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敦煌是我的宿命
關燈
小
中
大
窟地看過去。
從北涼、北魏,到隋唐的山水、人物、建築,從伏羲、女娲到力士、飛天,随着洞窟一個一個在我們面前敞開,我們忘記了疲憊,空氣也好像變得溫暖了。
我們仿佛置身于一個華美的聖殿,完全沉浸在了衣袂飄舉、光影交錯的壁畫和塑像藝術中。
1962年也是敦煌曆史上的一個重要時刻。
正是這一年,周總理批示撥出巨款,啟動敦煌莫高窟南區危崖加固工程。
為配合1962—1966年的大規模加固工程,需要在窟前進行考古遺迹的發掘清理,可當時的敦煌文物研究所沒有專業考古人員。
常書鴻先生向正在敦煌莫高窟帶着學生畢業實習的宿白先生提出,希望北大考古專業可以推薦四名參加實習的學生今後到敦煌工作。
這四名學生,除我之外,還有馬世長、段鵬琦和謝德根。
到了畢業分配的時候,宿白先生向常書鴻推薦了我和馬世長兩人,我們倆被正式分配去了敦煌。
馬世長後來也是著名的佛教考古專家,回到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書,從事中國佛教考古的教學與研究,他主要的研究領域是中國石窟寺考古研究、敦煌文書研究、佛經版本校勘等。
2013年,馬世長因病去世了。
最終留在敦煌的,就我一個人。
那次實習沒有結束,我就離開了敦煌,最後的實習報告也是在上海的家裡整理寫出來的。
為什麼我會提前離開敦煌?原因是敦煌白天晚上溫差大,氣候幹燥,我的體質本來就差,根本無法适應敦煌的天氣。
嚴重的水土不服,加上營養也跟不上,我幾乎每天晚上都失眠,經常到三四點鐘就醒了。
上洞實習的時候,也經常走不動路。
宿先生怕我出事,讓我提前離開敦煌。
所以,還沒到三個月,我就隻能帶着實習考察的資料回了上海。
“李廣杏”,如此人間好杏 敦煌這個地方沒有什麼物産,但是水果長得特别好。
當地有一種叫“李廣杏”的杏子,是别的地方所沒有的。
我從小最不愛吃杏子。
南方的杏子摘下來的時候都是青的,又硬又酸,想起來都讓人感到牙齒發軟。
“李廣杏”和南方的不一樣,隻有敦煌才有,簡直是人間美味。
“李廣杏”在每年六七月間成熟,即便在敦煌,每年也隻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能品嘗到這種杏子。
“李廣杏”這個名字,據民間傳說與漢代“飛将軍”李廣有關。
傳說當年李廣率部西征,夏日炎炎,将士焦渴難耐,忽然聞到一種奇香,李廣看見有彩綢從雲中飄下來。
于是他就策馬追趕,拔箭射落了其中一匹彩綢。
彩綢飄落,即刻化成一片果實累累的杏林。
但因為是苦杏仙子所結,所以杏子是苦的。
後來王母娘娘有意幫助李廣,就讓甜杏仙子施展法術,在苦杏樹樁上接上甜杏樹枝,終于結出了清香甘甜的黃杏,敦煌人就叫它“李廣杏”。
我剛來敦煌工作的時候,當地普遍比較窮,就是水果好吃。
敦煌這個地方的水果長得特别好,原因是敦煌日照時間特别長,晝夜溫差大,便于形成糖分。
當地除了杏子,還有西瓜、葡萄等水果,都長得很好。
每到夏天,我就買很多瓜,床底下全部塞滿了。
有一年,上海朋友來看望我,因為敦煌的飲用水堿性大,我怕客人喝不慣,就說:“索性你們别喝水了,就吃瓜吧。
”我把瓜從床底下搬出來,一開就是四五個。
客人連忙說不要一下子開這麼多—他們是怕敦煌這麼個窮地方,氣候又幹燥,水果肯定很貴,覺得我太闊氣了,一下子就開四五個。
我就對他們說:“在上海探望個病人,有時候隻帶半個西瓜去,因為上海水果貴。
這兒不貴,你們放心,放開吃。
”敦煌的西瓜之所以這麼甜,是因為不上化肥。
敦煌當地人把剛長成的西瓜的瓜秧周圍的土扒開以後,塞上一把苦豆子,這樣結出的西瓜就會又大又甜。
等到成熟後,切開的瓜瓤看起來不怎麼紅,但是水分特别多,十分香甜。
“李廣杏”上市的時間前後隻有一個月,每年我就趕在水果落市之前買上一大筐,拿個梯子爬到房頂上,把吃不完的杏子全部倒在房頂上,幾天就曬幹了。
這種杏子的糖分高,曬幹了也不會變硬,拿個口袋收起來,等到回上海時就給家人分着吃。
大家都說這個挺好吃的,放在嘴裡有一股自然的香甜。
上海那邊賣的果脯很多都是用糖腌制的,而這是純天然的。
我第一次吃到這種杏子的時候,簡直不敢相信,這樣好吃的杏子居然生長在戈壁荒漠裡,還居然有“李廣杏”這樣一個響亮的名字。
李廣這個人多麼悲苦,當年
從北涼、北魏,到隋唐的山水、人物、建築,從伏羲、女娲到力士、飛天,随着洞窟一個一個在我們面前敞開,我們忘記了疲憊,空氣也好像變得溫暖了。
我們仿佛置身于一個華美的聖殿,完全沉浸在了衣袂飄舉、光影交錯的壁畫和塑像藝術中。
1962年也是敦煌曆史上的一個重要時刻。
正是這一年,周總理批示撥出巨款,啟動敦煌莫高窟南區危崖加固工程。
為配合1962—1966年的大規模加固工程,需要在窟前進行考古遺迹的發掘清理,可當時的敦煌文物研究所沒有專業考古人員。
常書鴻先生向正在敦煌莫高窟帶着學生畢業實習的宿白先生提出,希望北大考古專業可以推薦四名參加實習的學生今後到敦煌工作。
這四名學生,除我之外,還有馬世長、段鵬琦和謝德根。
到了畢業分配的時候,宿白先生向常書鴻推薦了我和馬世長兩人,我們倆被正式分配去了敦煌。
馬世長後來也是著名的佛教考古專家,回到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書,從事中國佛教考古的教學與研究,他主要的研究領域是中國石窟寺考古研究、敦煌文書研究、佛經版本校勘等。
2013年,馬世長因病去世了。
最終留在敦煌的,就我一個人。
那次實習沒有結束,我就離開了敦煌,最後的實習報告也是在上海的家裡整理寫出來的。
為什麼我會提前離開敦煌?原因是敦煌白天晚上溫差大,氣候幹燥,我的體質本來就差,根本無法适應敦煌的天氣。
嚴重的水土不服,加上營養也跟不上,我幾乎每天晚上都失眠,經常到三四點鐘就醒了。
上洞實習的時候,也經常走不動路。
宿先生怕我出事,讓我提前離開敦煌。
所以,還沒到三個月,我就隻能帶着實習考察的資料回了上海。
“李廣杏”,如此人間好杏 敦煌這個地方沒有什麼物産,但是水果長得特别好。
當地有一種叫“李廣杏”的杏子,是别的地方所沒有的。
我從小最不愛吃杏子。
南方的杏子摘下來的時候都是青的,又硬又酸,想起來都讓人感到牙齒發軟。
“李廣杏”和南方的不一樣,隻有敦煌才有,簡直是人間美味。
“李廣杏”在每年六七月間成熟,即便在敦煌,每年也隻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能品嘗到這種杏子。
“李廣杏”這個名字,據民間傳說與漢代“飛将軍”李廣有關。
傳說當年李廣率部西征,夏日炎炎,将士焦渴難耐,忽然聞到一種奇香,李廣看見有彩綢從雲中飄下來。
于是他就策馬追趕,拔箭射落了其中一匹彩綢。
彩綢飄落,即刻化成一片果實累累的杏林。
但因為是苦杏仙子所結,所以杏子是苦的。
後來王母娘娘有意幫助李廣,就讓甜杏仙子施展法術,在苦杏樹樁上接上甜杏樹枝,終于結出了清香甘甜的黃杏,敦煌人就叫它“李廣杏”。
我剛來敦煌工作的時候,當地普遍比較窮,就是水果好吃。
敦煌這個地方的水果長得特别好,原因是敦煌日照時間特别長,晝夜溫差大,便于形成糖分。
當地除了杏子,還有西瓜、葡萄等水果,都長得很好。
每到夏天,我就買很多瓜,床底下全部塞滿了。
有一年,上海朋友來看望我,因為敦煌的飲用水堿性大,我怕客人喝不慣,就說:“索性你們别喝水了,就吃瓜吧。
”我把瓜從床底下搬出來,一開就是四五個。
客人連忙說不要一下子開這麼多—他們是怕敦煌這麼個窮地方,氣候又幹燥,水果肯定很貴,覺得我太闊氣了,一下子就開四五個。
我就對他們說:“在上海探望個病人,有時候隻帶半個西瓜去,因為上海水果貴。
這兒不貴,你們放心,放開吃。
”敦煌的西瓜之所以這麼甜,是因為不上化肥。
敦煌當地人把剛長成的西瓜的瓜秧周圍的土扒開以後,塞上一把苦豆子,這樣結出的西瓜就會又大又甜。
等到成熟後,切開的瓜瓤看起來不怎麼紅,但是水分特别多,十分香甜。
“李廣杏”上市的時間前後隻有一個月,每年我就趕在水果落市之前買上一大筐,拿個梯子爬到房頂上,把吃不完的杏子全部倒在房頂上,幾天就曬幹了。
這種杏子的糖分高,曬幹了也不會變硬,拿個口袋收起來,等到回上海時就給家人分着吃。
大家都說這個挺好吃的,放在嘴裡有一股自然的香甜。
上海那邊賣的果脯很多都是用糖腌制的,而這是純天然的。
我第一次吃到這種杏子的時候,簡直不敢相信,這樣好吃的杏子居然生長在戈壁荒漠裡,還居然有“李廣杏”這樣一個響亮的名字。
李廣這個人多麼悲苦,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