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敦煌石窟藝術

關燈
風格人物畫、早期山水畫、建築畫,建築畫包括中國式建築和草廬。

    又如軍事的打仗、馬铠裝備、兩裆甲,施刑,樂器,動物;又如中國文化、外來數種文化交融等。

     這個洞窟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同文化和信仰融合在一處。

    無論哪一個區域都不是僅根據某一部經典畫成的。

    有印度教神像、道教神像、佛教造像,主題思想也不是單一的,而呈現出多種思想和文化的交融。

    佛禅與道玄的結合,西域的菩薩與中原的神仙,佛教的飛天與道教的飛仙,印度的諸天與中國的神怪,不同信仰的衆神在此相遇,超越了信仰和地域的阻隔,和諧共處。

    第285窟從洞窟形制、壁畫内容、信仰思想、藝術風格等方面均體現了中原漢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并存融合,最直觀地呈現了當時世界最重要的文明和文化的交彙,也證明了敦煌在一千多年前早已包容、吸納着各種不同的文化。

     第285窟中來自印度佛教的内容和漢代、三國、魏晉時代的中國文化融合在一起,這其實标志着中國人開始有意識地探讨和思考中國人理解的佛教。

    兩晉時期佛教特别昌盛,恰好東晉大家輩出,在山水畫、人物畫領域達到很高的高度。

    佛教一經傳入,兩漢、魏晉的漢畫風格為之一變,佛教思想慢慢和玄學融合在一起。

    中國人特别聰明,善于吸收和創新,藝術和佛教都在這種意識下創化,慢慢發展到隋唐,成就了中國文化的又一個高峰。

     據說,當年華爾納對這一窟的壁畫垂涎三尺,1925年,他再次攜帶了大量的膠紙,重返敦煌,目的就是要剝取第285窟的壁畫。

    好在他這一回被憤怒的村民吓跑了。

    此窟無論是從曆史、内容還是畫風來看,都是50年代初敦煌文物研究所早期洞窟臨摹的最佳選擇,後來完成的1:1原大臨摹的第285窟畫作,成為整窟臨摹的精品。

     說不盡的經變畫 在莫高窟的壁畫中有許多經變畫,表現佛教世界神聖圖景。

    它将佛經内容、故事、哲理轉換成圖像,簡稱“變”或“變相”,也可稱為“經變”。

    籠統地說,一切佛經變為圖像,均可稱經變畫,我們現在所說的經變畫大多專指中國獨創以大乘佛經所變的圖像。

    敦煌壁畫中數量最多、内容最豐富、延續時間最長、藝術成就最高的就是經變畫。

     中國最早的經變畫産生于東晉時期,到了唐代得到空前發展,長安、洛陽等地很多寺院都有經變畫。

    經變畫的出現主要是配合佛教思想的傳播,當時的高僧抄了很多經書,組織開造洞窟壁畫,結合經書創作了大量經變畫。

    大乘佛經中的《阿彌陀經》《維摩诘經》《妙法蓮華經》《彌勒上生經》《彌勒下生經》《涅槃經》早在北朝就已開始流行。

    根據佛經内容創制的經變畫向當時的信衆展示了如何成佛去往西方極樂世界的方便法門。

    比如《法華經變相·方便品》,告知信衆成佛不難,也并不需要經年累月的苦修,其實可以有很方便的辦法,立地成佛,然後進入西方極樂世界。

    佛教在傳播中通過這樣的辦法争取和擴大普通的信衆,以夯實自己的根基。

     經變畫所描繪的故事,都是示人成佛的方便。

    比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比如隻需常念阿彌陀佛,死後就可進入極樂世界;比如在危難出現的時候,念誦一句阿彌陀佛,佛就可以出現在面前,逢兇化吉;比如在死亡到來的一刻,隻要你不忘念上一句阿彌陀佛,就能被接引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樣就在普通民衆的觀念中植入一種信息,成佛和進入極樂世界是一件異常輕松的事情。

    如此一來,就化解了常人與佛教的距離和隔閡。

     隋唐時期,中原相繼建立佛教宗派。

    各宗派競相将自己的主要經典繪制成圖,與俗講相配合,以招徕信衆。

    西京長安、東京洛陽的各大佛寺無不圖壁經變,著名畫家也多在寺院壁畫中一展才華,吳道子就曾在長安、洛陽畫過寺院的壁畫。

    如今,兩京地區唐代寺廟及其壁畫經變早已蕩然無存,現保存經變畫最多的地方就是莫高窟。

     莫高窟壁畫中的經變畫是不同于本生故事畫、佛傳故事畫、因緣故事畫,也有别于單身尊像的一種壁畫類别。

    經變畫表現的内容或為一部佛經的幾個品,或為幾部首尾完整、帶有情節性展示的佛教故事畫。

    為什麼叫“經變畫”呢?是因為一些壁畫留有“妙法蓮華經變”“東方藥師淨土變”等題記。

    單就經變畫而言,在敦煌壁畫和藏經洞出土的紙畫、絹畫中,多達34種、1300餘幅。

    這些經變畫依據的佛經,幾乎涵蓋了中國佛教史上影響最廣、時間最久的佛教經典,最有代表性的主要有福田經變、維摩诘經變、彌勒經變、藥師經變、西方淨土變等,還有妙法蓮華經變、華嚴經變、涅槃經變、金光明最勝王經變,以及金剛經變、楞伽經變、思益梵天所問經變、密嚴經變等一批依據禅宗經典繪制的經變。

    值得一提的是,禅宗經變畫是敦煌所獨有的,它是通過壁畫題記出現的經句加以确證的。

    我們知道禅宗一向“不立文字”,而敦煌莫高窟保存着品類最齊全的中國現存禅宗壁畫,這是佛教藝術史中極其珍貴的遺産。

     敦煌壁畫中的經變畫不僅内容豐富繁多,而且表現形式和思想背景也呈現出多樣性和複雜性。

    就某一主題的經變畫而言,從縱向來看,在内容和表現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傳承性和延續性,并且随着時代的發展,又呈現出一些變化。

    如“彌勒經變”,在早期隻是簡單的彌勒菩薩說法圖,後來又進一步發展為上生經變、下生經變,彌勒上生—下生相結合的畫面。

    [5]敦煌壁畫中唐代的“彌勒經變”,最有代表性的是第445窟以及吐蕃占領敦煌前修造的第148窟。

    第445窟過去被煙熏過,但還留存了許多精品,比如彌勒世界的《一種七收耕獲圖》《儴佉王獻七寶台》《儴佉王出家、儴佉王寶女出家圖》《女人五百歲出嫁》等。

    第148窟色彩如新,繪有規模宏大的“兜率天宮”,天宮内寶樹森羅密布,亭台樓閣不計其數,彌勒菩薩正在說法。

    最難得的是經變畫的題記清晰可見。

     “西方淨土變”是敦煌壁畫中數量最多的一種經變。

    淨土變所表現的都是阿彌陀佛的“功德莊嚴”,因為阿彌陀佛在西方,故而統稱為西方淨土變。

    西方淨土也稱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在那裡,對阿彌陀佛的信仰反映出中國老百姓對美好未來的向往。

    白居易曾作發願文:“我本師釋迦如來說,言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号極樂,以無八苦四惡道故也。

    其國号淨土,以無三毒五濁業故也。

    其佛号阿彌陀,以壽無量、願無量、功德相好光明無量故也。

    ”早期淨土變隻是單幅的《無量壽佛說法圖》,到了唐代則出現大量場面宏大、富麗堂皇的大幅淨土變。

    淨土變根據所依據的經典,又可分為阿彌陀經變、無量壽經變和觀無量壽經變三種。

    《阿彌陀經》的特殊性是釋迦牟尼“無問自說”,經文内容一部分是言說極樂世界的“國土莊嚴”“佛莊嚴”“菩薩莊嚴”;另一部分是言說“六方護念”,也即六方諸佛都來贊歎阿彌陀佛,證明其說法真實不虛。

     盛唐時代的《阿彌陀經變》,我們可以在莫高窟第225窟見到。

    南壁正中是《阿彌陀佛說法圖》,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合掌對坐,周圍環繞聽法的菩薩,法相莊嚴,娴靜美好。

    空中彩雲遍布,飛舞的箜篌、古琴、排箫、琵琶、雞婁鼓等鼓樂合鳴,還有白鶴、孔雀、鹦鹉、迦陵頻伽展翅飛翔,呈現了“廣淨明土”的令人向往的境界。

    此外,莫高窟第329窟南壁也繪有《阿彌陀經變》。

    這一窟壁畫大約修建于唐貞觀年間,最突出的是表現了綠水環繞、碧波蕩漾的水域,還有兩進結構的水上建築。

    第一進為三座平台并列,主尊及脅侍菩薩、供養菩薩居中間平台,左右兩座平台為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及諸菩薩,三座平台之間有橋相連;第二進也有三座平台,中間平台之上為巍峨的大殿、兩座樓閣和“七重行樹”,營造了風吹寶樹、法音遍布的佛國世界。

    [6] 莫高窟第220窟是空前絕後的壁畫傑作,其南壁的通壁大畫《無量壽經變》,是敦煌無量壽經變的代表作,畫面呈現了極樂世界的種種令人向往的美妙圖景。

    《無量壽經》被譽為淨土群經之首,是公認的淨土宗的根本佛典。

    《無量壽經》的大意是一個國王棄國捐王出家當和尚,法号法藏,他發了四十八個大願,如願不成誓不成佛。

    最終修成正果在西方淨土成佛,佛号無量壽。

    敦煌莫高窟的《無量壽經變》,始于初唐而終于西夏。

    第220窟的《無量壽經變》勾畫了安樂國的種種莊嚴,飛舞着的樂器代表十方世界的妙音,鐘磬、琴瑟、箜篌樂器諸伎,不鼓皆自作五音。

    極樂世界的精舍、宮殿、樓宇、樹木、池水皆為七寶莊嚴自然化成,所謂七寶即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瑪瑙。

    在最重要的阿彌陀佛說法的場景中,所有天人都置身于碧波蕩漾的象征八功德水的七寶池中。

    無量壽佛居中,左右兩尊脅侍菩薩坐于蓮台,周圍還有三十三位菩薩。

    極樂世界的八功德水可以順應人的心意自然調和冷暖,如想吃飯,七寶缽器自然現前,百味飲食自然盈滿,一切欲念皆可應念而至。

    特别是七寶池九朵含苞待放的蓮花,能看見裡面的化生童子,活潑可愛。

    第321窟北壁也繪有通壁《無量壽經變》,以十身飛天,三十五件系着飄帶的飛動的樂器,散花飛天撒下漫天花雨,萬種伎樂勾畫了十方佛國飛來聽法的妙不可言的盛景。

     敦煌莫高窟的西方淨土變中,《觀無量壽經變》的數量較多,其中第12、44、45、66、103、112、148、159、171、172、197、217、237、320諸窟的經變都是代表作。

    《觀無量壽經變》表現了《觀無量壽經》裡的内容,也即“未生怨”和“十六觀”的故事。

    敦煌莫高窟的《觀無量壽經變》,始于隋而終于宋,隋代僅有第393窟一鋪。

    初唐第431窟的《觀無量壽經變》是一鋪采用橫卷式畫法的壁畫,結構完整且忠實于經文。

    這鋪壁畫刻畫了三重空間,第一重是王舍城氣勢恢宏的城牆,幾乎占滿了整個牆壁的下部;第二重是國王被囚禁的“九重室”,隻一人可以容身;第三重是國王給王後展示的十方佛國中映現的十座大殿。

    此外,第393窟還繪有“九品往生”的九扇屏風畫,以及一佛二菩薩為王後及五位侍女說法圖。

    第217窟是初唐盛唐之交著名的代表洞窟,這一窟中的《觀無量壽經變》中所繪淨土莊嚴相堪稱輝煌燦爛,氣象萬千,輕盈的飛天開創了盛唐飛天的新面貌。

    北壁左側條幅接下沿畫序分;右側條幅畫十六觀。

    右側十六觀以條幅式的結構展現了十六個場景,每一觀都以山水為自然劃界。

    第66窟雖然面積不大,但是在伯希和1908年拍攝的照片中有體現,松本榮一還依據這些照片做過研究。

    此窟西側為十六觀,東側為未生怨,淨土莊嚴相中三尊的描繪與經文一緻,尤其是三位主尊周圍的人物畫堪稱傑作。

    第171窟東、南、北均畫有《觀無量壽經變》,是典型的淨土窟,以棋格式的觀經變方式體現。

    中間為淨土莊嚴相,下面有九扇小屏風,繪有九品往生,一邊以三十二格畫序分,一邊用十八格畫十六觀,故事情節較其他窟更加豐富。

     在我看來,經變畫實際上是佛教思想傳播和普及的重要形式,是各佛教宗派為了宣揚各自的佛教思想和教義而采用的藝術方法,曆史上各個時期的各種佛教思想、佛教宗派教義大多都能在經變畫面中反映出來。

    雖然當地的佛教文化随着莫高窟的廢棄而衰落了,但是和佛教思想相關的佛教藝術得到了生根、繁衍、發展、傳播。

     在我看來,幾乎每一鋪經變畫就是一個大課題,等待着研究者的破解和闡釋。

    有時候在一個洞窟内,既有彌勒淨土變,又有西方淨土變、藥師淨土變、法華經變等,甚至多達十多鋪經變,研究起來就更複雜。

    經變畫藝術形式上的變化,固然與佛教藝術本身有關,但更重要的是與中國佛教思想和佛教宗派發展的曆史有關。

    例如,敦煌石窟淨土變的傳承與變化正反映了中國淨土宗從萌芽到最終形成的曆史,反映了唐代及其以後西方淨土信仰在中國民間的興盛與傳播的曆史。

     敦煌石窟的營建曆史,适逢中國佛教發展曆史上最輝煌的時期。

    石窟藝術從本質上講是以佛教為主題的藝術,從建築到窟内壁畫和塑像,都是具體的佛教義理、佛教思想的載體和反映,都是為弘揚佛教教義和開展佛教活動服務的。

    所以,我們現在做石窟研究還應該進一步加深對敦煌佛教主題内容研究的力度和深度。

     榆林窟的稀世神品 榆林窟的許多壁畫也是精彩絕倫。

    于右任當年參觀敦煌莫高窟後,興緻勃勃地去榆林窟。

    榆林窟距離敦煌莫高窟180公裡左右,道路坎坷。

    于右任年過花甲,随從再三勸阻,但是他非常向往榆林窟的壁畫藝術,不顧路途遙遠艱險,乘坐大轱辘車前往參觀。

    他看了榆林窟的壁畫之後,稱賞不已,面對榆林窟幽靜的溝谷,湍急的水流,還寫下了四首《萬佛峽紀行詩》。

    其中有一首:“層層佛畫多完好,種種遺聞不忍聽。

    五步内亡兩道士,十年前毀一樓經。

    ” 榆林窟開鑿于唐代,洞窟形制、題材内容與藝術風格和敦煌莫高窟相近,它們同屬敦煌石窟的範疇。

    榆林窟又名萬佛峽,位于甘肅省瓜州縣城南70公裡處。

    洞窟開鑿在榆林河峽谷兩岸直立的東西峭壁上,因河流兩岸榆樹成林而得名。

    現存有完整壁畫的洞窟43個,其中東崖32窟,西崖11窟。

    彩塑272身多已殘毀,其中第6窟高約25米的石胎泥塑彌勒佛倚坐像,全身金箔敷就,燦然如新,金碧輝煌,顯得極其莊嚴雄偉。

    壁畫5650餘平方米保存尚好。

     榆林窟的壁畫多為唐代至元代800年間的作品。

    從唐到元,曆代都有佳作,以中唐第25窟為代表,不僅是敦煌石窟群,也是中國石窟寺唐後期壁畫的傑作,是世所罕見的珍品。

    現在,此窟除了窟頂坍毀,前室和甬道為五代重修重畫之外,主室四壁均保存中唐時期的原貌。

     第25窟有進深較長的前甬道。

    此窟為前後室,前室橫長方形,其後壁南北相對畫南方毗琉璃天王和北方毗沙門天王,守衛着佛國世界。

    主室平面方形,覆鬥頂,設方形佛壇。

    此窟彌勒經變中有古藏文題記及吐蕃男子與漢族女子的婚禮圖,可知此窟建于中唐吐蕃政權統治瓜州而尚未占領沙州之間,即大曆十一年(776)至建中二年(781)間。

    此窟東壁(後壁)是密教《八大菩薩曼荼羅》,南壁是《觀無量壽經變》,西壁(前壁)門兩側是《文殊變》《普賢變》,北壁為《彌勒經變》,在經變兩側還有觀音、大勢至、地藏等單身菩薩像。

     第25窟的《彌勒經變》和《觀無量壽經變》是敦煌石窟經變中最精美的作品之一。

     北壁的《彌勒經變》根據《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繪畫,是一幅構思精密的大幅畫。

    畫面中部結跏趺坐的彌勒正在說法,寶蓋高懸。

    彌勒為天龍八部和聖衆圍繞,衆多的人物姿态、性格和神情迥然不同,佛的莊嚴肅穆,菩薩的恬靜美麗,天王、力士的勇武有力,都表現得淋漓盡緻,顯示出畫家非凡的技藝。

    前有儴佉王獻鎮國七寶台給彌勒,彌勒接受七寶台之後又轉施給婆羅門,婆羅門得此寶台立即拆毀,彌勒見此七寶妙台頃刻化為烏有,深悟人生無常,于是坐龍華樹下修道,當天就得成佛。

    儴佉王與八萬四千大臣亦出家學道。

    儴佉王的寶女與八萬四千彩女也一起出家。

    于是無量千萬億人皆于彌勒佛法中出家。

    畫面的正中下部表現的正是這個情節,國王率領大臣剃度為僧,公主嫔妃削發為尼。

    經變兩側表現了彌勒下生世界—翅頭末城的種種美景。

    此城風調雨順,一種七收,用功甚少,所收甚多,樹上生衣,随意取用。

    人們視金錢如糞土,夜不閉戶,路不拾遺;若有人需大小便溺,地即裂開,便後即合。

    還有青廬婚禮,女子五百歲出嫁,人壽八萬四千歲,人至将死,自詣墓園等。

    這些畫面充分反映了現實生活場景。

    經變的上部,描寫彌勒世界的妙花園,空曠遼闊的自然境界,畫有山川花木、藍天雲霞,給人們帶來精神寄托和安慰。

     畫面構圖依據内容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