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英才,還是枭雄?
關燈
小
中
大
。
1913年10月10日,也就是中華民國第二個國慶之日,袁世凱在宏偉壯觀的紫禁城太和殿,面對文武百官及各國駐華使節,宣誓就任總統。
袁世凱身着大元帥服,發表了熱情洋溢的就職演說,主張新成立的中華民國,将采取漸進,而不是急進的方式,以國家人民為重,未可作孤注之一擲,“而四千年先民之教澤,尤不可使斫喪無餘也!”号召全國人民精誠團結,集中精力,建設強大的中華。
原先的英國《泰晤士報》記者、是時的袁世凱政治顧問莫理循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這是世界上最好的一個就職演說。
”當天,還舉行了隆重的國慶慶典和盛大的閱兵式,袁世凱登上了天安門城樓,北洋精銳部隊精神抖擻地從天安門廣場走過。
這一天,袁世凱還向有功于中華民國的人員,分别授予了一、二、三級勳位;接見了外國駐京使團;舉行盛大國慶宴會……活動一個接一個,結束時東方已破曉了。
alt 袁世凱接見外賓 當上正式大總統之後,袁世凱開始重塑自己“政治強人”地位,向中央集權的總統制進軍了。
袁世凱的首要動作,就是對不利于自己的政治架構動手,在袁世凱眼中,這些互相扯皮和推诿的國會、責任内閣和政黨政治都是束縛自己手腳的桎梏,效率的低下,水平的參差,動機的不純,使得袁世凱深感這種無序的民主不符合中國的國情。
尤其讓袁世凱感到頭痛的,是政黨和議會對事務的操縱,以及各省對中央政府的不尊重——在那些政黨、議會、地方政府眼中,中央政府缺少權威,也沒有權力,因而竭力不把中央政府當回事。
袁世凱覺得最迫切的,就是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來推進中國的改革,也保證中國不四分五裂。
主意拿定之後,袁世凱開始按照自己的想法,準備重拾自己的中央集權了。
平心而論,袁世凱重拾中央集權的舉措,從加強統治的角度來說,是有一定道理的,也是能很快奏效的。
在民主政治的社會條件尚不完全具備,在“官智”和“民智”尚未開啟,也就是說,在社會大多數成員尚不明白自由、民主的權利和義務,不願意也不能夠參與國家政治事務的情形下,所謂的責任内閣、政黨政治等形式隻不過是徒具虛名。
民主的背後,很容易被少數人操縱。
從當時中國的實際情況來看,最高權力的多元化結構模式,固然有助于防止個人獨裁,但在中國急需恢複秩序與穩定的時候,這種多元化的權力結構已将政府的權威抵消,并不利于中國社會的全面發展。
甚至,有可能導緻中國的分裂與滅亡。
如果站在曆史發展的角度客觀地來看,“二次革命”之後的袁世凱,仿佛置身一個十字路口,所面臨的是艱難的選擇——如果重拾集權的方式,雖然可能在短時間内初顯成效,但從長遠角度來說,這樣的方式,無疑對于中國民主土壤的培育是一種緻命的創傷;而如果選擇繼續擴大民主,又必須面對國内一段時間的混亂,甚至,這種混亂會持續很長時間,但從長遠來看,這種堅持對于中國的進步,又是極具積極意義的。
這樣的兩難選擇,讓袁世凱絞盡腦汁。
世界上的很多事情,明顯地就是一種悖論,根本就沒有最佳選擇。
在無法獲得完美結果的前提下,以袁世凱的知識背景和習慣,當然會孤注一擲地選擇專制和獨裁。
袁世凱還是想以一種重回老路的方式,以短時間的集權,來換取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發展。
畢竟,在袁世凱看來,這個古老國度所缺少的,不是自由和民主,而是生存和有序。
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況下,隻有犧牲民主和自由了。
袁世凱最推崇的政治模式,還是如日本天皇、德國皇帝、俄國沙皇那樣,既有無上權威,也能成功地推進社會的進步和現代化。
很快,因為利益和認識上的分歧,袁世凱與議會的矛盾凸顯。
接下來的事情,就是袁世凱跟“代表民主”的國會掰手腕了。
在此前後,袁世凱以一些同盟會議員與“二次革命”有聯系為借口,逮捕、槍殺了四名同盟會議員,不過,由于同盟會議員基數大,以依法遞補原則,同盟會議員依然居半數,袁世凱一時也奈何不得。
袁世凱又向國會提出,組織國會憲法起草委員會,修改中華民國當初制定的《臨時約法》,制定一部中華民國憲法。
很快,起草委員會成立了,并且在天壇合影留念。
但讓袁世凱沒有想到的是,這個憲法起草委員會完成的《中華民國憲法草案》十一章一百一十三條,在對總統的限制和擴大國會權力方面,可謂有增無減,除了堅持責任内閣外,還準備特設“國會委員會”一章,意在國會閉會期間,對袁世凱的緊急命令、财政處分等,進行限制。
1913年10月10日,也就是中華民國第二個國慶之日,袁世凱在宏偉壯觀的紫禁城太和殿,面對文武百官及各國駐華使節,宣誓就任總統。
袁世凱身着大元帥服,發表了熱情洋溢的就職演說,主張新成立的中華民國,将采取漸進,而不是急進的方式,以國家人民為重,未可作孤注之一擲,“而四千年先民之教澤,尤不可使斫喪無餘也!”号召全國人民精誠團結,集中精力,建設強大的中華。
原先的英國《泰晤士報》記者、是時的袁世凱政治顧問莫理循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這是世界上最好的一個就職演說。
”當天,還舉行了隆重的國慶慶典和盛大的閱兵式,袁世凱登上了天安門城樓,北洋精銳部隊精神抖擻地從天安門廣場走過。
這一天,袁世凱還向有功于中華民國的人員,分别授予了一、二、三級勳位;接見了外國駐京使團;舉行盛大國慶宴會……活動一個接一個,結束時東方已破曉了。
alt 袁世凱接見外賓 當上正式大總統之後,袁世凱開始重塑自己“政治強人”地位,向中央集權的總統制進軍了。
袁世凱的首要動作,就是對不利于自己的政治架構動手,在袁世凱眼中,這些互相扯皮和推诿的國會、責任内閣和政黨政治都是束縛自己手腳的桎梏,效率的低下,水平的參差,動機的不純,使得袁世凱深感這種無序的民主不符合中國的國情。
尤其讓袁世凱感到頭痛的,是政黨和議會對事務的操縱,以及各省對中央政府的不尊重——在那些政黨、議會、地方政府眼中,中央政府缺少權威,也沒有權力,因而竭力不把中央政府當回事。
袁世凱覺得最迫切的,就是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來推進中國的改革,也保證中國不四分五裂。
主意拿定之後,袁世凱開始按照自己的想法,準備重拾自己的中央集權了。
平心而論,袁世凱重拾中央集權的舉措,從加強統治的角度來說,是有一定道理的,也是能很快奏效的。
在民主政治的社會條件尚不完全具備,在“官智”和“民智”尚未開啟,也就是說,在社會大多數成員尚不明白自由、民主的權利和義務,不願意也不能夠參與國家政治事務的情形下,所謂的責任内閣、政黨政治等形式隻不過是徒具虛名。
民主的背後,很容易被少數人操縱。
從當時中國的實際情況來看,最高權力的多元化結構模式,固然有助于防止個人獨裁,但在中國急需恢複秩序與穩定的時候,這種多元化的權力結構已将政府的權威抵消,并不利于中國社會的全面發展。
甚至,有可能導緻中國的分裂與滅亡。
如果站在曆史發展的角度客觀地來看,“二次革命”之後的袁世凱,仿佛置身一個十字路口,所面臨的是艱難的選擇——如果重拾集權的方式,雖然可能在短時間内初顯成效,但從長遠角度來說,這樣的方式,無疑對于中國民主土壤的培育是一種緻命的創傷;而如果選擇繼續擴大民主,又必須面對國内一段時間的混亂,甚至,這種混亂會持續很長時間,但從長遠來看,這種堅持對于中國的進步,又是極具積極意義的。
這樣的兩難選擇,讓袁世凱絞盡腦汁。
世界上的很多事情,明顯地就是一種悖論,根本就沒有最佳選擇。
在無法獲得完美結果的前提下,以袁世凱的知識背景和習慣,當然會孤注一擲地選擇專制和獨裁。
袁世凱還是想以一種重回老路的方式,以短時間的集權,來換取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發展。
畢竟,在袁世凱看來,這個古老國度所缺少的,不是自由和民主,而是生存和有序。
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況下,隻有犧牲民主和自由了。
袁世凱最推崇的政治模式,還是如日本天皇、德國皇帝、俄國沙皇那樣,既有無上權威,也能成功地推進社會的進步和現代化。
很快,因為利益和認識上的分歧,袁世凱與議會的矛盾凸顯。
接下來的事情,就是袁世凱跟“代表民主”的國會掰手腕了。
在此前後,袁世凱以一些同盟會議員與“二次革命”有聯系為借口,逮捕、槍殺了四名同盟會議員,不過,由于同盟會議員基數大,以依法遞補原則,同盟會議員依然居半數,袁世凱一時也奈何不得。
袁世凱又向國會提出,組織國會憲法起草委員會,修改中華民國當初制定的《臨時約法》,制定一部中華民國憲法。
很快,起草委員會成立了,并且在天壇合影留念。
但讓袁世凱沒有想到的是,這個憲法起草委員會完成的《中華民國憲法草案》十一章一百一十三條,在對總統的限制和擴大國會權力方面,可謂有增無減,除了堅持責任内閣外,還準備特設“國會委員會”一章,意在國會閉會期間,對袁世凱的緊急命令、财政處分等,進行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