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歸隐,還是蓄勢?
關燈
小
中
大
有大國的友好支援,并且在其國土上也不存在來自列強的私欲和野心去牽制和阻撓他們。
當把所有這些情況詳加考慮之後,我們應該認識到,在走向所謂現代化的進步過程中,要把日本和大清國在改革的具體部署上進行明确的對比是不可能的。
我期望,西方,尤其是美國的開明人士在這方面能夠對大清國多加賞識和鼓勵,并能在大清國面臨的改革偉業面前,給予我們精神和道義上的支援,正像他們在一個類似的曆史時期曾給予日本的一樣。
除非遭到某個列強的肆意進攻,在一般情況下,大清國政府并不要求更多的外來援助。
但我确實認為,在評估我們的發展進程中,應該充分考慮到,大清國政府所面臨的問題和困難是巨大的。
我們正處在現代化進程的潮流之中,而假如我們一時沒有掌好舵,西方世界也不應該對我們批評得過于嚴厲和苛刻。
” 從這個訪談中,我們可以管窺到袁世凱的真實想法,也可以揣測幾分袁世凱的内心世界。
那就是,這個精明的中年人對于身處大清國政治舞台的危險是非常清楚的,不僅十分明白危險的源頭所在,也知道這些危險在前進道路上會發生怎樣的作用。
在很多時候,袁世凱隻是無力左右罷了。
這時候的袁世凱,就像一個行走于獨木橋上的人一樣,隻有努力平衡自己,至于是否成功,已經左右不了了。
清末最後十多年中,袁世凱銳意改革,大力推行新政,自然而然地成為革新派的首領。
清廷的新政也使得經濟以每年百分之十五的高速度獲得增長,9世紀末,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每年隻有七八千萬兩白銀,到了1910年,财政收入已達到三個億。
由于大力推行新政,袁世凱博得了中外各界人士的贊譽和擁戴。
孫中山也在一些場合認為袁世凱“是一個能幹的人”,“他是為國家的最高利益行事的。
他的确一直奉獻于他對于革新的信念”。
袁世凱在這段時間内所做的業績和口碑,也為他後來出任民國臨時大總統奠定了政治與社會基礎。
當然,袁世凱的這一系列新政,打破了諸多的平衡,傷害了很多人的利益,得罪了一大批各種各樣的勢力。
他們暗地裡對袁世凱懷恨在心,一直渴望着尋找機會,狠狠地撲上來,将袁世凱置于死地。
志得意滿的袁世凱怎麼也沒想到,正當他躊躇滿志緻力于清朝全面改革之際,風雲突變,差一點将其打下萬劫不複的深淵。
1908年底,一切都因為慈禧太後的去世變得嚴峻起來——11月,慈禧太後在度過了她七十三歲生日之後,突感身體不适。
年老體衰的慈禧太後這一次對于自己的身體有着驚人的覺察力,她斷定自己的大限就要來了。
慈禧聽從了達賴喇嘛的進奏,打發奕alt去東陵查看她的陵墓工程,放入佛像驅邪;另一面就光緒皇帝的接班人問題,征詢主要大臣的意見。
說是征詢,以慈禧的政治經驗,就是把幾個要臣一起拉上賊船,讓他們參與決策,同擔責任。
慈禧最擔心的一件事,就是在她死後,年輕的光緒會東山再起。
在慈禧心中,早已選好了人,那就是醇親王載沣的兒子溥儀。
這一年,溥儀隻有三歲。
alt 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左)和其父攝政王載沣 11月13日,慈禧太後發布三道谕旨:醇親王載沣之子溥儀,着在宮内教養,并在上書房讀書。
醇親王載沣,授為攝政王;朝會大典、常朝班次,攝政王着在諸王之前。
11月14日,宮廷内外已悄悄傳言慈禧病危的消息。
到了黃昏太陽落山之時,另一個消息卻傳出:幽禁多年的光緒皇帝在中南海瀛台涵元殿突然病逝,年僅三十八歲。
宮廷内外,噤若寒蟬。
同一天,清廷公布慈禧最後兩道懿旨,以載沣監國,任攝政王,軍國政事,均由攝政王裁定。
與此同時,慈禧太後病勢沉重,進入彌留狀态。
禦醫們手忙腳亂,開了一劑益氣生津之方:老米一兩,人參五分,姜冬五錢,鮮石斛五錢,水煎溫服——這樣的藥方,明顯地在告訴人們,一切都是無力回春了。
11月15日下午2點,也就是光緒去世後的十多個小時後,慈禧崩逝!消息傳出之後,驚悸的同時,人們不由自主地松了口氣。
真是不容易啊!一個女人,自二十六歲起,就一直守着這個偌大腐朽的江山,就像《紅樓夢》中的王熙鳳一樣,全力料理那個風生水起的大觀園。
在西方人的印象裡,這個念佛、吃水煙,喜歡畫畫、聽戲的女子聰明異常,最擅長的,就是駕馭各種各樣的人——既很懂得政治就是施舍和妥協,也懂得政治就是抗争;既能讓那些大臣們認識到給予的恩惠,同時也讓他們對于自己服從和害怕……現在,她終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離開了。
光緒皇帝和慈禧在兩天之内的接踵病逝,引起了民間的紛紛議論,說是慈禧授意殺死了光緒,甚至有人猜測說,是袁世凱具體執行了這一計劃。
專制政治總是與大片陰影相伴而生的,這些陰影就是大量的傳說和猜測,還有見諸文字的野史。
針對光緒死因的最近研究結果表明,光緒的确是被人下了毒,罪魁極可能就是慈禧,但是不是袁世凱具體執行,并沒有明确定論。
一些人幸災樂禍,一些人如喪考妣,稍稍有見識的人都明白,這種搖搖欲墜的統治,肯定不會長久了。
慈禧的死,讓袁世凱失去了最有力的靠山,局勢的不可捉摸,也讓他惴惴不安——改朝換代之時,總有力量希望打破均勢,謀求新的平衡。
袁世凱知道按照曆代君王登基的慣例,手握重兵的大臣,在權力交替之際,是很難有好下場的,自己就像康熙朝的鳌拜,以及鹹豐朝的肅順一樣,身處兇險之中。
更何況袁世凱本來就與載沣有隙。
因此,那一段時間,袁世凱深居簡出,盡量不引人注目。
攝政王載沣主辦喪事之際,有很多人建議,袁世凱就是昔日野心勃勃的曹操,慈禧在世,他還有所忌憚,如今慈禧已逝,袁世凱肯定要謀反,何不先下手為強,除去袁世凱?建議者當中,最為激烈的是滿族的少壯派,那些心理不平衡的八旗弟子本來就看不慣袁世凱的行事作風,也對袁世凱的西化改良反感。
遠在日本的康有為也不甘寂寞,率先向袁世凱發難了。
康有為在日本發布讨袁檄文,一口咬定,是袁世凱毒殺了光緒皇帝。
康有為将這一篇題為《讨毒弑舍身救民聖主之逆賊袁世凱檄》的文章,遍寄滿朝文武和各省督撫。
檄文中,康有為把自戊戌以來中國所有的壞事都說成是袁世凱幹的,請求朝廷除掉袁世凱,為先帝複大仇,為國民除大蠹。
巨大的壓力下,袁世凱百口難辯,惶惶不可終日。
這時候載沣因為位置沒有坐穩,也不敢急于向袁世凱動手,唯恐“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11月21日,載沣特别邀請袁世凱、奕alt、那桐與自己一起接見各國公使。
這樣的舉動,既是穩住異己,又是對外辟謠。
畢竟,載沣對于袁世凱還是很忌憚的。
12月2日,溥儀即皇帝位,改元号為宣統,載沣以監國攝政王身份開始主持朝政。
新皇帝上台之後,照例對得力的大臣加官晉爵,此次也不例外。
袁世凱與張之洞一起,加太子太保銜、用紫
當把所有這些情況詳加考慮之後,我們應該認識到,在走向所謂現代化的進步過程中,要把日本和大清國在改革的具體部署上進行明确的對比是不可能的。
我期望,西方,尤其是美國的開明人士在這方面能夠對大清國多加賞識和鼓勵,并能在大清國面臨的改革偉業面前,給予我們精神和道義上的支援,正像他們在一個類似的曆史時期曾給予日本的一樣。
除非遭到某個列強的肆意進攻,在一般情況下,大清國政府并不要求更多的外來援助。
但我确實認為,在評估我們的發展進程中,應該充分考慮到,大清國政府所面臨的問題和困難是巨大的。
我們正處在現代化進程的潮流之中,而假如我們一時沒有掌好舵,西方世界也不應該對我們批評得過于嚴厲和苛刻。
” 從這個訪談中,我們可以管窺到袁世凱的真實想法,也可以揣測幾分袁世凱的内心世界。
那就是,這個精明的中年人對于身處大清國政治舞台的危險是非常清楚的,不僅十分明白危險的源頭所在,也知道這些危險在前進道路上會發生怎樣的作用。
在很多時候,袁世凱隻是無力左右罷了。
這時候的袁世凱,就像一個行走于獨木橋上的人一樣,隻有努力平衡自己,至于是否成功,已經左右不了了。
清末最後十多年中,袁世凱銳意改革,大力推行新政,自然而然地成為革新派的首領。
清廷的新政也使得經濟以每年百分之十五的高速度獲得增長,9世紀末,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每年隻有七八千萬兩白銀,到了1910年,财政收入已達到三個億。
由于大力推行新政,袁世凱博得了中外各界人士的贊譽和擁戴。
孫中山也在一些場合認為袁世凱“是一個能幹的人”,“他是為國家的最高利益行事的。
他的确一直奉獻于他對于革新的信念”。
袁世凱在這段時間内所做的業績和口碑,也為他後來出任民國臨時大總統奠定了政治與社會基礎。
當然,袁世凱的這一系列新政,打破了諸多的平衡,傷害了很多人的利益,得罪了一大批各種各樣的勢力。
他們暗地裡對袁世凱懷恨在心,一直渴望着尋找機會,狠狠地撲上來,将袁世凱置于死地。
志得意滿的袁世凱怎麼也沒想到,正當他躊躇滿志緻力于清朝全面改革之際,風雲突變,差一點将其打下萬劫不複的深淵。
1908年底,一切都因為慈禧太後的去世變得嚴峻起來——11月,慈禧太後在度過了她七十三歲生日之後,突感身體不适。
年老體衰的慈禧太後這一次對于自己的身體有着驚人的覺察力,她斷定自己的大限就要來了。
慈禧聽從了達賴喇嘛的進奏,打發奕alt去東陵查看她的陵墓工程,放入佛像驅邪;另一面就光緒皇帝的接班人問題,征詢主要大臣的意見。
說是征詢,以慈禧的政治經驗,就是把幾個要臣一起拉上賊船,讓他們參與決策,同擔責任。
慈禧最擔心的一件事,就是在她死後,年輕的光緒會東山再起。
在慈禧心中,早已選好了人,那就是醇親王載沣的兒子溥儀。
這一年,溥儀隻有三歲。
alt 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左)和其父攝政王載沣 11月13日,慈禧太後發布三道谕旨:醇親王載沣之子溥儀,着在宮内教養,并在上書房讀書。
醇親王載沣,授為攝政王;朝會大典、常朝班次,攝政王着在諸王之前。
11月14日,宮廷内外已悄悄傳言慈禧病危的消息。
到了黃昏太陽落山之時,另一個消息卻傳出:幽禁多年的光緒皇帝在中南海瀛台涵元殿突然病逝,年僅三十八歲。
宮廷内外,噤若寒蟬。
同一天,清廷公布慈禧最後兩道懿旨,以載沣監國,任攝政王,軍國政事,均由攝政王裁定。
與此同時,慈禧太後病勢沉重,進入彌留狀态。
禦醫們手忙腳亂,開了一劑益氣生津之方:老米一兩,人參五分,姜冬五錢,鮮石斛五錢,水煎溫服——這樣的藥方,明顯地在告訴人們,一切都是無力回春了。
11月15日下午2點,也就是光緒去世後的十多個小時後,慈禧崩逝!消息傳出之後,驚悸的同時,人們不由自主地松了口氣。
真是不容易啊!一個女人,自二十六歲起,就一直守着這個偌大腐朽的江山,就像《紅樓夢》中的王熙鳳一樣,全力料理那個風生水起的大觀園。
在西方人的印象裡,這個念佛、吃水煙,喜歡畫畫、聽戲的女子聰明異常,最擅長的,就是駕馭各種各樣的人——既很懂得政治就是施舍和妥協,也懂得政治就是抗争;既能讓那些大臣們認識到給予的恩惠,同時也讓他們對于自己服從和害怕……現在,她終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離開了。
光緒皇帝和慈禧在兩天之内的接踵病逝,引起了民間的紛紛議論,說是慈禧授意殺死了光緒,甚至有人猜測說,是袁世凱具體執行了這一計劃。
專制政治總是與大片陰影相伴而生的,這些陰影就是大量的傳說和猜測,還有見諸文字的野史。
針對光緒死因的最近研究結果表明,光緒的确是被人下了毒,罪魁極可能就是慈禧,但是不是袁世凱具體執行,并沒有明确定論。
一些人幸災樂禍,一些人如喪考妣,稍稍有見識的人都明白,這種搖搖欲墜的統治,肯定不會長久了。
慈禧的死,讓袁世凱失去了最有力的靠山,局勢的不可捉摸,也讓他惴惴不安——改朝換代之時,總有力量希望打破均勢,謀求新的平衡。
袁世凱知道按照曆代君王登基的慣例,手握重兵的大臣,在權力交替之際,是很難有好下場的,自己就像康熙朝的鳌拜,以及鹹豐朝的肅順一樣,身處兇險之中。
更何況袁世凱本來就與載沣有隙。
因此,那一段時間,袁世凱深居簡出,盡量不引人注目。
攝政王載沣主辦喪事之際,有很多人建議,袁世凱就是昔日野心勃勃的曹操,慈禧在世,他還有所忌憚,如今慈禧已逝,袁世凱肯定要謀反,何不先下手為強,除去袁世凱?建議者當中,最為激烈的是滿族的少壯派,那些心理不平衡的八旗弟子本來就看不慣袁世凱的行事作風,也對袁世凱的西化改良反感。
遠在日本的康有為也不甘寂寞,率先向袁世凱發難了。
康有為在日本發布讨袁檄文,一口咬定,是袁世凱毒殺了光緒皇帝。
康有為将這一篇題為《讨毒弑舍身救民聖主之逆賊袁世凱檄》的文章,遍寄滿朝文武和各省督撫。
檄文中,康有為把自戊戌以來中國所有的壞事都說成是袁世凱幹的,請求朝廷除掉袁世凱,為先帝複大仇,為國民除大蠹。
巨大的壓力下,袁世凱百口難辯,惶惶不可終日。
這時候載沣因為位置沒有坐穩,也不敢急于向袁世凱動手,唯恐“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11月21日,載沣特别邀請袁世凱、奕alt、那桐與自己一起接見各國公使。
這樣的舉動,既是穩住異己,又是對外辟謠。
畢竟,載沣對于袁世凱還是很忌憚的。
12月2日,溥儀即皇帝位,改元号為宣統,載沣以監國攝政王身份開始主持朝政。
新皇帝上台之後,照例對得力的大臣加官晉爵,此次也不例外。
袁世凱與張之洞一起,加太子太保銜、用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