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共和,還是憲政?

關燈
密的情況下進行的,經過跟革命黨人的接觸和談判,形勢趨于明朗——革命黨人作出承諾:如果袁世凱能夠讓清帝退位,他們将選舉袁世凱為中華民國共和制的總統! 清楚地明白革命黨人的态度之後,袁世凱仍舊不動聲色。

    袁世凱心有餘悸的是,一個政權是不肯輕易退出曆史舞台的,如果過于激怒他們,必定會遭到垂死的抵抗,畢竟,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這個龐大的帝國,還是有相當實力的。

    三百年曆史的清朝就像一棵老樹,不可強用猛力,而要先左右搖晃,待根基松動之後,才能連根拔起。

    袁世凱考慮如何以一種最恰當的方式,讓抵抗力量變得更孱弱一些,讓他們在壓力下以一種壽終正寝的方式自動退位,然後,以中國曆史上的禅讓方式進行改朝換代,召集全國議會以取而代之。

    這樣,不管是君主立憲也好,或者是共和制度也好,隻要自己能登上政治最高舞台,最大程度地體現自己的意志,就是理想的結局。

    那一段時間,曆史的風雲變幻,像在雨點般的鑼鼓聲中走馬換燈一樣: 1911年10月29日,袁世凱緻書黎元洪,首提和議。

     10月30日,袁世凱自彰德南下,離開了隐居兩年的養壽園,進駐湖北孝感,親自督促北洋軍猛攻漢口。

     11月1日,清廷诏袁為内閣總理大臣。

     11月4日,朝廷下诏準許袁世凱令前敵各路清軍停進。

     11月7日,第六鎮統制、同盟會會員吳祿貞起事,被袁世凱派人刺殺。

     11月8日,黎元洪複袁書,勸其歸附起義軍,并允諾力推袁世凱為大總統。

     11月13日,袁世凱抵達北京,诏令各路軍兵,全部接受自己的調遣。

     11月15日,袁世凱授意剛出獄的汪精衛與楊度等在北京組建“國事共濟會”,提倡與革命軍議和。

     11月16日,袁内閣正式成立,軍政大權獨攬。

     11月27日,清軍攻占漢陽,民軍死傷三千人。

    馮國璋拟乘勝渡江攻武昌,袁世凱親撥長途電話勸其停止進攻。

     11月29日,袁世凱電告武昌答應停戰;汪精衛按照袁世凱的意思,自北京密函武昌,主張南北聯合,清帝退位,選舉袁世凱為總統。

     12月1日,武漢停戰。

     12月2日,江浙革命黨聯軍克南京,清軍守将、袁之嫡系舊屬張勳,連發電報給内閣求援,袁世凱置之不理;各省代表議決,袁世凱如反正,即公推其為臨時大總統。

     12月5日,攝政王載沣被迫引咎退位。

     12月7日,袁世凱派唐紹儀為和談代表去武漢與國民軍議和,暗示贊成共和。

     12月9日,袁世凱宣布全國停戰十五日,後延長;黃興回複汪精衛電:袁如反正,将選舉他為總統。

     12月18日,袁世凱派全權代表唐紹儀與民軍代表伍廷芳會晤于上海。

     12月20日,袁世凱調馮國璋返回北京,代替良弼出任禁衛兵統領;唐紹儀按照袁世凱的意見提議:先達成和議,再由國民大會決定國體。

     一直到這個時候,所有的事态的進展,都是按照袁世凱意願向前的。

    應該說,在南方革命軍根本無法與袁世凱的北洋軍抗衡的情況下,袁世凱要想赢得戰争的勝利,盡管會費一些周折,但總體上并不是一件太困難的事。

    但袁世凱卻沒有急着去打垮革命軍,而是考慮如何借助這股革命的烽火,逼迫清帝國退出曆史舞台。

    袁世凱知道清政府的氣數已盡,這個數百年的封建政權,已是藤枯瓜落的時候了。

     alt 孫中山回國受到了熱烈歡迎 這個時候,對于南方各省的起義軍來說,在巨大的軍事壓力之下,成立一個統一的政府以及軍事指揮機構,迫在眉睫。

    但建立一種什麼樣的國體,對于全體革命黨人,以及全體中國人來說,都是從未涉及的新課題。

    對于黎元洪等舊軍人來說,因為從未接觸過西方思想,對于西方的政治一無所知;而對于革命黨人來說,原先對于西方的政治制度也隻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上,一下子進入到操作階段,未免會顯得手足忙亂無所适從。

    1911年11月15日,已經宣布獨立的上海都督陳其美通電全國獨立的各省,請派代表在上海開會,希望盡快結束群龍無首的局面,建立一個永久性的民國政府來代替帝國政府。

    至于民國政府的組織形式和原則,希望以美國制度為藍本。

    陳其美在通電上說: 自武昌起義,各省響應,共和政治,已為全國所公認,然事必有所取,則功乃易于觀成。

    美利堅合衆國之制,當為我國他日之模範。

     美之建國,其初各部頗起争端,外揭合衆國之幟,内伏渙然之機,其所以苦戰八年,收最後之成功者,賴十三州會議總機關,有統一進行維持秩序之力也…… 模仿美制架構建立政權的建議,随即得到武漢方面的完全贊同。

    民國初的開國元勳們之所以鐘情美國制度,也非偶然。

    在當時看來,美國在各方面是最為優秀的,與中國的關系也最好,心理上最為親近。

    八國聯軍進入北京之後,光緒和慈禧逃往山西下落不明的情況下,當時各地方大員也有意自組美國式共和國體,選舉李鴻章為總統,李鴻章也有意擔任。

    後來由于慈禧和光緒又在西安出現而作罷。

    1903年,青年革命家鄒容在他名噪一時的著作《革命軍》當中,也力主中國政治全面美國化。

     alt 臨時大總統宣言書 南方軍隊在與袁世凱的北洋軍進行戰争的同時,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組織建設。

    讓袁世凱更沒想到的還有——1911年12月25日,孫中山突然回到國内,在上海外灘的十六鋪碼頭,受到了民衆的熱烈歡迎,身着黑色西裝的孫中山向歡迎的人群頻頻揮手緻意,很有點領袖的風采。

    當有記者問孫中山帶回了多少錢支持革命時,孫中山的回答顯得既有豪情又有無奈:“予不名一錢也,所帶回者革命精神耳!革命之目的不達,無和議之可言也。

    ”孫文的從斜刺裡殺出,讓民衆群情激奮,畢竟,論革命曆史,論海内外聲望,論建國學理,孫中山都是首屈一指。

    在那些青年學子以及底層群衆看來,布衣出身的孫文似乎更能代表他們的利益。

    12月29日,在南京的十七省代表正式選舉臨時大總統,在孫中山、黎元洪、黃興三位候選人中,孫中山以十六票當選(共十七票,象征十七個省)國民政府臨時大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