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專制,還是民主?

關燈
在海外待的時間長,受西方文化影響挺大,在演說措辭中,自視不凡,幽默風趣。

    這樣的做派,明顯跟當時的政治氣氛不相融,講台下面噓聲一片,衆議員認為陸alt祥态度不莊重,有失官場體面。

    袁世凱一看情況不妙,趕忙想做工作,要求延期投票,但參議院不予理會,投票中将六部總長人選全部否決。

    這樣,陸alt祥的内閣無法組織,政府無法開展工作,混亂的局面也無從收拾了。

     民國之初民主政治所呈現的一切,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轟動。

    在那樣不習慣于民主和議會制度的社會各階層的人看來,所謂的共和制就是不斷地開會扯皮,吵鬧甚至打架。

    諸如此類的消息接二連三地傳出之後,人們開始以斜眼的方式看待這一切,對這個現代西方政治制度的“怪胎”,表達不滿和不屑。

    自古以來就信奉和習慣于皇權的中國民衆們,對于這種新引進的政治制度,更多地表現出擔心和質疑。

    政府組閣陷入停頓的同時,日俄第三次《密約》以及英國在西藏的所作所為由全國報章披露之後,舉國上下群情憤怒,尤其是北方的軍警界對于議員們不顧國家大局、自行其是的做法氣急敗壞,通電全國,散發傳單,号召廢除這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制度。

    一些社會名流,如原同盟會的章太炎、張紹曾、孫毓筠等人,也感于時局的危迫,聯名緻電副總統黎元洪,建議倡議袁世凱簡化程序,便宜行事,不要太拘泥于《約法》,以待危亡。

    章太炎抨擊說:“借款不成,東使西行,處分支那,已在商議,往返四月,勢即瓜分。

    原其借口,在中國政府之無能力;政府之無能力,在參議院之築室道旁,議在錐刀,破文拆字,用一人必求同意,提一案必起紛争。

    始以黨見忌人,終以攻人利己。

    ……名曰議院,實為奸府。

    ……宜請大總統以便宜行事,毋容拘牽《約法》,以待危亡。

    ”章太炎等人的這一看法,實際上也反映了當時社會上相當一部分人對于西方政治制度的不屑态度。

     這時候,袁世凱親自出面做工作了。

    他将參議院各黨派中最有影響的參議員接到總統府,親自接待,勸說議員們顧全大局,以國事為重,共扶危局。

    同時,袁世凱發布總統令,重申嚴禁軍警“幹涉政治”,要求軍人恪守軍律,守法奉公。

    然後,一個新的六總長名單送交參議院,在各方面的壓力之下,除一人被否決外,其餘五人獲得通過。

    幾天後,參議院通過了袁世凱第三次補交的另一位總長的名單。

    至此,陸alt祥内閣終于在幾個月之後宣告成立。

    沒想到的是,參議院又不甘寂寞,很快又啟動彈劾陸alt祥的“失職案”。

    陸alt祥未來得及施展自己的本領,即遭到這樣的打擊。

    這樣的内閣總理,實在是無法擔當。

    陸alt祥一氣之下,幹脆效仿他的前任唐紹儀,稱病不出。

    這樣,國民政府的第二任内閣又一次處于癱瘓狀态。

     一個新誕生的共和國的起步就是這樣舉步維艱。

    當所有矛盾歸根結底聚集在了袁世凱面前時,袁世凱也感到束手無策。

    雖然這個河南人從不畏懼複雜多變的環境,也習慣于在紛纭複雜的局面中挺身而出,但中華民國成立之後的如此局面,不僅對于袁世凱,甚至對于這個古老的帝國,都是聞無所聞的。

    袁世凱所面臨的一個基本問題就是,作為一個國家元首,在衆多紛亂的勢力面前,該如何決定自己的位置,是在山嶽之中的激進派中間,還是同山谷裡的溫和派在一起?或者,是躲在衆人的後面,傾向于回頭看的保守派?這一些,都是讓袁世凱頭痛無比的事情。

    不僅僅是國事,在這一年的春天,袁世凱的家庭也呈現出了混亂——本來,就任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袁世凱開始安排家眷們從河南洹上遷居北京。

    雖然局勢不太明朗,但能從河南回到京城,畢竟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

    沒想到的是,長子袁克定在送次子袁克文等乘火車赴京後,騎馬返村途中,馬莫名其妙受驚狂奔,袁克定從馬上摔落,傷勢嚴重人事不省。

    送到當地醫院後,一診斷,不僅腿骨斷裂,而且大腦受損嚴重。

    消息傳到北京後,袁世凱非常震驚。

    一直對命運忐忑不安的袁世凱,唯恐這是個不好的先兆。

    袁克定是袁世凱的嫡妻于氏所生,時年三十四歲,曾任清廷農工商部右丞,袁世凱擔任臨時大總統後,讓他暫時回河南料理家務。

    幾個兒子當中,袁世凱最看重袁克定,袁克定辦事幹練而穩重,不像次子袁克文,放蕩不羁,是一個頹廢的享樂主義者,讓袁世凱傷透了腦筋。

    袁世凱一直把袁家的希望寄托在袁克定身上,甚至有把袁克定作為接班人的考慮。

    袁克定受重傷,讓袁世凱寝食不安。

    袁世凱一方面給相熟的外國醫生聯系,詢問相關病情的處理辦法;同時,袁世凱接二連三地給在洹水村老家的五弟袁世輔等人寫信,詢問袁克定的病情。

    在信中,袁世凱直言不諱地說,隻有袁克定,才能支撐門戶。

    袁世凱交代說,對于這種摔傷,不能完全相信中醫,隻用一些草根樹皮進行治療,一定要請西醫進行診治,還得送醫院會診治療才行。

    讓他們迅速把袁克定送到天津等地治療。

    袁世凱很詳細地吩咐道,在路途中,一定要緩慢行走,另外要安排醫生一路進行照料。

    在袁世凱的親自關注下,袁克定由一行人專程護送到天津,治好了病,但一條腿再也無法複原,成了一個瘸子。

     民國成立之後的袁世凱就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一樣不得安甯。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煩心,當然,他最為擔心的,是不知道古老的帝國是否适應民主共和這個舶來品?這個西方的政體制度究竟會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什麼,袁世凱實在是沒有底。

    雖然袁世凱一直雄心勃勃,表現得從不畏懼,但這個時候,面對着不可捉摸的一切,他感到自己就像身陷一片泥潭一樣,一切都在不知不覺地下陷,泥潭正在慢慢地吞噬他。

    袁世凱的信心在一點點動搖,畢竟,自己所走的,是一條前人從未走過的道路。

    太難了,太難了,所有的一切,都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