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奸雄,還是能臣?
關燈
小
中
大
的封建專制不一樣的制度。
從袁世凱的所作所為來看,他還是想先為這個國家找一個皇帝,然後,再實行君主立憲,推行一個适合中國國情、自己操作起來相對容易的君主立憲制。
這個君主立憲制度,也是袁世凱從中年之後,一直努力研究,并想付諸實施的。
君主立憲之後的皇帝,是國家的象征,而不是以前封建專制掌握絕對權力的皇帝。
這個皇帝雖然仍有很大的權力和榮譽,但總體上管理國家事務的,仍是内閣制度,是總理事務大臣。
正因如此,袁世凱取年号為“洪憲”——也就是“弘揚憲法”的意思,“洪”是帝德之大,“憲”是民主憲政。
當然,從袁世凱後期的思想來看,袁世凱關于君主立憲的構架一直遲遲未清楚确定,有可能是袁世凱故作聰明地打着自己的小算盤,那就是,袁世凱想建立的君主立憲制國家,帶有很大成分的專制性,就如同日本的君主立憲一樣:雖然日常事務由内閣處理,但在重大事情上,在軍隊的統治上,天皇還是有重大的影響力和決斷力,并且,在意識形态上,竭力推行忠君愛國的儒家道德…… 看起來袁世凱似乎已把機關算盡,但聰明的他沒有想到的是,往往隻要繼續往前半步,真理就變成了謬誤。
當袁世凱小心翼翼地走向帝制寶座,以為萬無一失時,命運根本就沒依從他的想法,而是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以出乎他意料的方式将他抛棄。
而且,現在看起來,袁世凱為做皇帝所做的一切,都是那麼的處心積慮,就像一個蓄謀已久的陰謀,正被巧妙地、一步一步地實施,以緻他縱有萬口,亦無法申辯。
alt 袁世凱身着新設計的洪憲皇帝戎裝 袁世凱的确輸在輕舉妄動——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中國,實際上是一個韬光養晦的極佳時機:西方列強忙于世界大戰,中國新興的工業正可以乘機擺脫外商的壓制,加快發展的速度。
當時中國的棉織品、面粉、火柴、卷煙、水泥、罐頭食品以及其他類似的大衆商品的制造工業,獲得了迅猛發展。
尤其是一些勞動密集型行業,比如紡織等行業,發展飛速。
在一些鐵路交叉點,逐漸形成了如濟南、徐州和鄭州等一批新型城市;上海、天津和武漢也成為工業中心,擁有人數越來越多的産業工人階級;大小工業城市的成長,給鄉村農民大衆提供了很多就業機會,農村婦女也開始走出家門;舊的中國家庭制度出現了裂紋;一些吸收了西方思想的資本家也在慢慢形成,并嶄露頭角……在各種胚芽形成的關鍵時期,穩定是壓倒一切的重中之重,如果保持各方面的穩定,肯定收益頗多。
任何動蕩,哪怕是預示着良好開端的動蕩,都帶有相當的危險性。
——也許,袁世凱就是沒有想到自己的改換國體會引起這麼大的動靜,也讓一直窺視的國内外敵對勢力找到了一個最好的理由。
袁世凱顯然低估了這當中的别有用心以及暗藏殺機。
還有就是,中國人一向的思維習慣,一種重“名”不重“實”的文化傳統。
袁世凱就這樣跌入了自己挖掘的墳墓。
一失足成千古恨,他就那樣被當做時代的犧牲,放在了曆史的案闆上任人宰割。
袁世凱的悲劇在于,他幾乎是愚蠢地、迫不及待地把自己晾在敵人面前,就像在山坡上高高地豎立一個标靶,毫無掩飾地袒露在敵人的槍口下,讓人從容瞄準,一槍命中! 袁世凱的确算是生不逢時——如果從中國傳統政治的角度來說,這個能力極強、敢作敢為,同時也算是具有濟世思想的人絕對可以稱得上是曆史上一個少有的治世之能臣。
以舊式标準來看,雖然袁世凱離孟子所說的“内聖外王”還有很大距離,但在政治理想和抱負,以及治世水平上,在李鴻章之後的晚清中,都可謂出類拔萃。
并且,袁世凱非常勤勉,從不懈怠,也從不放棄;他知人善任,不貪圖個人利益,不貪污,不斂财;個人生活也頗健康,不喝酒,不抽煙(隻象征性地抽雪茄),不玩物喪志,雖然妻妾成群,但從不沉湎于女色;雖然不是科舉出身,也頗具文人情懷,對詩詞歌賦也略通一二,所寫的文章詩詞即使算不了一流,也有境界和情懷。
這一點,跟三國時的曹操,都很相似。
并且,袁世凱遠遠沒有曹操殘忍——他雖殺過不少人,但處于那樣的位置,在舊式法制環境中,帝王将相哪一個不殺人如麻呢?袁世凱從不算是一個兇殘的人,甚至稱得上心慈手軟。
如果将袁世凱跟曾國藩和李鴻章比較,明顯地可以看出三人的一脈相承,以及彼此在文化上的落差。
這三個人,都是具有一定新思想的官僚型民族主義者。
在他們當中,就單純中國傳統文化的功底,智慧的高蹈程度,曾國藩顯然獨領風騷。
曾國藩更像是傳統知識分子官員的典範。
即使是号稱“不學有術”的李鴻章,以他的文化底蘊和認知水平,也是袁世凱難以望其項背的。
曾國藩高出二人的,還有強烈的自省意識,曾國藩經常性地會對自己的行為和思想進行盤整,并及時改進。
在這方面,李鴻章就缺了很多,袁世凱缺得就更多了。
與曾國藩相比,袁世凱更像是一個行動的人,他的思想和修養要淺薄得多,但卻更具實用性。
袁世凱的優點在于,精力充沛、辦事敏捷,似乎天生就有處理各種複雜事務的能力,不放棄,也不厭倦。
他的人情練達有天生的成分,一點也不顯老謀深算,甚至還帶有點忠厚和魯莽。
與曾國藩和李鴻章相比,袁世凱還更像是一個粗人,一個不具幽默感,内心缺少迂回和伸縮性,
從袁世凱的所作所為來看,他還是想先為這個國家找一個皇帝,然後,再實行君主立憲,推行一個适合中國國情、自己操作起來相對容易的君主立憲制。
這個君主立憲制度,也是袁世凱從中年之後,一直努力研究,并想付諸實施的。
君主立憲之後的皇帝,是國家的象征,而不是以前封建專制掌握絕對權力的皇帝。
這個皇帝雖然仍有很大的權力和榮譽,但總體上管理國家事務的,仍是内閣制度,是總理事務大臣。
正因如此,袁世凱取年号為“洪憲”——也就是“弘揚憲法”的意思,“洪”是帝德之大,“憲”是民主憲政。
當然,從袁世凱後期的思想來看,袁世凱關于君主立憲的構架一直遲遲未清楚确定,有可能是袁世凱故作聰明地打着自己的小算盤,那就是,袁世凱想建立的君主立憲制國家,帶有很大成分的專制性,就如同日本的君主立憲一樣:雖然日常事務由内閣處理,但在重大事情上,在軍隊的統治上,天皇還是有重大的影響力和決斷力,并且,在意識形态上,竭力推行忠君愛國的儒家道德…… 看起來袁世凱似乎已把機關算盡,但聰明的他沒有想到的是,往往隻要繼續往前半步,真理就變成了謬誤。
當袁世凱小心翼翼地走向帝制寶座,以為萬無一失時,命運根本就沒依從他的想法,而是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以出乎他意料的方式将他抛棄。
而且,現在看起來,袁世凱為做皇帝所做的一切,都是那麼的處心積慮,就像一個蓄謀已久的陰謀,正被巧妙地、一步一步地實施,以緻他縱有萬口,亦無法申辯。
alt 袁世凱身着新設計的洪憲皇帝戎裝 袁世凱的确輸在輕舉妄動——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中國,實際上是一個韬光養晦的極佳時機:西方列強忙于世界大戰,中國新興的工業正可以乘機擺脫外商的壓制,加快發展的速度。
當時中國的棉織品、面粉、火柴、卷煙、水泥、罐頭食品以及其他類似的大衆商品的制造工業,獲得了迅猛發展。
尤其是一些勞動密集型行業,比如紡織等行業,發展飛速。
在一些鐵路交叉點,逐漸形成了如濟南、徐州和鄭州等一批新型城市;上海、天津和武漢也成為工業中心,擁有人數越來越多的産業工人階級;大小工業城市的成長,給鄉村農民大衆提供了很多就業機會,農村婦女也開始走出家門;舊的中國家庭制度出現了裂紋;一些吸收了西方思想的資本家也在慢慢形成,并嶄露頭角……在各種胚芽形成的關鍵時期,穩定是壓倒一切的重中之重,如果保持各方面的穩定,肯定收益頗多。
任何動蕩,哪怕是預示着良好開端的動蕩,都帶有相當的危險性。
——也許,袁世凱就是沒有想到自己的改換國體會引起這麼大的動靜,也讓一直窺視的國内外敵對勢力找到了一個最好的理由。
袁世凱顯然低估了這當中的别有用心以及暗藏殺機。
還有就是,中國人一向的思維習慣,一種重“名”不重“實”的文化傳統。
袁世凱就這樣跌入了自己挖掘的墳墓。
一失足成千古恨,他就那樣被當做時代的犧牲,放在了曆史的案闆上任人宰割。
袁世凱的悲劇在于,他幾乎是愚蠢地、迫不及待地把自己晾在敵人面前,就像在山坡上高高地豎立一個标靶,毫無掩飾地袒露在敵人的槍口下,讓人從容瞄準,一槍命中! 袁世凱的确算是生不逢時——如果從中國傳統政治的角度來說,這個能力極強、敢作敢為,同時也算是具有濟世思想的人絕對可以稱得上是曆史上一個少有的治世之能臣。
以舊式标準來看,雖然袁世凱離孟子所說的“内聖外王”還有很大距離,但在政治理想和抱負,以及治世水平上,在李鴻章之後的晚清中,都可謂出類拔萃。
并且,袁世凱非常勤勉,從不懈怠,也從不放棄;他知人善任,不貪圖個人利益,不貪污,不斂财;個人生活也頗健康,不喝酒,不抽煙(隻象征性地抽雪茄),不玩物喪志,雖然妻妾成群,但從不沉湎于女色;雖然不是科舉出身,也頗具文人情懷,對詩詞歌賦也略通一二,所寫的文章詩詞即使算不了一流,也有境界和情懷。
這一點,跟三國時的曹操,都很相似。
并且,袁世凱遠遠沒有曹操殘忍——他雖殺過不少人,但處于那樣的位置,在舊式法制環境中,帝王将相哪一個不殺人如麻呢?袁世凱從不算是一個兇殘的人,甚至稱得上心慈手軟。
如果将袁世凱跟曾國藩和李鴻章比較,明顯地可以看出三人的一脈相承,以及彼此在文化上的落差。
這三個人,都是具有一定新思想的官僚型民族主義者。
在他們當中,就單純中國傳統文化的功底,智慧的高蹈程度,曾國藩顯然獨領風騷。
曾國藩更像是傳統知識分子官員的典範。
即使是号稱“不學有術”的李鴻章,以他的文化底蘊和認知水平,也是袁世凱難以望其項背的。
曾國藩高出二人的,還有強烈的自省意識,曾國藩經常性地會對自己的行為和思想進行盤整,并及時改進。
在這方面,李鴻章就缺了很多,袁世凱缺得就更多了。
與曾國藩相比,袁世凱更像是一個行動的人,他的思想和修養要淺薄得多,但卻更具實用性。
袁世凱的優點在于,精力充沛、辦事敏捷,似乎天生就有處理各種複雜事務的能力,不放棄,也不厭倦。
他的人情練達有天生的成分,一點也不顯老謀深算,甚至還帶有點忠厚和魯莽。
與曾國藩和李鴻章相比,袁世凱還更像是一個粗人,一個不具幽默感,内心缺少迂回和伸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