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專制,還是民主?
關燈
小
中
大
1912年北京的春天,氣候一直是乍暖還寒,從2月起,天氣就變得忽冷忽熱。
熱的時候,市民們都可以穿薄布衫出門了,天氣也特别晴朗,胡同裡拐角上的老槐樹都透出青枝了;可熱了三五天後,寒潮說來就來;然後,就是近一個月的淫雨,整天淅淅瀝瀝下個不停。
這個春天的征兆,注定了剛剛建立的中華民國并不一帆風順。
清廷雖然被推翻,但國内的局勢依然很糟糕。
在北京,雖然王府井大街被袁世凱下令改名為莫裡森大街,但大街的面貌仍是破舊,北京的市民們從不拿這個古怪的名字稱呼他們自己的街道,盡管在街口豎立着鮮明的标牌。
與這具有相同意義的是,在一些省份,紙币仍以令人吃驚的速度逐月貶值,物價飛漲,政府卻聽之任之,束手無策;各派之間的對抗非但沒有降溫,反而愈演愈烈;各省督撫們仍舊我行我素,公然嘲弄北京的權威,千方百計擴充自己的軍事力量;北京城裡,前清的舊朝廷躲進紫禁城的紅牆之内,繼續每日出版《邸報》,自我感覺良好地回憶依稀往事,并不斷給遺老遺少們加官晉爵;在西北、東北以及蒙古,“宗社黨”一直密謀東山再起,以期恢複已經土崩瓦解的王朝舊族,雖然這種密謀從未達到足以危及國家的程度,但日本的特務機構一直秘密支持他們。
除此之外,外蒙古的問題也讓中央政府頭痛不已,庫倫(外蒙首府)活佛呼圖克圖,利用南北對抗的天賜良機,擺脫了對北京的俯首稱臣,這一大片遼闊的區域陷入了全面混亂。
當俄國正式承認外蒙獨立之後,混亂更變得不可收拾;英國也在西藏加快了分裂措施,以“護僑”的名義,派兵入藏,其後又照會中國外交部,準備組織西藏“自治政府”;沙俄繼策劃外蒙獨立之後,又出兵侵占新疆的伊犁等地區……這一切,都極大地傷害了中國人的自尊,也讓這個古老國度難以應對。
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不久,曾有一位西方的外交官如此描繪當時的袁世凱: ……他身材矮胖,但臉部表情豐富,舉止敏捷,粗脖子,圓腦袋,看起來精力充沛。
他的兩隻眼睛長得優雅而明亮,敏感而靈活,經常帶着機警的神情。
他銳利地盯着來訪的客人,但并不顯露敵意,而老是那樣充滿着強烈的興趣。
他的眼睛顯示他多麼敏捷地領悟(或者通常是料到)談話的趨向,雖然,他總是聚精會神地聽着,似乎對每一個細節都能作出判斷……他一點也不像冒險家,也絲毫沒有赳赳武夫的樣子。
他現在看起來隻是一個行政長官,而不是一個軍事将領了。
袁世凱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和态度正式進入角色。
精力旺盛的他每天睡得越來越遲,起床也越來越早。
但即使是這樣,袁世凱也覺得時間根本不夠用,自己就像一個永不停息的陀螺一樣,被無形的鞭子抽打得一直在旋轉。
新成立的國民政府,面對的是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嚴重失衡,社會矛盾極其尖銳,尤其表現在政治上,政黨林立,國會内部混亂和各地的獨立傾向日益加劇。
北京政府隻是在形式上統一了政權,對于南方為國民黨人以及其他勢力所控制的省份鞭長莫及。
一個微不足道的“小政府”,卻要忙“大政府”都忙不過來的事情,是何其艱難。
原先緩解社會矛盾的,是倫理道德以及村規民約的體系,而現在,綱常崩潰,君王不再,所有的矛盾都轉移到各級政府面前。
而各級政府是如此孱弱,他們根本就沒有智力和能力去處理每天發生的事情。
于是,那些地方政府處理不了的大小事件就層層疊加到袁世凱的案頭。
迫在眉睫的仍是财政,中央和地方僅有的一點财源,在各方勢力的虎視眈眈之下混而不分,名義上為中央集權,實際上一切财源皆為各省截留。
1911年至1913年間,中央政府支出平均每月需要2400萬元,而收入僅1000萬元。
巨大的黑洞,幾乎全賴外債填充。
這樣的局面,怎麼不讓袁世凱煩心呢! 3月13日,袁世凱任命唐紹儀為國務總理,全權組織中華民國政府。
由唐紹儀擔任總理,看起來,似乎是最合适不過了。
這個自小留學美國的廣東人,很長時間一直在朝鮮擔任袁世凱的副手,主持外交和财政。
袁世凱在清廷不斷升遷,唐紹儀也水漲船高。
在袁世凱看來,唐紹儀具有現代政治家所具有的國際知識和經驗,辦事幹練,對自己也忠心耿耿。
很快,唐紹儀懷揣已拟定好的内閣名單抵達南京,與同盟會領導人商議内閣人選。
政治就是讨價還價的過程,雙方的談判焦點集中在陸軍總長、财政總長人選上,在這兩個職務上,雙方有很大分歧:南方提名黃興為陸軍總長,北方則主張由段祺瑞擔當。
與此同時,南方提出,唐紹儀必須加入同盟會,以同盟會會員的身份組織内閣。
經過一番讨價還價,唐紹儀同意加入同盟會,并且許諾南方派人物王芝祥擔任直隸都督一職,以換取段祺瑞擔當陸軍總長一職。
在接下來的參議院表決中,唐紹儀提出的十人内閣名單,通過了九人。
他們是:外交總長陸alt祥,内務總長趙秉鈞,财政總長熊希齡,陸軍總長段祺瑞,海軍總長劉冠雄,司法總長王寵惠,教育總長蔡元培,農林總長宋教仁,工商總長陳其美。
在這些人當中,段祺瑞、劉冠雄、趙秉鈞為袁系人物;陸alt祥、熊希齡分屬無黨派和立憲派人士;蔡元培、宋教仁、王寵惠、陳其美是同盟會人物。
3月30日,唐紹儀由黃興、蔡元培介紹,填寫盟書,簽名畫押,宣誓忠于同盟會綱領,保證執行同盟會決議,從而成為同盟會員的内閣總理。
同一天,袁世凱按照程序委任各部總長,并任命黃興為參謀總長。
這樣,以唐紹儀為總理的内閣正式成立。
從結構上說,這一屆内閣中,同盟會員占半數以上,但外交、内政、陸海軍、财政和交通等實權人物,都由袁世凱的人擔當;同盟會員擔當的,隻是司法、教育、農林、工商各相對權力輕微的部門。
由此可見袁世凱的用
熱的時候,市民們都可以穿薄布衫出門了,天氣也特别晴朗,胡同裡拐角上的老槐樹都透出青枝了;可熱了三五天後,寒潮說來就來;然後,就是近一個月的淫雨,整天淅淅瀝瀝下個不停。
這個春天的征兆,注定了剛剛建立的中華民國并不一帆風順。
清廷雖然被推翻,但國内的局勢依然很糟糕。
在北京,雖然王府井大街被袁世凱下令改名為莫裡森大街,但大街的面貌仍是破舊,北京的市民們從不拿這個古怪的名字稱呼他們自己的街道,盡管在街口豎立着鮮明的标牌。
與這具有相同意義的是,在一些省份,紙币仍以令人吃驚的速度逐月貶值,物價飛漲,政府卻聽之任之,束手無策;各派之間的對抗非但沒有降溫,反而愈演愈烈;各省督撫們仍舊我行我素,公然嘲弄北京的權威,千方百計擴充自己的軍事力量;北京城裡,前清的舊朝廷躲進紫禁城的紅牆之内,繼續每日出版《邸報》,自我感覺良好地回憶依稀往事,并不斷給遺老遺少們加官晉爵;在西北、東北以及蒙古,“宗社黨”一直密謀東山再起,以期恢複已經土崩瓦解的王朝舊族,雖然這種密謀從未達到足以危及國家的程度,但日本的特務機構一直秘密支持他們。
除此之外,外蒙古的問題也讓中央政府頭痛不已,庫倫(外蒙首府)活佛呼圖克圖,利用南北對抗的天賜良機,擺脫了對北京的俯首稱臣,這一大片遼闊的區域陷入了全面混亂。
當俄國正式承認外蒙獨立之後,混亂更變得不可收拾;英國也在西藏加快了分裂措施,以“護僑”的名義,派兵入藏,其後又照會中國外交部,準備組織西藏“自治政府”;沙俄繼策劃外蒙獨立之後,又出兵侵占新疆的伊犁等地區……這一切,都極大地傷害了中國人的自尊,也讓這個古老國度難以應對。
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不久,曾有一位西方的外交官如此描繪當時的袁世凱: ……他身材矮胖,但臉部表情豐富,舉止敏捷,粗脖子,圓腦袋,看起來精力充沛。
他的兩隻眼睛長得優雅而明亮,敏感而靈活,經常帶着機警的神情。
他銳利地盯着來訪的客人,但并不顯露敵意,而老是那樣充滿着強烈的興趣。
他的眼睛顯示他多麼敏捷地領悟(或者通常是料到)談話的趨向,雖然,他總是聚精會神地聽着,似乎對每一個細節都能作出判斷……他一點也不像冒險家,也絲毫沒有赳赳武夫的樣子。
他現在看起來隻是一個行政長官,而不是一個軍事将領了。
袁世凱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和态度正式進入角色。
精力旺盛的他每天睡得越來越遲,起床也越來越早。
但即使是這樣,袁世凱也覺得時間根本不夠用,自己就像一個永不停息的陀螺一樣,被無形的鞭子抽打得一直在旋轉。
新成立的國民政府,面對的是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嚴重失衡,社會矛盾極其尖銳,尤其表現在政治上,政黨林立,國會内部混亂和各地的獨立傾向日益加劇。
北京政府隻是在形式上統一了政權,對于南方為國民黨人以及其他勢力所控制的省份鞭長莫及。
一個微不足道的“小政府”,卻要忙“大政府”都忙不過來的事情,是何其艱難。
原先緩解社會矛盾的,是倫理道德以及村規民約的體系,而現在,綱常崩潰,君王不再,所有的矛盾都轉移到各級政府面前。
而各級政府是如此孱弱,他們根本就沒有智力和能力去處理每天發生的事情。
于是,那些地方政府處理不了的大小事件就層層疊加到袁世凱的案頭。
迫在眉睫的仍是财政,中央和地方僅有的一點财源,在各方勢力的虎視眈眈之下混而不分,名義上為中央集權,實際上一切财源皆為各省截留。
1911年至1913年間,中央政府支出平均每月需要2400萬元,而收入僅1000萬元。
巨大的黑洞,幾乎全賴外債填充。
這樣的局面,怎麼不讓袁世凱煩心呢! 3月13日,袁世凱任命唐紹儀為國務總理,全權組織中華民國政府。
由唐紹儀擔任總理,看起來,似乎是最合适不過了。
這個自小留學美國的廣東人,很長時間一直在朝鮮擔任袁世凱的副手,主持外交和财政。
袁世凱在清廷不斷升遷,唐紹儀也水漲船高。
在袁世凱看來,唐紹儀具有現代政治家所具有的國際知識和經驗,辦事幹練,對自己也忠心耿耿。
很快,唐紹儀懷揣已拟定好的内閣名單抵達南京,與同盟會領導人商議内閣人選。
政治就是讨價還價的過程,雙方的談判焦點集中在陸軍總長、财政總長人選上,在這兩個職務上,雙方有很大分歧:南方提名黃興為陸軍總長,北方則主張由段祺瑞擔當。
與此同時,南方提出,唐紹儀必須加入同盟會,以同盟會會員的身份組織内閣。
經過一番讨價還價,唐紹儀同意加入同盟會,并且許諾南方派人物王芝祥擔任直隸都督一職,以換取段祺瑞擔當陸軍總長一職。
在接下來的參議院表決中,唐紹儀提出的十人内閣名單,通過了九人。
他們是:外交總長陸alt祥,内務總長趙秉鈞,财政總長熊希齡,陸軍總長段祺瑞,海軍總長劉冠雄,司法總長王寵惠,教育總長蔡元培,農林總長宋教仁,工商總長陳其美。
在這些人當中,段祺瑞、劉冠雄、趙秉鈞為袁系人物;陸alt祥、熊希齡分屬無黨派和立憲派人士;蔡元培、宋教仁、王寵惠、陳其美是同盟會人物。
3月30日,唐紹儀由黃興、蔡元培介紹,填寫盟書,簽名畫押,宣誓忠于同盟會綱領,保證執行同盟會決議,從而成為同盟會員的内閣總理。
同一天,袁世凱按照程序委任各部總長,并任命黃興為參謀總長。
這樣,以唐紹儀為總理的内閣正式成立。
從結構上說,這一屆内閣中,同盟會員占半數以上,但外交、内政、陸海軍、财政和交通等實權人物,都由袁世凱的人擔當;同盟會員擔當的,隻是司法、教育、農林、工商各相對權力輕微的部門。
由此可見袁世凱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