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元兇,還是無辜?
關燈
小
中
大
1913年的“宋教仁”事件,可以看做是一個非常不好的信号。
直到如今,有關這起案件的真實情況,依舊是撲朔迷離。
焦點在于:宋教仁的死,究竟是不是袁世凱下令或者示意趙秉鈞執行的?宋教仁在早年的同盟會中,一直算是一個異類,這是因為他書生氣較重,不太主張暴力革命。
中華民國成立後,宋教仁也一直被他的同志視為親袁派,原因是袁世凱對宋教仁一直很器重,甚至視為子侄。
宋教仁從國民政府辭職,在南方巡講時,雖然有抨擊民國政府的言辭,但那都是泛泛而談,并沒有針對袁世凱個人。
在此期間,袁世凱也幾次電報召他到北京議事。
有人分析說,袁世凱很有可能讓宋教仁取代趙秉鈞出任民國總理。
所以,宋教仁被刺,是否有其他勢力介入其中,比如說國民黨内部的激進派?或者居心叵測的日本組織?這個,也不應忽略。
在确鑿的證據發現前,所有的争論都隻是一種猜測。
問題的關鍵在于,無論是袁世凱也好,趙秉鈞也好,甚至包括孫中山也好,在中華民國創建之初,對于那種以和平民主方式進行的競争,一直不是太熟悉,也缺乏把握的能力。
于是,對于衆多敏感而警惕的軍人和革命黨人來說,動亂紛争的共和國,就像是建立在火藥桶上,稍稍的一點火苗,都會引起轟天巨響。
alt 宋教仁 國民黨成立初期,由于孫中山正緻力于實業建設,國民黨的領袖人物實際上是代理理事長宋教仁。
英氣勃發的宋教仁很想借助于國民黨,幹出一場轟轟烈烈的大事。
在他起草的《國民黨宣言》中,明确提出:中國雖号為共和立憲,而實無強健而良善之政黨焉,因此,國民黨決心以鞏固共和,實行平民政治為根本宗旨,在中國完成共和立憲政治,組織志同道合之政黨内閣。
國民黨成立之時,袁世凱一直持觀望态度。
觀望,是因為袁世凱對于現代政黨政治缺乏經驗,一時把握不準。
袁世凱畢竟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權臣,他對國内政治、經濟建設,以及權力的控制,堪稱經驗老到,但在組織政黨、争取選民、控制議會這套新鮮玩意上,就顯得很外行了。
正當袁世凱與孫中山言談甚歡,雙方合作愉快的時候,國會的選舉進入了高潮。
在宋教仁的親自策劃和領導之下,國民黨利用強大的組織力量,在1912年12月至1913年2月的國會議員選舉中,擊敗共和、民主、統一三黨,大獲全勝,在衆參兩院八百七十個議席中獨占三百九十二席,成為國會中第一大黨。
國民黨人的勝利,使實際負責國民黨事務的宋教仁躊躇滿志。
按照《臨時約法》建立責任内閣的規定,議會第一大黨當然組閣,其黨魁當然出任内閣總理。
于是,年輕的宋教仁奔走于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發表競選演說,抨擊時弊,指責政府,極力鼓吹政黨政府。
alt 遇刺後的宋教仁 宋教仁這樣的方式,自然遭到了另一種政治理解方式的抵觸——1913年月21日22時45分,上海老火車站,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準備乘火車前往北京,參加第一屆國會開幕大會。
在檢票口時,突然一個人迎面走來,連開三槍。
宋教仁倒在血泊之中,兇手從容不迫地離去。
到了第二天淩晨,由于子彈攜有劇毒,宋教仁搶救無效,死于上海鐵路醫院,時年三十一歲。
alt 趙秉鈞交給應夔丞的手令 宋教仁被刺後,神志還很清楚,掙紮着口述一封信給袁世凱。
從信中看,宋教仁一點也沒懷疑袁世凱。
宋教仁的信原文為: 北京袁大總統鑒:仁本夜乘滬甯車赴京,敬谒鈞座。
10時45分在車站突被奸人自背後施槍彈,由腰上部入腹下部,勢必至死。
窮思仁自受教以來,即束身自愛,雖寡過之未獲,從未結怨于私人。
清政不良,起任改革,亦重人道,守公理,不敢有毫權之見存。
今國基未固,民福不增,遽爾撒手,死有餘恨。
伏冀大總統開誠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權;俾國家得确定不拔之憲法,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
臨死哀言,尚祈見納。
alt 趙秉鈞 宋教仁的死,引起社會輿論大嘩。
袁世凱看起來十分着急,接連發電慰問,又幾次責成江蘇地方當局,懸重賞偵破此案。
偵破過程中,有人舉報,警察根據舉報人提供的線索,趕到一家妓院,将主謀應夔丞(亦名應桂馨)抓獲。
應夔丞曾任國民黨上海都督陳其美府中偵探。
通過
直到如今,有關這起案件的真實情況,依舊是撲朔迷離。
焦點在于:宋教仁的死,究竟是不是袁世凱下令或者示意趙秉鈞執行的?宋教仁在早年的同盟會中,一直算是一個異類,這是因為他書生氣較重,不太主張暴力革命。
中華民國成立後,宋教仁也一直被他的同志視為親袁派,原因是袁世凱對宋教仁一直很器重,甚至視為子侄。
宋教仁從國民政府辭職,在南方巡講時,雖然有抨擊民國政府的言辭,但那都是泛泛而談,并沒有針對袁世凱個人。
在此期間,袁世凱也幾次電報召他到北京議事。
有人分析說,袁世凱很有可能讓宋教仁取代趙秉鈞出任民國總理。
所以,宋教仁被刺,是否有其他勢力介入其中,比如說國民黨内部的激進派?或者居心叵測的日本組織?這個,也不應忽略。
在确鑿的證據發現前,所有的争論都隻是一種猜測。
問題的關鍵在于,無論是袁世凱也好,趙秉鈞也好,甚至包括孫中山也好,在中華民國創建之初,對于那種以和平民主方式進行的競争,一直不是太熟悉,也缺乏把握的能力。
于是,對于衆多敏感而警惕的軍人和革命黨人來說,動亂紛争的共和國,就像是建立在火藥桶上,稍稍的一點火苗,都會引起轟天巨響。
alt 宋教仁 國民黨成立初期,由于孫中山正緻力于實業建設,國民黨的領袖人物實際上是代理理事長宋教仁。
英氣勃發的宋教仁很想借助于國民黨,幹出一場轟轟烈烈的大事。
在他起草的《國民黨宣言》中,明确提出:中國雖号為共和立憲,而實無強健而良善之政黨焉,因此,國民黨決心以鞏固共和,實行平民政治為根本宗旨,在中國完成共和立憲政治,組織志同道合之政黨内閣。
國民黨成立之時,袁世凱一直持觀望态度。
觀望,是因為袁世凱對于現代政黨政治缺乏經驗,一時把握不準。
袁世凱畢竟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權臣,他對國内政治、經濟建設,以及權力的控制,堪稱經驗老到,但在組織政黨、争取選民、控制議會這套新鮮玩意上,就顯得很外行了。
正當袁世凱與孫中山言談甚歡,雙方合作愉快的時候,國會的選舉進入了高潮。
在宋教仁的親自策劃和領導之下,國民黨利用強大的組織力量,在1912年12月至1913年2月的國會議員選舉中,擊敗共和、民主、統一三黨,大獲全勝,在衆參兩院八百七十個議席中獨占三百九十二席,成為國會中第一大黨。
國民黨人的勝利,使實際負責國民黨事務的宋教仁躊躇滿志。
按照《臨時約法》建立責任内閣的規定,議會第一大黨當然組閣,其黨魁當然出任内閣總理。
于是,年輕的宋教仁奔走于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發表競選演說,抨擊時弊,指責政府,極力鼓吹政黨政府。
alt 遇刺後的宋教仁 宋教仁這樣的方式,自然遭到了另一種政治理解方式的抵觸——1913年月21日22時45分,上海老火車站,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準備乘火車前往北京,參加第一屆國會開幕大會。
在檢票口時,突然一個人迎面走來,連開三槍。
宋教仁倒在血泊之中,兇手從容不迫地離去。
到了第二天淩晨,由于子彈攜有劇毒,宋教仁搶救無效,死于上海鐵路醫院,時年三十一歲。
alt 趙秉鈞交給應夔丞的手令 宋教仁被刺後,神志還很清楚,掙紮着口述一封信給袁世凱。
從信中看,宋教仁一點也沒懷疑袁世凱。
宋教仁的信原文為: 北京袁大總統鑒:仁本夜乘滬甯車赴京,敬谒鈞座。
10時45分在車站突被奸人自背後施槍彈,由腰上部入腹下部,勢必至死。
窮思仁自受教以來,即束身自愛,雖寡過之未獲,從未結怨于私人。
清政不良,起任改革,亦重人道,守公理,不敢有毫權之見存。
今國基未固,民福不增,遽爾撒手,死有餘恨。
伏冀大總統開誠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權;俾國家得确定不拔之憲法,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
臨死哀言,尚祈見納。
alt 趙秉鈞 宋教仁的死,引起社會輿論大嘩。
袁世凱看起來十分着急,接連發電慰問,又幾次責成江蘇地方當局,懸重賞偵破此案。
偵破過程中,有人舉報,警察根據舉報人提供的線索,趕到一家妓院,将主謀應夔丞(亦名應桂馨)抓獲。
應夔丞曾任國民黨上海都督陳其美府中偵探。
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