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專制,還是民主?
關燈
小
中
大
直未來北京就職,也談不上辭職了,代替他執行職務的次長也辭職……宋教仁辭職後,移居在京郊農林實驗場,全身心緻力于把同盟會改組成國民黨。
在此期間,袁世凱派人給宋送去五十萬元。
宋教仁寫了一封感謝信,拒絕了袁世凱的好意。
在随後的《政府公告》中,袁世凱通電全國,重複了他的政治觀點:以現在中國的情況,兩種内閣都不适合,如專取共和黨或同盟會或超然無黨派之人組織内閣,任何一方均不能得許多人才,所以,以我之見,不聯合數黨及無黨派人士共同組織,就不能成完美的内閣。
袁世凱聲稱:餘的主義在于得人,但問其才不才,不論其黨不黨,餘之主旨在于建設民國,諸君如熱心建設者,餘皆引為同志,否則,餘不能強人所難。
餘奉告諸君,當放大眼光,從中國全局着眼,從世界大勢着眼,斷不可沾于一黨之關系,亦不能硬以和平時代政黨更代清長之成例,适用于今日危急存亡之中國。
總須大家破除成見,協力同心,共同建設。
袁世凱的這一篇談話,看起來光明磊落,言之鑿鑿,大公無私,擲地有聲。
通電發出後,在社會上引起了一片贊歎,也得到了共和黨和進步黨的聲援。
一些人紛紛在報刊上發表談話和文章,指責國民黨的内閣成員不以國家利益為重,搞小集團,耽誤國家大事。
接着,袁世凱提議在新内閣中,由外交總長陸祥出任第二任總理。
陸alt祥1871年出生在上海一個基督徒家庭中,精通外文,曾擔任過清廷駐俄國和荷蘭的參贊和公使,辛亥革命後曾發動外交使節聯銜通電,要求清帝退位。
從派别上來說,陸alt祥既不算同盟會的人,也不算袁世凱的死黨。
因此,袁世凱推舉陸alt祥當總理,估計參議院會更容易接受一些。
事情果然如袁世凱所料,雖然陸alt祥遭到了同盟會議員的反對,但由于共和黨及進步黨等大多數議員還是能夠接受他,陸獲得參議院通過。
當日,袁世凱任命陸alt祥為中華民國政府第二屆總理。
陸alt祥順利地當選為總理,袁世凱總算是暫時松了口氣。
與此同時,新一屆國會議員的選舉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着。
一直被各種事務弄得焦頭爛額且不谙現代政治的袁世凱,對于議員的選舉沒有太放在心上。
袁世凱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疏忽之中造就的國會局面,在此之後給自己帶來的麻煩,一點也不比《臨時約法》小。
alt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根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第五十三條:“在本約法施行後,限十個月之内,由臨時大總統召集國會。
”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之後,因為急于做正式大總統,自然對這事緊鑼密鼓。
很快,《中華民國國會組織法》公布:國會分為上下兩院——參議院和衆議院。
參議員,二十二行省,每省各十名;内外蒙古、西藏、青海,各設選舉會,分别選出二十七名、十名、三名;另由中央學會選出八名;各地華僑選出六名。
各省參議員由該省的省參議員,依法做選舉人。
另外,還有專法規定選舉方式。
按法定名額,參議員共有二百七十四人。
仿照美國制度,六年一任,兩年一選,以保持其新陳代謝。
至于衆議員的名額,按照各地區人口多少來決定。
每八十萬人員選衆議員一人,但每省至少得有衆議員十人,人口不足八百萬的小省份須有十人。
唯蒙古、西藏、青海三地參、衆議員人數相等。
二十二行省中,以直隸人口最多,有衆議員四十六人。
任期三年為一屆,三年一選。
選舉分初選和複選。
按法定名額,全國共有衆議員五百九十六人。
這樣,加上參議員人數,共八百四十一人。
《組織法》公布之後,就是大選了。
這種全國大規模的選舉,對于中國來說,算是開天辟地頭一回。
情形之混亂與嘈雜,可想而知。
各種派别和政黨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全國各大小黨派,一下子就發展到數百家。
這些黨派和個人,都把參衆議員當做是從政當官的絕佳機會,他們拉大旗,占山頭,盡一切之能事,希望得到一個參衆議員的位置,一步登天。
亂世即舞台,各方勢力粉墨登場,他們從不明白怎樣的程序和規矩,也懶得去遵守民主選舉的規則。
一個個就像去趕廟會一樣,争先恐後地去上演這場民主政治的遊戲。
從全國各地傳過來的亂七八糟的信息,紛紛聚集在袁世凱那裡,面對這從未遇到過的情況,袁世凱也顯得束手無策,也不知下一步究竟要做些什麼。
各黨派的拙劣表現,不僅引起了軍界、知識界的不滿,也引起了社會輿論的批評。
在這種情況下,袁世凱唯一所能做的,就是聲嘶力竭地呼籲了,袁世凱再一次呼籲大家放下黨派之争,精誠團結,以國家利益為重了。
袁世凱說:“我國政黨,方在萌芽,其發起之領袖,亦皆一時之人傑,抱高尚之理想,本無絲毫利己之心,政見容有參差,心地皆類純潔。
惟徒黨既盛,統系或歧,兩黨相持,言論無不激烈,深恐遷流所及,因個人之利害,忘國事之艱難。
方今民國初興,尚未鞏固,倘有動搖,則國之不存,黨将焉附?無論何種政黨,均宜蠲除成見,專趨于國利民福之一途。
若乃懷挾陰私,激成意氣,習非勝是,飛短流長,藐法令若弁髦,以國家為孤注,将使滅亡之禍,于共和時代而發生,揆諸經營締造之初心,其将何以自解?”因此,袁世凱呼籲:“凡我國民,務念阋牆禦侮之忠言,懷同室操戈之大戒,折衷真理,互相提攜,忍此小嫌,同扶大局。
” 盡管袁世凱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但他為着國家的穩定和團結,也算是煞費苦心。
但在當時那種紛亂的局面中,袁世凱的聲音顯得孱弱無比,根本就沒有起到作用。
人們一如既往地,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和立場,自以為是地體現自己的價值和判斷。
7月的北京,剛剛當選為總理的陸alt祥向參議院提名增補同盟會退出後的内閣部長人選,同樣遭到了同盟會議員的阻擊。
書生意氣的陸alt祥由于
在此期間,袁世凱派人給宋送去五十萬元。
宋教仁寫了一封感謝信,拒絕了袁世凱的好意。
在随後的《政府公告》中,袁世凱通電全國,重複了他的政治觀點:以現在中國的情況,兩種内閣都不适合,如專取共和黨或同盟會或超然無黨派之人組織内閣,任何一方均不能得許多人才,所以,以我之見,不聯合數黨及無黨派人士共同組織,就不能成完美的内閣。
袁世凱聲稱:餘的主義在于得人,但問其才不才,不論其黨不黨,餘之主旨在于建設民國,諸君如熱心建設者,餘皆引為同志,否則,餘不能強人所難。
餘奉告諸君,當放大眼光,從中國全局着眼,從世界大勢着眼,斷不可沾于一黨之關系,亦不能硬以和平時代政黨更代清長之成例,适用于今日危急存亡之中國。
總須大家破除成見,協力同心,共同建設。
袁世凱的這一篇談話,看起來光明磊落,言之鑿鑿,大公無私,擲地有聲。
通電發出後,在社會上引起了一片贊歎,也得到了共和黨和進步黨的聲援。
一些人紛紛在報刊上發表談話和文章,指責國民黨的内閣成員不以國家利益為重,搞小集團,耽誤國家大事。
接着,袁世凱提議在新内閣中,由外交總長陸祥出任第二任總理。
陸alt祥1871年出生在上海一個基督徒家庭中,精通外文,曾擔任過清廷駐俄國和荷蘭的參贊和公使,辛亥革命後曾發動外交使節聯銜通電,要求清帝退位。
從派别上來說,陸alt祥既不算同盟會的人,也不算袁世凱的死黨。
因此,袁世凱推舉陸alt祥當總理,估計參議院會更容易接受一些。
事情果然如袁世凱所料,雖然陸alt祥遭到了同盟會議員的反對,但由于共和黨及進步黨等大多數議員還是能夠接受他,陸獲得參議院通過。
當日,袁世凱任命陸alt祥為中華民國政府第二屆總理。
陸alt祥順利地當選為總理,袁世凱總算是暫時松了口氣。
與此同時,新一屆國會議員的選舉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着。
一直被各種事務弄得焦頭爛額且不谙現代政治的袁世凱,對于議員的選舉沒有太放在心上。
袁世凱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疏忽之中造就的國會局面,在此之後給自己帶來的麻煩,一點也不比《臨時約法》小。
alt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根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第五十三條:“在本約法施行後,限十個月之内,由臨時大總統召集國會。
”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之後,因為急于做正式大總統,自然對這事緊鑼密鼓。
很快,《中華民國國會組織法》公布:國會分為上下兩院——參議院和衆議院。
參議員,二十二行省,每省各十名;内外蒙古、西藏、青海,各設選舉會,分别選出二十七名、十名、三名;另由中央學會選出八名;各地華僑選出六名。
各省參議員由該省的省參議員,依法做選舉人。
另外,還有專法規定選舉方式。
按法定名額,參議員共有二百七十四人。
仿照美國制度,六年一任,兩年一選,以保持其新陳代謝。
至于衆議員的名額,按照各地區人口多少來決定。
每八十萬人員選衆議員一人,但每省至少得有衆議員十人,人口不足八百萬的小省份須有十人。
唯蒙古、西藏、青海三地參、衆議員人數相等。
二十二行省中,以直隸人口最多,有衆議員四十六人。
任期三年為一屆,三年一選。
選舉分初選和複選。
按法定名額,全國共有衆議員五百九十六人。
這樣,加上參議員人數,共八百四十一人。
《組織法》公布之後,就是大選了。
這種全國大規模的選舉,對于中國來說,算是開天辟地頭一回。
情形之混亂與嘈雜,可想而知。
各種派别和政黨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全國各大小黨派,一下子就發展到數百家。
這些黨派和個人,都把參衆議員當做是從政當官的絕佳機會,他們拉大旗,占山頭,盡一切之能事,希望得到一個參衆議員的位置,一步登天。
亂世即舞台,各方勢力粉墨登場,他們從不明白怎樣的程序和規矩,也懶得去遵守民主選舉的規則。
一個個就像去趕廟會一樣,争先恐後地去上演這場民主政治的遊戲。
從全國各地傳過來的亂七八糟的信息,紛紛聚集在袁世凱那裡,面對這從未遇到過的情況,袁世凱也顯得束手無策,也不知下一步究竟要做些什麼。
各黨派的拙劣表現,不僅引起了軍界、知識界的不滿,也引起了社會輿論的批評。
在這種情況下,袁世凱唯一所能做的,就是聲嘶力竭地呼籲了,袁世凱再一次呼籲大家放下黨派之争,精誠團結,以國家利益為重了。
袁世凱說:“我國政黨,方在萌芽,其發起之領袖,亦皆一時之人傑,抱高尚之理想,本無絲毫利己之心,政見容有參差,心地皆類純潔。
惟徒黨既盛,統系或歧,兩黨相持,言論無不激烈,深恐遷流所及,因個人之利害,忘國事之艱難。
方今民國初興,尚未鞏固,倘有動搖,則國之不存,黨将焉附?無論何種政黨,均宜蠲除成見,專趨于國利民福之一途。
若乃懷挾陰私,激成意氣,習非勝是,飛短流長,藐法令若弁髦,以國家為孤注,将使滅亡之禍,于共和時代而發生,揆諸經營締造之初心,其将何以自解?”因此,袁世凱呼籲:“凡我國民,務念阋牆禦侮之忠言,懷同室操戈之大戒,折衷真理,互相提攜,忍此小嫌,同扶大局。
” 盡管袁世凱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但他為着國家的穩定和團結,也算是煞費苦心。
但在當時那種紛亂的局面中,袁世凱的聲音顯得孱弱無比,根本就沒有起到作用。
人們一如既往地,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和立場,自以為是地體現自己的價值和判斷。
7月的北京,剛剛當選為總理的陸alt祥向參議院提名增補同盟會退出後的内閣部長人選,同樣遭到了同盟會議員的阻擊。
書生意氣的陸alt祥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