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歸隐,還是蓄勢?
關燈
小
中
大
缰。
當天,又規定谕旨必須由軍機大臣共同署名之制。
12月初,必須除掉袁世凱的想法已在載沣、善耆、載濤等人之間達成共識,但在采取何種方式上産生了分歧:有的主張暗殺;有的提議在袁世凱上朝時,宣讀上谕後推出午門斬首。
載沣同意後一種建議,覺得方式穩妥名正言順。
至于罪名,欲治之罪,何患無辭。
寫好上谕之後,由于谕旨必由軍機大臣共同署名,上谕在交給軍機大臣奕alt傳閱時,奕alt堅決不同意,警告說萬一北洋軍隊造反該怎麼辦?朝廷另一個重臣張之洞也反對說,皇帝年幼時局危險,不可輕誅大臣。
兩位重臣的對決态度,加上袁世凱在軍隊中有強大的影響力,以及西方列強對袁世凱的支持,讓載沣拿不定主意,唯恐殺袁世凱不成反遭其害。
無奈之下,載沣隻好效法當年罷黜翁同alt的方法,發布上谕,說朝廷本來對袁世凱拟重用的,無奈袁世凱一直患有足疾,所以不得不忍痛割愛,讓袁世凱立即回籍養疴。
“宮門抄”傳出來,人們大吃一驚,袁世凱早年跟随袁保慶在南京時,曾經墜馬傷足,雖然一直算沒有好透,但日常行動根本不受影響。
這個時候,把幾十年前的問題提出來,讓他回家養病,這明擺着就是一個借口。
對于袁世凱來說,那段時間,京城上空一直似烏雲密布,氣氛緊張得好像随時都可以燃燒似的。
從慈禧太後病逝一直到袁世凱被罷黜一共四十八天,袁世凱基本上足不出戶,在家補寫《戊戌紀略》,為自己在戊戌年所做的一些事進行辯護。
袁世凱重點想表明的,是自己從未向慈禧告發譚嗣同對自己策反一事。
在文章中,袁世凱通過對慈禧、光緒、榮祿以及譚嗣同等人的褒貶,表達自己的清白以及對朝廷的忠誠。
在離京之前,袁世凱把這本《戊戌紀略》交給了幕僚張一alt保存。
袁世凱交代說,萬一哪天遭遇到不測之禍,一定要想辦法把這本書公開,以換取自己的清白。
袁世凱離京之時,滿漢樞臣,一個個避之唯恐不及。
隻有德高望重的老臣張之洞無所畏懼,特意趕到袁府為袁世凱送行。
雙方促膝談起了很多事情,言談之際,都不禁為這個垂暮的朝代唏噓唉歎。
袁世凱初任直隸總督時,孤傲的張之洞倚老賣老,對袁世凱時有怠慢。
袁世凱一直忍辱負重、謙虛謹慎地對待這個三朝元老。
後來,兩人在推行新政、編練新軍中配合日益默契,也有了很多共同語言。
張之洞算是徹底接納了這個晚輩,對袁世凱一直倚重異常。
張之洞曾有詩句“射虎斬蛟三害去,房謀杜斷兩心同”,意指與袁世凱的同心同德。
這一番袁世凱遭貶,張之洞也有兔死狐悲的感覺,他無限感慨地說:危機即将接近我了!因為不知道這個偌大的帝國将要何去何從,這個時候,人人都有一種不能自保的危機。
1909年1月6日,袁世凱匆匆離京南下。
前往北京火車站送行的僅有學部侍郎嚴修以及楊度等人,這兩人,都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
往往是真正的書生,才會表現出驚人的膽略。
此番出行的冷清,與平日裡袁世凱迎來送往門庭若市的場景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袁世凱感慨世态炎涼,不禁啞然苦笑。
袁世凱不由自主想起了幾年前翁同alt遭貶的情景——翁同alt被放逐時,朝堂之上,竟無一人敢為之說話。
已過花甲之年的翁老先生在轉道天津時,時在小站練兵的袁世凱手書一封信,附贈不薄的銀票,托親戚帶給翁老先生。
翁老先生讀到袁世凱的信時,幾乎老淚縱橫。
翁同alt沒想到袁世凱如此有情有義,人情寡薄之際,隻有這個并不算親密的晚輩,算是給了他一點溫暖。
火車呼嘯着一直南下,到了河南境内之後,袁世凱按照事先的安排,在衛輝府車站下了車。
袁世凱不願意回老家項城,除了項城天高皇帝遠,朝廷不放心外,還因為項城對于袁世凱來說,實在是回不去了——當年袁世凱為母親出殡的事情,把家族中的很多人都得罪了,此番遭貶,自然是不想回去看族人的白眼。
袁世凱做山東巡撫的時候,親生母親劉氏病死在濟南,袁世凱要求開缺回籍葬母守制。
沒想到義和團事起,形勢嚴峻,慈禧太後要求袁世凱移孝作忠,給假百日在巡撫衙内守制,不允他回籍葬母。
因此,袁世凱母親的遺體,一直沒有正式安葬。
等到《辛醜條約》簽訂,袁世凱做了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京津一帶的形勢得到穩定後,朝廷這才批準袁世凱回籍葬母。
因為袁世凱的母親劉氏是庶母,按照當地風俗,不準正門出殡,也不能埋入祖墳的正穴和父親袁保中合葬,隻準附葬在墳所的地角。
個性倔強的袁世凱執意不從,跟主持家政的二哥袁世敦大吵起來。
袁世凱甚至跪求二哥開恩,袁世敦仍不同意。
袁世凱一氣之下,幹脆坐上了棺頭,以朝廷總督大人的身份發令,強行安排地方官和軍士,把自己生母的靈柩從正門帶出了袁宅大門。
不過袁世凱也隻得另買一塊地安葬了母親。
從此之後,袁世凱也跟袁世敦斷絕了關系。
下車之後,袁世凱在事先購下的一處房産落下了腳。
由于屋舍太小,家人不夠居住,第二年夏天,袁世凱又遷到了彰德府也就是安陽。
彰德在太行山腳下,地處冀、魯、晉、皖四省交界處,京漢鐵路穿行而過,風景優美,交通十分便利,堪稱“四省通衢,九州咽喉”,自古以來,這裡就是中原重鎮,有好幾個朝代把國都設在這裡。
袁世凱在洹上村的住宅是一座經過重修的别墅,最初是袁世凱的親家,也就是袁世凱第四個兒子袁克端丈人何炳瑩的一處房産。
何炳瑩是天津有名的大鹽商,也是一個實業家,這一處房産,是在彰德辦實業時買下的。
袁世凱下野之後,何炳瑩便把這一處房産半贈半賣地給了袁世凱。
這裡位于洹水邊上,尤其是園中有一個10畝左右的小池塘,種滿了荷花,看起來如詩如畫。
袁世凱住下之後,見到如此勝景,不禁有了一絲安慰。
袁世凱讓人對别墅進行了修繕,在洹水上架了一座小橋,題名為“圭塘”;在池塘邊蓋了一些樓台亭榭;在園子裡,又種植了一些名貴的花草樹木,蓄養了一些珍禽異獸……待修好之後,袁世凱将這裡命名為“養壽園”,又将園内的主樓命名為養壽堂,另一座主要建築稱做謙益堂。
袁世凱親筆書寫了“謙益堂”的匾額和跋文。
因為“養壽”和“謙益”之字,都是當年慈禧太後賜給袁世凱的。
現在,拿來為主樓命名,大有深意。
慈禧太後還真是很會識人啊,當年她就看出了袁世凱的弱點,一個是壽命;還有一個,就是謙遜了。
這個精明的老太太一不留神間,一下子就找到了袁世凱的命門。
中國文化一直在儒與道中尋找着平衡點,進取時是“儒”,失落時是“道”,這樣的“儒”與“道”,就像雙槳一樣,讓一個人“中庸”地前行。
袁世凱同樣也不例外。
得勢之時,袁世凱叱咤風雲,不可一世;失落之時,能在名花遍布、茂林滴翠的養壽園内韬光養晦,在表面上回歸甯靜,也算一個不錯的選擇了。
袁世凱自稱為“洹上老人”,“洹上老人”每天的生活就是:早晨六點起床、盥洗,六點半吃早點,早點總是
當天,又規定谕旨必須由軍機大臣共同署名之制。
12月初,必須除掉袁世凱的想法已在載沣、善耆、載濤等人之間達成共識,但在采取何種方式上産生了分歧:有的主張暗殺;有的提議在袁世凱上朝時,宣讀上谕後推出午門斬首。
載沣同意後一種建議,覺得方式穩妥名正言順。
至于罪名,欲治之罪,何患無辭。
寫好上谕之後,由于谕旨必由軍機大臣共同署名,上谕在交給軍機大臣奕alt傳閱時,奕alt堅決不同意,警告說萬一北洋軍隊造反該怎麼辦?朝廷另一個重臣張之洞也反對說,皇帝年幼時局危險,不可輕誅大臣。
兩位重臣的對決态度,加上袁世凱在軍隊中有強大的影響力,以及西方列強對袁世凱的支持,讓載沣拿不定主意,唯恐殺袁世凱不成反遭其害。
無奈之下,載沣隻好效法當年罷黜翁同alt的方法,發布上谕,說朝廷本來對袁世凱拟重用的,無奈袁世凱一直患有足疾,所以不得不忍痛割愛,讓袁世凱立即回籍養疴。
“宮門抄”傳出來,人們大吃一驚,袁世凱早年跟随袁保慶在南京時,曾經墜馬傷足,雖然一直算沒有好透,但日常行動根本不受影響。
這個時候,把幾十年前的問題提出來,讓他回家養病,這明擺着就是一個借口。
對于袁世凱來說,那段時間,京城上空一直似烏雲密布,氣氛緊張得好像随時都可以燃燒似的。
從慈禧太後病逝一直到袁世凱被罷黜一共四十八天,袁世凱基本上足不出戶,在家補寫《戊戌紀略》,為自己在戊戌年所做的一些事進行辯護。
袁世凱重點想表明的,是自己從未向慈禧告發譚嗣同對自己策反一事。
在文章中,袁世凱通過對慈禧、光緒、榮祿以及譚嗣同等人的褒貶,表達自己的清白以及對朝廷的忠誠。
在離京之前,袁世凱把這本《戊戌紀略》交給了幕僚張一alt保存。
袁世凱交代說,萬一哪天遭遇到不測之禍,一定要想辦法把這本書公開,以換取自己的清白。
袁世凱離京之時,滿漢樞臣,一個個避之唯恐不及。
隻有德高望重的老臣張之洞無所畏懼,特意趕到袁府為袁世凱送行。
雙方促膝談起了很多事情,言談之際,都不禁為這個垂暮的朝代唏噓唉歎。
袁世凱初任直隸總督時,孤傲的張之洞倚老賣老,對袁世凱時有怠慢。
袁世凱一直忍辱負重、謙虛謹慎地對待這個三朝元老。
後來,兩人在推行新政、編練新軍中配合日益默契,也有了很多共同語言。
張之洞算是徹底接納了這個晚輩,對袁世凱一直倚重異常。
張之洞曾有詩句“射虎斬蛟三害去,房謀杜斷兩心同”,意指與袁世凱的同心同德。
這一番袁世凱遭貶,張之洞也有兔死狐悲的感覺,他無限感慨地說:危機即将接近我了!因為不知道這個偌大的帝國将要何去何從,這個時候,人人都有一種不能自保的危機。
1909年1月6日,袁世凱匆匆離京南下。
前往北京火車站送行的僅有學部侍郎嚴修以及楊度等人,這兩人,都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
往往是真正的書生,才會表現出驚人的膽略。
此番出行的冷清,與平日裡袁世凱迎來送往門庭若市的場景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袁世凱感慨世态炎涼,不禁啞然苦笑。
袁世凱不由自主想起了幾年前翁同alt遭貶的情景——翁同alt被放逐時,朝堂之上,竟無一人敢為之說話。
已過花甲之年的翁老先生在轉道天津時,時在小站練兵的袁世凱手書一封信,附贈不薄的銀票,托親戚帶給翁老先生。
翁老先生讀到袁世凱的信時,幾乎老淚縱橫。
翁同alt沒想到袁世凱如此有情有義,人情寡薄之際,隻有這個并不算親密的晚輩,算是給了他一點溫暖。
火車呼嘯着一直南下,到了河南境内之後,袁世凱按照事先的安排,在衛輝府車站下了車。
袁世凱不願意回老家項城,除了項城天高皇帝遠,朝廷不放心外,還因為項城對于袁世凱來說,實在是回不去了——當年袁世凱為母親出殡的事情,把家族中的很多人都得罪了,此番遭貶,自然是不想回去看族人的白眼。
袁世凱做山東巡撫的時候,親生母親劉氏病死在濟南,袁世凱要求開缺回籍葬母守制。
沒想到義和團事起,形勢嚴峻,慈禧太後要求袁世凱移孝作忠,給假百日在巡撫衙内守制,不允他回籍葬母。
因此,袁世凱母親的遺體,一直沒有正式安葬。
等到《辛醜條約》簽訂,袁世凱做了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京津一帶的形勢得到穩定後,朝廷這才批準袁世凱回籍葬母。
因為袁世凱的母親劉氏是庶母,按照當地風俗,不準正門出殡,也不能埋入祖墳的正穴和父親袁保中合葬,隻準附葬在墳所的地角。
個性倔強的袁世凱執意不從,跟主持家政的二哥袁世敦大吵起來。
袁世凱甚至跪求二哥開恩,袁世敦仍不同意。
袁世凱一氣之下,幹脆坐上了棺頭,以朝廷總督大人的身份發令,強行安排地方官和軍士,把自己生母的靈柩從正門帶出了袁宅大門。
不過袁世凱也隻得另買一塊地安葬了母親。
從此之後,袁世凱也跟袁世敦斷絕了關系。
下車之後,袁世凱在事先購下的一處房産落下了腳。
由于屋舍太小,家人不夠居住,第二年夏天,袁世凱又遷到了彰德府也就是安陽。
彰德在太行山腳下,地處冀、魯、晉、皖四省交界處,京漢鐵路穿行而過,風景優美,交通十分便利,堪稱“四省通衢,九州咽喉”,自古以來,這裡就是中原重鎮,有好幾個朝代把國都設在這裡。
袁世凱在洹上村的住宅是一座經過重修的别墅,最初是袁世凱的親家,也就是袁世凱第四個兒子袁克端丈人何炳瑩的一處房産。
何炳瑩是天津有名的大鹽商,也是一個實業家,這一處房産,是在彰德辦實業時買下的。
袁世凱下野之後,何炳瑩便把這一處房産半贈半賣地給了袁世凱。
這裡位于洹水邊上,尤其是園中有一個10畝左右的小池塘,種滿了荷花,看起來如詩如畫。
袁世凱住下之後,見到如此勝景,不禁有了一絲安慰。
袁世凱讓人對别墅進行了修繕,在洹水上架了一座小橋,題名為“圭塘”;在池塘邊蓋了一些樓台亭榭;在園子裡,又種植了一些名貴的花草樹木,蓄養了一些珍禽異獸……待修好之後,袁世凱将這裡命名為“養壽園”,又将園内的主樓命名為養壽堂,另一座主要建築稱做謙益堂。
袁世凱親筆書寫了“謙益堂”的匾額和跋文。
因為“養壽”和“謙益”之字,都是當年慈禧太後賜給袁世凱的。
現在,拿來為主樓命名,大有深意。
慈禧太後還真是很會識人啊,當年她就看出了袁世凱的弱點,一個是壽命;還有一個,就是謙遜了。
這個精明的老太太一不留神間,一下子就找到了袁世凱的命門。
中國文化一直在儒與道中尋找着平衡點,進取時是“儒”,失落時是“道”,這樣的“儒”與“道”,就像雙槳一樣,讓一個人“中庸”地前行。
袁世凱同樣也不例外。
得勢之時,袁世凱叱咤風雲,不可一世;失落之時,能在名花遍布、茂林滴翠的養壽園内韬光養晦,在表面上回歸甯靜,也算一個不錯的選擇了。
袁世凱自稱為“洹上老人”,“洹上老人”每天的生活就是:早晨六點起床、盥洗,六點半吃早點,早點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