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英才,還是枭雄?

關燈
的意識形态。

    袁世凱不可能看得很遠,他依舊是向後看,還是想通過重樹孔孟之道的權威來恢複秩序。

    畢竟,“三綱六紀”的道德倫理讓中國人馴服了幾千年。

    當鬓角花白的袁世凱身着二千多年前的周朝禮服像模像樣地祭天時,看起來怎麼都有點滑稽的感覺。

    那些熟悉袁世凱的人突然意識到,這哪裡是一個民國時期的大總統呢,這分明是一個前朝的舊式人物。

    袁世凱就像是從墓穴中爬出來的人物一樣,周身散發出的,是濃重的腐朽氣息。

    當年這個人身上的強悍與銳氣,就如同他身上的青春氣息一樣,一去不複返了。

     到了這個時候,可以說,經過三年的苦心經營,袁世凱按照中央集權原則所做的一切已有了回報,一套高度集權的行政統治秩序已初顯端倪。

    袁世凱東山再起後的權力獨攬,以及他為加強中央集權所做的努力,《劍橋中華民國史》一書作了系統分析: alt alt 袁世凱天壇祭天圖 袁建立的獨裁統治分為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軍事上占領中國的廣大地區,袁的軍隊以前被排斥到這些地區之外。

    戰勝二次革命給他提供了這個機會。

    在打敗了革命黨人之後,袁得勝的機會不僅繼續留了下來,而且還伸展到許多沒有參加起義的省。

    最後,除六個省外,所有内地省份都這樣被占領了,剩下的六省——大都在邊遠的南方,人口不到全國的四分之一——也受到脅迫,省的領導隻得遵照袁的方案辦事。

    而軍事占領隻不過是重新改組的總體計劃的最初步驟。

    因此,第二階段就要鏟除辛亥革命以來盛行的省自治在行政上的表現形式。

    省裡任命官吏的權力又回到了北京手中。

    前清不在本省當官的規矩——1912年實際上已被颠倒——又複活了,并逐漸得到了施行。

    這兩項改變的影響是,地方官吏被大批解職。

    甚至在浙江,盡管它是北洋軍沒有進駐的六個内地省之一,并保留了先前的浙江籍的省首腦,但在獨裁統治下,浙江籍的縣知事的比重也顯著地下降了。

    1914、1915年中國官方制度的中央集權的統一從未被超過,直到1949年。

    在1913年末的一段時間裡,内閣宣布的政策是,為完全撤銷省經行政單位而努力。

    最後證明是不願意走得那麼遠。

    但是在1914年春的一次重大的重新分派職責中,袁頒布條例,在削弱各省軍方權力的情況下,加強各省巡按使的權力,頭銜改變了;确立了有利于文職官員的地位先後次序;軍方不再參與民政事務,包括收稅和任命縣知事。

    頒布這些條例,還不等于就達到了根本目的——恢複十九世紀中葉太平軍叛變以來已經降低了的、辛亥革命基本喪失了的文職官員在政治上的優勢。

    例如,主要的北洋将領、南京的馮國璋就難以被限制在軍營内。

    然而确曾試圖這樣做;他的作風受到了北京控制的約束,足以使他心懷不滿。

    袁在全國範圍内的勢力網,開始時是用軍事行動建立的,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間就轉變為純粹的文官政府。

    但獨裁統治有計劃地要朝那個方向行動。

     這時候的局面是,袁世凱雖以強人的姿勢登上最高權位的寶座,但他并沒有确立上通下聯、運作有序的政權架構。

    從總體上來說,對于袁世凱,所有的一切仍顯得嚴峻無比。

    在這種百廢待興的無序之中,每一種利益集團,都想為自己争得最大利益,将問題弄得更加複雜化。

    而袁世凱全力推進他的中央集權時,不可避免地遇到方方面面強大的阻力。

    這些阻力來自于革命黨,來自于手握重兵的地方總督,也來自于那些廢除科舉後斷了生路無所事事的士子——那些各省的都督本來就不是依靠袁世凱攀上地方大員位置的,所以對袁世凱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不僅不買賬,相反還要求中央再擴大他們的權力,否則就進行抗議或從中作梗。

    而那些擲出了很多年光陰,最後卻走投無路的舊式讀書人,對于袁世凱,更是恨得咬牙切齒。

    當然,這當中還牽涉到袁世凱原先的老部屬段祺瑞、馮國璋等,這些完全靠槍杆子起家的軍閥們,當他們的權力遭到削弱時,完全可以想象他們的恨意和不快。

    與此同時,潛在的敵對因素還有無數在一旁看熱鬧,對于中國的嘩變感到無所适從,隻喜歡人雲亦雲或者随意起哄的人,他們也懷着天生的惡作劇心理,等待着一場活報劇的上演。

     alt 段祺瑞 看起來不可一世的強人袁世凱,就像一尊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泥菩薩一樣,四周皆是風生水起。

    所有轉型時期的矛盾就這樣潛伏着,觊觎着,它們蠢蠢欲動,一有風吹草動,就會出洞,就會宣洩和放大。

    它們一直在等待一個機會,也終于等來了一個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