕、寫經體書法及其他書法、刺繡、絹畫等各類藝術品。

    内容包羅萬象,涵蓋佛教尊像畫、世俗人物畫、曆史故事畫、山水畫及社會生産生活場景、曆代名物圖案等藝術題材。

     第五個特點是藝術技法富于變化。

    莫高窟藝術的表現形式以繪畫、雕塑為主,其中繪畫藝術強調線描與傳神結合,壁畫色彩以多彩富麗為主,另有白描畫、版畫等繪畫藝術形式。

    雕塑有立體圓塑、貼壁半圓塑、高浮塑、石胎泥塑、模制影塑等,彙集了衆多的中國古代繪畫與雕塑技法。

     第六個特點是具有文化藝術的多元性、世界性特征。

    莫高窟藝術是以漢民族文化藝術為主,彙聚鮮卑、吐蕃、回鹘、黨項、蒙古等多民族文化藝術,還有外來的南歐古希臘、古羅馬、南亞印度、西亞波斯、中亞粟特等國家和地區藝術在内的藝術綜合體,是多種文化、多元文明交彙融合的結晶。

    敦煌藝術被譽為“形象的曆史”,它在弘揚佛法、廣布教化的同時,客觀上也以圖像的形式,呈現了自十六國、北朝以來的敦煌、河西以至中國北方的許多真實曆史,以圖證史,史料價值極高。

    [2] 有最早紀年題記的洞窟博物館 第285窟是目前有最早确切紀年題記的洞窟。

     在此窟北壁兩幅說法圖的發願文中,有“大代大魏大統四年歲次戊午八月中旬造”“大代大魏大統五年五月二十一日造訖”這樣明确的紀年信息,這表明第285窟建造于公元538年、539年前後,是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北魏王族東陽王元榮任瓜州刺史時期的洞窟。

    曆史記載東陽王元榮曾在莫高窟造窟,所以有的專家認為第285窟可能就是他建的。

     在這個昏暗的洞窟裡發現這兩處題記是很令人興奮的,這是段文傑先生和當時負責清理洞窟積沙的研究所工作人員共同發現的。

    當年在清理積沙的過程中,他們不僅發現了六個被掩埋的隋、唐、宋時期的洞窟,而且在四百多個有壁畫的石窟中,終于找到了這個有最早确切紀年題記的洞窟,這個消息令整個敦煌文物研究所為之興奮。

     第285窟位于九層樓以北,開鑿于西魏時期。

    主室平面方形,中央設低矮的方台,窟頂覆鬥形,西壁(正壁)開一大二小圓券龛。

    窟頂下繞窟一周為連續式三十五身禅僧畫像。

    南北兩側壁對稱地開鑿小禅窟各四個。

    主室保存完好,禅室經中唐、宋、西夏、元等朝重修,甬道和前室壁畫為五代重繪。

     主室西壁主龛内塑善跏趺坐主佛像,身軀扁平,褒衣博帶,頭殘,佛像兩側各塑脅侍菩薩像一身,上半身已殘。

    兩側小圓券龛内塑結跏趺坐禅僧像各一身,穿田相格袈裟,兩手相疊,低頭沉思,作禅修狀。

     四壁壁畫上下分段布局。

    西壁(正壁)的龛外畫諸天外道形象,主要有日天、月天、諸星辰、供養菩薩、摩醯首羅天、毗瑟紐天、鸠摩羅天、毗那夜迦天、四天王天、婆薮仙、神将等。

    西壁主要是以佛教和印度教諸天神靈組成的世界,神靈的名稱、形象、衣冠服飾、姿态動作、表現技法,都有明顯的中亞、西域特色。

     東壁和南北壁基本上是佛教題材的壁畫。

    東壁門上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

    南北壁為大型說法圖,華蓋下有榜題,可知此為無量壽佛。

    佛右側是“無盡意菩薩”“觀音菩薩”,左側是“文殊師利菩薩”“大勢至菩薩”,上部是諸佛弟子,下部是供養人。

    南壁是佛教故事最集中的部分。

    上段垂帳下畫有十二身伎樂飛天,中原式“秀骨清像”造型,在流雲和天花中,面朝主尊方向飛行,或奏樂或散花供養,姿态優美,富有韻律;中段畫橫幅長卷《五百強盜成佛》連環故事畫,畫中有戰争、受審、施刑、剃度等場面,為我們提供了古代兵器、刑法、建築、服飾等形象資料。

    南壁下部四個小禅室的龛楣之間,畫有沙彌守戒自殺的因緣故事。

     北壁上段畫七佛和彌勒菩薩說法圖共八鋪,每鋪下方都有發願文和男女供養人畫像。

    供養人形象雖小,表情動作各有特點,有的穿漢族服裝,有的穿少數民族服裝。

    從所署姓名看,這些供養人有鮮卑人,還有粟特人。

    從發願文可知,這些說法圖是在一年時間内先後畫成的,整窟造像也在大統四、五年時期完成。

    北壁下方與南壁相對的四個禅窟,圓拱門上龛楣内飾以雙鹦鹉、雙鳳、雙鴿、雙孔雀;龛楣外沿飾以火焰;龛楣之間,穿插着山巒樹木,千佛和菩薩,下層為藥叉。

    東、南、北三壁,各有側重地展現了佛教的相關内容,共同呈現了第285窟的主題。

    [3] 窟頂是道家神像與佛教天人圖像相融合的區域。

    倒鬥頂,中心方井畫華蓋式藻井,四披壁畫象征天地宇宙,上端一周有華美垂帳懸鈴裝飾,類似古代帝王出行的華蓋。

    上部在粉白底色上畫傳統神話諸神(伏羲、女娲、雷神、礔電、飛廉、朱雀、三皇、烏獲、開明、羽人等),以及佛教的飛天。

    衆神仙和飛天或騰躍翺翔,或昂首奔馳于飄浮着天花和流雲的天空中,以示“天”。

    “天空”天花飛旋、流雲飄動,增加了滿壁風動的效果。

    四披下部繞窟一周畫山巒林木,飛禽走獸,山林間有草廬禅僧三十五身在寂靜地禅修,以示“地”。

    山林中有刺殺野豬、追捕野羊、野牛奔馳、餓虎嚎叫等動亂喧嚣的情景。

    禅僧們裹衣端坐,閉目沉思,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他們的修煉已到了“形如枯木,心如死灰”的境界。

    四披的“天”動與“地”靜形成鮮明對比。

     此窟窟型、彩塑、壁畫都與禅修有關,似意在表明禅修就包括戒定慧。

    彩塑和壁畫的人物造型和繪畫技法有兩種風格。

    一種為西壁壁畫,底色塗土紅,菩薩等人物身體裸露較多,肌膚以凹凸法暈染,線條是遒勁挺拔的鐵線描。

    另一種為窟頂和南、北、東三壁壁畫以及彩塑,其特點是人物身材修長,相貌清瘦,眉目疏朗,面帶笑容,神情潇灑,佛和菩薩身穿漢式褒衣博帶服裝。

    人物面部使用中原傳統的面頰塗紅色的暈染法,表現立體感。

    壁畫以白粉為底色,上敷朱、紫、青、綠等色,色調清新明快,線描運筆疾速飄舉、遒勁潇灑。

    此窟保存完整,規模可觀,内容豐富,技藝精熟。

    [4] 第285窟的内容極其豐富,壁畫内容有尊像畫,釋迦牟尼本生、因緣故事畫,有中國本土傳統神仙,有早期的無量壽佛信仰,有供養人和發願文紀年題記、圖案畫,有窟頂、小禅室的龛楣狀圖案畫。

    在繪畫方面有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