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英才,還是枭雄?
關燈
小
中
大
袁世凱在得知憲法草案内容後很不高興,他一方面調集中外法律專家進行逐條研究,一方面向衆議院提出增修原《臨時約法》的咨文,要求增加大總統的權力,以利國家的運轉。
國會對袁世凱的要求置之不議。
袁世凱惱羞成怒,通電各省地方軍政長官,要求對憲法草案,明确表示政治态度。
各省都督、民政長紛紛緻電,表示要求解散同盟會,修改約法。
在這種情況下,袁世凱于1913年11月4日發布總統令,以同盟會發動“二次革命”為由,下令解散同盟會,收繳同盟會議員證書、徽章。
這一命令是由國務總理熊希齡及全體國務員(各部總長)共同署名的。
這樣,同盟會共四百三十八人被剝奪議員資格。
國會不能達到法定人數,已名存實亡。
到了914年1月10日,袁世凱幹脆連裝模作樣的國會也不允許存在了——他與國務總理熊希齡共同署名,發布總統令解散國會,停止各議員職務,每人發給四百元路費饬令回籍。
這樣,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從成立到正式解散,隻存在了九個月。
國會解散之後,袁世凱又另起爐竈,下令組成政治會議暫行國會職能,由各省區、國務院、總統府三部分人組成,具體辦法為:各省區各二人,國務總理派四人,各部各一人,總統府十人,計六十九人。
袁世凱的代表中,有李鴻章的侄子前清雲貴總督李經羲,民國元勳之一的蔡锷,頗有名氣的法學專家楊度,以及梁敦彥、樊增祥、寶熙、趙惟熙、饒漢祥、馬良、楊士琦等。
一個政治上與總統保持一緻的、中國式的“國會”正式誕生了。
與此同時,袁世凱宣布成立一個專門的機構,修訂約法。
3月24日,經修改過的《中華民國約法》十章六十八條終于出台。
重要修改為:一、采用總統制,大總統為國家元首,總攬統治權;二、取消參議院、衆議院,立法以人民選舉之議員組織立法院行之;三、取消國務院,行政以大總統為首長,署國務卿一人贊助之;四、大總統經參議院同意,解散立法院;五、參議院應大總統之咨詢,審議重要政務;六、憲法經參議院審定後,由總統提交國民會議決定;七、國民會議由大總統召集并解散之;八、憲法由大總統公布之;等等。
5月26日,袁世凱下令停止政治會議,成立禦用的咨詢兼代行立法機關參政院。
至此,原南京臨時政府參議院加給袁世凱的一切羁絆,都被這位強有力的舊式官員掙脫了。
在西方政體與舊式集權的争鬥中,前者一敗塗地,後者大獲全勝。
《約法》公布的同時,袁世凱對中央政府機構進行了重大改組:一、取消國務院,改設政事堂,任命自己的老朋友徐世昌為國務卿。
政事堂直接對總統負責,協助總統行使職權。
國務卿僅對大總統負責。
這樣就解決了民國以來大總統和國務總理之間的權限争論,将權力更有效地掌握在總統手中。
袁世凱又公布了各部部長名單:外交部長孫寶琦,内務部長朱啟钤,财政部長周自齊,陸軍部長段祺瑞,海軍部長劉冠雄,交通部長梁敦彥,司法部長章宗祥,教育部長湯化龍,農商部長張謇。
二、改總統府秘書廳為内史廳,内史廳的實際權力,比秘書廳要大很多。
參政院還通過了經修訂的《總統選舉法》,規定大總統任期十年,連任不限;總統繼任人,由現任總統推薦三名,預先将其姓名書于嘉禾金簡,藏之金匮石室。
臨選時取出,交選舉會選舉。
這樣的方式,看起來已沒有現代民主政治的清新氣息了,所有的一切,在不知不覺中,已飄浮着濃烈的陳腐氣息。
收回行政大權的同時,袁世凱在軍事方面也大權獨攬:先是成立了“陸海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
《約法》第二十三條規定,大總統為陸海軍大元帥,統率全國陸海軍。
這樣,袁世凱就成了這個辦事處的法定首長,陸軍部長和海軍部長的權力被削弱。
為了進一步控制軍隊,袁世凱又以北洋軍已顯暮氣為理由,在統帥辦事處另行編練模範團,由大兒子袁克定親自掌握,企圖通過這種方法,仿效新建陸軍的思路,重新栽培服從自己的軍事骨幹,陸續派到各支軍隊之中,以控制各地的武裝。
1914年很快就到了,随着諸多絆腳石的除去,袁世凱大權在握,變得專橫獨斷。
很多人都有着相同看法,今日的民國大總統袁世凱看起來越來越像三國末年的曹孟德了,既擁兵自重,又大權獨攬。
一部分人開始擔心,另一部分人則為袁世凱的初顯強權叫好。
alt 徐世昌 這一年,袁世凱還恢複了中斷一段時間的天壇祭拜儀式以及官方的祭孔儀式。
跟曆史上所有集權者一樣,袁世凱一直在尋找一套跟他的專制相匹配
國會對袁世凱的要求置之不議。
袁世凱惱羞成怒,通電各省地方軍政長官,要求對憲法草案,明确表示政治态度。
各省都督、民政長紛紛緻電,表示要求解散同盟會,修改約法。
在這種情況下,袁世凱于1913年11月4日發布總統令,以同盟會發動“二次革命”為由,下令解散同盟會,收繳同盟會議員證書、徽章。
這一命令是由國務總理熊希齡及全體國務員(各部總長)共同署名的。
這樣,同盟會共四百三十八人被剝奪議員資格。
國會不能達到法定人數,已名存實亡。
到了914年1月10日,袁世凱幹脆連裝模作樣的國會也不允許存在了——他與國務總理熊希齡共同署名,發布總統令解散國會,停止各議員職務,每人發給四百元路費饬令回籍。
這樣,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從成立到正式解散,隻存在了九個月。
國會解散之後,袁世凱又另起爐竈,下令組成政治會議暫行國會職能,由各省區、國務院、總統府三部分人組成,具體辦法為:各省區各二人,國務總理派四人,各部各一人,總統府十人,計六十九人。
袁世凱的代表中,有李鴻章的侄子前清雲貴總督李經羲,民國元勳之一的蔡锷,頗有名氣的法學專家楊度,以及梁敦彥、樊增祥、寶熙、趙惟熙、饒漢祥、馬良、楊士琦等。
一個政治上與總統保持一緻的、中國式的“國會”正式誕生了。
與此同時,袁世凱宣布成立一個專門的機構,修訂約法。
3月24日,經修改過的《中華民國約法》十章六十八條終于出台。
重要修改為:一、采用總統制,大總統為國家元首,總攬統治權;二、取消參議院、衆議院,立法以人民選舉之議員組織立法院行之;三、取消國務院,行政以大總統為首長,署國務卿一人贊助之;四、大總統經參議院同意,解散立法院;五、參議院應大總統之咨詢,審議重要政務;六、憲法經參議院審定後,由總統提交國民會議決定;七、國民會議由大總統召集并解散之;八、憲法由大總統公布之;等等。
5月26日,袁世凱下令停止政治會議,成立禦用的咨詢兼代行立法機關參政院。
至此,原南京臨時政府參議院加給袁世凱的一切羁絆,都被這位強有力的舊式官員掙脫了。
在西方政體與舊式集權的争鬥中,前者一敗塗地,後者大獲全勝。
《約法》公布的同時,袁世凱對中央政府機構進行了重大改組:一、取消國務院,改設政事堂,任命自己的老朋友徐世昌為國務卿。
政事堂直接對總統負責,協助總統行使職權。
國務卿僅對大總統負責。
這樣就解決了民國以來大總統和國務總理之間的權限争論,将權力更有效地掌握在總統手中。
袁世凱又公布了各部部長名單:外交部長孫寶琦,内務部長朱啟钤,财政部長周自齊,陸軍部長段祺瑞,海軍部長劉冠雄,交通部長梁敦彥,司法部長章宗祥,教育部長湯化龍,農商部長張謇。
二、改總統府秘書廳為内史廳,内史廳的實際權力,比秘書廳要大很多。
參政院還通過了經修訂的《總統選舉法》,規定大總統任期十年,連任不限;總統繼任人,由現任總統推薦三名,預先将其姓名書于嘉禾金簡,藏之金匮石室。
臨選時取出,交選舉會選舉。
這樣的方式,看起來已沒有現代民主政治的清新氣息了,所有的一切,在不知不覺中,已飄浮着濃烈的陳腐氣息。
收回行政大權的同時,袁世凱在軍事方面也大權獨攬:先是成立了“陸海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
《約法》第二十三條規定,大總統為陸海軍大元帥,統率全國陸海軍。
這樣,袁世凱就成了這個辦事處的法定首長,陸軍部長和海軍部長的權力被削弱。
為了進一步控制軍隊,袁世凱又以北洋軍已顯暮氣為理由,在統帥辦事處另行編練模範團,由大兒子袁克定親自掌握,企圖通過這種方法,仿效新建陸軍的思路,重新栽培服從自己的軍事骨幹,陸續派到各支軍隊之中,以控制各地的武裝。
1914年很快就到了,随着諸多絆腳石的除去,袁世凱大權在握,變得專橫獨斷。
很多人都有着相同看法,今日的民國大總統袁世凱看起來越來越像三國末年的曹孟德了,既擁兵自重,又大權獨攬。
一部分人開始擔心,另一部分人則為袁世凱的初顯強權叫好。
alt 徐世昌 這一年,袁世凱還恢複了中斷一段時間的天壇祭拜儀式以及官方的祭孔儀式。
跟曆史上所有集權者一樣,袁世凱一直在尋找一套跟他的專制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