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聲

關燈
羅針的海船迎着風遇着雪,不知前途怎生是好。

     中國人視為學習對象的歐洲已然如此,那麼,中國怎麼辦?中國的前途在哪裡?人類,又該怎麼辦? 後來,梁啟超在歸納中國近代發展,總結中國人思想變化時,曾把國人的思想發展歸納為三個階段:第一期,先從器物上感覺不足,外國的船堅炮利确是我們所不及,對之有舍己從人的必要,于是有曾國藩、李鴻章的洋務運動之所作,福建船政學堂、上海局等也漸次設立起來。

    第二期,是從制度上感覺不足,自從甲午敗于日本,想到堂堂中國衰敗到這田地,都因為政制不良,所以拿“變法維新”做一面大旗,康有為、梁啟超一班人所為。

    第三期,便是從文化根本上感覺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落空,漸漸覺出社會文化是整套的,要拿舊心理運用新制決計不可能,要求全人格的覺悟。

    新近回國的留學生,鼓起勇氣開始了全部解放的新文化運動,從此也分化出不同的解放道路。

     alt 接替袁世凱的大總統黎元洪(前排右四),與副總統馮國璋(前排右三)、國務總理段祺瑞(前排右五)等軍政要員 梁啟超是從中國現代思想的嬗變來歸納這一過程的。

    梁啟超沒有想到,當絕大多數中國人置身于漫長的轉型之中,面對現實的緩慢改變時,都不由自主地失去了耐心。

    這個時候,十月革命的消息傳到了中國,完全可以想象身處迷茫之中的中國人在得知俄國革命勝利後的興奮和激越,以為又找到了改朝換代的最佳方式。

    這個時候,中國已不再是孤立的了,中國此時對道路的選擇,已完全取決于世界當時的形勢。

    于是,不可避免地,一股年輕的情緒控制住了整個社會,當理性變得過于依賴時間的時候,人們選擇了反抗,選擇了破壞,選擇了速成和走捷徑的冒險。

    人們呼喊着揭竿而起,不顧一切開始了否定,開始了對思想、文化、經濟以及一切的否定,也開始了不斷的否定之否定的過程。

    也正是在這樣的情緒之中,革命以不可逆轉的洪流激蕩,在這片古老土地的上空,轟鳴着輾過。

     一切看起來似乎都是不可避免,文化的缺失,傳統的孱弱,就隻好用血來彌補。

    等到有朝一日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終于恍然大悟的時候,面前早已屍橫遍野、白骨如山了。

     很多時候,我在想的一個問題是:袁世凱個人的命運,或許正好印證了中國近代史的一個潛在規律:當這個古老的帝國巨大的轉型過程啟動,中國曆史挪動笨重的身軀,艱難地從中世紀跨入現代的時候,巨大的落差勢必激起滔天巨浪,那些試圖駕馭這艘船的人們,不可避免地會落水淹沒。

    激流如此強大,中國已不可能從容不迫,也不可能依附某種政治和理論的指引,選擇理性的道路。

    踩在起伏不定的舢闆上,那些政治家們隻好慌不擇路地開弓射箭——箭镞呼嘯而出,卻總是脫靶落水。

    有好幾次,那些看似瞄準古老帝國軟肋的箭頭就要命中,但船頭稍稍一颠簸,箭矢還是輕輕滑過,一頭栽進曆史和時間的縫隙之中。

     袁世凱,就如同那個箭镞一樣,悄悄地滑落,然後,被命運抛棄。

     曆史,進入了一個無法主宰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