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立憲,還是抓權?

關燈
是一個辦事機構。

    并且,這時候的君主,已成為名義上的國家元首,大權都在内閣總理以及協理手上。

    在推進社會進步的同時,袁世凱有一些自己的算盤,也屬正常。

    這個人從來就是一個以天下為己任的人,也是一個熱衷于權力遊戲的人。

    不過以袁世凱的思想軌迹來看,他并不是一個純粹的投機者,推行君主立憲,的确是他想做的。

    在袁世凱看來,君主立憲,君主是國體,立憲是政體,有了這樣規範的國體和政體,很多事情就要好辦得多。

     改革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哪怕是不傷筋動骨的改革。

    改革方案還沒有出台,消息卻被秘密傳出了,袁世凱很快變得四面受敵:那些皇室中的王公、貝子、将軍等,得知袁世凱提出不讓他們幹預政事,一個個義憤填膺,有人甚至準備策劃暗殺袁世凱;太監們聽說袁世凱要裁去太監,也恨之入骨——有一天,袁世凱剛下朝,便被幾名太監截住,後來越聚越多,竟有上百太監之多,将袁世凱團團圍住,有的出言謾罵,有的在後面偷偷地塞黑拳。

    袁世凱急得團團轉,隻好大呼奕alt來解圍……廢除科舉的消息傳出後,同樣也招來了社會上的一片不安和聲讨。

     清廷發布預備仿行憲政诏旨的第二天,又頒發了籌備改革官制的上谕。

    袁世凱與載澤、世續、那桐、榮慶、載振、奎俊、鐵良、張百熙、戴鴻慈、葛寶華、徐世昌、陸潤庠、壽耆等十四人,被任命為官制大臣。

    袁世凱借“仿行憲法”,提出設立總理,舉行選舉,分建上下議院,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同時讓君主成為虛君,不勞而治。

    方案一提出來,就石破天驚。

    有一次,在政務處召開的會議上,就圍繞設内閣總理、協理以及廢除軍機處等問題,袁世凱與醇親王載沣發生了争吵。

    年輕的醇親王載沣是光緒皇帝的親弟弟,情急之下,對袁世凱破口大罵,甚至拔出腰中的手槍,準備向袁世凱射擊。

    《時報》比較詳細地報道了袁世凱與載沣的沖突;袁世凱在給家人寫信時,也透露了這一情況。

    對于袁世凱來說,為了全力推進朝廷的政治改革,的确付出了很多,也得罪了很多人。

    到了1906年11月,曆時40多天的中央官制編制工作,在吵鬧聲中告一段落。

    奕alt将袁世凱等人起草議定的中央官制方案上報朝廷,其内容包括:内閣官制,各部官制,各部官制通則,各院官制,軍谘府官制,閣部院官制節略,法部節略等。

    袁世凱提出的建立責任内閣的主張得到了堅持,從内容上看,新官制和舊官制的不同之處有四點: 一是仿照西方國家的官制,試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于各部之外單獨設立了大理院(由大理寺改)、審計院和資政院。

    大理院專司審判(類似西方最高法院);法部(由刑部改)作為單純的司法行政機構;原都察院保留,行使監察權。

    這樣,舊的三法司制度廢除了,昔日的九卿科道會審制度也廢除了。

    審計院獨立各部之外,負責審理各部賬目。

    資政院在國會未成立之前,試做立法機關。

     二是采用西方責任内閣制,内閣作為最高行政機關,設總理大臣一人,協理大臣二人;各部尚書均為内閣政務大臣。

     三是各部建立了單一的領導,設尚書一人,侍郎二人,實行一長負責制。

     四是按照現代政府的操作方式,合并了一些職能重複的官署。

     新方案的巧妙之處在于對軍機處隻字未提,這正是袁世凱匠心所在。

    如果新官制的構架得到批準,軍機處就會自然消亡,這也意味着皇權失去控制内閣的有效機構。

    不過袁世凱的用心明顯被慈禧看透——三天之後,經慈禧裁定的中央各衙門官制方案正式發布:責任内閣被否決,恢複軍機處;其餘十一部四院一府設置照準。

    對于袁世凱的方案,老謀深算的慈禧還是留了一手。

    這個老人精對于風生水起的變動還是明察秋毫,采取的也是她習慣用的平衡術,不偏不倚,相互制衡。

     alt 袁世凱筆迹 這一次官制改革,就這樣以一種中庸的方式而結束——朝廷不設内閣,袁世凱擔當内閣總理或協理的願望落空。

    半年後,袁世凱也調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同時被任命為軍機大臣的,還有湖廣總督張之洞,軍機大臣的地位比總督高,但卻無總督那樣的實權;載沣的死黨鐵良擔任了陸軍部尚書,掌握中央軍權;袁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