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生的不确定性
關燈
小
中
大
跟随家人去聽戲,因為到了戲院就可以吃到許多點心。
我現在還喜歡評彈和昆曲,最喜歡聽劉天韻的《林沖踏雪》。
路有凍死骨 我從小目睹過什麼是“十裡洋場”,也目睹過城市貧民和無家可歸的流浪人群。
抗戰期間,上海淪為“孤島”,市區絕大部分地方都是日軍侵占的淪陷區,還有英法等其他國家控制的租界。
大家都害怕日本人,有時候小孩子哭鬧,隻要大人一說:“日本人來了!”小孩子連哭都不敢哭。
所以我們小時候對日本人的恐懼是根深蒂固的。
我記得每家每戶的玻璃窗上都貼着米字格紙條,怕轟炸聲把玻璃震碎了,我的印象中連窗簾都是黑的。
在我的記憶裡,大人們會給孩子們講文天祥、嶽飛、戚繼光的故事,當時的兒童讀物主要是這樣一類鼓勵愛國的書,連積木上也印了這些個英雄人物。
在父母和家人的呵護下,我們兄弟姐妹小時候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我的印象中,父親還時常教我們背誦《古文觀止》,帶我們去看電影。
靜安寺愚園路附近有一個百樂門影院,我就在那裡看過美國好萊塢電影《出水芙蓉》和《綠野仙蹤》,後來還看過蘇聯電影《第三次打擊》。
聽家裡人說,就在我出生那年的年初,也就是1938年1月,因為寒潮入襲上海,有上萬人被凍死、餓死。
據說到了1939年,情況更加嚴峻,大多數市民的生活也變得格外艱難,原因是米價瘋漲。
上海人主要的糧食是大米,由于通貨膨脹、籌備軍糧,還有遊資的囤積和政府的限價,導緻了米荒。
[2]1949年前的上海街頭,經常有要飯的乞丐,我至今還記得在上學路上親眼看到過路邊餓死的難民。
一天早上我看見有個經常在同一地點要飯的人,就倒在了那裡。
很多乞丐都是從外省逃難來的。
淮河地區經常鬧水災,安徽一帶的難民就逃難到上海來,但是在上海這樣的地方也沒有他們的生路。
那段時期還聽說了一件令我終生難忘的事情。
上海米價瘋漲,買不到米,而對生了小孩的家庭來說,最好的營養品就是用大米熬的粥,普通市民都想盡辦法出去弄米。
聽說,有一家的月婆子出去買米,可是出門後一連幾天也沒有回來。
家人十分着急,以為她去鄉下什麼地方買米了,但是沒想到其實是被日本人抓去了,從此再沒有了音訊。
這實在是童年記憶中一件令我感到震驚、恐懼而難忘的事情。
還有一件令我無法忘懷的往事,就發生在我們和外婆居住的公寓樓裡。
有一天晚上,我聽到外面有日本兵的叫喊聲和汽車聲,瞬間就感到特别恐懼。
樓道裡非常吵鬧,大人說有日本兵正在搜查。
這種吵鬧聲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後來荷槍的日本兵從樓裡押着一批人往外走。
透過門縫,我注意到被抓的全都是高鼻子的外國人。
日本兵把他們塞到停在公寓門口的卡車裡,就揚長而去。
我當時并不知道日本兵為什麼要來公寓抓人,年幼的我不懂也不會問。
很多年以後,我才明白過來。
很可能是“珍珠港事件”以後,太平洋戰争爆發,美國向日本宣戰。
那天晚上日本兵的突然襲擊,應該是來抓捕和我們住在一棟樓裡的美國人。
1945年8月抗戰勝利,日本無條件投降。
這個消息傳來,上海各界組織了各種慶祝活動。
那一刻,整個上海興奮得不得了!中國勝利了!上海人簡直高興得都狂熱了!我那時候已經七歲了。
在這七年裡,我雖然年幼無知,但受到大人的影響,和所有人一樣有一種非常強烈的信念:“絕不當亡國奴!”現在敦煌研究院和日本方面合作的項目很多,我們也能合作得很好,有些日本學者确實非常熱愛敦煌藝術,也為莫高窟的保護做了很多切實的貢獻。
但是我有時想起小時候的這些事情,還是覺得不能完全釋懷。
當然,這隻是一個孩子當時的感受。
如今回過頭來看,這種愛國的感情,和大人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我們當時看的書,看的圖片,聽的故事,雖然也有白雪公主、美人魚,但更多的是精忠報國、抗擊倭寇。
這些教育對我影響至深。
一個嶄新的上海 新中國成立前的上海,物價飛漲。
特别是1947年,上海出現糧食供應不足、米價飛漲的情況,一般市民無力購買,那一年的5月還出現了搶米的風潮。
其他生活物品的價格也是瘋漲。
據說1949年初天氣寒冷,但是煤運相繼斷絕,存戶居為奇貨。
工廠囤積商品的現象也比較普遍,加之各種投機活動、特務活動和幫會活動,那時的上海比較混亂。
最嚴重的
我現在還喜歡評彈和昆曲,最喜歡聽劉天韻的《林沖踏雪》。
路有凍死骨 我從小目睹過什麼是“十裡洋場”,也目睹過城市貧民和無家可歸的流浪人群。
抗戰期間,上海淪為“孤島”,市區絕大部分地方都是日軍侵占的淪陷區,還有英法等其他國家控制的租界。
大家都害怕日本人,有時候小孩子哭鬧,隻要大人一說:“日本人來了!”小孩子連哭都不敢哭。
所以我們小時候對日本人的恐懼是根深蒂固的。
我記得每家每戶的玻璃窗上都貼着米字格紙條,怕轟炸聲把玻璃震碎了,我的印象中連窗簾都是黑的。
在我的記憶裡,大人們會給孩子們講文天祥、嶽飛、戚繼光的故事,當時的兒童讀物主要是這樣一類鼓勵愛國的書,連積木上也印了這些個英雄人物。
在父母和家人的呵護下,我們兄弟姐妹小時候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我的印象中,父親還時常教我們背誦《古文觀止》,帶我們去看電影。
靜安寺愚園路附近有一個百樂門影院,我就在那裡看過美國好萊塢電影《出水芙蓉》和《綠野仙蹤》,後來還看過蘇聯電影《第三次打擊》。
聽家裡人說,就在我出生那年的年初,也就是1938年1月,因為寒潮入襲上海,有上萬人被凍死、餓死。
據說到了1939年,情況更加嚴峻,大多數市民的生活也變得格外艱難,原因是米價瘋漲。
上海人主要的糧食是大米,由于通貨膨脹、籌備軍糧,還有遊資的囤積和政府的限價,導緻了米荒。
[2]1949年前的上海街頭,經常有要飯的乞丐,我至今還記得在上學路上親眼看到過路邊餓死的難民。
一天早上我看見有個經常在同一地點要飯的人,就倒在了那裡。
很多乞丐都是從外省逃難來的。
淮河地區經常鬧水災,安徽一帶的難民就逃難到上海來,但是在上海這樣的地方也沒有他們的生路。
那段時期還聽說了一件令我終生難忘的事情。
上海米價瘋漲,買不到米,而對生了小孩的家庭來說,最好的營養品就是用大米熬的粥,普通市民都想盡辦法出去弄米。
聽說,有一家的月婆子出去買米,可是出門後一連幾天也沒有回來。
家人十分着急,以為她去鄉下什麼地方買米了,但是沒想到其實是被日本人抓去了,從此再沒有了音訊。
這實在是童年記憶中一件令我感到震驚、恐懼而難忘的事情。
還有一件令我無法忘懷的往事,就發生在我們和外婆居住的公寓樓裡。
有一天晚上,我聽到外面有日本兵的叫喊聲和汽車聲,瞬間就感到特别恐懼。
樓道裡非常吵鬧,大人說有日本兵正在搜查。
這種吵鬧聲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後來荷槍的日本兵從樓裡押着一批人往外走。
透過門縫,我注意到被抓的全都是高鼻子的外國人。
日本兵把他們塞到停在公寓門口的卡車裡,就揚長而去。
我當時并不知道日本兵為什麼要來公寓抓人,年幼的我不懂也不會問。
很多年以後,我才明白過來。
很可能是“珍珠港事件”以後,太平洋戰争爆發,美國向日本宣戰。
那天晚上日本兵的突然襲擊,應該是來抓捕和我們住在一棟樓裡的美國人。
1945年8月抗戰勝利,日本無條件投降。
這個消息傳來,上海各界組織了各種慶祝活動。
那一刻,整個上海興奮得不得了!中國勝利了!上海人簡直高興得都狂熱了!我那時候已經七歲了。
在這七年裡,我雖然年幼無知,但受到大人的影響,和所有人一樣有一種非常強烈的信念:“絕不當亡國奴!”現在敦煌研究院和日本方面合作的項目很多,我們也能合作得很好,有些日本學者确實非常熱愛敦煌藝術,也為莫高窟的保護做了很多切實的貢獻。
但是我有時想起小時候的這些事情,還是覺得不能完全釋懷。
當然,這隻是一個孩子當時的感受。
如今回過頭來看,這種愛國的感情,和大人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我們當時看的書,看的圖片,聽的故事,雖然也有白雪公主、美人魚,但更多的是精忠報國、抗擊倭寇。
這些教育對我影響至深。
一個嶄新的上海 新中國成立前的上海,物價飛漲。
特别是1947年,上海出現糧食供應不足、米價飛漲的情況,一般市民無力購買,那一年的5月還出現了搶米的風潮。
其他生活物品的價格也是瘋漲。
據說1949年初天氣寒冷,但是煤運相繼斷絕,存戶居為奇貨。
工廠囤積商品的現象也比較普遍,加之各種投機活動、特務活動和幫會活動,那時的上海比較混亂。
最嚴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