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英才,還是枭雄?
關燈
小
中
大
回顧袁世凱1913年前後的表現,應該說,“二次革命”是一個曆史的轉折點。
如果說“二次革命”前,袁世凱還在立憲與共和之間猶豫不決的話,那麼,“二次革命”之後,袁世凱便一步一步地顯示他的“司馬昭之心”,決意施展鐵腕與專制。
“二次革命”盡管很快得到平息,但卻引起了全國震驚,在很多人看來,自清康熙之後,中國就沒有發生過地方大員起兵造反的事情,現在民國初立,共和剛興,就有國家分裂的内戰爆發。
人們自然而然地把這一切,歸罪于“舶來品”共和體制。
同時,對于袁世凱來說,輕而易舉地挫敗“二次革命”,讓這個強人收獲了巨大的信心,也使他的“使命感”空前膨脹。
這個時候,袁世凱已明顯地表現出對西方共和制以及民主議會道路不認同了。
在袁世凱看來,這種以歐美為師的民主共和政體的實驗,明顯地不适合中國的土壤。
袁世凱決意重拾權威,建立強權,以保證中國進入發展經濟的正常軌道。
而他的想法,就是建立一個大權在握的中央集權的“總統制”,這個總統制,甚至比美國總統制的權力更大更集中。
alt 民國三年發行的銀币(袁大頭) 如果說最初的《臨時約法》還有着過分限制袁世凱權力的動機,那麼,913年之後的袁世凱,明顯地,就是矯枉過正回歸老路了。
這個專制政體下培養出的新舊參半的人物,越來越充分地暴露出他守舊的一面:他還是決定走傳統的“内聖外王”之路,希望以自己的挺身而出,通過傳統的專制方式,控制住這個國家的走向。
正是出于這種初衷,袁世凱不斷地跟内閣,跟革命黨,跟清廷的殘餘勢力,跟任何一種勢力全力掰着手腕。
1913年2月,光緒皇帝的遺孀,兩年前在袁世凱的勸說下同意退位的隆裕皇太後出人意料地死了。
她的死,引發了社會上很多人對她個人的同情,也引發了一些人對一個逝去朝代的懷念。
袁世凱在得到隆裕皇太後的死訊後,臂纏黑紗,下令将已故皇太後的靈柩在紫禁城的大殿裡停厝三天,舉國志哀,萬民同吊。
袁世凱想用這樣的方式說明,所有的朝代都是有聯系的,沒有誰能夠割裂曆史。
隆裕皇後的去世,使袁世凱的位置變得更加鞏固,那個已逝去的朝代,又在光影中淡化了許多。
alt 袁世凱發行的紙币 袁世凱上台之後,仍是延續了清末新政的路子,在政治和經濟上,推出了一系列穩定社會秩序、發展生産的政策和法規,為自由市場經濟奠定了法治框架。
比如,為鼓勵制造業和加工業等民營公司,由政府出資建立了保息制度,投資第一年開始,即可獲得四至六厘股息;第六年起才按保息金的二十四分之一,分年攤還。
政府還在整頓金融秩序、深化金融改革、整理和健全财政稅收制度上做了很多工作:收回各地亂發的紙币,統一鑄造了銀币(袁大頭),奠定了統一币制的基礎;制定了銀行和證券交易法規,各種證券和期貨交易所開始在各地湧現;降低稅收,簡化開辦廠礦的手續。
制訂了一系列經濟法規,完善了市場機制,諸如《公司條例》、《公司注冊暫行章程》、《獎勵工藝暫行章程》、《商人通例》等等。
這些政策實施一段時間後,很快獲得了成效——幾年後,很多大公司、大工廠應運而生,社會上興起了一股創辦實業的熱潮,民族工商業迅速向前發展,發展速度也超過以前任何時期。
據統計,到政府注冊的工業公司,1912年為14家,1913年為25家,1914年增加到89家,到了1915年,則增加到102家。
還有一些企業,因為當時注冊制度尚不健全,未到政府注冊,因此,當時的工業公司實際數目遠遠不止這些。
1913年,袁世凱又簽發了《保護華僑投資實業之通令》,規定凡各處僑民投資回國興辦實業者,應由各省行政長官通饬所屬從優待遇,協力維持。
大大刺激了華僑回國投資的熱情。
912年到1919年間,僅華僑回國投資企業就達1042家,後來民國的一批知名企業,如無錫榮氏兄弟、南通張謇所辦的實業等,都是在這個時候創辦并奠定基礎的。
統計數字表明,歐戰前中國民族工商業發展較快,大戰爆發後,發展速度更是很快。
到了1914年和1915年,袁世凱政府竟然實現了财政收支平衡,并且略有盈餘,“約計每年可餘二千萬”。
這樣的狀态,在晚清乃至民國初年,簡直可以說是一個奇迹。
當然,從社會進步的角度來說,社會的進步,并不完全取決于上層建築,人們的需求,以及社會自由度的擴張,本身就是動力。
曆史的走向不僅僅是皇帝、大臣、軍閥、枭雄、權
如果說“二次革命”前,袁世凱還在立憲與共和之間猶豫不決的話,那麼,“二次革命”之後,袁世凱便一步一步地顯示他的“司馬昭之心”,決意施展鐵腕與專制。
“二次革命”盡管很快得到平息,但卻引起了全國震驚,在很多人看來,自清康熙之後,中國就沒有發生過地方大員起兵造反的事情,現在民國初立,共和剛興,就有國家分裂的内戰爆發。
人們自然而然地把這一切,歸罪于“舶來品”共和體制。
同時,對于袁世凱來說,輕而易舉地挫敗“二次革命”,讓這個強人收獲了巨大的信心,也使他的“使命感”空前膨脹。
這個時候,袁世凱已明顯地表現出對西方共和制以及民主議會道路不認同了。
在袁世凱看來,這種以歐美為師的民主共和政體的實驗,明顯地不适合中國的土壤。
袁世凱決意重拾權威,建立強權,以保證中國進入發展經濟的正常軌道。
而他的想法,就是建立一個大權在握的中央集權的“總統制”,這個總統制,甚至比美國總統制的權力更大更集中。
alt 民國三年發行的銀币(袁大頭) 如果說最初的《臨時約法》還有着過分限制袁世凱權力的動機,那麼,913年之後的袁世凱,明顯地,就是矯枉過正回歸老路了。
這個專制政體下培養出的新舊參半的人物,越來越充分地暴露出他守舊的一面:他還是決定走傳統的“内聖外王”之路,希望以自己的挺身而出,通過傳統的專制方式,控制住這個國家的走向。
正是出于這種初衷,袁世凱不斷地跟内閣,跟革命黨,跟清廷的殘餘勢力,跟任何一種勢力全力掰着手腕。
1913年2月,光緒皇帝的遺孀,兩年前在袁世凱的勸說下同意退位的隆裕皇太後出人意料地死了。
她的死,引發了社會上很多人對她個人的同情,也引發了一些人對一個逝去朝代的懷念。
袁世凱在得到隆裕皇太後的死訊後,臂纏黑紗,下令将已故皇太後的靈柩在紫禁城的大殿裡停厝三天,舉國志哀,萬民同吊。
袁世凱想用這樣的方式說明,所有的朝代都是有聯系的,沒有誰能夠割裂曆史。
隆裕皇後的去世,使袁世凱的位置變得更加鞏固,那個已逝去的朝代,又在光影中淡化了許多。
alt 袁世凱發行的紙币 袁世凱上台之後,仍是延續了清末新政的路子,在政治和經濟上,推出了一系列穩定社會秩序、發展生産的政策和法規,為自由市場經濟奠定了法治框架。
比如,為鼓勵制造業和加工業等民營公司,由政府出資建立了保息制度,投資第一年開始,即可獲得四至六厘股息;第六年起才按保息金的二十四分之一,分年攤還。
政府還在整頓金融秩序、深化金融改革、整理和健全财政稅收制度上做了很多工作:收回各地亂發的紙币,統一鑄造了銀币(袁大頭),奠定了統一币制的基礎;制定了銀行和證券交易法規,各種證券和期貨交易所開始在各地湧現;降低稅收,簡化開辦廠礦的手續。
制訂了一系列經濟法規,完善了市場機制,諸如《公司條例》、《公司注冊暫行章程》、《獎勵工藝暫行章程》、《商人通例》等等。
這些政策實施一段時間後,很快獲得了成效——幾年後,很多大公司、大工廠應運而生,社會上興起了一股創辦實業的熱潮,民族工商業迅速向前發展,發展速度也超過以前任何時期。
據統計,到政府注冊的工業公司,1912年為14家,1913年為25家,1914年增加到89家,到了1915年,則增加到102家。
還有一些企業,因為當時注冊制度尚不健全,未到政府注冊,因此,當時的工業公司實際數目遠遠不止這些。
1913年,袁世凱又簽發了《保護華僑投資實業之通令》,規定凡各處僑民投資回國興辦實業者,應由各省行政長官通饬所屬從優待遇,協力維持。
大大刺激了華僑回國投資的熱情。
912年到1919年間,僅華僑回國投資企業就達1042家,後來民國的一批知名企業,如無錫榮氏兄弟、南通張謇所辦的實業等,都是在這個時候創辦并奠定基礎的。
統計數字表明,歐戰前中國民族工商業發展較快,大戰爆發後,發展速度更是很快。
到了1914年和1915年,袁世凱政府竟然實現了财政收支平衡,并且略有盈餘,“約計每年可餘二千萬”。
這樣的狀态,在晚清乃至民國初年,簡直可以說是一個奇迹。
當然,從社會進步的角度來說,社會的進步,并不完全取決于上層建築,人們的需求,以及社會自由度的擴張,本身就是動力。
曆史的走向不僅僅是皇帝、大臣、軍閥、枭雄、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