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虛僞,還是懷柔?

關燈
價,邀請他回國主持孔教,充當精神領袖。

    此外,袁世凱還布置廣東當局龍濟光等,對康氏優禮有加,邀請康有為北上議政。

    對于袁世凱的盛情,康有為抹不下面子,當即複電表示謝意,但以母喪家難,婉拒袁的北上邀請。

     袁世凱并沒有顧及到面子問題,收到康有為複電的當天,又親拟電稿,發去了第二次邀康北上電報。

    袁世凱從戊戌分别開始叙舊,苦口婆心地談到當前的形勢,認為“百廢待興,方思與天下之才共天下之事”,正是需要棟梁之才的時候,力邀康有為北上“論道匡時”。

    袁世凱一片苦心,讓康有為有點心動,康有為當即複電,對袁之“搜岩訪獻,求治之盛心”萬分感激,不過又一次拒絕了袁世凱的邀請,申明自己确實是有困難,不能北上。

     八天之後,袁世凱第三次發出邀請電,再一次對康有為進行高度評價,懇請他出山“共贊”時局。

    康有為再次回電,表示感謝,訴說了自己不能應邀的理由,同時獻上了“親拜文廟,或就祈年殿尊聖祀天”、“令學校讀經”的經國之策。

    袁世凱三次緻電康有為,宛如一個民國初年的“三顧茅廬”版。

    應該說,作為頗有資曆的民國大總統,袁世凱如此降低姿态,也算一件不容易的事。

    康有為雖沒有接受袁世凱的邀請,但他将政治主張和盤托出,那就是尊孔讀經、救世拯民,将孔夫子的學說提高到宗教的地位。

    康有為的主張,對于朝代變更時期的人心安撫有一定好處,但這樣的主張,對于社會大變革時期的中國而言,并不算什麼靈丹妙藥,隻不過是無可奈何地回頭看罷了。

    康有為對于現代社會的政治格局,還是沒有深入的理解。

    袁世凱心裡也明白這一點,但對于這樣的老人,袁世凱要穩定局面,就必須盡力懷柔,最大限度地争取他們在道義上的支持。

    實事求是而言,無論是從文化、主張、性格以及行事風格來看,袁世凱與康有為是不相融的,這也決定了稍有風吹草動,兩人之間必定會呈現裂痕,果然,袁、康的“蜜月”,亦僅僅短短的兩年而已。

    不過在此之後,兩人卻同樣以試圖恢複帝制“殊途同歸”,想一想,這真是一件令人費解,也同樣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安撫康、梁的同時,袁世凱還努力對其他方面的代表人物進行安撫,消除人們對新成立的中華民國的阻力。

    對當時最著名的“反骨”章太炎,袁世凱一直優禮有加。

    有一段時間,章太炎也被袁世凱的行為感動了,性情的他,到處說袁世凱的好話。

    有一次,章太炎酒後失态,在袁府上大吵大鬧,袁世凱也好言相勸。

    對于一些能力較強、身體較好的大臣,袁世凱授予他們參政的名義,給他們優厚的待遇,他們當中有趙爾巽、李經羲、樊增祥、馮煦、瞿鴻alt、增韫、李盛铎、唐景崇、蔭昌、聯芳、寶熙、薩鎮冰、于式枚、周學熙、李國傑等等。

    在袁世凱看來,這些原清廷的要臣,對社會都是有相當影響力的,必須得到足夠尊重才行。

    對于那些明顯不适合民國政體的,袁世凱也一一安撫,比如說清朝的遺老遺少們,如載沣、那桐、世續,封疆同僚周馥、錫良等,也尊以“舊侶”(老朋友之意)稱号,讓他們享受充分的待遇。

    對已經出任民國高官的前清内閣大臣、邊疆大吏徐世昌、趙爾巽、李經羲、張謇等,袁世凱也表現出極大的尊重,用人不疑。

    袁世凱還努力跟岑春煊這個老對頭重修歸好……政治從來都是妥協的産物,袁世凱所沿用的方式,明顯地是舊時改朝換代的習慣,不過對于袁世凱來說,能做到這一點也相當不容易了。

    畢竟,以當時形勢下各種勢力的互相抗衡和抵犄,袁世凱為了争得穩定的政治和社會局面,也隻能這樣了。

     袁世凱的懷柔、妥協以及寬容,決定了袁世凱的共和制在最大程度上團結了不同階層、不同派别的人,也決定了袁世凱所領導的中華民國絕不是一種現代的政治制度,而隻是新與舊妥協的産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四不像”。

    這樣的中華民國,更像是前朝政權的某種後續,而不是開天辟地的新時代。

     1912年8月底,由同盟會、統一共和黨、國民公黨、國民共進會、共和促進會正式合并成立國民黨,以孫中山為理事長,黃興、宋教仁等為理事。

    這次成立大會是經過袁世凱同意的,并且,袁世凱看起來對國民黨成立一事,始終表現得很熱衷也很積極。

    不僅如此,袁世凱在知悉孫中山将來京參加成立大會後,便向宋教仁要求與孫中山舉行會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