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陰謀,還是巧合?
關燈
小
中
大
至少要勸告中國放棄帝制之打算,以防遠東發生動亂。
”10月28日,日本駐華代理公使小番酉吉又在本國政府的授意下,串通英、俄、法、意,向袁世凱口述五國警告,同時發表警告全文,鼓動中國反對黨聲讨袁世凱。
12月11日,袁世凱的參政院開會,彙總票數,各省國民代表共一千九百九十三人,全部投了君主立憲的贊成票,眼看中國恢複君主立憲不可阻擋之時,日本又串通五國向袁世凱發出第二次警告,聲明五國政府不同意袁氏恢複帝制行為。
日本這時候的突然反對,很明顯是向袁世凱示威,日本對中國問題是有發言權的,中國的一切問題,包括中國與其他各國的交涉,須取得日本同意才行,否則就要強行幹涉。
這等于是向世界宣告,日本已視中國為其保護國,中國的内政外交均無獨立自主的權力了。
五國聯合提出警告的同時,協約國的敵對方——德國也不甘寂寞,駐華公使辛慈公開表示贊成中國改行帝制。
德國發出的信号,更激怒了英、俄、法、意等國,他們的幹涉力度更大了。
袁世凱夾在兩股勢力中間,一下子變得無所适從。
這個時候,在歐洲,勝利的天平已傾向了協約國。
袁世凱也改變了立場,想通過加入協約國的方式,赢得英國等的支持。
袁世凱向協約國成員英國等提出三項條件,希望在三項條件得以滿足的情況下,加入協約國參戰:一是保證将來不受德國報複;二是保證中國占領天津、漢口的德國和奧地利的租界;三是安排從上海引渡政治犯。
袁世凱的外交牌打得太精明了,對于軍事力量薄弱的中國,英國已懶得進一步争取了,隻是傳下話來,要求日本政府跟他們一起邀請中國加入協約國。
很顯然,英國想把這個順水人情丢給日本,讓日本來進行決斷。
對于中國的申請,日本根本不做努力。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遂未能加入協約國,也無法赢得英國等國家的支持。
而在此時,對于袁世凱來說,為恢複帝制所做的一切已是騎虎難下,這時候如果貿然停止,同樣會引起很大的騷動。
袁世凱隻得派特使準備趕赴日本,詢問日本确切的态度。
日本的回答是:以前答應的事一律不算數,還是希望袁世凱不要恢複帝制。
這時候的袁世凱已來不及應對眼前的變化了,所有的一切,就像大幕已經拉開,展示在演員面前的,沒有舞台,隻是一根懸空的鋼絲——袁世凱隻能硬着頭皮往前走了,而他的身前左右,都是劫數難逃的萬丈深淵。
在此之後,由于各方面的反對,袁世凱宣布推遲帝制。
但1916年3月7日,日本内閣會議仍正式作出決定,對袁世凱真正地“亮劍”:一、确定日本在中國的優勢地位,使該國國民意識到日本之強大勢力,以創造“日中親善”之基礎。
二、袁世凱仍在中國掌權,确為妨礙日本推行上述政策之障礙。
無論何人掌權都比袁世凱更符合日本在中國的長遠利益,故必須使袁世凱退出中國的政壇。
三、使袁氏退出中國政壇,以靠中國自身形勢的發展為得策,這要視中國國民民心将來的歸向而定。
日本密切關注中國的形勢發展,以決定對華方針。
四、上述如若不能實現,因為排袁會與袁世凱直接沖突,要求其中止帝制或退位,反而會為已陷入窘境的袁世凱開出一條活路,并且要為救出陷入窘境的袁世凱之善後承擔責任。
日本以與歐美協調為得策。
若幹涉中國内政,難以得到其他國家的贊同。
五、等待适當的時機承認南軍(南方反袁護國起義軍)為交戰團體。
六、日本民間志士對以驅逐袁世凱為目的之中國人寄予同情,彼等拟資助中國人金錢武裝,政府雖不便負起責任公開鼓勵此等人士,但将予默許。
應該說,這時候日本的對華方針已很明确,就是全力支持中國國内反對黨,運用各種手段,讓袁世凱下台。
在此方針下,日本一面幹涉袁世凱恢複帝制,一面支持各種反袁勢力,想乘中國政局混亂之際,造成中國分裂。
恢複帝制最關鍵的時期,青木中将奉命來華“考察”,策動反對袁世凱的各派勢力。
蔡锷從北京逃到天津後,也是先到日本,再轉道赴雲南參加護國起義。
護國戰争爆發後,日本通過越南境内轉運武器彈藥和軍用品給護國軍,同時通過雲南接濟四川反袁勢力步槍大炮。
護國軍策劃與組織者之一的梁啟超離開上海趕往廣西,途經香港越南,也是日本武官青木中将一手安排。
在此之後,日本還貸款給岑春煊一百萬元,成立肇慶軍務院;又貸款給孫中山,支持上海和山東中華革命軍起義。
青木宣布:日本願以大宗軍火及巨款接濟反對袁世凱的武裝力量,在長江沿線發動起義。
除支持南方反袁勢力外,日本還在東北、内蒙古支持滿蒙親貴和宗社黨暴動;策動在南滿東蒙建立特别獨立國,以在大連的遜清肅親王善耆為皇帝,幫助這一地區實行獨立和自治……後來,日本内閣外務大臣後藤新平在《日支沖突之真相》一文中,承認日本“出于擾亂支那全國之策,卷起支那各地抗袁運動”,“凡上海民黨奪取軍艦,山東起事,雲南舉兵”,“無非我國間接左右于其間”。
日本在推翻袁世凱運動中所起的作用,已經可以看得很清楚了。
alt 護國戰争期間,梁啟超與岑春煊
”10月28日,日本駐華代理公使小番酉吉又在本國政府的授意下,串通英、俄、法、意,向袁世凱口述五國警告,同時發表警告全文,鼓動中國反對黨聲讨袁世凱。
12月11日,袁世凱的參政院開會,彙總票數,各省國民代表共一千九百九十三人,全部投了君主立憲的贊成票,眼看中國恢複君主立憲不可阻擋之時,日本又串通五國向袁世凱發出第二次警告,聲明五國政府不同意袁氏恢複帝制行為。
日本這時候的突然反對,很明顯是向袁世凱示威,日本對中國問題是有發言權的,中國的一切問題,包括中國與其他各國的交涉,須取得日本同意才行,否則就要強行幹涉。
這等于是向世界宣告,日本已視中國為其保護國,中國的内政外交均無獨立自主的權力了。
五國聯合提出警告的同時,協約國的敵對方——德國也不甘寂寞,駐華公使辛慈公開表示贊成中國改行帝制。
德國發出的信号,更激怒了英、俄、法、意等國,他們的幹涉力度更大了。
袁世凱夾在兩股勢力中間,一下子變得無所适從。
這個時候,在歐洲,勝利的天平已傾向了協約國。
袁世凱也改變了立場,想通過加入協約國的方式,赢得英國等的支持。
袁世凱向協約國成員英國等提出三項條件,希望在三項條件得以滿足的情況下,加入協約國參戰:一是保證将來不受德國報複;二是保證中國占領天津、漢口的德國和奧地利的租界;三是安排從上海引渡政治犯。
袁世凱的外交牌打得太精明了,對于軍事力量薄弱的中國,英國已懶得進一步争取了,隻是傳下話來,要求日本政府跟他們一起邀請中國加入協約國。
很顯然,英國想把這個順水人情丢給日本,讓日本來進行決斷。
對于中國的申請,日本根本不做努力。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遂未能加入協約國,也無法赢得英國等國家的支持。
而在此時,對于袁世凱來說,為恢複帝制所做的一切已是騎虎難下,這時候如果貿然停止,同樣會引起很大的騷動。
袁世凱隻得派特使準備趕赴日本,詢問日本确切的态度。
日本的回答是:以前答應的事一律不算數,還是希望袁世凱不要恢複帝制。
這時候的袁世凱已來不及應對眼前的變化了,所有的一切,就像大幕已經拉開,展示在演員面前的,沒有舞台,隻是一根懸空的鋼絲——袁世凱隻能硬着頭皮往前走了,而他的身前左右,都是劫數難逃的萬丈深淵。
在此之後,由于各方面的反對,袁世凱宣布推遲帝制。
但1916年3月7日,日本内閣會議仍正式作出決定,對袁世凱真正地“亮劍”:一、确定日本在中國的優勢地位,使該國國民意識到日本之強大勢力,以創造“日中親善”之基礎。
二、袁世凱仍在中國掌權,确為妨礙日本推行上述政策之障礙。
無論何人掌權都比袁世凱更符合日本在中國的長遠利益,故必須使袁世凱退出中國的政壇。
三、使袁氏退出中國政壇,以靠中國自身形勢的發展為得策,這要視中國國民民心将來的歸向而定。
日本密切關注中國的形勢發展,以決定對華方針。
四、上述如若不能實現,因為排袁會與袁世凱直接沖突,要求其中止帝制或退位,反而會為已陷入窘境的袁世凱開出一條活路,并且要為救出陷入窘境的袁世凱之善後承擔責任。
日本以與歐美協調為得策。
若幹涉中國内政,難以得到其他國家的贊同。
五、等待适當的時機承認南軍(南方反袁護國起義軍)為交戰團體。
六、日本民間志士對以驅逐袁世凱為目的之中國人寄予同情,彼等拟資助中國人金錢武裝,政府雖不便負起責任公開鼓勵此等人士,但将予默許。
應該說,這時候日本的對華方針已很明确,就是全力支持中國國内反對黨,運用各種手段,讓袁世凱下台。
在此方針下,日本一面幹涉袁世凱恢複帝制,一面支持各種反袁勢力,想乘中國政局混亂之際,造成中國分裂。
恢複帝制最關鍵的時期,青木中将奉命來華“考察”,策動反對袁世凱的各派勢力。
蔡锷從北京逃到天津後,也是先到日本,再轉道赴雲南參加護國起義。
護國戰争爆發後,日本通過越南境内轉運武器彈藥和軍用品給護國軍,同時通過雲南接濟四川反袁勢力步槍大炮。
護國軍策劃與組織者之一的梁啟超離開上海趕往廣西,途經香港越南,也是日本武官青木中将一手安排。
在此之後,日本還貸款給岑春煊一百萬元,成立肇慶軍務院;又貸款給孫中山,支持上海和山東中華革命軍起義。
青木宣布:日本願以大宗軍火及巨款接濟反對袁世凱的武裝力量,在長江沿線發動起義。
除支持南方反袁勢力外,日本還在東北、内蒙古支持滿蒙親貴和宗社黨暴動;策動在南滿東蒙建立特别獨立國,以在大連的遜清肅親王善耆為皇帝,幫助這一地區實行獨立和自治……後來,日本内閣外務大臣後藤新平在《日支沖突之真相》一文中,承認日本“出于擾亂支那全國之策,卷起支那各地抗袁運動”,“凡上海民黨奪取軍艦,山東起事,雲南舉兵”,“無非我國間接左右于其間”。
日本在推翻袁世凱運動中所起的作用,已經可以看得很清楚了。
alt 護國戰争期間,梁啟超與岑春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