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陰謀,還是巧合?
關燈
小
中
大
袁世凱在稱帝過程中所中的魔咒,更像是一個欲擒故縱的棋局。
棋局的設計者,就是陰險、兇狠的日本政府。
一直以來,人們在研究晚清以及民國曆史時,往往有意無意忽略了一個關鍵之點,那就是:從庚子事變之後,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中國的政治實際上已不是單純的中國政治了,它在很多實質問題上,已被西方強國以及東鄰日本左右。
在此情況下,國家的運轉所呈現出的矛盾、内部鬥争、人事起伏以及結果等等,已不單單是國家自主範圍之内的事情了,也不完全是中國人自己的選擇,它牽涉到很多錯綜複雜的國際背景,牽涉到一些國家對中國政治走向的掌控,以及對中國其他勢力的暗中支持、操縱和随之衍生的陰謀等等,甚至牽涉到列強之間為中國政治格局的平衡所進行的交易。
與此同時,中國國内的各種政治派系,也出于自身壯大以及奪權篡位的考慮,一個個争先恐後尋找國際勢力的支持,有的甚至不惜喪權辱國,向外國作出承諾……局勢紛纭複雜,史書和結果所呈現的,往往隻是一個現象。
至于本質,一直潛隐在曆史的深處,不為人們所知。
alt 孫中山在日本組織中華革命黨 袁世凱的複辟帝制,本是中國政治制度轉型期間的一次波動和反複,屬于中國内政;而且,這樣的反複如果放在數百年轉型過程中來看待,也屬正常。
一開始,列強們對于中國行共和還是行帝制,并沒有表示出熱衷和幹涉的态度。
在他們看來,中國的國體選擇并不是個大的問題,關鍵是實質。
而且,英、德、奧、日、俄等國因為是君主制,對中國恢複帝制,從文化心理上是比較接近的。
美國也公開宣布,中國是否實行帝制,是中國的内政,美國不予幹涉。
對這些國家來說,隻要中國不因帝制引起混亂,損害他們在華利益就可以。
因此,袁世凱最初想改變國體的一些試探,并沒有真正引起西方列強們的警覺和關注。
這個時候,袁世凱顯然忽略了日本對他深埋的敵意。
從袁世凱的經曆來說,袁世凱一生中一個重要的敵人,就是日本;而日本,自始至終把袁世凱當做一個很重要的對手來看待。
在日本看來,當年朝鮮之所以排斥日本,完全是袁世凱從中作梗。
對于日本來說,赢得甲午戰争的勝利并簽訂《馬關條約》,隻能算侵略中國的第一步。
日本的真正目的是在“大東亞共榮圈”的旗号下,将中國等東亞地區納入它的版圖。
當日本打敗歐洲老牌強國俄羅斯,取得沙俄讓出的中國東北南部的利益之時,又逢袁世凱任職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個性倔強的袁世凱對于老對手日本的心懷叵測,仍采取強硬的抵制态度。
袁世凱的強人風格,以及對日本的警惕,一直讓日本耿耿于懷。
日本最不願意看到的,就是一個統一強大的中國。
日本首相山縣有朋曾直言不諱地說:“日本不希望中國有一個強有力的皇帝,日本更不希望那裡有一個成功的共和國,日本所希望的是一個軟弱無能的中國。
一個受日本影響的弱皇帝統治下的弱中國,才是理想的國家。
”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日本認為機會來了,一開始,日本就竭力幹擾中國南北雙方和談,更希望革命黨人和北洋軍互相厮殺,然後伺機趁火打劫。
袁世凱複出後,成功策劃了南北和談,然後又以和平手段逼清帝退位,取代孫中山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這一系列行動,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英國以及西方列強的支持而獲得的。
袁世凱上台之後,日本對袁世凱采取了主動争取的手法,出台了一些對華有利的政策以示好:第一,在一定條件下,将膠州灣歸還中國;第二,保證袁大總統及其政府之安全;第三,取締日本保護下之中國的革命黨、宗社黨、留日學生的活動;第四,請日本當局給袁世凱及其政府各總長授勳;第五,同意中國提出的修改稅率建議。
對于日本伸出的橄榄枝,袁世凱明裡表示感謝,暗地裡卻懷有警惕,并沒有投桃報李主動投靠。
袁世凱政府初期的外交政策,明顯地親英美疏日本。
這一點讓日本很惱火。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政府一方面授意日本民間人士和軍人中的強硬派,組織反袁陣營,積極支持和培養反對袁世凱的勢力;另一方面,加強對中國時局的研究,積極尋覓機會扭轉中國政局。
袁世凱在執政後暴露出越來越多的鐵腕,以及想做一個政治新強人的野心後,日本政府對袁世凱越來越不放心,對華政策很快調整為:明裡向袁世凱示好,慫恿袁世凱稱帝,然後借機行事——在日本政府看來,如果袁世凱稱帝成功,中國采取君主制,跟日本國體相一緻,也不失為一件好事情;另一方面,如果袁世凱稱帝遭到強大的阻力,那麼,正可以落井下石,推翻袁世凱統治,為日本對華外交掃清障礙。
由于中國政局一直不太明朗,日本對華政策也呈搖擺态勢,既沒有明确表态支持袁世凱改變國體,也沒有明确表态反對。
不過,日本政府一直在暗地裡保持跟段祺瑞、馮國璋、張勳、孫中山等人的接觸,以探讨取代袁世凱的可能性。
alt 張勳 1914年,奧匈帝國太子在塞爾維亞的被殺事件,直接導緻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随後,以德奧
棋局的設計者,就是陰險、兇狠的日本政府。
一直以來,人們在研究晚清以及民國曆史時,往往有意無意忽略了一個關鍵之點,那就是:從庚子事變之後,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中國的政治實際上已不是單純的中國政治了,它在很多實質問題上,已被西方強國以及東鄰日本左右。
在此情況下,國家的運轉所呈現出的矛盾、内部鬥争、人事起伏以及結果等等,已不單單是國家自主範圍之内的事情了,也不完全是中國人自己的選擇,它牽涉到很多錯綜複雜的國際背景,牽涉到一些國家對中國政治走向的掌控,以及對中國其他勢力的暗中支持、操縱和随之衍生的陰謀等等,甚至牽涉到列強之間為中國政治格局的平衡所進行的交易。
與此同時,中國國内的各種政治派系,也出于自身壯大以及奪權篡位的考慮,一個個争先恐後尋找國際勢力的支持,有的甚至不惜喪權辱國,向外國作出承諾……局勢紛纭複雜,史書和結果所呈現的,往往隻是一個現象。
至于本質,一直潛隐在曆史的深處,不為人們所知。
alt 孫中山在日本組織中華革命黨 袁世凱的複辟帝制,本是中國政治制度轉型期間的一次波動和反複,屬于中國内政;而且,這樣的反複如果放在數百年轉型過程中來看待,也屬正常。
一開始,列強們對于中國行共和還是行帝制,并沒有表示出熱衷和幹涉的态度。
在他們看來,中國的國體選擇并不是個大的問題,關鍵是實質。
而且,英、德、奧、日、俄等國因為是君主制,對中國恢複帝制,從文化心理上是比較接近的。
美國也公開宣布,中國是否實行帝制,是中國的内政,美國不予幹涉。
對這些國家來說,隻要中國不因帝制引起混亂,損害他們在華利益就可以。
因此,袁世凱最初想改變國體的一些試探,并沒有真正引起西方列強們的警覺和關注。
這個時候,袁世凱顯然忽略了日本對他深埋的敵意。
從袁世凱的經曆來說,袁世凱一生中一個重要的敵人,就是日本;而日本,自始至終把袁世凱當做一個很重要的對手來看待。
在日本看來,當年朝鮮之所以排斥日本,完全是袁世凱從中作梗。
對于日本來說,赢得甲午戰争的勝利并簽訂《馬關條約》,隻能算侵略中國的第一步。
日本的真正目的是在“大東亞共榮圈”的旗号下,将中國等東亞地區納入它的版圖。
當日本打敗歐洲老牌強國俄羅斯,取得沙俄讓出的中國東北南部的利益之時,又逢袁世凱任職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個性倔強的袁世凱對于老對手日本的心懷叵測,仍采取強硬的抵制态度。
袁世凱的強人風格,以及對日本的警惕,一直讓日本耿耿于懷。
日本最不願意看到的,就是一個統一強大的中國。
日本首相山縣有朋曾直言不諱地說:“日本不希望中國有一個強有力的皇帝,日本更不希望那裡有一個成功的共和國,日本所希望的是一個軟弱無能的中國。
一個受日本影響的弱皇帝統治下的弱中國,才是理想的國家。
”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日本認為機會來了,一開始,日本就竭力幹擾中國南北雙方和談,更希望革命黨人和北洋軍互相厮殺,然後伺機趁火打劫。
袁世凱複出後,成功策劃了南北和談,然後又以和平手段逼清帝退位,取代孫中山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這一系列行動,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英國以及西方列強的支持而獲得的。
袁世凱上台之後,日本對袁世凱采取了主動争取的手法,出台了一些對華有利的政策以示好:第一,在一定條件下,将膠州灣歸還中國;第二,保證袁大總統及其政府之安全;第三,取締日本保護下之中國的革命黨、宗社黨、留日學生的活動;第四,請日本當局給袁世凱及其政府各總長授勳;第五,同意中國提出的修改稅率建議。
對于日本伸出的橄榄枝,袁世凱明裡表示感謝,暗地裡卻懷有警惕,并沒有投桃報李主動投靠。
袁世凱政府初期的外交政策,明顯地親英美疏日本。
這一點讓日本很惱火。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政府一方面授意日本民間人士和軍人中的強硬派,組織反袁陣營,積極支持和培養反對袁世凱的勢力;另一方面,加強對中國時局的研究,積極尋覓機會扭轉中國政局。
袁世凱在執政後暴露出越來越多的鐵腕,以及想做一個政治新強人的野心後,日本政府對袁世凱越來越不放心,對華政策很快調整為:明裡向袁世凱示好,慫恿袁世凱稱帝,然後借機行事——在日本政府看來,如果袁世凱稱帝成功,中國采取君主制,跟日本國體相一緻,也不失為一件好事情;另一方面,如果袁世凱稱帝遭到強大的阻力,那麼,正可以落井下石,推翻袁世凱統治,為日本對華外交掃清障礙。
由于中國政局一直不太明朗,日本對華政策也呈搖擺态勢,既沒有明确表态支持袁世凱改變國體,也沒有明确表态反對。
不過,日本政府一直在暗地裡保持跟段祺瑞、馮國璋、張勳、孫中山等人的接觸,以探讨取代袁世凱的可能性。
alt 張勳 1914年,奧匈帝國太子在塞爾維亞的被殺事件,直接導緻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随後,以德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