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奸雄,還是能臣?

關燈
但卻富有勇氣和狡黠的粗人。

    袁世凱的這些特質,決定了其性格上的弱點。

    當然,從總體上說,袁世凱最缺乏的,還是大局觀及現代思想和意識。

     在政治風格上,袁世凱與中國傳統士紳、官僚精英們都是一緻的。

    袁世凱是典型官僚世家出身,雖然他一直沒有科舉功史,但早年,袁世凱的身邊人,主要是他的兩個叔父,給他樹立了中國士大夫的榜樣;袁世凱成年後,周圍都是一些出類拔萃的飽學之士,如徐世昌、嚴修等。

    因此,袁世凱一直有堅實的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背景,身上也具有傳統士大夫的精神。

    雖然袁世凱的同黨和門生中有很多是西學人士,比如唐紹儀、陸徵祥等,也有一些軍隊高級官員,但他們基本上都是幫助袁世凱處理事務的。

    相比較而言,袁世凱還是跟那些中國傳統之士在心理上更為接近。

    從總體思想上,袁世凱還是中國傳統意義上的精英分子。

     袁世凱一輩子最熱衷追求的,就是官場。

    雖然袁世凱談不上學而優,但他當官入仕的願望,一點也不比别人弱。

    這一點,與中國文化所提倡的進取精神,以及袁世凱的個人性格有關。

    袁世凱沒什麼業餘愛好,他最大的願望或者說興奮點,就是抓權秉政,縱橫捭阖。

    袁世凱一直“以天下為己任”,這樣的追求,來自于他旺盛的精力,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

    袁世凱從不畏懼困難,任何時候都相信自己有對付複雜局面、戰勝困難的能力和勇氣。

    這種權力欲望,與他對個人使命的認知,是聯系在一起的。

    袁世凱從來就将自己看做是創造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所不可缺少的強權人物,他的人生目标就是拯救國家,創立一個與列強并駕齊驅的、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國家。

    為實現這個目标,袁世凱願意采取盡可能快速、有效的方法,甚至在某些方面對列強作出恥辱妥協,以犧牲國家和人民利益來完成。

     alt 袁世凱所撰對聯 從個人品質上來說,袁世凱對于個人利益,對于金錢,顯得沒有太多欲望。

    錢對于袁世凱來說,從來就是一個工具,他總是慷慨大度,更樂意以金錢來鋪設道路,達到目的;或者用金錢來建立一個牢固的關系網。

    這一點袁世凱與慈禧、李蓮英、奕alt相處時,表現得非常充分。

    辛亥革命後,因為隆裕太後遲遲不發布《遜位诏書》,袁世凱為了保持施壓,向奕和大太監張德蘭(小德張)每人送去三百萬兩銀子,讓他們做工作。

    這六百萬兩就成了民國更替的成本。

    袁世凱行賄受賄的習氣,是跟晚清的社會風氣相一緻的。

    那時候的社會環境就是這樣,“人情來往”已到了無處不在的地步。

    物質上的送禮進貢,對上是表忠心,同級之間則是交往的潤滑劑。

    精明的袁世凱自然會把這一切運用得爐火純青。

    袁世凱是深知金錢的力量的,但他個人從不貪錢。

    對于生活本身,沒有過多要求。

    袁世凱從不奢侈,也從不鋪張,對于金錢,一直抱有可有可無的态度。

    中華民國建立之初,按照有關規定,大總統的年俸為三十六萬元,公費每年一百五十萬元,交際費每年五十四萬元。

    在當時來說,這是一筆很高的收入了。

    對此,袁世凱拿了幾個月後,很快表示,國家财政困難,自己願意躬行節儉減少薪水。

    袁世凱每月隻拿俸金的八成,也就是兩萬四千元;此外,袁世凱還将公費月支減少到四萬元,交際費月支四萬元,這樣,加起來隻有每月十萬四千元。

    雖然袁世凱的花費仍舊很多,但作為總統,能有這樣的高姿态也屬不易。

    有一個說法是,袁世凱逝世之後,家人隻從他的筆筒裡找出二十元。

    袁世凱一點現金都沒留下,以緻袁世凱安葬的費用,都是段祺瑞他們募捐的。

    不管這個說法是真是假,但袁世凱的錢都用在了“刀刃”上,袁世凱對于權力的追逐,一直勝于對金錢的熱愛。

    這一直為各界人士所公認。

     袁世凱遭人非議最多的,就是他做人八面玲珑,多方讨好,很少講原則。

    袁世凱對人際關系的處理,比李鴻章顯得更圓滑靈活,更能“海納百川”。

    袁世凱一直走的是政壇的“多頭路線”——他先是依靠淮軍和李鴻章系走入政壇的,然後,又得到湘系劉坤一、軍機處李鴻藻的支持。

    對于李鴻章的對手翁同龢,袁世凱也表現得很尊敬。

    李鴻章死後,袁世凱以自己的精明能幹赢得了慈禧太後、慶親王奕alt、醇親王奕alt、端方、榮祿等一批滿族當權者的信任,從而不斷升遷。

    另一方面,袁世凱又與張之洞、張謇等漢臣也相處不錯。

    袁世凱擔任中華民國正式大總統後,對于當年維新變法的人士明顯示好。

    袁世凱對“戊戌六君子”進行了昭雪,在北京建立祠宇,将事實宣付清史館立傳。

    袁世凱處人,在很大程度上對事不對人。

    袁世凱這種無派系、無“操守”,看起來見風使舵的做法,自然遭到很多人的诋毀。

    人們诋毀袁世凱最多的,就是袁世凱的“反複無常”——在戊戌變法當中出賣革命黨人,在辛亥革命中背叛清廷,在帝制運動中背叛共和。

    這樣,袁世凱最後終于“裡外不是人”——幾方面的勢力,最後都把複仇的标靶鎖定在這個翻雲覆雨的河南人身上。

     如果單就個人私德來說,袁世凱還是有諸多可取之處的。

    袁世凱算是個有情有義的漢子,他對自己的親屬家人,對自己的朋友和部下,可謂忠誠有信。

    袁世凱是個有名的大孝子,無論是對生父袁保中,生母劉氏,還是對養父袁保慶,養母牛氏,一直以孝為先。

    年輕的袁世凱赴朝鮮後,尤其挂念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