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陰謀,還是巧合?
關燈
小
中
大
:“顧問、兵器、兵廠大損主權,中國政府絕難承認。
雖4月26日修正案重為修改,性質略變,但中國政府視之仍有影響主權之慮,故請全行删去,斷難留此糾葛之點。
”堅持拒絕第五号的内容。
不過袁世凱盼望以拖延戰術争取歐美列強抑制日本的願望最終還是落了空,在世界大戰的生死關頭,那些西方列強當然不願意因此得罪亞洲新勢力日本。
歐美列強沒有一個站出來聲援中國,反而順水推舟勸袁世凱接受日本的條件,甚至考慮趁火打劫。
隻有美國态度還算積極,表示希望中日雙方保持克制。
這個時候,日本的最後通牒已發出,一切努力都沒有實際意義了。
在外無援助,内乏支撐的情形下,袁世凱隻得屈辱地表示接受修改過的《覺書》。
這樣,“二十一條”的談判,從1915年2月2日正式開始,到5月7日日本發出最後通牒時止,曆時一百零五天,交鋒二十餘次。
最後一刻,袁世凱同意除第五号的七條以外,部分接受了日本的要求。
5月25日,陸徵祥與日置益正式簽訂所謂《中日條約》,其内容已經删去了原第五号、第四号,實際上僅為十三條,已經算是挽回很多了。
看起來,“強人”袁世凱竭盡全力所能做的,隻能是這些了。
5月8日上午,袁世凱召集中央政府會議,副總統、國務卿、各部總長、參謀總長、政事堂左右丞、各院院長、參議院參政、外交次長等均參加。
袁世凱以悲憤的心情向各方通報進展。
外交總長陸徵祥也通報了英國公使朱爾典剛剛跟他面談的情況,朱爾典讓他傳話給袁世凱:以他在中國四十年,并且與袁世凱三十年的交情,勸說中國忍辱接受日本人的通牒。
陸徵祥說,朱爾典甚至聲淚俱下,要中國忍氣吞聲等待十年後再與日本一決高下。
熟悉中國曆史的朱爾典,很明顯是讓袁世凱以當年的勾踐為榜樣,“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徹夜未眠的袁世凱聲音低沉地宣布有條件接受日本的《覺書》。
會議期間,袁世凱表情陰森得可怕,甚至由于悲憤難遏而泣不成聲。
人們發現,一夜之間袁世凱突然變成一個真正的老人了。
為權衡利害,而至不得已接受日本通牒之要求,是何等痛心!何等恥辱!語雲:無敵國外患國恒亡。
經此大難以後,大家務必認此次接受日本要求為奇恥大辱,本卧薪嘗膽之精神,做奮發有為之事業。
…… 所謂埋頭十年,與日本擡頭相見,或可尚有希望。
若事過境遷,因循忘恥,則不特今日之屈服奇恥無報複之時,恐十年之後,中國之危險,更甚至于今日。
不等社會輿論稱“二十一條”為“國恥”,袁世凱自己就認為是一個“奇恥大辱”。
可以肯定的是,極不情願地接受“二十一條”,給予袁世凱内心的傷害是巨大的。
弱國哪有外交呢?隻有讓人生生宰割的份。
硬生生咽下這個奇恥大辱,袁世凱内心的悲苦是可想而知的。
經曆了這一場事件之後,袁世凱心中複仇的砝碼又加重了很多。
盡管袁世凱接受了《覺書》,但日本仍是惱羞成怒,本是中日之間秘密進行的談判,讓袁世凱一張揚之後,世人盡知,日本稱霸企圖暴露在西方列強面前,讓日本政府很丢臉面。
并且,袁世凱打算實行的君主立憲,也讓日本政府擔心,因為相對于共和,這種專制的方式更讓日本沒有安全感。
在這種情形下,日本外交政策繼續保持對袁世凱政府的施壓,而此時,正是袁世凱試圖恢複帝制如火如荼之時,日本幹脆故伎重演,導演了一起“欲擒故縱”的陰謀—— alt “二十一條”批準書 alt 1915年5月25日,“二十一條”簽字時中日代表合影,左起:(中方)外交次長曹汝霖、外交總長陸alt祥、秘書施履本;(日方)參贊小幡酉吉、駐華公使日置益、書記官參贊高尾亨 alt 日本首相大隈重信 與袁世凱談判“二十一條”前後,日本就由首相、外相出面,向袁世凱暗送秋波,信誓旦旦地表态支持袁世凱稱帝。
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對中國外交次長曹汝霖說:“敝國向以萬世一系為宗旨,中國如欲改國體為複辟,則敝國必贊成。
”日置益在見到袁世凱之後,也當面說:“袁大總統,我還是認為中國複辟帝制好,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中日兩國為近鄰,若貴國君臣易位,我大日本天皇也受影響啊!”但在暗地裡,日本又以民間名義,支持、資助中國民間勢力的反袁活動,給袁世凱增加壓力。
1915年9月底,日本首相大隈公開發表談話,聲稱:以今日中國民情以及國民知識發達程度的實際情況觀之,均未達到共和程度。
聲言袁世凱可以做中國皇帝而無愧。
他通過駐日公使緻意袁世凱,關于君主立憲事,請袁大總統放心去做,日本願意幫助一切。
袁世凱在确信日本首相大隈支持自己恢複帝制後,加快了複辟進程——這個時候,手持釣竿的日本覺得袁世凱上鈎了,開始收線并張開羅網了——915年10月15日,日本外相石井菊次郎告知英國駐日公使:“在中國南方,反對袁世凱之宣傳正在擴大。
故很清楚,倘若試圖恢複帝制,則将爆發起義,英日兩國蒙受之損失将比其他國家更大。
無論如何,
雖4月26日修正案重為修改,性質略變,但中國政府視之仍有影響主權之慮,故請全行删去,斷難留此糾葛之點。
”堅持拒絕第五号的内容。
不過袁世凱盼望以拖延戰術争取歐美列強抑制日本的願望最終還是落了空,在世界大戰的生死關頭,那些西方列強當然不願意因此得罪亞洲新勢力日本。
歐美列強沒有一個站出來聲援中國,反而順水推舟勸袁世凱接受日本的條件,甚至考慮趁火打劫。
隻有美國态度還算積極,表示希望中日雙方保持克制。
這個時候,日本的最後通牒已發出,一切努力都沒有實際意義了。
在外無援助,内乏支撐的情形下,袁世凱隻得屈辱地表示接受修改過的《覺書》。
這樣,“二十一條”的談判,從1915年2月2日正式開始,到5月7日日本發出最後通牒時止,曆時一百零五天,交鋒二十餘次。
最後一刻,袁世凱同意除第五号的七條以外,部分接受了日本的要求。
5月25日,陸徵祥與日置益正式簽訂所謂《中日條約》,其内容已經删去了原第五号、第四号,實際上僅為十三條,已經算是挽回很多了。
看起來,“強人”袁世凱竭盡全力所能做的,隻能是這些了。
5月8日上午,袁世凱召集中央政府會議,副總統、國務卿、各部總長、參謀總長、政事堂左右丞、各院院長、參議院參政、外交次長等均參加。
袁世凱以悲憤的心情向各方通報進展。
外交總長陸徵祥也通報了英國公使朱爾典剛剛跟他面談的情況,朱爾典讓他傳話給袁世凱:以他在中國四十年,并且與袁世凱三十年的交情,勸說中國忍辱接受日本人的通牒。
陸徵祥說,朱爾典甚至聲淚俱下,要中國忍氣吞聲等待十年後再與日本一決高下。
熟悉中國曆史的朱爾典,很明顯是讓袁世凱以當年的勾踐為榜樣,“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徹夜未眠的袁世凱聲音低沉地宣布有條件接受日本的《覺書》。
會議期間,袁世凱表情陰森得可怕,甚至由于悲憤難遏而泣不成聲。
人們發現,一夜之間袁世凱突然變成一個真正的老人了。
為權衡利害,而至不得已接受日本通牒之要求,是何等痛心!何等恥辱!語雲:無敵國外患國恒亡。
經此大難以後,大家務必認此次接受日本要求為奇恥大辱,本卧薪嘗膽之精神,做奮發有為之事業。
…… 所謂埋頭十年,與日本擡頭相見,或可尚有希望。
若事過境遷,因循忘恥,則不特今日之屈服奇恥無報複之時,恐十年之後,中國之危險,更甚至于今日。
不等社會輿論稱“二十一條”為“國恥”,袁世凱自己就認為是一個“奇恥大辱”。
可以肯定的是,極不情願地接受“二十一條”,給予袁世凱内心的傷害是巨大的。
弱國哪有外交呢?隻有讓人生生宰割的份。
硬生生咽下這個奇恥大辱,袁世凱内心的悲苦是可想而知的。
經曆了這一場事件之後,袁世凱心中複仇的砝碼又加重了很多。
盡管袁世凱接受了《覺書》,但日本仍是惱羞成怒,本是中日之間秘密進行的談判,讓袁世凱一張揚之後,世人盡知,日本稱霸企圖暴露在西方列強面前,讓日本政府很丢臉面。
并且,袁世凱打算實行的君主立憲,也讓日本政府擔心,因為相對于共和,這種專制的方式更讓日本沒有安全感。
在這種情形下,日本外交政策繼續保持對袁世凱政府的施壓,而此時,正是袁世凱試圖恢複帝制如火如荼之時,日本幹脆故伎重演,導演了一起“欲擒故縱”的陰謀—— alt “二十一條”批準書 alt 1915年5月25日,“二十一條”簽字時中日代表合影,左起:(中方)外交次長曹汝霖、外交總長陸alt祥、秘書施履本;(日方)參贊小幡酉吉、駐華公使日置益、書記官參贊高尾亨 alt 日本首相大隈重信 與袁世凱談判“二十一條”前後,日本就由首相、外相出面,向袁世凱暗送秋波,信誓旦旦地表态支持袁世凱稱帝。
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對中國外交次長曹汝霖說:“敝國向以萬世一系為宗旨,中國如欲改國體為複辟,則敝國必贊成。
”日置益在見到袁世凱之後,也當面說:“袁大總統,我還是認為中國複辟帝制好,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中日兩國為近鄰,若貴國君臣易位,我大日本天皇也受影響啊!”但在暗地裡,日本又以民間名義,支持、資助中國民間勢力的反袁活動,給袁世凱增加壓力。
1915年9月底,日本首相大隈公開發表談話,聲稱:以今日中國民情以及國民知識發達程度的實際情況觀之,均未達到共和程度。
聲言袁世凱可以做中國皇帝而無愧。
他通過駐日公使緻意袁世凱,關于君主立憲事,請袁大總統放心去做,日本願意幫助一切。
袁世凱在确信日本首相大隈支持自己恢複帝制後,加快了複辟進程——這個時候,手持釣竿的日本覺得袁世凱上鈎了,開始收線并張開羅網了——915年10月15日,日本外相石井菊次郎告知英國駐日公使:“在中國南方,反對袁世凱之宣傳正在擴大。
故很清楚,倘若試圖恢複帝制,則将爆發起義,英日兩國蒙受之損失将比其他國家更大。
無論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