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敦煌的女兒
關燈
小
中
大
親擔驚受怕,要我把孩子領走。
孩子為啥要跑呢?可能是我姐姐管束得嚴了一些,孩子記得自己是和媽媽一起坐火車到上海的,他要坐火車去敦煌找媽媽。
那是1984年,由于我自己在接受審查,根本顧不上去上海領孩子。
這時恰逢老彭到上海出差,便把孩子從上海接到武漢,從此他一個人帶了兩個孩子。
我覺得老彭太了不起,我的孩子太可憐。
這一年,我與老彭的分居問題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了。
因為雙方單位都不同意調動,此事又拖了兩年,最終在老彭的理解下,他放棄了他創建的事業,來到敦煌、來到我的身邊,我們一家才得以團聚。
我一直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好妻子、好母親,因為自己完全沒有盡到一個做妻子、一個當母親的應盡的責任。
相反,老彭既要承擔繁重的教學工作,還要帶孩子,既當爹又當媽。
由于我的原因,造成我們長期兩地分居,使兩個孩子小時候的教育受到了影響。
老大的學習成績一直不理想,老彭為此很苦惱。
老二隻讀到了大專,再沒有給他創造更好的學習機會。
由于自己對孩子的内疚,在家裡我從不訓斥孩子。
我在與孩子的相處中,善待他們、理解他們、引導他們,遇事與孩子耐心講道理。
我對孩子的要求是,不能做壞事,成人後能自立,為社會做點有益之事。
相識未名湖,相愛珞珈山,相守莫高窟 我和老彭是大學的同班同學,老彭是我們班上的生活委員,同學們給他取了個外号叫“大臣”。
當時男同學住在36齋,女同學住在27齋,男女生交往比較少。
我一直叫他“老彭”,因為他年輕的時候白頭發就很多,我心想這個人怎麼年紀輕輕就這麼多白頭發。
他和我們班同學的關系都很好,因為他辦事認真,有責任心,給人的印象就是個熱心誠懇、非常願意幫助别人的人。
這是我對他的第一印象。
老彭對我格外照顧,可我對戀愛非常遲鈍。
因為27齋女生宿舍很小,加上住的是上下床,學習空間很狹窄,所以就要跑圖書館看書。
大概是三年級的時候,有一回我去圖書館,發現已經沒有位子了,我就看見老彭在沖我招手,原來他給我留了個位子。
這以後經常是他先到,占了座位就給我留下。
但是他也不多說話,我也不多說話。
據他後來說,他認為我這個人學習還不錯。
其實,他學習比我刻苦多了。
有一年夏天,他買了一塊手絹送給我,大概是因為他看見過我用白色、藍色的手絹,我才發現原來老彭非常細心。
但是我一看他送的手絹,黃色的,上面有綠點點和紅點點的花紋,我既覺得他對我很關心,又覺得這手絹實在是俗氣。
他們老家愛吃腌臭雞蛋,有一次他就帶了臭雞蛋給我,還說特别好吃。
我當時想這有啥好吃的,不過又覺得這個人樸實得可愛。
有一天,老彭突然對我說:“我想帶你去我大哥家,我哥哥住在百萬莊。
”我這才知道,原來老彭在北京一直和他大哥生活在一起。
我心裡想,女孩子不能随便去人家家裡,但是他提出要帶我回家,我就知道他的心意了。
其實那時候我們倆還沒有正式談戀愛。
到了他家以後,我感覺他們家的氛圍很好,特别是他大哥待人熱情、周到、誠懇,給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我意識到老彭的成長受到了他大哥的很大影響。
老彭是他大哥拉扯大的,老彭長得也很像他大哥。
大哥比他大五歲,念過師範學校,抗日戰争期間就參加了革命,退休前是建設部的一個司長。
2015年9月大哥還參加了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的閱兵式,在抗戰老同志的乘車方隊中。
當年他大哥參加革命後調到了保定工作,就把老彭帶到保定上學,後來調到北京之後,又帶他來了北京。
老彭上的中學是北京四中,是他大哥出錢出力培養他,一直讓他念到大學。
他心裡很明白,也很感激,所以學習非常下功夫,做事也非常認真,成績很好。
還有一次老彭帶我去香山玩,爬到“鬼見愁”,實在口渴得很,老彭就去找水。
估計是買不到水,他買了點兒啤酒回來。
我說我從來不喝酒,他說喝一點兒沒事兒,啤酒也能解渴。
誰知道我喝了一點點就暈得不得了了,路也走不動了。
他問我為什麼不早說,我說我從來不喝酒,是你說沒有關系,我才喝的。
他就耐心陪伴我在那兒休息,直到我酒勁兒過去慢慢緩過來。
大學四年級的暑假,我姐悄悄告訴我,說是家裡給我相中了一個人,這個人我根本沒有見過。
因為我不願意,所以我就向父母說明自己已經有意中人了,他出身農村,是我北大同學。
我之所以要告訴父母,是不想讓二老再管我的婚姻。
我和老彭之間沒有說過我愛你,你愛我,我們也就是約着去未名湖畔散步,快畢業前我們在未名湖邊一起合影留念。
畢業分配後,老彭去了武漢大學,我去了敦煌。
那時候我們想,先去敦煌一段時間也很好,反正過三四年後學校就可以派人來敦煌替我,到時候還是能去武漢。
北大分别的時候,我對他說:“很快,也就三四年。
”老彭說:“我等你。
”誰也沒有想到,這一分就是十九年。
分開的這段時間,我們每個月都會通信。
因為我寫的字比較硬,老彭的同事以為來信的是個男同學,不知道他已經有了女朋友,還熱心地給他介紹對象。
老彭去武漢大學曆史系時,那時的武大還沒有考古專業,隻有曆史專業,他一開始當譚戒甫老先生的助教。
1976年武漢大學考古專業創辦後,招收了考古專業第一屆工農兵學員。
老彭當系領導和考古教研室的負責人,主要負責教學,講夏商周考古,另外還要帶學生外出考古實習。
他在武漢大學從零開始,建立了考古專業及第一批師資隊伍。
1964年秋天,我在張掖地區的公社搞社教工作,老彭所在的武漢大學也在搞社教。
社教工作差不多搞了九個月,結束之後我就回上海家裡探親去了。
1965年秋天,老彭主動來敦煌看我。
那是畢業之後我們的第一次見面。
常書鴻先生十分重視,特地打着武漢大學要來個教授的旗号借了輛車去接老彭。
老彭的同事這時候才知道,原來那位敦煌的同學是個“飛天”。
我的同事也很關心我,說我們倆還沒結婚,就讓老彭住到同事他們家裡,常書鴻和幾位敦煌研究院的老先生對老彭都很好。
那些日子,我帶着他看了敦煌的許多洞窟。
從考古到藝術,我們倆無話不說,一直說到深夜還覺得有說不完的話。
但是關于我們的未來,誰也不敢輕易觸碰。
兩個人相距萬裡,難道将來的每一天都要承受這種兩地分離的痛苦嗎?如果病了呢?如果需要人陪伴呢?如果有了孩子呢?許許多多的問題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
就在這種極度的幸福和極度的茫然中,我們兩人在一起度過了美好的八天。
老彭快走的時候,我還帶着他去爬鳴沙山,我們在山上還留了影。
他要回武漢的時候,我去送他。
老彭拉起我的手,輕輕地對我說了一句:“我等着你……”我流淚了,我知道這句話的分量。
我就一直怔怔地看着汽車開走,前方是他的路,背後是我的路。
雖然他說“我等着你”,已經明明白白告訴了我他的心意,但是我心裡并沒有因此而變得舒坦一些,好像有什麼東西梗在我的喉嚨口。
這是我所期盼的,又是我所無法承受,無法給予回報的。
1966年,動亂開始了。
1967年元月,我“串聯”到了北京,還專門去拜訪了他大哥大嫂。
大哥大嫂對我說:“小樊,你們倆該結婚了。
”就這樣,在兄嫂的安排下,我到武漢去找老彭。
原定老彭到武昌火車站接我,結果我到站後,左等右等,就是不見他人影。
我心裡感到很害怕,擔心他發生了什麼事,心想不能繼續等下去,決定自己步行去武大。
從大東門摸到武漢大學,走了很長的路,終于看見寫着“武漢大學”幾個字的那個牌樓。
進了校門,一路打聽着找到了老彭的湖邊五舍的宿舍。
結果他不在,原來是到火車站接我去了,我們倆走岔了。
我就在宿舍門口等他,南方沒有暖氣,凍得哆哆嗦嗦。
當老彭滿身大汗地回來時,我感到非常委屈。
進屋後,發現屋裡和外面一樣冷,于是我就鑽到被窩裡抱着個熱水杯子,一邊生着氣一邊打着哆嗦。
他一個勁兒安慰我,說去車站接我,卻沒有接到,也是急得要命呢。
當時武大的青年教師是兩個人一間宿舍,和老彭合住的那位同事當晚把房間讓了出來,給我們倆當新房。
結婚要買的新床單、新被子,都是老彭張羅,武大的同事還送給了我們《毛主席語錄》、杯子什麼的作為結婚禮物。
我們買了糖果、茶葉、香煙,招待同事們。
那是1967年1月15日,我們就這麼結婚了。
老彭這個人非常樸素,讀書的時候就沒什麼像樣的衣服。
我給他準備了一雙皮鞋、一條華達呢料子的褲子,結婚那天他就穿上了我給他準備的衣服。
後來到上海我又特地找裁縫給他做了一件中式小棉襖。
一直到生病離世,他都珍藏着這件小棉襖。
結婚當天,我也沒怎麼打扮,就穿着北京那種條絨系帶的棉鞋,藍布褲子,上衣是一件絲綿棉襖。
棉花有點露出來了,我就把它往裡面塞一塞縫起來。
在棉襖外頭罩了件灰布紅點和白點的罩衫。
罩衫也是舊的,我洗了洗就當新娘子的衣服了。
結婚沒幾天,我就和老彭一起回上海,這是我第一次帶老彭回家。
當時,上海家裡已經被抄家了,我的父母和兩個弟弟都被趕到了另外的地方居住,一家人擠在一個房間。
因不知情,我和老彭下了船,先到原來父母居住的虹口武進路的家裡,剛上樓梯,看到我父母的卧室裡有光,還沒等進門就聽見裡面有聲音,透過門縫看到屋裡全是紅衛兵,我當時驚出了一身冷汗,蹑手蹑腳下了樓,拉着老彭直奔二姐家。
因為我二姐的家就在不遠的地方,等見了二姐才知道家裡被抄的情況。
那天晚上,我們倆就在二姐家湊合了一夜。
第二天我帶着老彭去見父母,家裡人看我們倆剛剛結婚,就做了一桌很豐盛的飯菜。
父親聽見我叫“老彭”,也叫他“老彭”。
我後來想,幸虧那次帶老彭回上海,那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見我父親。
母親要按上海的老習慣送給我一床被子,我說,帶着被子坐火車太不方便了。
被子雖準備好了,我并沒有拿。
我離家的時候,給母親留下了50塊錢,因為家裡被抄得幾乎什麼東西都沒有了。
結婚以後,我和老彭經常通信,我感覺他對我非常關心和體貼,是個可靠、有情的丈夫。
後來聽他跟别人說,他找我是因為覺得我雖然是上海姑娘,但是身上沒有驕嬌二氣。
我們在一起的時候無話不說,我們不在一起的時候也會經常交流,但我們說的都不是家庭瑣事,主要談的都是各自的工作。
當時“文化大革命”已席卷全國。
軍宣隊進駐研究所,單位三天兩頭開會搞運動。
我父親剛剛含冤而死,大弟因為父親的原因不能落實工作,母親又病倒了,偏偏在這個時候自己又懷孕了。
我覺得自己身心俱疲。
我往來于敦煌、上海、武漢之間,由于過度勞累,以及精神上的緊張和巨大的悲痛,導緻我有流産的迹象。
經過及時治療,才幸運地保住了孩子。
那時候,最強烈的念頭就是離開敦煌,到武漢去。
我覺得隻有到武漢,到老彭身邊才能感到安全。
顯然,在動蕩時期,是無法解決分居問題的。
我們想調到一起,也隻是天真的幻想而已。
為什麼我們倆經過風風雨雨,還能夠不離不棄?我覺得那是因為我們就是那個時代的人。
我們是同學,互相理解。
我們從來不會說“我愛你”,我們就是把最好的東西給對方。
老彭知道我喜歡他,他也從來不給我說狠話,也不願意抛棄我這個人。
我們結婚時,沒回老彭河北的老家,直到1970年初,我們要把第一個孩子送回老家撫養時,我才第一次到他河北農村的老家。
我的印象中河北老家的房子還算寬敞,但家裡最現代的東西就是暖壺,此外再沒有什麼像樣的東西。
我們第二個孩子是在武漢出生的,老二出生不同于老大,老彭準備得很好,老彭的大姐把老大從河北老家帶到了武漢。
大姐可能比我大十幾歲,别人總把她當成我婆婆。
我在武漢度過五十六天的産假,老彭把我照顧得非常好,給我做飯、炖湯,什麼都不讓我動手,晚上讓我休息,他起來看孩子。
我坐完月子就回了敦煌。
大姐在武漢又住了幾個月,之後她帶着老二回了老家。
老大就留在了武漢,那時候他已經五歲了,正是調皮的年齡。
老彭要教學、辦專業、出差,還要帶孩子。
他每次出差,就隻能把孩子交給同事照顧,這次交給這一位,下次又交給另一位。
所以我們家的老大從小是住集體宿舍,吃“百家飯”長大的。
那時候老彭又當爹又當媽,辛苦可想而知。
随着時間的推移,“十年動亂”已告結束,到了解決分居問題的時候了。
老彭當時急切希望我盡快調往武漢。
兒子也特别希望我調去武漢,因為武大那時蓋了一批教工家屬樓,符合入住條件的老師都搬到家屬樓去了,兒子的小夥伴也都搬了。
由于隻有老彭一個人的戶口在武大,不符合條件,兒子就特别着急,寫信抱怨此事。
可是這時的我犯了猶豫,既對老彭有感情,想念孩子,想去武漢;又對敦煌産生了感情,想留在敦煌,為敦煌幹點事。
加上甘肅和武漢大學兩方面的組織都堅決不放人,希望對方讓步,雙方争持了很長時間。
不過即便在為調動的漫長拉鋸階段,我們倆都從沒有為此紅過臉。
1986年,為了我們倆誰調動的問題,甘肅省委組織部、宣傳部竟各派出一位幹部找到了武漢大學的校長劉道玉,後來武漢大學沒辦法,就讓老彭和我自己商量決定。
就這樣,老彭最後做出了調來敦煌的決定。
老彭說:“我們兩個人,總有一個要動,那就我走吧。
”其實,如果老彭堅持不松口,我最後肯定隻能妥協了,但他知道我心裡離不開敦煌,所以他表示自己願意離開武漢大學。
我最感激老彭的就是,他在我還沒提出來的時候,自己提出調來敦煌。
如果他不提出,如果那時候他拿出他一家之主的威嚴,也許我就去了武漢,因為我絕對不會因為這件事情放棄家庭,甚至離婚,我沒有那麼偉大。
但是他沒有,他知道我離不開敦煌,他做出了讓步,如果沒有他的成全,就不會有後來的樊錦詩。
等到我們一家真正聚在一起的時候,已經是1986年了。
老大都念高中了,老二也念完小學。
老彭調來敦煌研究院,最初一段時間在蘭州,因為兩個孩子都要
孩子為啥要跑呢?可能是我姐姐管束得嚴了一些,孩子記得自己是和媽媽一起坐火車到上海的,他要坐火車去敦煌找媽媽。
那是1984年,由于我自己在接受審查,根本顧不上去上海領孩子。
這時恰逢老彭到上海出差,便把孩子從上海接到武漢,從此他一個人帶了兩個孩子。
我覺得老彭太了不起,我的孩子太可憐。
這一年,我與老彭的分居問題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了。
因為雙方單位都不同意調動,此事又拖了兩年,最終在老彭的理解下,他放棄了他創建的事業,來到敦煌、來到我的身邊,我們一家才得以團聚。
我一直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好妻子、好母親,因為自己完全沒有盡到一個做妻子、一個當母親的應盡的責任。
相反,老彭既要承擔繁重的教學工作,還要帶孩子,既當爹又當媽。
由于我的原因,造成我們長期兩地分居,使兩個孩子小時候的教育受到了影響。
老大的學習成績一直不理想,老彭為此很苦惱。
老二隻讀到了大專,再沒有給他創造更好的學習機會。
由于自己對孩子的内疚,在家裡我從不訓斥孩子。
我在與孩子的相處中,善待他們、理解他們、引導他們,遇事與孩子耐心講道理。
我對孩子的要求是,不能做壞事,成人後能自立,為社會做點有益之事。
相識未名湖,相愛珞珈山,相守莫高窟 我和老彭是大學的同班同學,老彭是我們班上的生活委員,同學們給他取了個外号叫“大臣”。
當時男同學住在36齋,女同學住在27齋,男女生交往比較少。
我一直叫他“老彭”,因為他年輕的時候白頭發就很多,我心想這個人怎麼年紀輕輕就這麼多白頭發。
他和我們班同學的關系都很好,因為他辦事認真,有責任心,給人的印象就是個熱心誠懇、非常願意幫助别人的人。
這是我對他的第一印象。
老彭對我格外照顧,可我對戀愛非常遲鈍。
因為27齋女生宿舍很小,加上住的是上下床,學習空間很狹窄,所以就要跑圖書館看書。
大概是三年級的時候,有一回我去圖書館,發現已經沒有位子了,我就看見老彭在沖我招手,原來他給我留了個位子。
這以後經常是他先到,占了座位就給我留下。
但是他也不多說話,我也不多說話。
據他後來說,他認為我這個人學習還不錯。
其實,他學習比我刻苦多了。
有一年夏天,他買了一塊手絹送給我,大概是因為他看見過我用白色、藍色的手絹,我才發現原來老彭非常細心。
但是我一看他送的手絹,黃色的,上面有綠點點和紅點點的花紋,我既覺得他對我很關心,又覺得這手絹實在是俗氣。
他們老家愛吃腌臭雞蛋,有一次他就帶了臭雞蛋給我,還說特别好吃。
我當時想這有啥好吃的,不過又覺得這個人樸實得可愛。
有一天,老彭突然對我說:“我想帶你去我大哥家,我哥哥住在百萬莊。
”我這才知道,原來老彭在北京一直和他大哥生活在一起。
我心裡想,女孩子不能随便去人家家裡,但是他提出要帶我回家,我就知道他的心意了。
其實那時候我們倆還沒有正式談戀愛。
到了他家以後,我感覺他們家的氛圍很好,特别是他大哥待人熱情、周到、誠懇,給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我意識到老彭的成長受到了他大哥的很大影響。
老彭是他大哥拉扯大的,老彭長得也很像他大哥。
大哥比他大五歲,念過師範學校,抗日戰争期間就參加了革命,退休前是建設部的一個司長。
2015年9月大哥還參加了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的閱兵式,在抗戰老同志的乘車方隊中。
當年他大哥參加革命後調到了保定工作,就把老彭帶到保定上學,後來調到北京之後,又帶他來了北京。
老彭上的中學是北京四中,是他大哥出錢出力培養他,一直讓他念到大學。
他心裡很明白,也很感激,所以學習非常下功夫,做事也非常認真,成績很好。
還有一次老彭帶我去香山玩,爬到“鬼見愁”,實在口渴得很,老彭就去找水。
估計是買不到水,他買了點兒啤酒回來。
我說我從來不喝酒,他說喝一點兒沒事兒,啤酒也能解渴。
誰知道我喝了一點點就暈得不得了了,路也走不動了。
他問我為什麼不早說,我說我從來不喝酒,是你說沒有關系,我才喝的。
他就耐心陪伴我在那兒休息,直到我酒勁兒過去慢慢緩過來。
大學四年級的暑假,我姐悄悄告訴我,說是家裡給我相中了一個人,這個人我根本沒有見過。
因為我不願意,所以我就向父母說明自己已經有意中人了,他出身農村,是我北大同學。
我之所以要告訴父母,是不想讓二老再管我的婚姻。
我和老彭之間沒有說過我愛你,你愛我,我們也就是約着去未名湖畔散步,快畢業前我們在未名湖邊一起合影留念。
畢業分配後,老彭去了武漢大學,我去了敦煌。
那時候我們想,先去敦煌一段時間也很好,反正過三四年後學校就可以派人來敦煌替我,到時候還是能去武漢。
北大分别的時候,我對他說:“很快,也就三四年。
”老彭說:“我等你。
”誰也沒有想到,這一分就是十九年。
分開的這段時間,我們每個月都會通信。
因為我寫的字比較硬,老彭的同事以為來信的是個男同學,不知道他已經有了女朋友,還熱心地給他介紹對象。
老彭去武漢大學曆史系時,那時的武大還沒有考古專業,隻有曆史專業,他一開始當譚戒甫老先生的助教。
1976年武漢大學考古專業創辦後,招收了考古專業第一屆工農兵學員。
老彭當系領導和考古教研室的負責人,主要負責教學,講夏商周考古,另外還要帶學生外出考古實習。
他在武漢大學從零開始,建立了考古專業及第一批師資隊伍。
1964年秋天,我在張掖地區的公社搞社教工作,老彭所在的武漢大學也在搞社教。
社教工作差不多搞了九個月,結束之後我就回上海家裡探親去了。
1965年秋天,老彭主動來敦煌看我。
那是畢業之後我們的第一次見面。
常書鴻先生十分重視,特地打着武漢大學要來個教授的旗号借了輛車去接老彭。
老彭的同事這時候才知道,原來那位敦煌的同學是個“飛天”。
我的同事也很關心我,說我們倆還沒結婚,就讓老彭住到同事他們家裡,常書鴻和幾位敦煌研究院的老先生對老彭都很好。
那些日子,我帶着他看了敦煌的許多洞窟。
從考古到藝術,我們倆無話不說,一直說到深夜還覺得有說不完的話。
但是關于我們的未來,誰也不敢輕易觸碰。
兩個人相距萬裡,難道将來的每一天都要承受這種兩地分離的痛苦嗎?如果病了呢?如果需要人陪伴呢?如果有了孩子呢?許許多多的問題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
就在這種極度的幸福和極度的茫然中,我們兩人在一起度過了美好的八天。
老彭快走的時候,我還帶着他去爬鳴沙山,我們在山上還留了影。
他要回武漢的時候,我去送他。
老彭拉起我的手,輕輕地對我說了一句:“我等着你……”我流淚了,我知道這句話的分量。
我就一直怔怔地看着汽車開走,前方是他的路,背後是我的路。
雖然他說“我等着你”,已經明明白白告訴了我他的心意,但是我心裡并沒有因此而變得舒坦一些,好像有什麼東西梗在我的喉嚨口。
這是我所期盼的,又是我所無法承受,無法給予回報的。
1966年,動亂開始了。
1967年元月,我“串聯”到了北京,還專門去拜訪了他大哥大嫂。
大哥大嫂對我說:“小樊,你們倆該結婚了。
”就這樣,在兄嫂的安排下,我到武漢去找老彭。
原定老彭到武昌火車站接我,結果我到站後,左等右等,就是不見他人影。
我心裡感到很害怕,擔心他發生了什麼事,心想不能繼續等下去,決定自己步行去武大。
從大東門摸到武漢大學,走了很長的路,終于看見寫着“武漢大學”幾個字的那個牌樓。
進了校門,一路打聽着找到了老彭的湖邊五舍的宿舍。
結果他不在,原來是到火車站接我去了,我們倆走岔了。
我就在宿舍門口等他,南方沒有暖氣,凍得哆哆嗦嗦。
當老彭滿身大汗地回來時,我感到非常委屈。
進屋後,發現屋裡和外面一樣冷,于是我就鑽到被窩裡抱着個熱水杯子,一邊生着氣一邊打着哆嗦。
他一個勁兒安慰我,說去車站接我,卻沒有接到,也是急得要命呢。
當時武大的青年教師是兩個人一間宿舍,和老彭合住的那位同事當晚把房間讓了出來,給我們倆當新房。
結婚要買的新床單、新被子,都是老彭張羅,武大的同事還送給了我們《毛主席語錄》、杯子什麼的作為結婚禮物。
我們買了糖果、茶葉、香煙,招待同事們。
那是1967年1月15日,我們就這麼結婚了。
老彭這個人非常樸素,讀書的時候就沒什麼像樣的衣服。
我給他準備了一雙皮鞋、一條華達呢料子的褲子,結婚那天他就穿上了我給他準備的衣服。
後來到上海我又特地找裁縫給他做了一件中式小棉襖。
一直到生病離世,他都珍藏着這件小棉襖。
結婚當天,我也沒怎麼打扮,就穿着北京那種條絨系帶的棉鞋,藍布褲子,上衣是一件絲綿棉襖。
棉花有點露出來了,我就把它往裡面塞一塞縫起來。
在棉襖外頭罩了件灰布紅點和白點的罩衫。
罩衫也是舊的,我洗了洗就當新娘子的衣服了。
結婚沒幾天,我就和老彭一起回上海,這是我第一次帶老彭回家。
當時,上海家裡已經被抄家了,我的父母和兩個弟弟都被趕到了另外的地方居住,一家人擠在一個房間。
因不知情,我和老彭下了船,先到原來父母居住的虹口武進路的家裡,剛上樓梯,看到我父母的卧室裡有光,還沒等進門就聽見裡面有聲音,透過門縫看到屋裡全是紅衛兵,我當時驚出了一身冷汗,蹑手蹑腳下了樓,拉着老彭直奔二姐家。
因為我二姐的家就在不遠的地方,等見了二姐才知道家裡被抄的情況。
那天晚上,我們倆就在二姐家湊合了一夜。
第二天我帶着老彭去見父母,家裡人看我們倆剛剛結婚,就做了一桌很豐盛的飯菜。
父親聽見我叫“老彭”,也叫他“老彭”。
我後來想,幸虧那次帶老彭回上海,那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見我父親。
母親要按上海的老習慣送給我一床被子,我說,帶着被子坐火車太不方便了。
被子雖準備好了,我并沒有拿。
我離家的時候,給母親留下了50塊錢,因為家裡被抄得幾乎什麼東西都沒有了。
結婚以後,我和老彭經常通信,我感覺他對我非常關心和體貼,是個可靠、有情的丈夫。
後來聽他跟别人說,他找我是因為覺得我雖然是上海姑娘,但是身上沒有驕嬌二氣。
我們在一起的時候無話不說,我們不在一起的時候也會經常交流,但我們說的都不是家庭瑣事,主要談的都是各自的工作。
當時“文化大革命”已席卷全國。
軍宣隊進駐研究所,單位三天兩頭開會搞運動。
我父親剛剛含冤而死,大弟因為父親的原因不能落實工作,母親又病倒了,偏偏在這個時候自己又懷孕了。
我覺得自己身心俱疲。
我往來于敦煌、上海、武漢之間,由于過度勞累,以及精神上的緊張和巨大的悲痛,導緻我有流産的迹象。
經過及時治療,才幸運地保住了孩子。
那時候,最強烈的念頭就是離開敦煌,到武漢去。
我覺得隻有到武漢,到老彭身邊才能感到安全。
顯然,在動蕩時期,是無法解決分居問題的。
我們想調到一起,也隻是天真的幻想而已。
為什麼我們倆經過風風雨雨,還能夠不離不棄?我覺得那是因為我們就是那個時代的人。
我們是同學,互相理解。
我們從來不會說“我愛你”,我們就是把最好的東西給對方。
老彭知道我喜歡他,他也從來不給我說狠話,也不願意抛棄我這個人。
我們結婚時,沒回老彭河北的老家,直到1970年初,我們要把第一個孩子送回老家撫養時,我才第一次到他河北農村的老家。
我的印象中河北老家的房子還算寬敞,但家裡最現代的東西就是暖壺,此外再沒有什麼像樣的東西。
我們第二個孩子是在武漢出生的,老二出生不同于老大,老彭準備得很好,老彭的大姐把老大從河北老家帶到了武漢。
大姐可能比我大十幾歲,别人總把她當成我婆婆。
我在武漢度過五十六天的産假,老彭把我照顧得非常好,給我做飯、炖湯,什麼都不讓我動手,晚上讓我休息,他起來看孩子。
我坐完月子就回了敦煌。
大姐在武漢又住了幾個月,之後她帶着老二回了老家。
老大就留在了武漢,那時候他已經五歲了,正是調皮的年齡。
老彭要教學、辦專業、出差,還要帶孩子。
他每次出差,就隻能把孩子交給同事照顧,這次交給這一位,下次又交給另一位。
所以我們家的老大從小是住集體宿舍,吃“百家飯”長大的。
那時候老彭又當爹又當媽,辛苦可想而知。
随着時間的推移,“十年動亂”已告結束,到了解決分居問題的時候了。
老彭當時急切希望我盡快調往武漢。
兒子也特别希望我調去武漢,因為武大那時蓋了一批教工家屬樓,符合入住條件的老師都搬到家屬樓去了,兒子的小夥伴也都搬了。
由于隻有老彭一個人的戶口在武大,不符合條件,兒子就特别着急,寫信抱怨此事。
可是這時的我犯了猶豫,既對老彭有感情,想念孩子,想去武漢;又對敦煌産生了感情,想留在敦煌,為敦煌幹點事。
加上甘肅和武漢大學兩方面的組織都堅決不放人,希望對方讓步,雙方争持了很長時間。
不過即便在為調動的漫長拉鋸階段,我們倆都從沒有為此紅過臉。
1986年,為了我們倆誰調動的問題,甘肅省委組織部、宣傳部竟各派出一位幹部找到了武漢大學的校長劉道玉,後來武漢大學沒辦法,就讓老彭和我自己商量決定。
就這樣,老彭最後做出了調來敦煌的決定。
老彭說:“我們兩個人,總有一個要動,那就我走吧。
”其實,如果老彭堅持不松口,我最後肯定隻能妥協了,但他知道我心裡離不開敦煌,所以他表示自己願意離開武漢大學。
我最感激老彭的就是,他在我還沒提出來的時候,自己提出調來敦煌。
如果他不提出,如果那時候他拿出他一家之主的威嚴,也許我就去了武漢,因為我絕對不會因為這件事情放棄家庭,甚至離婚,我沒有那麼偉大。
但是他沒有,他知道我離不開敦煌,他做出了讓步,如果沒有他的成全,就不會有後來的樊錦詩。
等到我們一家真正聚在一起的時候,已經是1986年了。
老大都念高中了,老二也念完小學。
老彭調來敦煌研究院,最初一段時間在蘭州,因為兩個孩子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