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共和,還是憲政?
關燈
小
中
大
,黎元洪以全票當選為副總統。
1912年1月1日晚十時,細雨霏霏之中,孫文于中華民國大總統府,也即曾經的南京太平天國天王府和兩江總督府前,就任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宣誓道: 颠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于國,為衆服務。
至專制政府既倒,國内無變亂,民國卓立于世界,為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
謹以此誓于國民。
孫中山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法律依據是各省都督代表于1911年12月3日制定的《臨時政府組織大綱》。
由于無法召開具有上下兩院的國會,隻有變通為由各省都督代表會暫時作為立法機構選舉臨時總統。
這種做法是特殊時期的産物,值得理解和尊重。
接下來,就是各總長的任命了:順利通過黃興為陸軍總長;但宋教仁任内務部長的提議遭到了拒絕,孫中山不得已,隻好改薦原江蘇巡撫、親立憲派老官僚程德全擔任了内務部長。
這也決定了這一屆中華民國政府不完全是一個革命派的政府,隻是各派勢力的拼盤。
當然,這在當時的情況下,也很正常。
不過,中央各部的次長,除湯芗銘一人之外,全部都是年齡在三十歲左右的同盟會青年骨幹。
由此也可見,從長遠的角度來說,這一屆政府将是同盟會主政的政府。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之時,曾就采用總統制還是内閣制的問題,展開過激烈争論。
孫中山根據中國資本主義發展起步較晚,資産階級勢單力薄,以及農民、文盲半文盲占總人口絕大多數的國情,主張實行總統制,并且提出了“三年軍治,六年約法,然後進入憲政”的民主過渡期。
也就是說,在臨時政府的初期,要求總統的絕對權力和很大程度上的集權。
讨論過程中,同盟會另一位著名人物宋教仁,主張采用内閣制,實行西方議會政治,對總統權力實行抑制,這樣可以避免中國重新走向專制。
辯論的結果,孫中山占了上風。
這樣,新成立的中華民國确立了将采用美式國體,也就是在政治運轉之中,以總統為中心樞紐進行運轉的方式。
總統在政治架構中享有很大權力,國務卿為中央各部之首,不過考慮到中華民國仍處于戰争狀态下的緣故,作了稍稍變通,以陸軍總長為首席部長。
孫中山的突然歸國,以及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當選為臨時大總統,打亂了袁世凱的步驟,袁世凱感到非常惱火。
本來,到了1911年12月底,隆裕太後已聽從袁世凱的上谏,下懿旨召集國會,決定國體了。
在袁世凱看來,這意味着清朝即将退出曆史舞台,自己一直主張的君主立憲就要成功。
而現在,革命黨人先行一步,成立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并且選舉了在革命黨人和南方民衆中享有很高威信的孫文擔任臨時大總統。
這些,都是袁世凱所不願意看到的。
盡管孫中山就職的當天,不僅在就職演說中,同時也電告袁世凱,自己隻是暫時代理臨時大總統,如果清帝退位,會随時讓出總統位置。
但袁世凱知道,革命黨人對于他,還是不相信的,有相當一部分人明顯不想拱手讓出政權。
1月2日,袁世凱公開宣稱,不承認南京政府。
袁世凱表示,自己決不會接受共和體制,他深信共和隻會導緻國家的分裂和毀滅。
alt 隆裕太後(中)與太監宮女們 不僅僅是袁世凱對于共和制持不同意見,從一開始,很多關注中國政局的國家也對在中國的國情下實行共和制抱有疑問。
關注中國政局的倫敦《泰晤士報》發表的一篇政治評論這樣認為: ……曆史上很少見到如此驚人的革命,或許可以說,從來沒有過一次規模相等的、在各階段中流血這樣少的革命。
革命的最後階段是否已經達到目的,這是未來的秘密。
一些最了解中國情況的人不能不懷疑,在一個擁有四億人口的國家裡,自從最遙遠的曆史早期以來,皇帝就像神一樣統治着他們;在這樣的國家裡,是否能夠突然用一個同東方概念和傳統格格不入的共和國政府形式,來代替君主政體…… 日本《上海信使報》業主兼主編佐原笃介,在給英國駐華記者莫裡循的信中,也對中國革命的選擇充滿了失望: 無論如何,我對共和制的中國沒有信心,因為中國人不論地位高低,就其禀性氣質來說,個個都是小暴君。
可是在目前,中國人幾乎滿腦袋都是可以從共和制得到賜福的想法,而不知道共和制為何物…… 接下來的時間裡,事情開始變得紛纭複雜了。
孫中山上台之後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國庫空空,幾乎不名一文,不僅辦事,甚至連維持基本的運轉都不可能。
按照孫中山的《革命方略》的設想,革命時所需軍費将通過沒收、征購、公債、捐輸以及發行軍票等方式籌措,但實際上,在革命之後,這些措施并未得到施行。
獨立的各省,征收機關林立而各自為政,關鹽、茶稅和大部分田稅就地截留,根本不向南京國民政府上繳。
而國民政府發行的一億公債,根本不被認可,市場不能流通。
一個著名的故事就是:一次安徽前線軍情告急,糧饷皆缺,急電中央索饷。
孫中山朱筆一批,撥二十萬元救急。
當總統府秘書長胡漢民持總統手批去财政部要錢時,發現國庫之内,隻有銀元十枚。
如此拮據的政府如何運轉?在這種情況下,孫中山隻好想方設法,盡最大的努力向日本等國,以秘密外交方式謀求借款。
但這一項運作,遭到了臨時參議院、獨立光複各省,以及被抵押的公司股東大會的一緻反對,實業部長張謇甚至以辭職相抗。
由于時間太短及一些其他原因,孫中山的這一想法最終未獲得成功。
如果孫中山有錢在身,又有列強支持的話,那麼,也許他會改變自己的想法了。
1912年1月14日,南北軍第六次停戰,唐紹儀密電南京臨時政府,詢問:孫文讓位于袁世凱,有何把握?孫再次表示,肯定會讓賢。
1月16日,同盟會刺客三人,在袁世凱退朝回錫拉胡同的路上,車到東安門大街時,突然由街道右側向馬隊投來炸彈,當場炸死袁世凱的護衛營長袁振邦等三人,袁世凱在馬車禦手劉二的掩護下逃脫,下車後笑着說:“今天有人跟我開玩笑。
”同盟會刺客三人被捕殺。
袁世凱密奏太後,等于發出了最後通牒:早順輿情,贊成共和,以免事态變化,引起
1912年1月1日晚十時,細雨霏霏之中,孫文于中華民國大總統府,也即曾經的南京太平天國天王府和兩江總督府前,就任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宣誓道: 颠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于國,為衆服務。
至專制政府既倒,國内無變亂,民國卓立于世界,為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
謹以此誓于國民。
孫中山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法律依據是各省都督代表于1911年12月3日制定的《臨時政府組織大綱》。
由于無法召開具有上下兩院的國會,隻有變通為由各省都督代表會暫時作為立法機構選舉臨時總統。
這種做法是特殊時期的産物,值得理解和尊重。
接下來,就是各總長的任命了:順利通過黃興為陸軍總長;但宋教仁任内務部長的提議遭到了拒絕,孫中山不得已,隻好改薦原江蘇巡撫、親立憲派老官僚程德全擔任了内務部長。
這也決定了這一屆中華民國政府不完全是一個革命派的政府,隻是各派勢力的拼盤。
當然,這在當時的情況下,也很正常。
不過,中央各部的次長,除湯芗銘一人之外,全部都是年齡在三十歲左右的同盟會青年骨幹。
由此也可見,從長遠的角度來說,這一屆政府将是同盟會主政的政府。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之時,曾就采用總統制還是内閣制的問題,展開過激烈争論。
孫中山根據中國資本主義發展起步較晚,資産階級勢單力薄,以及農民、文盲半文盲占總人口絕大多數的國情,主張實行總統制,并且提出了“三年軍治,六年約法,然後進入憲政”的民主過渡期。
也就是說,在臨時政府的初期,要求總統的絕對權力和很大程度上的集權。
讨論過程中,同盟會另一位著名人物宋教仁,主張采用内閣制,實行西方議會政治,對總統權力實行抑制,這樣可以避免中國重新走向專制。
辯論的結果,孫中山占了上風。
這樣,新成立的中華民國确立了将采用美式國體,也就是在政治運轉之中,以總統為中心樞紐進行運轉的方式。
總統在政治架構中享有很大權力,國務卿為中央各部之首,不過考慮到中華民國仍處于戰争狀态下的緣故,作了稍稍變通,以陸軍總長為首席部長。
孫中山的突然歸國,以及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當選為臨時大總統,打亂了袁世凱的步驟,袁世凱感到非常惱火。
本來,到了1911年12月底,隆裕太後已聽從袁世凱的上谏,下懿旨召集國會,決定國體了。
在袁世凱看來,這意味着清朝即将退出曆史舞台,自己一直主張的君主立憲就要成功。
而現在,革命黨人先行一步,成立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并且選舉了在革命黨人和南方民衆中享有很高威信的孫文擔任臨時大總統。
這些,都是袁世凱所不願意看到的。
盡管孫中山就職的當天,不僅在就職演說中,同時也電告袁世凱,自己隻是暫時代理臨時大總統,如果清帝退位,會随時讓出總統位置。
但袁世凱知道,革命黨人對于他,還是不相信的,有相當一部分人明顯不想拱手讓出政權。
1月2日,袁世凱公開宣稱,不承認南京政府。
袁世凱表示,自己決不會接受共和體制,他深信共和隻會導緻國家的分裂和毀滅。
alt 隆裕太後(中)與太監宮女們 不僅僅是袁世凱對于共和制持不同意見,從一開始,很多關注中國政局的國家也對在中國的國情下實行共和制抱有疑問。
關注中國政局的倫敦《泰晤士報》發表的一篇政治評論這樣認為: ……曆史上很少見到如此驚人的革命,或許可以說,從來沒有過一次規模相等的、在各階段中流血這樣少的革命。
革命的最後階段是否已經達到目的,這是未來的秘密。
一些最了解中國情況的人不能不懷疑,在一個擁有四億人口的國家裡,自從最遙遠的曆史早期以來,皇帝就像神一樣統治着他們;在這樣的國家裡,是否能夠突然用一個同東方概念和傳統格格不入的共和國政府形式,來代替君主政體…… 日本《上海信使報》業主兼主編佐原笃介,在給英國駐華記者莫裡循的信中,也對中國革命的選擇充滿了失望: 無論如何,我對共和制的中國沒有信心,因為中國人不論地位高低,就其禀性氣質來說,個個都是小暴君。
可是在目前,中國人幾乎滿腦袋都是可以從共和制得到賜福的想法,而不知道共和制為何物…… 接下來的時間裡,事情開始變得紛纭複雜了。
孫中山上台之後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國庫空空,幾乎不名一文,不僅辦事,甚至連維持基本的運轉都不可能。
按照孫中山的《革命方略》的設想,革命時所需軍費将通過沒收、征購、公債、捐輸以及發行軍票等方式籌措,但實際上,在革命之後,這些措施并未得到施行。
獨立的各省,征收機關林立而各自為政,關鹽、茶稅和大部分田稅就地截留,根本不向南京國民政府上繳。
而國民政府發行的一億公債,根本不被認可,市場不能流通。
一個著名的故事就是:一次安徽前線軍情告急,糧饷皆缺,急電中央索饷。
孫中山朱筆一批,撥二十萬元救急。
當總統府秘書長胡漢民持總統手批去财政部要錢時,發現國庫之内,隻有銀元十枚。
如此拮據的政府如何運轉?在這種情況下,孫中山隻好想方設法,盡最大的努力向日本等國,以秘密外交方式謀求借款。
但這一項運作,遭到了臨時參議院、獨立光複各省,以及被抵押的公司股東大會的一緻反對,實業部長張謇甚至以辭職相抗。
由于時間太短及一些其他原因,孫中山的這一想法最終未獲得成功。
如果孫中山有錢在身,又有列強支持的話,那麼,也許他會改變自己的想法了。
1912年1月14日,南北軍第六次停戰,唐紹儀密電南京臨時政府,詢問:孫文讓位于袁世凱,有何把握?孫再次表示,肯定會讓賢。
1月16日,同盟會刺客三人,在袁世凱退朝回錫拉胡同的路上,車到東安門大街時,突然由街道右側向馬隊投來炸彈,當場炸死袁世凱的護衛營長袁振邦等三人,袁世凱在馬車禦手劉二的掩護下逃脫,下車後笑着說:“今天有人跟我開玩笑。
”同盟會刺客三人被捕殺。
袁世凱密奏太後,等于發出了最後通牒:早順輿情,贊成共和,以免事态變化,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