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共和,還是憲政?

關燈
叛亂,到時候,後果就來不及了。

     1月17日,清廷召開禦前會議,隆裕在議事時抱着宣統大哭:我何嘗要共和,都是奕alt同袁世凱說,革命黨太厲害,我們沒有槍炮,沒有軍饷,萬不能打仗……勝了固然好,要是打敗了,連優待條件都沒有,豈不是要亡國麼? 1月18日,良弼等人發表激烈宣言,成立了以保衛清室、反對議和為宗旨的宗社黨。

     alt 孫中山及全體委員拜谒明孝陵 1月22日,清駐外各使館電請清帝退位。

     1月26日,革命黨人彭家珍炸死宗社黨激進首領良弼,震驚北京。

    隆裕太後隻好放棄了所有的指望,懇請袁世凱保其母子性命。

    段祺瑞等清将領五十餘人聯名通電,請清帝退位。

     這個時候,在南京的孫中山等人也意識到清帝退位是遲早的事情,按照事先的約定,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位置要交給袁世凱。

    一直把天下當做己任的革命黨人,當然信不過袁世凱這個舊式的官僚,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更多地利用規則,去限制袁世凱的權力,就成為擺在革命黨面前的新課題。

    革命黨人能想到的,是如何把“美式的共和體制”,轉變為“法式的共和體制”,從政體上對總統的權力加以限制和削弱。

    所謂的法式共和體制,是一種“内閣制”,雖然内閣上有總統,但政治的運轉是以内閣總理為樞紐。

    也就是說,在法式政體中,總統隻是一個虛職,大權實際上掌握在總理手上。

     1912年1月28日,中華民國最高立法機關參議院正式成立,公推福建議員林森為議長。

    參議會制定了各項法律規章數十種,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抓緊制訂《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以取代《臨時政府組織大綱》。

    這一項後來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産生了極大作用的《臨時約法》,破天荒地規定了一系列關于公民的權利,一共列舉了“人民有保有财産及營業之自由”、“人民有居住遷徙之自由”、“人民有言論、著作、刊行及集會結社之自由”等十項“自由權”,極具進步價值。

    當然,《臨時約法》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将臨時政府最初的美式總統制模式,改為法式的内閣制了。

    《臨時約法》共七章五十六條,中心内容就是限制總統的權力,它雖賦予臨時總統總攬政務、公布法律、制定官制官規、任免文武官員等大權,但同時規定,内閣總理直接向國會負責,總統不得獨立行使職權,須由國務總理及各部總長副署(簽名),且咨送參議院審議批複才行。

    在這種情況下,大總統就變成了國家的虛位元首了。

     2月12日,宣統皇帝溥儀下诏退位,曆時268年的清朝,在完成了自己的榮光與腐朽之後,壽終正寝地謝幕。

    退位诏書為洪述祖按照袁世凱的意思拟寫的,洪述祖當時的身份是直隸候補道員,也是内政大臣趙秉鈞的秘書。

    隆裕太後在閱過之後,吩咐一定要加上“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之句,很明顯,隆裕太後最擔心的,還是革命黨人。

    這個時候,可以看出的是,袁世凱已勉強接受共和制了。

    中國就這樣看起來輕而易舉地走進了共和,就像輕易地翻過一頁紙一樣。

    讓更多人沒有想到的是,這個悠久的封建專制國家所建立起來的中華民國,竟然是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

    有很多人為新招牌興高采烈,隻是人們沒有想到,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哪會如此輕松地結束呢?在很多時候,它隻是換了一個招牌。

    對于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人們隻知道“共和”這個名詞,至于“共和”怎麼個“共”法,怎樣建立新局面,新局面将是如何,似乎誰也不知道。

    與此同時,舊制度巨大的陰影并沒有随之消失,前方,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

     當天晚上,袁世凱就在外交大樓剪去了自己長長的、已顯花白的長辮子,剪的時候,袁世凱一直忍不住哈哈大笑,談話中顯出異乎尋常的高興。

    對于袁世凱身邊的人來說,袁世凱如此興高采烈,還真是從未看到過,以後也沒有再次見過。

    第二天早晨,當袁世凱留着齊耳的短發,有點不習慣地走出自己的房間時,他看到那些随從和軍政大員們,大都已按照他的要求剪去了發辮。

    雙方對視之間,都啞然失笑,彼此都有點不自然,一個個好像魂不守舍似的。

     alt 漫畫中的袁世凱剪辮子 清帝雖然退位,但國際社會對于孫中山領導的中華民國持冷淡态度。

    列強紛紛表态,拒絕承認孫中山領導的中華民國。

    美國公使公開認為,孫中山并不是一個“代表人物”,他“能否控制局勢是大可懷疑的”,仍舊強調袁世凱是“當今中國最強有力的人”。

    孫中山試圖通過中間人士不斷跟美國接觸,呼籲美國承認南京臨時政府,但美國一直不松這個口。

    孫中山得到的信息是:“趕緊同意你對手的意見吧!”“我對你實話實說,即使你竭盡努力,你也是沒有出路的。

    ”各國政府依舊通過他們所控制的海關和照原訂的種種借款契約,資助袁世凱。

    駐北京的英國《泰晤士報》記者莫裡遜的斷言是:指望對中國國情一無所知的孫中山去争取外國對中國的盡早承認是癡心妄想,隻有袁世凱才能得到列強的信任。

    在這種情況下,孫中山隻得兌現他對國民的承諾,表示願意讓位袁世凱。

    2月13日,孫中山向參議院提出書面辭職,推薦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同時附帶三個條件:一、南京為中華民國首都,不得更改;二、新總統親到南京就職後,本總統及各部總長、次長始行解職;三、新總統必須遵守(正在制訂中的)臨時約法。

     2月14日,南京臨時參議院表決首都議案。

    讓孫中山沒想到的是,大多數議員主張定都北京,其中,章太炎、宋教仁等強烈反對建都南京,認為此舉無異于自棄東三省和内外蒙古。

    孫中山在主張受挫後十分憤慨,要求參議院複議。

    第二天,黃興親臨參議院解釋、疏通,經過再次激烈辯論,以十九票對七票,改變了原先的決議,通過南京為民國首都。

    同一天,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表決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的提案,入會十七省代表,袁世凱以十七票全票當選。

     alt 南京臨時參議院成立 當天,參議院将選舉結果緻電袁世凱,在電文中給予袁世凱以高度評價:“本日開臨時大總統選舉會,滿場一緻,選定先生為臨時大總統。

    查世界曆史,選舉大總統滿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