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奸雄,還是能臣?
關燈
小
中
大
一直以來,我總試圖根據袁世凱的言行,判斷他的性格,也探究他的本質。
判斷一個政治人物的性格和内心,從來就是有難度的。
難度在于,在很大程度上,一個政治人物的所作所為,很難斷定是出于本心,還是出于權術。
政治往往是個博弈的過程,是各種力量之間的鬥争和妥協,這種鬥争和妥協不是以某個人的善良或殘忍為轉移的。
一個政治人物的所作所為,往往是出于利益,或者是為了赢得什麼,才去做表面文章的,至于他的真實内心,跟自己的行為往往南轅北轍。
盡管如此,在大量的行為中,還是可以暴露出一個人的真實思想和心理的,問題的核心在于去僞存真的判斷。
這對我們的要求就是,必須睜大眼睛,不被一些假象所迷惑,也不能否認表象後面的真實。
這一點,對于研究和判斷曆史,是極其重要的。
1916年,梁啟超幫助護國軍聲讨袁世凱時,曾經發表了一篇政論文章《袁世凱之解剖》——由希望而失望的梁啟超,以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态,對袁世凱進行了犀利的解剖。
在梁啟超看來,袁世凱有七大缺點,具體表現為:缺乏現代國家觀念;驕慢自大,不能容人;以經驗治國,凡事臨時對付;法律觀念薄弱;專制成癖;不能用正人君子及有用之才;功攬諸己,過推諸人,萬事不負責任等。
梁啟超對袁世凱的評價,雖然稍顯片面而絕對,但在總體上來說,還是中肯和貼切的。
梁啟超對袁世凱的定位,跟人們對袁世凱長期以來形成的印象基本吻合,那就是:這是一個功名心和權力欲非常強的人,就像當年的曹孟德;他最熱衷和最喜好的,就是權力遊戲;政治手腕異常娴熟,培養黨朋;不舍不棄,直至爬到權力的最高點。
但問題在于,袁世凱本來就是舊制度下的官僚,他所具有的缺點和弱點,既是那個制度本身的缺點和弱點,也是那種文化本身的缺點和弱點。
處在那種封建專制社會之中,受這樣的文化熏陶的人,有哪一個,沒有這樣的軟肋呢? 一直以來,人們在探讨袁世凱恢複帝制運動時,有意無意忽略的一個根本點是:袁世凱的洪憲帝制,究竟是為了君主立憲,還是為了恢複封建專制?雖然君主立憲與君主專制同為擁有君主,但二者不能混為一談,而是有着質的區别。
君主專制是落後的封建方式,而君主立憲,卻具有資産階級民主的意義。
隻有搞清這一點,才能對袁世凱的洪憲運動作出正确判斷。
從個人角度來分析,袁世凱在恢複帝制的運動中始終表現出猶豫和遲疑,說明他内心是有所顧忌的。
如果袁世凱出于獨裁目的,想獨攬國家大權的話,他根本就不必去當那個皇帝。
1914年以後的袁世凱,已經是權傾天下了。
按照朱爾典等人的看法,袁世凱當時的政治權力架構,已超過英皇、德皇,甚至比美國總統的權力都要大很多。
袁世凱要成為君主立憲的君主,首先必須得拱手讓出很大一部分權力,隻成為國家的象征。
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麼袁世凱還是要當皇帝呢?合理的解釋隻有兩種:一是袁世凱在内心當中極其看重皇帝的名号——畢竟,皇帝是“九五之尊”啊!是人生的巅峰,是中國文化和傳統的最高理想。
每一個受傳統中國文化影響的中國人,在内心深處,都有一個皇帝夢。
就袁世凱而言,他當然有這樣的夢,并且,比别人強烈得多。
在這理想追求下,袁世凱要實現個人的最大價值,當然是當皇帝,成為民衆的皇帝,成為一個現代的、仁慈的、公正的、開明的國君。
并且,皇帝是世襲制,如果當上了皇帝,整個家族也會永垂不朽。
二是袁世凱當皇帝的确有很大的無奈成分:一方面是舉國上下一片要求他當皇帝,“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另一方面也是為中國政治尋找一種最适合的模式,為政權尋找表明合法性基礎的象征符号。
出于對“中國傳統”的妥協,袁世凱最終決定挺身出任“虛君”,以滿足各方面的需要。
從總體上來看,袁世凱是有得也有失的。
至于真實想法到底如何,恐怕隻有袁世凱才清楚;或者說,連袁世凱自己也不清楚,怎麼會走到這一步,他就像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推動着,恍惚之中,就像坐上了過山車,經曆了人生之中的大起大伏。
alt 1915年,中、俄、蒙談話代表合影 應該說,洪憲帝制自始至終是在君主立憲的旗号下進行的,但就其機構而言,袁世凱所做的,似乎缺乏某種系統性——恢複皇權的同時,袁世凱所進行的以“三權分立”為特征的工作表現得并不充分,他隻是在恢複皇帝,相關的立法機構和内閣并沒有同時恢複。
雖然從頒布的“新皇室規範”中可以看出某些對于皇權的監督機制和法律,比如: ……自親王以下至于宗室,犯法治罪與庶民一律;親王、郡王可以為海陸軍官,但不得組織政黨,并擔任重要政府官員;永廢太監制度;凡皇室親屬不得經營商業,與庶民争利…… 這樣的條例,對于皇權的限制,是比較接近于君主立憲制的,也與封建君主專制有本質的區别,但這樣的條例,從一開始,就不是旗幟鮮明的,它一直淹沒在紛繁的條例之中,很難讓人看出袁世凱的真實企圖。
袁世凱在這上面所表現出的模糊和優柔,應該是引起形勢混亂的重要原因。
不過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盡管袁世凱在君主立憲以及君主專制的概念上,表現出某種模糊性,但看得出來,袁世凱所想實行的,還是一個與以前
判斷一個政治人物的性格和内心,從來就是有難度的。
難度在于,在很大程度上,一個政治人物的所作所為,很難斷定是出于本心,還是出于權術。
政治往往是個博弈的過程,是各種力量之間的鬥争和妥協,這種鬥争和妥協不是以某個人的善良或殘忍為轉移的。
一個政治人物的所作所為,往往是出于利益,或者是為了赢得什麼,才去做表面文章的,至于他的真實内心,跟自己的行為往往南轅北轍。
盡管如此,在大量的行為中,還是可以暴露出一個人的真實思想和心理的,問題的核心在于去僞存真的判斷。
這對我們的要求就是,必須睜大眼睛,不被一些假象所迷惑,也不能否認表象後面的真實。
這一點,對于研究和判斷曆史,是極其重要的。
1916年,梁啟超幫助護國軍聲讨袁世凱時,曾經發表了一篇政論文章《袁世凱之解剖》——由希望而失望的梁啟超,以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态,對袁世凱進行了犀利的解剖。
在梁啟超看來,袁世凱有七大缺點,具體表現為:缺乏現代國家觀念;驕慢自大,不能容人;以經驗治國,凡事臨時對付;法律觀念薄弱;專制成癖;不能用正人君子及有用之才;功攬諸己,過推諸人,萬事不負責任等。
梁啟超對袁世凱的評價,雖然稍顯片面而絕對,但在總體上來說,還是中肯和貼切的。
梁啟超對袁世凱的定位,跟人們對袁世凱長期以來形成的印象基本吻合,那就是:這是一個功名心和權力欲非常強的人,就像當年的曹孟德;他最熱衷和最喜好的,就是權力遊戲;政治手腕異常娴熟,培養黨朋;不舍不棄,直至爬到權力的最高點。
但問題在于,袁世凱本來就是舊制度下的官僚,他所具有的缺點和弱點,既是那個制度本身的缺點和弱點,也是那種文化本身的缺點和弱點。
處在那種封建專制社會之中,受這樣的文化熏陶的人,有哪一個,沒有這樣的軟肋呢? 一直以來,人們在探讨袁世凱恢複帝制運動時,有意無意忽略的一個根本點是:袁世凱的洪憲帝制,究竟是為了君主立憲,還是為了恢複封建專制?雖然君主立憲與君主專制同為擁有君主,但二者不能混為一談,而是有着質的區别。
君主專制是落後的封建方式,而君主立憲,卻具有資産階級民主的意義。
隻有搞清這一點,才能對袁世凱的洪憲運動作出正确判斷。
從個人角度來分析,袁世凱在恢複帝制的運動中始終表現出猶豫和遲疑,說明他内心是有所顧忌的。
如果袁世凱出于獨裁目的,想獨攬國家大權的話,他根本就不必去當那個皇帝。
1914年以後的袁世凱,已經是權傾天下了。
按照朱爾典等人的看法,袁世凱當時的政治權力架構,已超過英皇、德皇,甚至比美國總統的權力都要大很多。
袁世凱要成為君主立憲的君主,首先必須得拱手讓出很大一部分權力,隻成為國家的象征。
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麼袁世凱還是要當皇帝呢?合理的解釋隻有兩種:一是袁世凱在内心當中極其看重皇帝的名号——畢竟,皇帝是“九五之尊”啊!是人生的巅峰,是中國文化和傳統的最高理想。
每一個受傳統中國文化影響的中國人,在内心深處,都有一個皇帝夢。
就袁世凱而言,他當然有這樣的夢,并且,比别人強烈得多。
在這理想追求下,袁世凱要實現個人的最大價值,當然是當皇帝,成為民衆的皇帝,成為一個現代的、仁慈的、公正的、開明的國君。
并且,皇帝是世襲制,如果當上了皇帝,整個家族也會永垂不朽。
二是袁世凱當皇帝的确有很大的無奈成分:一方面是舉國上下一片要求他當皇帝,“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另一方面也是為中國政治尋找一種最适合的模式,為政權尋找表明合法性基礎的象征符号。
出于對“中國傳統”的妥協,袁世凱最終決定挺身出任“虛君”,以滿足各方面的需要。
從總體上來看,袁世凱是有得也有失的。
至于真實想法到底如何,恐怕隻有袁世凱才清楚;或者說,連袁世凱自己也不清楚,怎麼會走到這一步,他就像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推動着,恍惚之中,就像坐上了過山車,經曆了人生之中的大起大伏。
alt 1915年,中、俄、蒙談話代表合影 應該說,洪憲帝制自始至終是在君主立憲的旗号下進行的,但就其機構而言,袁世凱所做的,似乎缺乏某種系統性——恢複皇權的同時,袁世凱所進行的以“三權分立”為特征的工作表現得并不充分,他隻是在恢複皇帝,相關的立法機構和内閣并沒有同時恢複。
雖然從頒布的“新皇室規範”中可以看出某些對于皇權的監督機制和法律,比如: ……自親王以下至于宗室,犯法治罪與庶民一律;親王、郡王可以為海陸軍官,但不得組織政黨,并擔任重要政府官員;永廢太監制度;凡皇室親屬不得經營商業,與庶民争利…… 這樣的條例,對于皇權的限制,是比較接近于君主立憲制的,也與封建君主專制有本質的區别,但這樣的條例,從一開始,就不是旗幟鮮明的,它一直淹沒在紛繁的條例之中,很難讓人看出袁世凱的真實企圖。
袁世凱在這上面所表現出的模糊和優柔,應該是引起形勢混亂的重要原因。
不過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盡管袁世凱在君主立憲以及君主專制的概念上,表現出某種模糊性,但看得出來,袁世凱所想實行的,還是一個與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