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袁世凱年表

關燈
1859年(鹹豐九年) 9月16日(八月二十日) 出生于河南省項城縣袁寨的一個地主家庭。

     1864年(同治三年) 過繼給胞叔袁保慶為嗣子。

     1866年(同治五年) 随嗣父袁保慶往山東濟南,入塾讀書。

     1869年(同治八年) 随嗣父赴揚州,不久移居江甯(南京),繼續讀書。

     1873年(同治十二年) 嗣父袁保慶死于江甯鹽法道任所;同嗣母牛氏返河南項城。

     1874年(同治十三年) 随堂叔袁保恒去北京讀書。

     1877年(光緒三年) 回河南應鄉試,落第而歸。

    随袁保恒去河南赈災。

     1878年(光緒四年) 袁氏大家族分家,袁世凱在嗣父名義下分得一份可觀的财産,發起組織麗澤山房和勿欺山房文社。

     1879年(光緒五年) 應鄉試,又不中。

     1881年(光緒七年) 到山東登州投奔淮軍統領吳長慶,在軍中幫辦文案。

     1882年(光緒八年) 8月(七月) 被委執行前敵營務處事,負責軍需供應,勘探行軍路線。

    随吳長慶東渡朝鮮。

    參加誘捕朝鮮大院君李 應。

     10月 經直隸總督李鴻章奏保,以同知補用,并賞戴花翎,并開始代朝鮮訓練新建親軍一營。

     1884年(光緒十年) 奉命總理留駐漢城淮軍營務處,會辦朝鮮防務,兼帶護衛兵一營。

    帶兵擊敗日軍,粉碎朝鮮金玉均等人發動的政變。

     1885年(光緒十一年) 因吳兆友揭發挪用軍饷而心灰意冷,請假回國。

    至天津谒李鴻章,獲李賞識。

     10月 護送大院君李 應返朝鮮,對闵妃集團與李alt應之間的矛盾予以調解,規勸國王李熙不要親近俄國。

    以知府分發,俟補缺後以道員升用,賞加三品。

     1886年(光緒十二年) 8月5日、20日(七月六日、二十一日) 兩電李鴻章,要求派兵朝鮮,廢黜國王李熙,另立新君。

    李未允。

     1890年(光緒十六年) 2月(一月) 奉旨免補知府,以道員分省歸候補班盡先補用, 并加二品銜。

     1892年(光緒十八年) 8月(閏六月) 以海關道記名簡放。

     1893年(光緒十九年) 5月(四月) 補授浙江溫處道員,仍留朝鮮。

     1894年 (光緒二十年) 5月(四月) 幫助朝鮮統治者出謀劃策,鎮壓東學黨起義。

     6月1日(四月二十八日) 電請李鴻章答允朝鮮請中國派兵助剿東學黨起義的要求。

    并雲日本無出兵朝鮮之意。

     6月12日(五月九日) 為日本駐朝公使大烏圭介不再繼續增兵的允諾所欺,電阻李鴻章增兵。

     6月18日(五月十五日) 電李鴻章請增兵,籌備戰事。

     6月29日(五月二十六日) 因朝鮮形勢險惡,日軍揚言将押其出境,電請回國。

     8月5日(七月五日) 仍任總理朝鮮交涉通商事宜,兼赴平壤辦理輯撫事宜,聯絡各軍,協籌糧運。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 2月(一月) 辭總理朝鮮交涉通商大臣職,接辦總理前敵營務處。

     5月7日(四月十三日) 上書軍機大臣李鴻藻,提出汰冗兵,節糜費,退庸将,肅軍政,聘請外國教官,按照西法練兵;成立軍事光堂,培養軍事人才。

     8月2日(六月十二日) 被召見,奉旨着交督辦軍務處差委。

     8月底(七月上旬) 在北京參加康有為創立的愛國團體強學會,捐款五百金。

     12月8日(十月二十二日) 奉旨接管定武軍,作為改練新軍的基礎。

     12月16日(十一月一日) 至天津小站鎮接練新軍,自任督練官,設立機關,制訂章程,網羅軍官,招募壯丁,改定武軍名新建陸軍。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 7月24日(六月二十五日) 因練兵有功,晉升直隸按察使,仍專管練兵事宜。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 9月16日(八月一日) 光緒皇帝召見,谕令開去其直隸按察使缺,以侍郎候補,仍專辦練兵事務,所有應辦事宜,着随時具奏。

     9月18日(八月三日) 深夜接見維新派譚嗣同。

     9月21日(八月六日) 慈禧囚禁光緒,重新訓政,變法失敗。

     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 4月5日(二月二十五日) 以新建陸軍訓練有效,交部優叙。

     4月(三月) 奉旨帶兵赴山東德州、沂州各處操演行軍陣法。

    7月上旬回津。

     5月20日(四月十一日) 上折陳述時局難危,亟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