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虛僞,還是懷柔?
關燈
小
中
大
現在端詳袁世凱各個時期的照片,很明顯的一點是,袁世凱在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之後,仿佛突然之間變得衰老了。
袁世凱四十歲左右時的照片,還顯得目光炯炯、神采飛揚。
而當他就任中華民國總統之後,才五十開外的人,一下子就顯得老态龍鐘、須發花白,仿佛色彩不足的繪畫;目光看起來也沒有先前的堅韌和鋒利了,甚至顯得笨拙而愚蠢。
這個曾經堅強的、工作精力充沛非凡的人,此時看起來就像是個疲憊虛弱的病人。
即使是在洹水的時候,袁世凱還顯得風華正茂、氣定神閑,但幾年共和制的總統當下來,袁世凱真的有點不堪重負了。
不需深入思考,也可以看出他面臨的壓力。
處在大變局之中的袁世凱,已經被風雲變幻的國際國内形勢,以及更多迫在眉睫的問題和矛盾壓得不堪重負了。
雖然袁世凱已感人生的使命和滄桑,但在收拾具體的殘局中,他還是傷透了腦筋。
袁世凱清楚地知道,這一次改朝換代,與曆史上所有的改朝換代都不一樣,那不單單是重打鑼鼓重開台的問題,而是這個國家進入了一種沒有現成經驗的局面。
未來對于國家以及他個人來說,都是前途未蔔。
一個人,處在這樣的新舊交替時期,面對眼前的龐雜和混亂,既無法拿出道德和宗教來凝聚人心,也無法用理想和行動讓人們振奮,更不願用自我犧牲來平息矛盾,那麼,他所依賴的,隻是千年來固有的舊手段。
用權謀和心機來對付眼前的一切,他當然會顯得捉襟見肘了。
alt 晚年袁世凱 由于社會轉型的慣性過于強大,民國成立後,局面變得越來越難以控制。
這個沒落的帝國看上去像個巨人,但時間正一點點将它摧垮,它的創傷和皺褶,自然而然地已成為各種細菌和寄生蟲熱衷的場所,各種病症,在不被察覺中活躍滋生。
接手總統的位置之後,袁世凱很快發現,比起革命之前,所有的事情似乎變得越來越複雜。
那些地方上的都督們,越來越不聽從中央政府的号召,在《臨時約法》下,中國實際上已變成各省聯邦的形式,各個省以完全自治的姿态出現,無意放棄已得到的特權,包括統率軍隊的權力,截留稅收、選任省級和省内地方官吏的權力等。
這種狀态部分是由革命環境所造成的,因為革命是采取分權,反對中央集權,各省在革命之後的自治,被認為最符合國家的利益。
除了政治上的難以控制以及經濟的重壓之外,在袁世凱看來,同樣給他巨大壓力的,還有道德的淪喪、綱常的崩潰以及社會陷入一種不明方向的困窘——一方面是沿海沿江各大都市的畸形繁榮,一方面是内地農村的貧寒破敗。
貧富的差距,以及知識和文化上的隔膜,越來越大。
因為綱常崩潰,年輕人變得越來越無法無天。
黨禁解除之後,被壓制幾個世紀的組織政黨和社團的熱情,頃刻之間噴湧而出,民國剛建立的頭數個月,一下子就冒出了幾十個政治團體,似乎每一個人都想占山為王,他們拉大旗、占山頭,名義上是要通過代議制為取得政權進行競争,但在實際上,他們的行為一直遊離在法律邊緣,讓人防不勝防。
社會上湧現出越來越多的新思想,生吞活剝,食洋不化。
所謂的婦女解放和平等破壞使得諸多家庭破裂,家庭的不穩定,随之引起了一系列社會問題。
報紙數量的激增,使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都在熱烈讨論國家大事,各種各樣的勢力粉墨登場,争先恐後肆無忌憚地表達意見,也表達怨恨。
農田抛荒現象嚴重,很多人已不專心種莊稼……整個社會頓然陷入了雜亂無序的狀态。
以至于袁世凱的英國顧問莫裡循曾寫道:“至于中國,事情并未好轉,很少或全無成就。
這裡看不見有作為的政治家氣魄,沒有始終一貫的目标。
要做的事很多,而一切精力都用在草拟那無盡無休的規章法令上,改革隻是口頭上說說。
” 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讓原先相對穩定的社會秩序變得雜亂無章,還讓一代人變得尴尬無語:社會上那些多年苦讀科舉的書生們,一旦失去了久遠的目标之後,一個個變得憤世嫉俗,唯恐天下不亂;少數激進的帶有西化色彩的知識分子,也對這樣的政治格局不滿,力圖呼喚新的秩序,渴望通過一場新的如火如荼的文化運動,全盤西化。
除了麻木的大衆之外,那些被革命的炮聲喚醒了的人,一個個顯得迫不及待,赤膊上陣,仿佛一切都等不及似的,渴望一展身姿,恨不得淩空一躍,登上政治舞台。
在那些幼稚的人們看來,社
袁世凱四十歲左右時的照片,還顯得目光炯炯、神采飛揚。
而當他就任中華民國總統之後,才五十開外的人,一下子就顯得老态龍鐘、須發花白,仿佛色彩不足的繪畫;目光看起來也沒有先前的堅韌和鋒利了,甚至顯得笨拙而愚蠢。
這個曾經堅強的、工作精力充沛非凡的人,此時看起來就像是個疲憊虛弱的病人。
即使是在洹水的時候,袁世凱還顯得風華正茂、氣定神閑,但幾年共和制的總統當下來,袁世凱真的有點不堪重負了。
不需深入思考,也可以看出他面臨的壓力。
處在大變局之中的袁世凱,已經被風雲變幻的國際國内形勢,以及更多迫在眉睫的問題和矛盾壓得不堪重負了。
雖然袁世凱已感人生的使命和滄桑,但在收拾具體的殘局中,他還是傷透了腦筋。
袁世凱清楚地知道,這一次改朝換代,與曆史上所有的改朝換代都不一樣,那不單單是重打鑼鼓重開台的問題,而是這個國家進入了一種沒有現成經驗的局面。
未來對于國家以及他個人來說,都是前途未蔔。
一個人,處在這樣的新舊交替時期,面對眼前的龐雜和混亂,既無法拿出道德和宗教來凝聚人心,也無法用理想和行動讓人們振奮,更不願用自我犧牲來平息矛盾,那麼,他所依賴的,隻是千年來固有的舊手段。
用權謀和心機來對付眼前的一切,他當然會顯得捉襟見肘了。
alt 晚年袁世凱 由于社會轉型的慣性過于強大,民國成立後,局面變得越來越難以控制。
這個沒落的帝國看上去像個巨人,但時間正一點點将它摧垮,它的創傷和皺褶,自然而然地已成為各種細菌和寄生蟲熱衷的場所,各種病症,在不被察覺中活躍滋生。
接手總統的位置之後,袁世凱很快發現,比起革命之前,所有的事情似乎變得越來越複雜。
那些地方上的都督們,越來越不聽從中央政府的号召,在《臨時約法》下,中國實際上已變成各省聯邦的形式,各個省以完全自治的姿态出現,無意放棄已得到的特權,包括統率軍隊的權力,截留稅收、選任省級和省内地方官吏的權力等。
這種狀态部分是由革命環境所造成的,因為革命是采取分權,反對中央集權,各省在革命之後的自治,被認為最符合國家的利益。
除了政治上的難以控制以及經濟的重壓之外,在袁世凱看來,同樣給他巨大壓力的,還有道德的淪喪、綱常的崩潰以及社會陷入一種不明方向的困窘——一方面是沿海沿江各大都市的畸形繁榮,一方面是内地農村的貧寒破敗。
貧富的差距,以及知識和文化上的隔膜,越來越大。
因為綱常崩潰,年輕人變得越來越無法無天。
黨禁解除之後,被壓制幾個世紀的組織政黨和社團的熱情,頃刻之間噴湧而出,民國剛建立的頭數個月,一下子就冒出了幾十個政治團體,似乎每一個人都想占山為王,他們拉大旗、占山頭,名義上是要通過代議制為取得政權進行競争,但在實際上,他們的行為一直遊離在法律邊緣,讓人防不勝防。
社會上湧現出越來越多的新思想,生吞活剝,食洋不化。
所謂的婦女解放和平等破壞使得諸多家庭破裂,家庭的不穩定,随之引起了一系列社會問題。
報紙數量的激增,使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都在熱烈讨論國家大事,各種各樣的勢力粉墨登場,争先恐後肆無忌憚地表達意見,也表達怨恨。
農田抛荒現象嚴重,很多人已不專心種莊稼……整個社會頓然陷入了雜亂無序的狀态。
以至于袁世凱的英國顧問莫裡循曾寫道:“至于中國,事情并未好轉,很少或全無成就。
這裡看不見有作為的政治家氣魄,沒有始終一貫的目标。
要做的事很多,而一切精力都用在草拟那無盡無休的規章法令上,改革隻是口頭上說說。
” 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讓原先相對穩定的社會秩序變得雜亂無章,還讓一代人變得尴尬無語:社會上那些多年苦讀科舉的書生們,一旦失去了久遠的目标之後,一個個變得憤世嫉俗,唯恐天下不亂;少數激進的帶有西化色彩的知識分子,也對這樣的政治格局不滿,力圖呼喚新的秩序,渴望通過一場新的如火如荼的文化運動,全盤西化。
除了麻木的大衆之外,那些被革命的炮聲喚醒了的人,一個個顯得迫不及待,赤膊上陣,仿佛一切都等不及似的,渴望一展身姿,恨不得淩空一躍,登上政治舞台。
在那些幼稚的人們看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