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公心,還是私利?
關燈
小
中
大
袁世凱的心思,争先恐後地開始“進谏”了。
粵系首領、被調離的總統府秘書長梁士诒親自領頭發起和組織了“全國請願聯合會”,會長為沈雲霈(梁士诒親信),副會長為蒙古親王那彥圖以及袁世凱的表親張鎮芳。
該組織很快成為帝制運動的指揮中心。
局面已變得不可控制了,人們懷着各種各樣的目的,紛紛成立團體,聯名請願——這當中有将軍府請願團、軍警請願團、商會請願團、學界請願團、教育請願團、人力車夫請願團……甚至還有乞丐請願團與妓女請願團。
值得一提的,在将軍府請願團中,第一個在贊成帝制請願書上簽名的,就是後來第一個豎起反袁大旗的蔡锷将軍……這團那團的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敦請袁大總統順從民意早日稱帝,以恢複中國自古就有的君主制! 面對如火如荼的請願浪潮,袁世凱很難保持冷靜。
最讓袁世凱感到壓力的,是各地将軍和護軍使的聯合勸進文,在勸進書上簽字的,都是各地手握重兵的将軍。
勸進文铮铮寫道:“芝貴等實見中國國情,非毅然舍民主而改用君主不足以奠長久之治安,是以合詞密懇元首,俯仰輿情,扶植正論,使國體早得根本解決,國基早定根本之地位。
”在勸進書上簽字的北洋及地方軍人有:雲南蔡锷、廣東龍濟光、奉天段芝貴、河南趙倜、山東靳雲鵬、湖北王占元、安徽倪嗣沖、四川陳alt、江西李純、雲南唐繼堯、陝西陸建章、甘肅張廣建、湖南湯芗銘、浙江朱瑞、山西閻錫山、吉林孟恩遠、黑龍江朱慶嗣、福建李厚基、綏遠潘矩楹以及察哈爾張懷芝等。
各地鎮守使也不甘落後,也聯合搞了一個《鎮守使聯合呈文》,文中更是肝腦塗地勸說袁世凱改變國體。
alt 馮國璋 即使這個時候,袁世凱看起來尚未表現出對恢複帝制的迫切熱情,他的态度一直搖擺暧昧,給人感覺他還是沒有拿定主意。
袁世凱還是擔心國體的改變可能會給國家和國民帶來巨大動蕩。
袁世凱對馮國璋等人說:“以事實論,民國總統既無異人任,且今日行總統責任制,權利無所不足,何故為此?”“即使改為君主,也未必比現在更好!且所謂君主者,不過為世襲……我對于我的兒子,即使是給他們一個排長的職務,也難以放心,怎麼可以以天下之重任交給他們呢?而且自古以來,君主傳不了幾代之後,子孫往往遭受到不測之禍,我何苦要把這樣危險的事情加于我的子孫呢!”袁世凱的這些談話,雖然有虛僞的成分,但他絕不是一個愚蠢的笨蛋,當然知道當皇帝的風險。
如果以巨大的風險作代價,僅僅換取一個皇帝的名頭,這對于一個年屆花甲、子孫繞膝的老人來說,是很難下得了決心的。
龐雜的帝制浪潮中,隻有極少數人發出不同聲音。
這當中最為堅決的,就是梁啟超。
梁啟超在袁世凱擔任直隸總督時,就跟袁世凱有接觸了,當時的清廷洋顧問李提摩太從日本來中國,梁啟超還讓李提摩太帶了自己的近作給袁世凱。
袁世凱很快投桃報李,辛亥革命爆發後清廷讓袁世凱複出擔任總理大臣,袁世凱任命梁啟超為法部副大臣。
梁啟超雖沒就任,但對袁世凱心存感激,雙方也一笑泯恩仇。
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盛邀梁啟超回國。
梁啟超回國後先後任司法總長、币制局總裁、約法會議議員等。
袁世凱為加強中央集權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大都也得到了梁啟超理論和實際的支持。
此後,梁啟超雖然沒跟袁世凱唱反調,但對袁世凱的越來越專制,也表示出警惕。
袁世凱試圖改變國體,梁啟超是不贊成的。
帝制運動高潮之時,梁啟超寫下了《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全面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梁啟超表示,國體的問題,不是自由的選擇,而是曆史的結果,既然中國已經走上共和,那麼,也就不宜人為地改變;如果進行人為改變的話,那麼,必然會引起社會的動蕩,遭到曆史的唾棄。
應該說,梁啟超的眼光是相當獨到的,他對中國國體的看法,與其他諸多觀點一樣,相當清醒,具有強烈的思辨精神。
但梁啟超的這點看法,在衆人皆睡的情況下,如星光濺出,早已被周圍的黑暗淹沒。
與梁啟超持相同看法的還有袁世凱的二公子袁克文。
袁克文是一個才子,也是一個名士,這個享樂主義者一向對政治若即若離,但對底層狀況和知識界比較了解。
帝制活動甚嚣塵上時,袁克文寫了一首詩,諷谏袁世凱不要去做政治冒險,詩雲: 乍着微綿強自勝,荒台古檻一憑陵。
波翻太液心無住,雲起蒼崖夢欲騰。
幾向遠林聞怨笛,獨臨虛室轉明燈。
絕憐高處多風雨,莫到瓊樓最上層。
袁世凱帝制運動中,最重要,也是心思最複雜的群體,就數段祺瑞、馮國璋等手握重兵的北洋軍人了。
雖然袁世凱對這些手下大将一直很倚重,也有很深的私人情緣,但段祺瑞和馮國璋知道,袁世凱一旦稱帝,皇位世襲,他們的“總統夢”便會随之破滅,就得終生俯首稱臣。
從内心當中,這些老部下也是有抵觸的。
并且,袁世凱自當政後,一直強調“軍人不得幹涉政治”,要求各省的都督隻管軍事,各省又另設一個民政長,相當于現在的省長。
這樣的方式,也讓軍人出身的段祺瑞和馮國璋很不感冒。
馮國璋因跟袁克定關系一直不睦,對袁世凱的稱帝更是心有忌諱。
馮國璋在梁士诒等人的聯名勸進之下,一直不表态,這本身就說明了問題。
而段祺瑞呢,袁世凱取消國務院改設政事堂,任命徐世昌當國務卿,段祺瑞心中大為不快;袁世凱設立統率辦事處,回收軍權,段祺瑞就更不開心了。
此番袁世凱想當皇帝,更讓人難以接受,段祺瑞幹脆向袁世凱稱病,去西山療養。
如果說袁世凱稱帝是一場大戲正在上演的話,那麼,全社會的人,都自發參與進來了。
起先是圍觀,然後,一個個不甘寂寞,躍躍欲試想登台表演。
他們一邊聲讨西方政治制度的弊端,一邊贊頌自己數千年的君主制,武斷地把當今社會的一切不妥之處,都歸結于沒有皇帝的緣故;異口同聲地強調如果一日無君,必定國将不國、綱常不再、四分五裂……歪嘴和尚念歪經的事情變得層出不窮:在京城,警視廳通知全市賣元宵的人,改“元宵”為“湯圓”,并在店鋪前書寫“湯圓”二字,以便利市民叫買。
這當中的原因是警視廳自覺接受“社會賢達”的意見,認為“元宵”音同“袁消”,于袁世凱不吉。
有人為此撰寫打油詩謂: 偏多忌諱觸新朝,良夜金吾出禁條。
放火點燈都不管,街頭莫唱賣元宵。
袁世凱的老家項城也傳來消息,父親袁保中墓旁,已長出了一條長達一丈多、形似龍形的紫藤。
頗信風水的袁世凱聽後半信半疑,悄悄派袁克定回鄉察看。
袁克定到達項城後,寫了一封信告知袁世凱:“藤滋長甚速,已粗逾兒臂,且色鮮如血,或天命攸歸,此瑞驗耶!”……除了這件事外,各種祥瑞現象出現的消息也紛紛傳到袁世凱耳中。
京城的一位天文學家呈文給袁世凱,說他夜觀天象,發現一顆大星高照,呈帝王之相,經勘測研究,大星高照之地正是河南項城。
現在帝星正向北移,不久将達北京上空,照臨袁大總統的皇帝寶座……那些居于中南海的家仆們,也不斷地為本已濃烈的帝王氛圍“增光添彩”——有一天,茶童送茶給袁世凱,袁世凱正在睡覺。
茶童一不留神,将手中的上等碧玉杯打碎,這隻杯子,是朝鮮國王當年送給袁世凱的。
袁世凱驚醒後,茶童怕怪罪,慌忙說剛才看見睡在床上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條全身閃閃發光的大金龍。
茶童這樣一說,袁世凱自己也變得迷糊了。
其他仆人也捕風捉影,說深宅大院深夜常有遊龍掠過,又編出很多故事和征兆。
還有一次,袁世凱正準備睡覺,忽然聽見院内人聲嘈雜,一個侍從滿頭大汗、驚慌失措地跑來——原來,在居仁堂旁邊,竟然出現了一條大蛇。
袁世凱忙趕過去,果然看到一條大
粵系首領、被調離的總統府秘書長梁士诒親自領頭發起和組織了“全國請願聯合會”,會長為沈雲霈(梁士诒親信),副會長為蒙古親王那彥圖以及袁世凱的表親張鎮芳。
該組織很快成為帝制運動的指揮中心。
局面已變得不可控制了,人們懷着各種各樣的目的,紛紛成立團體,聯名請願——這當中有将軍府請願團、軍警請願團、商會請願團、學界請願團、教育請願團、人力車夫請願團……甚至還有乞丐請願團與妓女請願團。
值得一提的,在将軍府請願團中,第一個在贊成帝制請願書上簽名的,就是後來第一個豎起反袁大旗的蔡锷将軍……這團那團的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敦請袁大總統順從民意早日稱帝,以恢複中國自古就有的君主制! 面對如火如荼的請願浪潮,袁世凱很難保持冷靜。
最讓袁世凱感到壓力的,是各地将軍和護軍使的聯合勸進文,在勸進書上簽字的,都是各地手握重兵的将軍。
勸進文铮铮寫道:“芝貴等實見中國國情,非毅然舍民主而改用君主不足以奠長久之治安,是以合詞密懇元首,俯仰輿情,扶植正論,使國體早得根本解決,國基早定根本之地位。
”在勸進書上簽字的北洋及地方軍人有:雲南蔡锷、廣東龍濟光、奉天段芝貴、河南趙倜、山東靳雲鵬、湖北王占元、安徽倪嗣沖、四川陳alt、江西李純、雲南唐繼堯、陝西陸建章、甘肅張廣建、湖南湯芗銘、浙江朱瑞、山西閻錫山、吉林孟恩遠、黑龍江朱慶嗣、福建李厚基、綏遠潘矩楹以及察哈爾張懷芝等。
各地鎮守使也不甘落後,也聯合搞了一個《鎮守使聯合呈文》,文中更是肝腦塗地勸說袁世凱改變國體。
alt 馮國璋 即使這個時候,袁世凱看起來尚未表現出對恢複帝制的迫切熱情,他的态度一直搖擺暧昧,給人感覺他還是沒有拿定主意。
袁世凱還是擔心國體的改變可能會給國家和國民帶來巨大動蕩。
袁世凱對馮國璋等人說:“以事實論,民國總統既無異人任,且今日行總統責任制,權利無所不足,何故為此?”“即使改為君主,也未必比現在更好!且所謂君主者,不過為世襲……我對于我的兒子,即使是給他們一個排長的職務,也難以放心,怎麼可以以天下之重任交給他們呢?而且自古以來,君主傳不了幾代之後,子孫往往遭受到不測之禍,我何苦要把這樣危險的事情加于我的子孫呢!”袁世凱的這些談話,雖然有虛僞的成分,但他絕不是一個愚蠢的笨蛋,當然知道當皇帝的風險。
如果以巨大的風險作代價,僅僅換取一個皇帝的名頭,這對于一個年屆花甲、子孫繞膝的老人來說,是很難下得了決心的。
龐雜的帝制浪潮中,隻有極少數人發出不同聲音。
這當中最為堅決的,就是梁啟超。
梁啟超在袁世凱擔任直隸總督時,就跟袁世凱有接觸了,當時的清廷洋顧問李提摩太從日本來中國,梁啟超還讓李提摩太帶了自己的近作給袁世凱。
袁世凱很快投桃報李,辛亥革命爆發後清廷讓袁世凱複出擔任總理大臣,袁世凱任命梁啟超為法部副大臣。
梁啟超雖沒就任,但對袁世凱心存感激,雙方也一笑泯恩仇。
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盛邀梁啟超回國。
梁啟超回國後先後任司法總長、币制局總裁、約法會議議員等。
袁世凱為加強中央集權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大都也得到了梁啟超理論和實際的支持。
此後,梁啟超雖然沒跟袁世凱唱反調,但對袁世凱的越來越專制,也表示出警惕。
袁世凱試圖改變國體,梁啟超是不贊成的。
帝制運動高潮之時,梁啟超寫下了《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全面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梁啟超表示,國體的問題,不是自由的選擇,而是曆史的結果,既然中國已經走上共和,那麼,也就不宜人為地改變;如果進行人為改變的話,那麼,必然會引起社會的動蕩,遭到曆史的唾棄。
應該說,梁啟超的眼光是相當獨到的,他對中國國體的看法,與其他諸多觀點一樣,相當清醒,具有強烈的思辨精神。
但梁啟超的這點看法,在衆人皆睡的情況下,如星光濺出,早已被周圍的黑暗淹沒。
與梁啟超持相同看法的還有袁世凱的二公子袁克文。
袁克文是一個才子,也是一個名士,這個享樂主義者一向對政治若即若離,但對底層狀況和知識界比較了解。
帝制活動甚嚣塵上時,袁克文寫了一首詩,諷谏袁世凱不要去做政治冒險,詩雲: 乍着微綿強自勝,荒台古檻一憑陵。
波翻太液心無住,雲起蒼崖夢欲騰。
幾向遠林聞怨笛,獨臨虛室轉明燈。
絕憐高處多風雨,莫到瓊樓最上層。
袁世凱帝制運動中,最重要,也是心思最複雜的群體,就數段祺瑞、馮國璋等手握重兵的北洋軍人了。
雖然袁世凱對這些手下大将一直很倚重,也有很深的私人情緣,但段祺瑞和馮國璋知道,袁世凱一旦稱帝,皇位世襲,他們的“總統夢”便會随之破滅,就得終生俯首稱臣。
從内心當中,這些老部下也是有抵觸的。
并且,袁世凱自當政後,一直強調“軍人不得幹涉政治”,要求各省的都督隻管軍事,各省又另設一個民政長,相當于現在的省長。
這樣的方式,也讓軍人出身的段祺瑞和馮國璋很不感冒。
馮國璋因跟袁克定關系一直不睦,對袁世凱的稱帝更是心有忌諱。
馮國璋在梁士诒等人的聯名勸進之下,一直不表态,這本身就說明了問題。
而段祺瑞呢,袁世凱取消國務院改設政事堂,任命徐世昌當國務卿,段祺瑞心中大為不快;袁世凱設立統率辦事處,回收軍權,段祺瑞就更不開心了。
此番袁世凱想當皇帝,更讓人難以接受,段祺瑞幹脆向袁世凱稱病,去西山療養。
如果說袁世凱稱帝是一場大戲正在上演的話,那麼,全社會的人,都自發參與進來了。
起先是圍觀,然後,一個個不甘寂寞,躍躍欲試想登台表演。
他們一邊聲讨西方政治制度的弊端,一邊贊頌自己數千年的君主制,武斷地把當今社會的一切不妥之處,都歸結于沒有皇帝的緣故;異口同聲地強調如果一日無君,必定國将不國、綱常不再、四分五裂……歪嘴和尚念歪經的事情變得層出不窮:在京城,警視廳通知全市賣元宵的人,改“元宵”為“湯圓”,并在店鋪前書寫“湯圓”二字,以便利市民叫買。
這當中的原因是警視廳自覺接受“社會賢達”的意見,認為“元宵”音同“袁消”,于袁世凱不吉。
有人為此撰寫打油詩謂: 偏多忌諱觸新朝,良夜金吾出禁條。
放火點燈都不管,街頭莫唱賣元宵。
袁世凱的老家項城也傳來消息,父親袁保中墓旁,已長出了一條長達一丈多、形似龍形的紫藤。
頗信風水的袁世凱聽後半信半疑,悄悄派袁克定回鄉察看。
袁克定到達項城後,寫了一封信告知袁世凱:“藤滋長甚速,已粗逾兒臂,且色鮮如血,或天命攸歸,此瑞驗耶!”……除了這件事外,各種祥瑞現象出現的消息也紛紛傳到袁世凱耳中。
京城的一位天文學家呈文給袁世凱,說他夜觀天象,發現一顆大星高照,呈帝王之相,經勘測研究,大星高照之地正是河南項城。
現在帝星正向北移,不久将達北京上空,照臨袁大總統的皇帝寶座……那些居于中南海的家仆們,也不斷地為本已濃烈的帝王氛圍“增光添彩”——有一天,茶童送茶給袁世凱,袁世凱正在睡覺。
茶童一不留神,将手中的上等碧玉杯打碎,這隻杯子,是朝鮮國王當年送給袁世凱的。
袁世凱驚醒後,茶童怕怪罪,慌忙說剛才看見睡在床上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條全身閃閃發光的大金龍。
茶童這樣一說,袁世凱自己也變得迷糊了。
其他仆人也捕風捉影,說深宅大院深夜常有遊龍掠過,又編出很多故事和征兆。
還有一次,袁世凱正準備睡覺,忽然聽見院内人聲嘈雜,一個侍從滿頭大汗、驚慌失措地跑來——原來,在居仁堂旁邊,竟然出現了一條大蛇。
袁世凱忙趕過去,果然看到一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