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風雨飄搖的日子
關燈
小
中
大
相信,傻傻堅持
幾年前的一天,中歐商學院到敦煌考察,請我去參加他們的會議。
我一到會場,就看到大屏幕上寫了八個字:“簡單相信,傻傻堅持。
”會議還請我發言,我就說:“那屏幕上的八個字,不就是說的我嘛!”當時大家都笑了。
那天演講時,我就說到了父親他們那一代人年輕的時候思想非常單純,我們這一代也還是這樣,我們就是相信新中國,相信共産黨,相信毛主席。
“文化大革命”初期,毛主席說你們是“文化大革命”的革命小将,要關心國家大事。
我也積極參加“文化大革命”。
但是我從來沒有去打過人,也沒有參與過抄别人的家,因為我想打人和抄家是犯法的,這怎麼能行呢?當時的革委會說你們是學曆史、學考古的,你們擅長整理資料,你們就去整常書鴻的材料。
結果材料整出來又說材料整得不太好,嫌不夠上綱上線。
現在回想“文革”期間發生的很多事情,都覺得不該這樣做,但是當時的情況就是這樣。
一直到1971年,林彪墜機事件發生之後,我才開始對好多自己曾經相信的事情産生了懷疑。
“文革”後期,一會兒“批孔”,一會兒“批鄧”,讓我反思了很多事情。
反思的結果是,希望趕緊恢複停滞多年的業務,希望單位内部不要再搞批判鬥争,不要再互相指責,任何時候不能再把槍口對準自己的同事了。
當時我嘴上不說,心中還是有點數的。
有人說我階級立場模糊,階級路線不清晰,說當年常書鴻是給大家“找窩下蛋”,我現在幹脆是給人“鋪窩下蛋”。
我聽過就算,也不放在心上。
當時,我自己認為鄧小平複出實施整頓有道理,不理解為什麼又要“批鄧”。
我想不管怎樣,在研究所内部都絕不能再發生互相上綱上線、檢舉揭發“窩裡鬥”的事。
有一點我特别清楚,就是之後遇到任何問題一定要打個問号,不能盲目輕信。
任何時候千萬不要跟着風亂轉,這個教訓太大了,這都是我後來慢慢體會到的。
這以後,我遇到任何事情都會不自覺地打個問号,問個為什麼。
等到“文革”結束,大家真的是迎來了一個春天,敦煌也迎來了春天,終于可以放開手腳,恢複研究所的業務了。
再後來,改革開放來了,市場經濟也來了。
我們有思想準備嗎?經濟大潮給文物保管工作帶來了許多新問題,社會發展得太快了。
父親走了以後,我們一家骨肉分離,天各一方。
當時,我和老彭剛剛結婚不久,老彭在武漢,我處理完父親的後事就回到敦煌。
那段時間我比較迷茫和痛苦,感到自己一無所有,離開故鄉,舉目無親,就像一個漂泊無依的流浪者。
在時代和命運的激流中,從繁華的都市流落到西北的荒漠。
每到心情煩悶的時候,我就一個人向莫高窟九層樓的方向走去。
在茫茫的戈壁上,在九層樓窟檐的鈴铎聲中,遠望三危山,天地間好像就我一個人。
在周圍沒别人的時候,我可以哭。
哭過之後我釋懷了,我沒有什麼可以被奪走了。
但是,應該如何生活下去呢?如何在這樣一個荒漠之地,繼續走下去?常書鴻先生當年為了敦煌,從巴黎來到大西北,付出了家庭離散的慘痛代價。
段文傑先生同樣有着無法承受的傷痛。
如今同樣的命運也落在我的身上,這也許就是莫高窟人的宿命。
這樣傷痛的人生,不是我樊錦詩一人經曆過。
凡是曆史上為一大事而來的人,無人可以幸免。
每當這時,我都會想起洞窟裡的那尊禅定佛,他的笑容就是一種啟示。
過去的已經不能追回,未來根本不确定,一個人能擁有的隻有現在,唯一能被人奪走的,也隻有現在。
如果懂得這一點,就不能也不再會失去什麼了,因為本來就沒有擁有什麼。
任何一個人,過的隻是他現在的生活,而不是什麼别的生活,最長的生命和最短的生命都是如此。
對當時那種處境下的我來說,我沒有别的家了,我隻有莫高窟這一個家。
我能退到哪裡去呢?如果是在繁華的都市,也許還可以找個地方去躲起來,可是我已經在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還有哪裡可以退,還有哪裡可以躲呢?退到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更為安全和可靠。
那段時間我反複追問自己,餘下的人生究竟要用來做什麼?留下,還是離開敦煌?沒有任何人能夠阻止自己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
我應該成為一個好妻子,一個好母親,我應該擁有一個完整的家庭,應該有權利和自己的家人吃一頓團圓的晚飯。
沒有我這個家就是不完整的,孩子們的成長缺失了母親。
但是,在一個人最艱難的抉擇中,操縱着他的往往是隐秘的内在信念和力量。
經過了突如其來的很多事情,經過了與莫高窟朝朝暮暮的相處,我已經感覺自己是長在敦煌這棵大樹上的枝條。
離開敦煌,就好像自己在精神上被連根砍斷,就好像要和大地分離。
我離不開敦煌,敦煌也需要我。
最終我還是選擇留在敦煌,順從人生的必然以及我内心的意願。
此生命定,我就是個莫高窟的守護人。
我已經習慣了和敦煌當地人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複一年、日複一日地進洞調查、記錄、研究。
我習慣了每天進洞窟,習慣了洞窟裡的黑暗,并享受每天清晨照入洞窟的第一縷朝陽,然後看見壁畫上菩薩的臉色微紅,泛出微笑。
我習慣了看着洞窟前的白楊樹在春天長出第一片葉子,在秋天又一片片凋落。
這就是最真實的生活!直到現在,我每年過年都願意在敦煌,隻有在敦煌才覺得有回家的感覺。
有時候大年初一為了躲清靜,我會搬上一個小馬紮,進到洞窟裡去,在裡面看看壁畫,回到宿舍查查資料,寫寫文章。
隻要進到洞窟裡,什麼煩心事都消失了,我的心就踏實了。
有人問我,人生的幸福在哪裡?我覺得就在人的本性要求他所做的事情裡。
一個人找到了自己活着的理由,有意義地活着的理由,以及促成他所有愛好行為來源的那個根本性的力量。
正是這種力量,可以讓他面對所有困難,讓他最終可以坦然地面對時間,面對生活,面對死亡。
所有的一切必然離去,而真正的幸福,就是在自己的心靈的召喚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那個自我。
他們成了豬倌和羊倌 “文革”的時候很多老先生都被趕出研究所,下放農村勞動,等于是被開除了公職。
段文傑、史葦湘、歐陽琳、孫儒僩、李其瓊,都是莫高窟的“老人”。
他們在“文革”時期都有一段辛酸的經曆。
段文傑先生1946年來到敦煌。
50年代,段先生擔任過一段時間的代所長,他主持的臨摹工作做得有聲有色。
80年代初,段先生接替常老,任敦煌文物研究所的第二任所長。
段先生不僅具有堅實的國畫基本功,在敦煌壁畫臨摹和敦煌藝術研究方面也有很高的專業水平。
段先生身居大漠,志存高遠,數十年如一日,在鑽研學術的道路上,孜孜不倦,殚精竭慮,潛心于敦煌藝術的臨摹和研究。
據段先生回憶,他剛到莫高窟時,洞窟所依附的石崖破敗,已經無法攀登,隻有用“蜈蚣梯”才能進入洞窟,一不小心還會從梯子上摔下來。
那時的莫高窟沒有電,隻有靠“借光法”,就是用鏡子在洞外把陽光反射到洞内的白紙闆上,這樣整個洞就敞亮起來。
那些無法采用“借光法”的洞窟,隻能“秉燭作畫”。
段先生臨摹的過人之處在于,不是就臨摹而臨摹,就繪畫而繪畫,而是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臨摹。
他常說臨摹也是研究。
他的臨摹壁畫經驗,一直沿用至今。
然而在50年代“反右”運動中,段先生是重點批鬥的對象,遭到了極不公正的對待,承受了精神上和生活上的雙重壓力。
但他憑着寬闊的胸懷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始終沒有倒下去。
在三年困難時期,他曾因為長期營養不良和過度勞累,身體浮腫。
段先生在敦煌城裡上學的兒子段兼善正處在長身體的年紀,每個月的糧食定量不足,妻子龍時英不得不省吃儉用,為兒子曬馍幹,還養了兔子,為段先生調理身體。
“文革”時期,段先生又被趕到鄉下養豬,當了豬倌。
史葦湘和歐陽琳都是四川人,夫婦二人都畢業于四川省立藝術專科學校。
他們在1947年、1948年先後來到敦煌,主要從事敦煌石窟壁畫的
我一到會場,就看到大屏幕上寫了八個字:“簡單相信,傻傻堅持。
”會議還請我發言,我就說:“那屏幕上的八個字,不就是說的我嘛!”當時大家都笑了。
那天演講時,我就說到了父親他們那一代人年輕的時候思想非常單純,我們這一代也還是這樣,我們就是相信新中國,相信共産黨,相信毛主席。
“文化大革命”初期,毛主席說你們是“文化大革命”的革命小将,要關心國家大事。
我也積極參加“文化大革命”。
但是我從來沒有去打過人,也沒有參與過抄别人的家,因為我想打人和抄家是犯法的,這怎麼能行呢?當時的革委會說你們是學曆史、學考古的,你們擅長整理資料,你們就去整常書鴻的材料。
結果材料整出來又說材料整得不太好,嫌不夠上綱上線。
現在回想“文革”期間發生的很多事情,都覺得不該這樣做,但是當時的情況就是這樣。
一直到1971年,林彪墜機事件發生之後,我才開始對好多自己曾經相信的事情産生了懷疑。
“文革”後期,一會兒“批孔”,一會兒“批鄧”,讓我反思了很多事情。
反思的結果是,希望趕緊恢複停滞多年的業務,希望單位内部不要再搞批判鬥争,不要再互相指責,任何時候不能再把槍口對準自己的同事了。
當時我嘴上不說,心中還是有點數的。
有人說我階級立場模糊,階級路線不清晰,說當年常書鴻是給大家“找窩下蛋”,我現在幹脆是給人“鋪窩下蛋”。
我聽過就算,也不放在心上。
當時,我自己認為鄧小平複出實施整頓有道理,不理解為什麼又要“批鄧”。
我想不管怎樣,在研究所内部都絕不能再發生互相上綱上線、檢舉揭發“窩裡鬥”的事。
有一點我特别清楚,就是之後遇到任何問題一定要打個問号,不能盲目輕信。
任何時候千萬不要跟着風亂轉,這個教訓太大了,這都是我後來慢慢體會到的。
這以後,我遇到任何事情都會不自覺地打個問号,問個為什麼。
等到“文革”結束,大家真的是迎來了一個春天,敦煌也迎來了春天,終于可以放開手腳,恢複研究所的業務了。
再後來,改革開放來了,市場經濟也來了。
我們有思想準備嗎?經濟大潮給文物保管工作帶來了許多新問題,社會發展得太快了。
父親走了以後,我們一家骨肉分離,天各一方。
當時,我和老彭剛剛結婚不久,老彭在武漢,我處理完父親的後事就回到敦煌。
那段時間我比較迷茫和痛苦,感到自己一無所有,離開故鄉,舉目無親,就像一個漂泊無依的流浪者。
在時代和命運的激流中,從繁華的都市流落到西北的荒漠。
每到心情煩悶的時候,我就一個人向莫高窟九層樓的方向走去。
在茫茫的戈壁上,在九層樓窟檐的鈴铎聲中,遠望三危山,天地間好像就我一個人。
在周圍沒别人的時候,我可以哭。
哭過之後我釋懷了,我沒有什麼可以被奪走了。
但是,應該如何生活下去呢?如何在這樣一個荒漠之地,繼續走下去?常書鴻先生當年為了敦煌,從巴黎來到大西北,付出了家庭離散的慘痛代價。
段文傑先生同樣有着無法承受的傷痛。
如今同樣的命運也落在我的身上,這也許就是莫高窟人的宿命。
這樣傷痛的人生,不是我樊錦詩一人經曆過。
凡是曆史上為一大事而來的人,無人可以幸免。
每當這時,我都會想起洞窟裡的那尊禅定佛,他的笑容就是一種啟示。
過去的已經不能追回,未來根本不确定,一個人能擁有的隻有現在,唯一能被人奪走的,也隻有現在。
如果懂得這一點,就不能也不再會失去什麼了,因為本來就沒有擁有什麼。
任何一個人,過的隻是他現在的生活,而不是什麼别的生活,最長的生命和最短的生命都是如此。
對當時那種處境下的我來說,我沒有别的家了,我隻有莫高窟這一個家。
我能退到哪裡去呢?如果是在繁華的都市,也許還可以找個地方去躲起來,可是我已經在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還有哪裡可以退,還有哪裡可以躲呢?退到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更為安全和可靠。
那段時間我反複追問自己,餘下的人生究竟要用來做什麼?留下,還是離開敦煌?沒有任何人能夠阻止自己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
我應該成為一個好妻子,一個好母親,我應該擁有一個完整的家庭,應該有權利和自己的家人吃一頓團圓的晚飯。
沒有我這個家就是不完整的,孩子們的成長缺失了母親。
但是,在一個人最艱難的抉擇中,操縱着他的往往是隐秘的内在信念和力量。
經過了突如其來的很多事情,經過了與莫高窟朝朝暮暮的相處,我已經感覺自己是長在敦煌這棵大樹上的枝條。
離開敦煌,就好像自己在精神上被連根砍斷,就好像要和大地分離。
我離不開敦煌,敦煌也需要我。
最終我還是選擇留在敦煌,順從人生的必然以及我内心的意願。
此生命定,我就是個莫高窟的守護人。
我已經習慣了和敦煌當地人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複一年、日複一日地進洞調查、記錄、研究。
我習慣了每天進洞窟,習慣了洞窟裡的黑暗,并享受每天清晨照入洞窟的第一縷朝陽,然後看見壁畫上菩薩的臉色微紅,泛出微笑。
我習慣了看着洞窟前的白楊樹在春天長出第一片葉子,在秋天又一片片凋落。
這就是最真實的生活!直到現在,我每年過年都願意在敦煌,隻有在敦煌才覺得有回家的感覺。
有時候大年初一為了躲清靜,我會搬上一個小馬紮,進到洞窟裡去,在裡面看看壁畫,回到宿舍查查資料,寫寫文章。
隻要進到洞窟裡,什麼煩心事都消失了,我的心就踏實了。
有人問我,人生的幸福在哪裡?我覺得就在人的本性要求他所做的事情裡。
一個人找到了自己活着的理由,有意義地活着的理由,以及促成他所有愛好行為來源的那個根本性的力量。
正是這種力量,可以讓他面對所有困難,讓他最終可以坦然地面對時間,面對生活,面對死亡。
所有的一切必然離去,而真正的幸福,就是在自己的心靈的召喚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那個自我。
他們成了豬倌和羊倌 “文革”的時候很多老先生都被趕出研究所,下放農村勞動,等于是被開除了公職。
段文傑、史葦湘、歐陽琳、孫儒僩、李其瓊,都是莫高窟的“老人”。
他們在“文革”時期都有一段辛酸的經曆。
段文傑先生1946年來到敦煌。
50年代,段先生擔任過一段時間的代所長,他主持的臨摹工作做得有聲有色。
80年代初,段先生接替常老,任敦煌文物研究所的第二任所長。
段先生不僅具有堅實的國畫基本功,在敦煌壁畫臨摹和敦煌藝術研究方面也有很高的專業水平。
段先生身居大漠,志存高遠,數十年如一日,在鑽研學術的道路上,孜孜不倦,殚精竭慮,潛心于敦煌藝術的臨摹和研究。
據段先生回憶,他剛到莫高窟時,洞窟所依附的石崖破敗,已經無法攀登,隻有用“蜈蚣梯”才能進入洞窟,一不小心還會從梯子上摔下來。
那時的莫高窟沒有電,隻有靠“借光法”,就是用鏡子在洞外把陽光反射到洞内的白紙闆上,這樣整個洞就敞亮起來。
那些無法采用“借光法”的洞窟,隻能“秉燭作畫”。
段先生臨摹的過人之處在于,不是就臨摹而臨摹,就繪畫而繪畫,而是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臨摹。
他常說臨摹也是研究。
他的臨摹壁畫經驗,一直沿用至今。
然而在50年代“反右”運動中,段先生是重點批鬥的對象,遭到了極不公正的對待,承受了精神上和生活上的雙重壓力。
但他憑着寬闊的胸懷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始終沒有倒下去。
在三年困難時期,他曾因為長期營養不良和過度勞累,身體浮腫。
段先生在敦煌城裡上學的兒子段兼善正處在長身體的年紀,每個月的糧食定量不足,妻子龍時英不得不省吃儉用,為兒子曬馍幹,還養了兔子,為段先生調理身體。
“文革”時期,段先生又被趕到鄉下養豬,當了豬倌。
史葦湘和歐陽琳都是四川人,夫婦二人都畢業于四川省立藝術專科學校。
他們在1947年、1948年先後來到敦煌,主要從事敦煌石窟壁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