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陰謀,還是巧合?
關燈
小
中
大
秘密,否則要負一切嚴重後果之責。
日置益同時話裡有話地威脅說:“中國革命黨與日在野人士過從甚密,勢力甚大,倘袁政府不表示友好,則日政府實難控制革命黨不在中國行事。
”又說:“日本人民皆反對袁總統,彼等相信總統為有力的排日者,其政府亦采取遠交近攻之政策。
總統如接受此種要求,日本人民将感覺友好,日本政府從此對袁總統亦能遇事相助也。
”這明顯地就是要袁世凱拿國家利益跟日本做交易。
袁世凱當然知道日本公使的目的何在,袁世凱不卑不亢地回答說:“中日兩國親善,為我之夙願,但至于交涉事宜,應由外交部主管辦理,當交曹(汝霖)次長帶回外部,由外交總長與貴公使交涉。
”說完之後,袁世凱将《覺書》往桌上一擱,并未當場展閱。
從18日晚到21日,袁世凱連續召開了由外交總長、各部總長、參議院議長等參加的會議,商談對策。
袁世凱說:“日本這次提出的《覺書》,意義很深,他們趁歐戰方酣,各國無暇東顧,見我國事已定,隐懷疑忌,故提出《覺書》,意在控制我國,不可輕視。
至《覺書》第五項,竟以朝鮮視我國,萬萬不可商議。
”袁世凱征詢政界和軍隊将領的意見:如果拒不接受“二十一條”,同日本開戰,一決高低如何?得到的答複是,如果開戰,必敗無疑。
雖然民間勢力反日的情緒高漲,但如果沒有實力的保證,一腔熱血又有什麼用呢?隻會帶來更大的損失,造成無謂的犧牲。
戰争,畢竟是靠實力說話的,這一點,袁世凱最清楚不過。
據說,當袁世凱詢問戰争的可能性時,僅段祺瑞一人主張一戰。
袁世凱問可以打多久,段祺瑞的回答是:可以堅持一天,以後的事就交給大總統親自處理了。
這樣的回答,等于宣告根本無實力應戰。
嚴峻的形勢擺在袁世凱面前:如果答應“二十一條”,中國将跟朝鮮的地位相同,成為日本的殖民地;如果不答應,以目前中國的軍事實力,實在是難以抵擋日本的全面進攻。
兩難的境況下,隻有通過談判力争主權少受損失。
外交從來就是以實力說話,沒有實力,談判又何從談起呢?從有關資料來看,袁世凱全程指揮了“二十一條”的談判過程。
袁世凱采取了當年李鴻章的方法,一邊拖延時間,一邊寄希望“以夷制夷”,将日本的計劃透露出去,以引起西方列強的注意,形成幹涉——袁世凱讓談判團逐條逐項與日本進行談判,慢慢地磨,慢慢地拖,規定每周談一次,每次談一個下午,一直從一月談到五月。
在這個過程中,袁世凱甚至以調整外交人員的方式來争取時間——中途将主談的孫寶琦改任審計院院長,調陸徵祥代為主持。
陸徵祥是個有名的慢性子,每次談判時,先要寒暄、泡茶,一番周折耗去很多談判時間,急得日本人呱呱亂叫。
對于袁世凱政府來說,這實在是無可奈何的方式。
袁世凱給談判團明确的原則是:涉及領土完整的内容不讓步;第五号明确拒絕;先從第二号内容(即涉及南滿和東蒙地區有關内容者)逐條力争,不連及其他條款。
袁世凱細細地對“二十一條”進行了逐條手批,作為外交部談判的依據。
至今尚可見到袁世凱對于“二十一條”完整的手批件三份(一份原件,一份修改稿和最後通牒),上面除了袁世凱用朱筆黑筆圈點的注重号外,逐條批的長短文字達七十六條之多,許多細節都給予了明确意見。
因為“二十一條”是秘密交涉,談判的同時,袁世凱指示陸徵祥、顧維鈞、蔡廷alt以及中國政府的洋顧問莫裡森等人,暗中将“二十一條”的内容透露出去。
“二十一條”的有關内容在美、英等國的報紙上公布後,全球嘩然,抗議聲一片。
湖南學生彭超留下血書後,憤然投江自盡;年輕的毛澤東寫下了《明恥篇》,手書“何以報仇,在我學子”;正在日本留學的李大钊,發出了《告全國父老書》,呼籲抵制“二十一條”;北京二十萬人到中央公園集會,捐款一百萬作為救國基金;上海國民外交後援會等緻電袁世凱誓死反對……全球華人同仇敵忾,聲讨日本的罪行。
連被袁世凱通緝的同盟會諸元老黃興、陳炯明、柏文蔚等,也公開呼籲暫停革命,一緻對日。
黃興還寫信勸慰孫中山:應即放棄讨袁工作,免為日本所逞。
值得一提的是,群情激憤之下,當時剛滿二十四歲,在美國留學的胡适卻異常冷靜,他在《給全體中國同學的一封公開信》中寫道:“就我看來,我們留學生在這個時候,在離中國這麼遠的地方,所應該做的是:讓我們冷靜下來,盡我們的責任,就是讀書,不要被報章的喧嚣引導離開我們最重要的任務。
讓我們嚴肅地、冷靜地、不顧騷擾、不被動搖地讀我們的書。
好好準備自己,等到我們的國家克服了這個危機之後——我們深信她必須克服這個危機——好去幫助她進步。
或者,如果必要的話,去使她從死亡裡複活過來……” 強大的輿論和國際壓力之下,日本人想盡快結束談判,主動就一些條款作了讓步,并于1915年5月7日向袁世凱發出了四十八小時必須滿足日本要求的最後通牒。
與此同時,日本海軍艦也開進了中國渤海,準備向中國發動進攻。
黑雲壓城之際,袁世凱仍在最後通牒的文本中手批
日置益同時話裡有話地威脅說:“中國革命黨與日在野人士過從甚密,勢力甚大,倘袁政府不表示友好,則日政府實難控制革命黨不在中國行事。
”又說:“日本人民皆反對袁總統,彼等相信總統為有力的排日者,其政府亦采取遠交近攻之政策。
總統如接受此種要求,日本人民将感覺友好,日本政府從此對袁總統亦能遇事相助也。
”這明顯地就是要袁世凱拿國家利益跟日本做交易。
袁世凱當然知道日本公使的目的何在,袁世凱不卑不亢地回答說:“中日兩國親善,為我之夙願,但至于交涉事宜,應由外交部主管辦理,當交曹(汝霖)次長帶回外部,由外交總長與貴公使交涉。
”說完之後,袁世凱将《覺書》往桌上一擱,并未當場展閱。
從18日晚到21日,袁世凱連續召開了由外交總長、各部總長、參議院議長等參加的會議,商談對策。
袁世凱說:“日本這次提出的《覺書》,意義很深,他們趁歐戰方酣,各國無暇東顧,見我國事已定,隐懷疑忌,故提出《覺書》,意在控制我國,不可輕視。
至《覺書》第五項,竟以朝鮮視我國,萬萬不可商議。
”袁世凱征詢政界和軍隊将領的意見:如果拒不接受“二十一條”,同日本開戰,一決高低如何?得到的答複是,如果開戰,必敗無疑。
雖然民間勢力反日的情緒高漲,但如果沒有實力的保證,一腔熱血又有什麼用呢?隻會帶來更大的損失,造成無謂的犧牲。
戰争,畢竟是靠實力說話的,這一點,袁世凱最清楚不過。
據說,當袁世凱詢問戰争的可能性時,僅段祺瑞一人主張一戰。
袁世凱問可以打多久,段祺瑞的回答是:可以堅持一天,以後的事就交給大總統親自處理了。
這樣的回答,等于宣告根本無實力應戰。
嚴峻的形勢擺在袁世凱面前:如果答應“二十一條”,中國将跟朝鮮的地位相同,成為日本的殖民地;如果不答應,以目前中國的軍事實力,實在是難以抵擋日本的全面進攻。
兩難的境況下,隻有通過談判力争主權少受損失。
外交從來就是以實力說話,沒有實力,談判又何從談起呢?從有關資料來看,袁世凱全程指揮了“二十一條”的談判過程。
袁世凱采取了當年李鴻章的方法,一邊拖延時間,一邊寄希望“以夷制夷”,将日本的計劃透露出去,以引起西方列強的注意,形成幹涉——袁世凱讓談判團逐條逐項與日本進行談判,慢慢地磨,慢慢地拖,規定每周談一次,每次談一個下午,一直從一月談到五月。
在這個過程中,袁世凱甚至以調整外交人員的方式來争取時間——中途将主談的孫寶琦改任審計院院長,調陸徵祥代為主持。
陸徵祥是個有名的慢性子,每次談判時,先要寒暄、泡茶,一番周折耗去很多談判時間,急得日本人呱呱亂叫。
對于袁世凱政府來說,這實在是無可奈何的方式。
袁世凱給談判團明确的原則是:涉及領土完整的内容不讓步;第五号明确拒絕;先從第二号内容(即涉及南滿和東蒙地區有關内容者)逐條力争,不連及其他條款。
袁世凱細細地對“二十一條”進行了逐條手批,作為外交部談判的依據。
至今尚可見到袁世凱對于“二十一條”完整的手批件三份(一份原件,一份修改稿和最後通牒),上面除了袁世凱用朱筆黑筆圈點的注重号外,逐條批的長短文字達七十六條之多,許多細節都給予了明确意見。
因為“二十一條”是秘密交涉,談判的同時,袁世凱指示陸徵祥、顧維鈞、蔡廷alt以及中國政府的洋顧問莫裡森等人,暗中将“二十一條”的内容透露出去。
“二十一條”的有關内容在美、英等國的報紙上公布後,全球嘩然,抗議聲一片。
湖南學生彭超留下血書後,憤然投江自盡;年輕的毛澤東寫下了《明恥篇》,手書“何以報仇,在我學子”;正在日本留學的李大钊,發出了《告全國父老書》,呼籲抵制“二十一條”;北京二十萬人到中央公園集會,捐款一百萬作為救國基金;上海國民外交後援會等緻電袁世凱誓死反對……全球華人同仇敵忾,聲讨日本的罪行。
連被袁世凱通緝的同盟會諸元老黃興、陳炯明、柏文蔚等,也公開呼籲暫停革命,一緻對日。
黃興還寫信勸慰孫中山:應即放棄讨袁工作,免為日本所逞。
值得一提的是,群情激憤之下,當時剛滿二十四歲,在美國留學的胡适卻異常冷靜,他在《給全體中國同學的一封公開信》中寫道:“就我看來,我們留學生在這個時候,在離中國這麼遠的地方,所應該做的是:讓我們冷靜下來,盡我們的責任,就是讀書,不要被報章的喧嚣引導離開我們最重要的任務。
讓我們嚴肅地、冷靜地、不顧騷擾、不被動搖地讀我們的書。
好好準備自己,等到我們的國家克服了這個危機之後——我們深信她必須克服這個危機——好去幫助她進步。
或者,如果必要的話,去使她從死亡裡複活過來……” 強大的輿論和國際壓力之下,日本人想盡快結束談判,主動就一些條款作了讓步,并于1915年5月7日向袁世凱發出了四十八小時必須滿足日本要求的最後通牒。
與此同時,日本海軍艦也開進了中國渤海,準備向中國發動進攻。
黑雲壓城之際,袁世凱仍在最後通牒的文本中手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