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專制,還是民主?
關燈
小
中
大
袁世凱與唐紹儀首先發生沖突,是由于向“六國銀行”借款一事。
alt 唐紹儀内閣全部十二人:(前排右起)總理唐紹儀、署理外交總長胡惟德、海軍總長劉冠雄、署理工商總長王正廷、教育總長蔡元培;(後排右起)國務院秘書長魏宸組、司法總長王寵惠、陸軍總長段祺瑞、交通總長施肇基、農林總長宋教仁 當時的中國滿目瘡痍,國家秩序被破壞,騷動不斷;财政陷入困境,稅收異常困難,國家和民族已陷入崩潰的邊緣。
國民政府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無法擁有充足的經費以保證運轉。
1912年初,首當其沖的,就是國民政府得遣散南京附近的數萬官兵,光這一項,最低限度的遣散費,就得二百五十萬兩銀子。
面對捉襟見肘的局面,唐紹儀無奈何之下,準備向外國銀行借錢。
他先在參議院發表演說,尋找各方面的支持,闡述國家财政困難,需要舉借外債,需要一筆二億一千五百萬兩的款項,才能滿足年度各項事業的開支。
然後,唐紹儀正式向英、法、德、日、意、俄、美六國銀行提出了借款要求。
六國的條件很苛刻,并且,以唐紹儀曾經與比利時銀行借錢用途不明為理由,提出要對借款進行嚴格監控,還表示,不願跟唐紹儀打交道。
唐紹儀一氣之下,準備拒絕借款。
但不借款又該怎麼度過呢?這時候,袁世凱插手了——袁世凱見唐紹儀出面不便,便讓财長熊希齡直接跟六國銀行商洽。
不明事理的同盟會員們,見唐紹儀被摒出大借款之外,紛紛通電,打着維護國家主權的旗号,強烈反對借款,并對熊希齡口誅筆伐。
而熊希齡所在的另一大黨共和黨,見本黨部長無端遭到攻擊,轉而遷怒唐紹儀,也對唐紹儀進行攻擊。
一時間,雙方通過報章、遊行等手段,吵成一片。
六國銀行代表見中國政府為借款一事,弄得如此大動靜,也不想趟這個渾水,立即宣布貸款談判無限期推遲。
借款不成又遭攻擊,個性倔強的唐紹儀向袁世凱提出辭職。
袁世凱好言相慰,唐紹儀暫時收回了辭呈。
借款不成,最受打擊的,莫過于新成立的國民政府了。
中央财政已無力支付各省自辛亥革命以來迅速擴充的軍隊開支,隻好下令各地軍費開支完全由地方政府支籌。
這時候,全國共有九十五萬軍隊,南京附近也有近十萬隸屬革命黨人的軍隊。
由于經濟負擔過重,到了6月,黃興從減輕人民負擔的角度出發,自請解除南京留守之職,同時将所屬的十萬軍隊,三分之一撤回各省,三分之一編成了三個師,交江蘇地方财政負擔,三分之一就地遣散。
革命黨軍隊的改組,自然遭到同盟會會員以及其他革命黨人的反對。
與此同時,矛頭也對準了唐紹儀為首的内閣。
唐紹儀頓感無顔見人。
這個時候,恰好王芝祥上任直隸,又被袁世凱否決。
這樣的結果,激化了唐紹儀與袁世凱的矛盾,也使唐紹儀一氣之下,辭職走人了。
王芝祥就職直隸,是唐紹儀在南京組建内閣時,與革命黨人談判時承諾的。
革命黨人的意圖是想通過唐紹儀,将王芝祥安插在鄰近京城的地方。
唐紹儀回到北京後,兌現諾言,電令直隸以省議會的名義,召王芝祥北上就職。
而直隸警察廳長楊以德等人,向中央政府發出抗議電,以直隸五路軍人的名義,反對王芝祥出任直隸都督。
這些人的主張,暗合袁世凱的心理,袁世凱以總統的名義,一方面斥責軍人幹預政治,另外一方面又強調各地都督統轄文武責任重大,任免之權理宜操自中央。
于是,袁世凱任命直督愛将馮國璋任直隸總督,改派王芝祥為南方軍隊宣撫使。
任命書發布時,要求唐紹儀共同簽字。
唐紹儀不同意袁世凱的做法,堅決不簽字。
唐紹儀強調王芝祥任直隸總督,是自己定下的,應該執行。
袁世凱則以直隸那麼多人反對,勢必會引起矛盾來反駁。
最後,雙方都強調《臨時約法》賦予自己的權力——袁世凱說,你發布任命書我不蓋印;唐紹儀則聲稱,你蓋印,我不簽字。
在這種對峙之中,袁世凱當然不肯退縮,他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找到王芝祥,将未經過唐署名的委任狀交給王芝祥,派王芝祥赴南京遣散軍隊。
同時,又給了王芝祥一筆不小的經費。
王芝祥接受了命令,很快去南京上任了。
王芝祥這一走,讓唐紹儀顔面頓失,威信掃地。
《臨時約法》的副署制度是内閣特權,也是責任内閣的主要标志,副署制度遭到破壞,關系到内閣的職權和信譽,也關系到民國法制。
唐紹儀氣憤難平,不辭而别去了天津稱病不出。
袁世凱看這下事鬧大了,隻好派段祺瑞、梁士诒趕至天津,好言勸慰唐紹儀複出。
唐紹儀堅持要求辭職。
袁世凱無奈,隻好同意唐紹儀辭去總理一職,聘請他出任高級政治顧問,并在其辭職書上頗動感情地寫道: 該總理于共和宣布以前,南京奔馳,為民國效勞甚至。
及就任總理,經營擘畫,錯節盤根,困苦艱難,非可言喻。
民國草創,正賴長才,豈容聽其退休,失慈臂助。
特以情詞懇摯,出于至誠,不得不諒其苦衷……免國務總理本官,任為高級政治顧問。
仍望趁此寬閑,勉自調護,以養疴之餘暇,備政治之谘詢,将來倚重正多,當有以副國民之望。
從文中可以看出,袁世凱似乎對唐紹儀的退出,無限眷念,表之切切。
當然,對于政治家來說,這樣的批文是否是其内心的真實想法,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國民政府剛剛成立,就發生了總統與總理沖突導緻總理稱病辭職事件,可想而知所引起的軒然大波了。
唐紹儀辭職之後,袁世凱考慮再三,他先是想讓宋教仁出任總理,但宋教仁不為所動,一心想着組成政黨内閣。
同盟會很快作出決議,要求全體盟員退出内閣;張耀曾、李肇甫等人代表同盟會面見袁世凱,提出不參加混合内閣,建議組織一黨内閣或者無黨派内閣。
袁世凱不同意。
于是,宋教仁辭去了農林總長職務,蔡元培也辭去了教育總長的職務,至于另一個總長陳其美,因為一
alt 唐紹儀内閣全部十二人:(前排右起)總理唐紹儀、署理外交總長胡惟德、海軍總長劉冠雄、署理工商總長王正廷、教育總長蔡元培;(後排右起)國務院秘書長魏宸組、司法總長王寵惠、陸軍總長段祺瑞、交通總長施肇基、農林總長宋教仁 當時的中國滿目瘡痍,國家秩序被破壞,騷動不斷;财政陷入困境,稅收異常困難,國家和民族已陷入崩潰的邊緣。
國民政府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無法擁有充足的經費以保證運轉。
1912年初,首當其沖的,就是國民政府得遣散南京附近的數萬官兵,光這一項,最低限度的遣散費,就得二百五十萬兩銀子。
面對捉襟見肘的局面,唐紹儀無奈何之下,準備向外國銀行借錢。
他先在參議院發表演說,尋找各方面的支持,闡述國家财政困難,需要舉借外債,需要一筆二億一千五百萬兩的款項,才能滿足年度各項事業的開支。
然後,唐紹儀正式向英、法、德、日、意、俄、美六國銀行提出了借款要求。
六國的條件很苛刻,并且,以唐紹儀曾經與比利時銀行借錢用途不明為理由,提出要對借款進行嚴格監控,還表示,不願跟唐紹儀打交道。
唐紹儀一氣之下,準備拒絕借款。
但不借款又該怎麼度過呢?這時候,袁世凱插手了——袁世凱見唐紹儀出面不便,便讓财長熊希齡直接跟六國銀行商洽。
不明事理的同盟會員們,見唐紹儀被摒出大借款之外,紛紛通電,打着維護國家主權的旗号,強烈反對借款,并對熊希齡口誅筆伐。
而熊希齡所在的另一大黨共和黨,見本黨部長無端遭到攻擊,轉而遷怒唐紹儀,也對唐紹儀進行攻擊。
一時間,雙方通過報章、遊行等手段,吵成一片。
六國銀行代表見中國政府為借款一事,弄得如此大動靜,也不想趟這個渾水,立即宣布貸款談判無限期推遲。
借款不成又遭攻擊,個性倔強的唐紹儀向袁世凱提出辭職。
袁世凱好言相慰,唐紹儀暫時收回了辭呈。
借款不成,最受打擊的,莫過于新成立的國民政府了。
中央财政已無力支付各省自辛亥革命以來迅速擴充的軍隊開支,隻好下令各地軍費開支完全由地方政府支籌。
這時候,全國共有九十五萬軍隊,南京附近也有近十萬隸屬革命黨人的軍隊。
由于經濟負擔過重,到了6月,黃興從減輕人民負擔的角度出發,自請解除南京留守之職,同時将所屬的十萬軍隊,三分之一撤回各省,三分之一編成了三個師,交江蘇地方财政負擔,三分之一就地遣散。
革命黨軍隊的改組,自然遭到同盟會會員以及其他革命黨人的反對。
與此同時,矛頭也對準了唐紹儀為首的内閣。
唐紹儀頓感無顔見人。
這個時候,恰好王芝祥上任直隸,又被袁世凱否決。
這樣的結果,激化了唐紹儀與袁世凱的矛盾,也使唐紹儀一氣之下,辭職走人了。
王芝祥就職直隸,是唐紹儀在南京組建内閣時,與革命黨人談判時承諾的。
革命黨人的意圖是想通過唐紹儀,将王芝祥安插在鄰近京城的地方。
唐紹儀回到北京後,兌現諾言,電令直隸以省議會的名義,召王芝祥北上就職。
而直隸警察廳長楊以德等人,向中央政府發出抗議電,以直隸五路軍人的名義,反對王芝祥出任直隸都督。
這些人的主張,暗合袁世凱的心理,袁世凱以總統的名義,一方面斥責軍人幹預政治,另外一方面又強調各地都督統轄文武責任重大,任免之權理宜操自中央。
于是,袁世凱任命直督愛将馮國璋任直隸總督,改派王芝祥為南方軍隊宣撫使。
任命書發布時,要求唐紹儀共同簽字。
唐紹儀不同意袁世凱的做法,堅決不簽字。
唐紹儀強調王芝祥任直隸總督,是自己定下的,應該執行。
袁世凱則以直隸那麼多人反對,勢必會引起矛盾來反駁。
最後,雙方都強調《臨時約法》賦予自己的權力——袁世凱說,你發布任命書我不蓋印;唐紹儀則聲稱,你蓋印,我不簽字。
在這種對峙之中,袁世凱當然不肯退縮,他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找到王芝祥,将未經過唐署名的委任狀交給王芝祥,派王芝祥赴南京遣散軍隊。
同時,又給了王芝祥一筆不小的經費。
王芝祥接受了命令,很快去南京上任了。
王芝祥這一走,讓唐紹儀顔面頓失,威信掃地。
《臨時約法》的副署制度是内閣特權,也是責任内閣的主要标志,副署制度遭到破壞,關系到内閣的職權和信譽,也關系到民國法制。
唐紹儀氣憤難平,不辭而别去了天津稱病不出。
袁世凱看這下事鬧大了,隻好派段祺瑞、梁士诒趕至天津,好言勸慰唐紹儀複出。
唐紹儀堅持要求辭職。
袁世凱無奈,隻好同意唐紹儀辭去總理一職,聘請他出任高級政治顧問,并在其辭職書上頗動感情地寫道: 該總理于共和宣布以前,南京奔馳,為民國效勞甚至。
及就任總理,經營擘畫,錯節盤根,困苦艱難,非可言喻。
民國草創,正賴長才,豈容聽其退休,失慈臂助。
特以情詞懇摯,出于至誠,不得不諒其苦衷……免國務總理本官,任為高級政治顧問。
仍望趁此寬閑,勉自調護,以養疴之餘暇,備政治之谘詢,将來倚重正多,當有以副國民之望。
從文中可以看出,袁世凱似乎對唐紹儀的退出,無限眷念,表之切切。
當然,對于政治家來說,這樣的批文是否是其内心的真實想法,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國民政府剛剛成立,就發生了總統與總理沖突導緻總理稱病辭職事件,可想而知所引起的軒然大波了。
唐紹儀辭職之後,袁世凱考慮再三,他先是想讓宋教仁出任總理,但宋教仁不為所動,一心想着組成政黨内閣。
同盟會很快作出決議,要求全體盟員退出内閣;張耀曾、李肇甫等人代表同盟會面見袁世凱,提出不參加混合内閣,建議組織一黨内閣或者無黨派内閣。
袁世凱不同意。
于是,宋教仁辭去了農林總長職務,蔡元培也辭去了教育總長的職務,至于另一個總長陳其美,因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