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歸隐,還是蓄勢?
關燈
小
中
大
一大碗雞湯面條。
然後,袁世凱就出門了,有時候,是去洹水邊釣魚;有時候,則是去散步。
散步一大圈回來後,袁世凱會在自己的書房讀書、練字,有時候也會到客廳會客。
十一點半的時候,袁世凱開始吃午飯,所吃的菜,總是那麼幾種,不僅花樣不變,擺的位置也不變。
袁世凱最喜歡吃的,就是清蒸麻鴨了,入冬之後,幾乎每天都要吃這個菜,位置一直要放在菜的中央。
袁世凱最喜歡吃鴨肫、鴨肝和鴨皮。
吃鴨皮時,用象牙筷子把鴨皮一掀,轉一轉,就能揭下一大塊來。
至于其他的菜,一個是韭黃炒肉絲,另一個就是紅燒肉。
除此之外,袁世凱還愛吃三姨太做的高麗白菜以及二姨太所做的熏魚。
至于主食,除了米飯和饅頭之外,還要給他準備好幾種稀飯,大米的、小米的、玉米的,都要準備一點。
午飯後,袁世凱一般要午睡一個小時,下午兩點多起來後,袁世凱又讀書和會客。
到了下午五點以後,袁世凱又要出門走一圈,這一次,一般都是帶着姨太太以及兒女們。
矮胖的袁世凱走在他們中間,神情也不似平時那麼嚴肅,和全家随意說笑,也和兒女們逗着玩,盡享天倫之樂。
到了晚上7點左右,是晚飯的時間了,晚飯仍是比較豐盛,袁世凱一般都和家人在一起吃吃說說。
袁世凱不喝酒,隻是節日的時候,才喝一點黃酒。
就這樣把飯吃完之後。
晚上九點,袁世凱要上床就寝了。
值得一提的是,跟很多中國農民一樣,袁世凱除了過年前之外,從不洗澡,他隻是洗個臉,泡一泡腳,然後,就上床睡覺了。
alt 在洹上垂釣的袁世凱 袁世凱在洹上的那段時間,兄長袁世廉也恰好解職在家,身體也變得虛弱,下身有較嚴重的半身不遂。
袁世凱聽說後,特意讓袁克文将袁世廉和姨太太接到洹上養病,又花重金聘請了一名法國醫學博士長住在洹上專門替他看病。
袁世凱整天陪着袁世廉,扶杖漫步,下棋聊天;或者和妻妾子女共享天倫之樂;或者就是與幾個文人騷客,吟詩鬥酒,風花雪月……袁世凱最喜歡的,就是把戲班子請到家裡,一大家人,把院落塞得滿滿的,呷着茶,聽着高亢的梆子戲。
聽到入迷處,袁世凱會不由自主地大叫“好”。
等到戲散了,袁世凱還會把戲班子的頭叫到跟前,問幾句話,給幾個賞錢。
忙裡偷閑詩言志。
在洹上,袁世凱倒寫了不少詩,從詩中,可以看出袁世凱在那一段時間的所思所想。
比如這一首剛到洹上時所寫的詩: 曾來此地作勞人,滿目林泉氣勢新。
牆外太行橫若障,門前洹水喜為鄰。
風煙萬裡蒼茫繞,波浪千層激蕩頻。
寄語長安諸舊侶,素衣蚤浣帝京塵。
客觀地說,袁世凱這一首詩,寫得相當不錯。
詩與人,本來就是相聯系的。
一個人的心胸博大了,濕潤了,肯定會有一種鮮活的詩情生長出來。
後來,袁世凱的次子袁克文把這些唱和詩彙集成冊,以《圭塘唱和詩》為名刊印,合計共有袁世凱的詩十八題二十二首。
這些詩,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在隐居生活中的心态和思索。
比如說《登樓》: 樓小能容膝,檐高老樹齊。
開軒平北鬥,翻覺太行低。
《雨後遊園》: 昨夜聽春雨,披蓑踏翠苔。
人來花已謝,借問為誰開? 《次王介艇丈遊養壽園韻》: 雕倦青雲路,魚浮綠水源。
漳洹猶覺淺,何處問江村。
因為這些閑雲野鶴的日子對心情的滋養,袁世凱的這些詩,已很有點王維詩的禅意和境界了。
比如《春日飲養壽園》: 背郭園成别有天,盤餐尊酒共群賢。
移山繞岸遮苔徑,汲水盈池放釣船。
滿院莳花媚風日,十年樹林拂雲煙。
勸君莫負春光好,帶醉樓頭抱月眠。
在此之間,袁世凱也有對于時局的思索和追憶,這一篇《憶庚子舊事》算是懷舊之作: 八方烽舉古來無,稚子操刀建遠谟。
慚對齊疆披枳棘,遠臨燕水補桑榆。
奔鲸風起驚魂夢,歸馬雲屯感畫圖。
海不揚波天地隸,共瞻日月耀康衢。
當然,讓袁世凱耿耿于懷的,是清廷以“足疾”為借口讓他告老還鄉,趕他出朝廷。
這樣的借口讓他啼笑皆非。
袁世凱直接以《病足》為題,接連寫了兩首詩,聊以自嘲和宣洩。
其一: 采藥入名山,愧予百健步。
良醫不可求,莫使庸夫誤。
其二: 行人跋而登,曾惹齊官笑。
扶病樂觀魚,漁翁莫相诮。
在此期間,袁世凱所寫的最著名的一首詩,是《自題漁舟寫真二首》,其二為: 百年心事總悠悠,壯志當時苦未酬。
野老胸中負兵甲,釣翁眼底小王侯。
思量天下無磐石,歎息神州變缺瓯。
散發天涯從此去,煙蓑雨笠一漁舟。
對這一首詩,袁世凱頗為自得。
聯想到清廷還有人對自己的“退下”不放心,袁世凱索性請人将他與兄袁世廉泛舟河上、怡然垂釣的情形拍了一張照片。
在照片中,袁世凱蓑衣鬥笠,手執釣竿,怡然自得,俨然當年的姜子牙和莊子。
袁世凱将照片印制了上百張,分送親友,同時派人将照片連同詩文送至上海報紙刊出。
昔日大權在握的重臣袁世凱,一下子成為一個超塵脫俗的隐士,這樣的變化,在當時的中國,引起了一片議論。
盡管幻想着有朝一日東山再起,但此時的中國時局,又有誰能夠左右呢?對于自己是否能夠複出,袁世凱并沒有百分百的把握。
當報紙将照片和詩文刊出後,袁世凱看着自己的身影,不由自主地搖頭苦笑。
畢竟,以袁世凱的性格和思想,這樣的方式實屬無奈,袁世凱畢竟不是當年的莊子,他才不想跟莊子一樣,長年累月地釣于濮水呢!他的志向,就是在塵世間,實現自己的抱負和價值。
時間過得真快,一晃,袁世凱的生日又臨近了。
那些昔日的老部下,紛紛串聯起來,要去洹上村拜見袁世凱,這當中既有北洋部屬張勳、段祺瑞、王英楷、劉冠雄等,也有北洋衙門、直隸省屬官言敦源、齊耀琳、蔡紹基等,另外還有袁世凱在山東的一些老部下,比如說按察使胡建樞等。
他們全都趕到了洹上村,小小的洹上村,一下子變得車水馬龍。
這些部屬老友們動議集體來洹上的時候,袁世凱就寫信勸阻他們不要來。
袁世凱很明白部下們的心理狀态:自己沒來由地被罷官,部下們自然會憤憤不平,尤其是那些舊日北洋六鎮的将領們,更是一肚子怨氣。
現在慈禧死了,清廷由一個黃髫小兒掌握,攝政王載沣根本就不會權謀之術,那些大臣們,知道清廷的氣數到了,一個個膽子也大了起來。
對于此,袁世凱是有忌諱的:一怕招來後禍;二怕此時還是光緒、慈禧“國制”期間,不宜大操大辦。
于是,當部下們來到洹上之時,袁世凱幹脆閉門不見,“祝壽”不便拒絕,“躲壽”總可以吧。
前來祝壽的部僚們見袁世凱閉門不出,一時也不知如何是好。
資格最老的張勳等不及了,幹脆帶着一幫年輕軍人,硬闖袁世凱的上房,
然後,袁世凱就出門了,有時候,是去洹水邊釣魚;有時候,則是去散步。
散步一大圈回來後,袁世凱會在自己的書房讀書、練字,有時候也會到客廳會客。
十一點半的時候,袁世凱開始吃午飯,所吃的菜,總是那麼幾種,不僅花樣不變,擺的位置也不變。
袁世凱最喜歡吃的,就是清蒸麻鴨了,入冬之後,幾乎每天都要吃這個菜,位置一直要放在菜的中央。
袁世凱最喜歡吃鴨肫、鴨肝和鴨皮。
吃鴨皮時,用象牙筷子把鴨皮一掀,轉一轉,就能揭下一大塊來。
至于其他的菜,一個是韭黃炒肉絲,另一個就是紅燒肉。
除此之外,袁世凱還愛吃三姨太做的高麗白菜以及二姨太所做的熏魚。
至于主食,除了米飯和饅頭之外,還要給他準備好幾種稀飯,大米的、小米的、玉米的,都要準備一點。
午飯後,袁世凱一般要午睡一個小時,下午兩點多起來後,袁世凱又讀書和會客。
到了下午五點以後,袁世凱又要出門走一圈,這一次,一般都是帶着姨太太以及兒女們。
矮胖的袁世凱走在他們中間,神情也不似平時那麼嚴肅,和全家随意說笑,也和兒女們逗着玩,盡享天倫之樂。
到了晚上7點左右,是晚飯的時間了,晚飯仍是比較豐盛,袁世凱一般都和家人在一起吃吃說說。
袁世凱不喝酒,隻是節日的時候,才喝一點黃酒。
就這樣把飯吃完之後。
晚上九點,袁世凱要上床就寝了。
值得一提的是,跟很多中國農民一樣,袁世凱除了過年前之外,從不洗澡,他隻是洗個臉,泡一泡腳,然後,就上床睡覺了。
alt 在洹上垂釣的袁世凱 袁世凱在洹上的那段時間,兄長袁世廉也恰好解職在家,身體也變得虛弱,下身有較嚴重的半身不遂。
袁世凱聽說後,特意讓袁克文将袁世廉和姨太太接到洹上養病,又花重金聘請了一名法國醫學博士長住在洹上專門替他看病。
袁世凱整天陪着袁世廉,扶杖漫步,下棋聊天;或者和妻妾子女共享天倫之樂;或者就是與幾個文人騷客,吟詩鬥酒,風花雪月……袁世凱最喜歡的,就是把戲班子請到家裡,一大家人,把院落塞得滿滿的,呷着茶,聽着高亢的梆子戲。
聽到入迷處,袁世凱會不由自主地大叫“好”。
等到戲散了,袁世凱還會把戲班子的頭叫到跟前,問幾句話,給幾個賞錢。
忙裡偷閑詩言志。
在洹上,袁世凱倒寫了不少詩,從詩中,可以看出袁世凱在那一段時間的所思所想。
比如這一首剛到洹上時所寫的詩: 曾來此地作勞人,滿目林泉氣勢新。
牆外太行橫若障,門前洹水喜為鄰。
風煙萬裡蒼茫繞,波浪千層激蕩頻。
寄語長安諸舊侶,素衣蚤浣帝京塵。
客觀地說,袁世凱這一首詩,寫得相當不錯。
詩與人,本來就是相聯系的。
一個人的心胸博大了,濕潤了,肯定會有一種鮮活的詩情生長出來。
後來,袁世凱的次子袁克文把這些唱和詩彙集成冊,以《圭塘唱和詩》為名刊印,合計共有袁世凱的詩十八題二十二首。
這些詩,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在隐居生活中的心态和思索。
比如說《登樓》: 樓小能容膝,檐高老樹齊。
開軒平北鬥,翻覺太行低。
《雨後遊園》: 昨夜聽春雨,披蓑踏翠苔。
人來花已謝,借問為誰開? 《次王介艇丈遊養壽園韻》: 雕倦青雲路,魚浮綠水源。
漳洹猶覺淺,何處問江村。
因為這些閑雲野鶴的日子對心情的滋養,袁世凱的這些詩,已很有點王維詩的禅意和境界了。
比如《春日飲養壽園》: 背郭園成别有天,盤餐尊酒共群賢。
移山繞岸遮苔徑,汲水盈池放釣船。
滿院莳花媚風日,十年樹林拂雲煙。
勸君莫負春光好,帶醉樓頭抱月眠。
在此之間,袁世凱也有對于時局的思索和追憶,這一篇《憶庚子舊事》算是懷舊之作: 八方烽舉古來無,稚子操刀建遠谟。
慚對齊疆披枳棘,遠臨燕水補桑榆。
奔鲸風起驚魂夢,歸馬雲屯感畫圖。
海不揚波天地隸,共瞻日月耀康衢。
當然,讓袁世凱耿耿于懷的,是清廷以“足疾”為借口讓他告老還鄉,趕他出朝廷。
這樣的借口讓他啼笑皆非。
袁世凱直接以《病足》為題,接連寫了兩首詩,聊以自嘲和宣洩。
其一: 采藥入名山,愧予百健步。
良醫不可求,莫使庸夫誤。
其二: 行人跋而登,曾惹齊官笑。
扶病樂觀魚,漁翁莫相诮。
在此期間,袁世凱所寫的最著名的一首詩,是《自題漁舟寫真二首》,其二為: 百年心事總悠悠,壯志當時苦未酬。
野老胸中負兵甲,釣翁眼底小王侯。
思量天下無磐石,歎息神州變缺瓯。
散發天涯從此去,煙蓑雨笠一漁舟。
對這一首詩,袁世凱頗為自得。
聯想到清廷還有人對自己的“退下”不放心,袁世凱索性請人将他與兄袁世廉泛舟河上、怡然垂釣的情形拍了一張照片。
在照片中,袁世凱蓑衣鬥笠,手執釣竿,怡然自得,俨然當年的姜子牙和莊子。
袁世凱将照片印制了上百張,分送親友,同時派人将照片連同詩文送至上海報紙刊出。
昔日大權在握的重臣袁世凱,一下子成為一個超塵脫俗的隐士,這樣的變化,在當時的中國,引起了一片議論。
盡管幻想着有朝一日東山再起,但此時的中國時局,又有誰能夠左右呢?對于自己是否能夠複出,袁世凱并沒有百分百的把握。
當報紙将照片和詩文刊出後,袁世凱看着自己的身影,不由自主地搖頭苦笑。
畢竟,以袁世凱的性格和思想,這樣的方式實屬無奈,袁世凱畢竟不是當年的莊子,他才不想跟莊子一樣,長年累月地釣于濮水呢!他的志向,就是在塵世間,實現自己的抱負和價值。
時間過得真快,一晃,袁世凱的生日又臨近了。
那些昔日的老部下,紛紛串聯起來,要去洹上村拜見袁世凱,這當中既有北洋部屬張勳、段祺瑞、王英楷、劉冠雄等,也有北洋衙門、直隸省屬官言敦源、齊耀琳、蔡紹基等,另外還有袁世凱在山東的一些老部下,比如說按察使胡建樞等。
他們全都趕到了洹上村,小小的洹上村,一下子變得車水馬龍。
這些部屬老友們動議集體來洹上的時候,袁世凱就寫信勸阻他們不要來。
袁世凱很明白部下們的心理狀态:自己沒來由地被罷官,部下們自然會憤憤不平,尤其是那些舊日北洋六鎮的将領們,更是一肚子怨氣。
現在慈禧死了,清廷由一個黃髫小兒掌握,攝政王載沣根本就不會權謀之術,那些大臣們,知道清廷的氣數到了,一個個膽子也大了起來。
對于此,袁世凱是有忌諱的:一怕招來後禍;二怕此時還是光緒、慈禧“國制”期間,不宜大操大辦。
于是,當部下們來到洹上之時,袁世凱幹脆閉門不見,“祝壽”不便拒絕,“躲壽”總可以吧。
前來祝壽的部僚們見袁世凱閉門不出,一時也不知如何是好。
資格最老的張勳等不及了,幹脆帶着一幫年輕軍人,硬闖袁世凱的上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