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我讀馮唐
關燈
小
中
大
路金波/文
一、馮唐難封
有道是“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但現實是,四十一歲的馮唐“用文字打敗時間”,妖娆地盛開在各界文藝女青年中間,尤其是每每大酒之後,在微博曬出擠青春痘的照片。
馮唐的書近兩年越賣越多,然而圈内對其評價,卻多呈兩極分化之勢。
好者雲“當世高手,鬼使神差,已臻化境”,惡者說“不知所以,陰僻自戀”。
同樣一樹蘋果挂在枝上,若叫了販子們來沽,你出七毛六,他出七毛八,斷不會出現五毛和一塊的差别。
為甚馮唐這幾十萬字鋪在紙上,就有天上人間兩種命運? 二、忘掉俗人張海鵬 客觀地說,馮唐的走紅與這筆名背後的真身“張海鵬”很有關系。
張海鵬者,1971年(年輕啊)生于北京(帝都啊),漢蒙血統(雜交水稻品種好啊),身長一百八十厘米(古往今來三千年美男子都這身高),紅潤國字臉(和趙又廷、阮經天站一起渾然一個新的偶像團體)。
眼鏡鑲金邊,袖口繡名字,皮帶不是H的那是嫌它土,手裡随便捏塊石頭那是楊貴妃她二姨傳下來的古玉。
至于他如何在學霸橫行的協和醫科大學砍下博士學位,又如何去米國喝了洋墨水,怎樣在人精輩出的麥肯錫做到合夥人,然後成為大國企總裁,以及他的後海府第和微博百萬粉絲——種種傳奇,可謂江湖之述備矣。
總之,面對如此一個擁有完美人生的人,勢利的老年人都會發自肺腑地贊歎:這要是我兒子就好了。
問題是,我們今天談的是文學。
賣蘋果的時候,看貨出價,不管它是王支書田間的還是黃寡婦地頭的。
談文學,讓我們先忘掉成功人士張海鵬。
因為有時女粉絲的贊譽來自激素,而評論家的惡語來自嫉妒——這些都屬于張海鵬,而我們今天隻說馮唐。
三、文學是什麼 全中國懂文學的人沒幾個,兄弟我有幸占了一個名額(看到這裡摔門而去的朋友,不送了)。
文學可不是“研究文章之學”。
中國人造字之初都是單字,先有“文”,通“紋”,就是用“字”記錄。
這些文按一定結構(“章”)組合排列,出來的一坨東西就叫“文章”。
中國人寫文章有兩千年曆史,但不論講文章的《文心雕龍》還是講文字的《說文解字》,可都和文學沒有半毛錢關系。
孔子口述《論語》,算哲學暨社會學暨法學暨經濟學暨成功學大作,《史記》是曆史書,《夢溪筆談》是科學書,《資治通鑒》是政治書。
這些東西統稱“文章”,而所有識字的人統稱“士”、“儒”、“先生”。
西方自兩千三百年前的亞裡士多德就開始分類,所以科學和文藝興盛。
中國人則迄今搞不清楚作家和文人、知識分子、詩人原本就是不同的。
簡單地說,文學就等于小說。
小說就等于用文字編故事的手藝。
小說是虛構藝術,英文裡fiction原意就是“假的”。
寫小說的人就是作家。
四、小說的“金線” 兄弟我衡量小說,看兩方面:A.故事。
B.講故事的手藝。
“故事”這個詞兒,可不能被理解成“過去的事”,它更接近“事故”。
也就是說,故事不是你生活裡陳芝麻爛谷子的一地雞毛,而是被戲劇化了的事兒。
小說不是生活的乖兒子,小說是戲劇的表兄弟(中文小說來自評書,西方小說來自戲劇)。
小說貌似使用現實中人的語言、行為、邏輯,但歸根結底是虛構藝術。
它最多是生活的比喻句。
生活是零散的,小說是連續的;生活是複雜的,小說是單純的;生活是停滞不前的,小說是一路高歌的(在這一點上,戲劇的最高商業形式即好萊塢電影做到了極緻,它要求人物最終的狀态一定要比最初的狀态更高)。
人們之所以發明戲劇,又衍生出小說——這種明知是假的東西,是因為對現實的不滿足。
所以,我們談論小說,不是看它如何趨炎附勢、照貓畫虎地描述生活——描述生活從來不是藝術家的工作,而是看它怎樣用貌似生活的素材重新建築了一個新世界。
那新世界的骨架就是故事——沒有故事,就沒有人物,就沒有新世界的一切。
故事本身不會單獨存在,它必須以某種方式被講述。
有時講述方式也構成故事的重要因素。
小說是用書面語言講故事的,小說家必須有屬于自己的美妙語言,就像歌唱家有屬于自己的能被辨認的美妙聲音一樣。
我們這就進入到馮唐的小說世界,去看故事,去看手藝。
五、北京三部曲:最好的,青春
但現實是,四十一歲的馮唐“用文字打敗時間”,妖娆地盛開在各界文藝女青年中間,尤其是每每大酒之後,在微博曬出擠青春痘的照片。
馮唐的書近兩年越賣越多,然而圈内對其評價,卻多呈兩極分化之勢。
好者雲“當世高手,鬼使神差,已臻化境”,惡者說“不知所以,陰僻自戀”。
同樣一樹蘋果挂在枝上,若叫了販子們來沽,你出七毛六,他出七毛八,斷不會出現五毛和一塊的差别。
為甚馮唐這幾十萬字鋪在紙上,就有天上人間兩種命運? 二、忘掉俗人張海鵬 客觀地說,馮唐的走紅與這筆名背後的真身“張海鵬”很有關系。
張海鵬者,1971年(年輕啊)生于北京(帝都啊),漢蒙血統(雜交水稻品種好啊),身長一百八十厘米(古往今來三千年美男子都這身高),紅潤國字臉(和趙又廷、阮經天站一起渾然一個新的偶像團體)。
眼鏡鑲金邊,袖口繡名字,皮帶不是H的那是嫌它土,手裡随便捏塊石頭那是楊貴妃她二姨傳下來的古玉。
至于他如何在學霸橫行的協和醫科大學砍下博士學位,又如何去米國喝了洋墨水,怎樣在人精輩出的麥肯錫做到合夥人,然後成為大國企總裁,以及他的後海府第和微博百萬粉絲——種種傳奇,可謂江湖之述備矣。
總之,面對如此一個擁有完美人生的人,勢利的老年人都會發自肺腑地贊歎:這要是我兒子就好了。
問題是,我們今天談的是文學。
賣蘋果的時候,看貨出價,不管它是王支書田間的還是黃寡婦地頭的。
談文學,讓我們先忘掉成功人士張海鵬。
因為有時女粉絲的贊譽來自激素,而評論家的惡語來自嫉妒——這些都屬于張海鵬,而我們今天隻說馮唐。
三、文學是什麼 全中國懂文學的人沒幾個,兄弟我有幸占了一個名額(看到這裡摔門而去的朋友,不送了)。
文學可不是“研究文章之學”。
中國人造字之初都是單字,先有“文”,通“紋”,就是用“字”記錄。
這些文按一定結構(“章”)組合排列,出來的一坨東西就叫“文章”。
中國人寫文章有兩千年曆史,但不論講文章的《文心雕龍》還是講文字的《說文解字》,可都和文學沒有半毛錢關系。
孔子口述《論語》,算哲學暨社會學暨法學暨經濟學暨成功學大作,《史記》是曆史書,《夢溪筆談》是科學書,《資治通鑒》是政治書。
這些東西統稱“文章”,而所有識字的人統稱“士”、“儒”、“先生”。
西方自兩千三百年前的亞裡士多德就開始分類,所以科學和文藝興盛。
中國人則迄今搞不清楚作家和文人、知識分子、詩人原本就是不同的。
簡單地說,文學就等于小說。
小說就等于用文字編故事的手藝。
小說是虛構藝術,英文裡fiction原意就是“假的”。
寫小說的人就是作家。
四、小說的“金線” 兄弟我衡量小說,看兩方面:A.故事。
B.講故事的手藝。
“故事”這個詞兒,可不能被理解成“過去的事”,它更接近“事故”。
也就是說,故事不是你生活裡陳芝麻爛谷子的一地雞毛,而是被戲劇化了的事兒。
小說不是生活的乖兒子,小說是戲劇的表兄弟(中文小說來自評書,西方小說來自戲劇)。
小說貌似使用現實中人的語言、行為、邏輯,但歸根結底是虛構藝術。
它最多是生活的比喻句。
生活是零散的,小說是連續的;生活是複雜的,小說是單純的;生活是停滞不前的,小說是一路高歌的(在這一點上,戲劇的最高商業形式即好萊塢電影做到了極緻,它要求人物最終的狀态一定要比最初的狀态更高)。
人們之所以發明戲劇,又衍生出小說——這種明知是假的東西,是因為對現實的不滿足。
所以,我們談論小說,不是看它如何趨炎附勢、照貓畫虎地描述生活——描述生活從來不是藝術家的工作,而是看它怎樣用貌似生活的素材重新建築了一個新世界。
那新世界的骨架就是故事——沒有故事,就沒有人物,就沒有新世界的一切。
故事本身不會單獨存在,它必須以某種方式被講述。
有時講述方式也構成故事的重要因素。
小說是用書面語言講故事的,小說家必須有屬于自己的美妙語言,就像歌唱家有屬于自己的能被辨認的美妙聲音一樣。
我們這就進入到馮唐的小說世界,去看故事,去看手藝。
五、北京三部曲:最好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