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立憲,還是抓權?
關燈
小
中
大
4年,日俄大戰爆發。
老牌帝國主義和新興帝國主義的戰争,引起了西方列強和清國的關注。
朝廷上下急切關注這場戰争,不僅僅因為戰争的地點是中國的東北,也是因為這是一場被看做兩種不同國體之間的戰争,意味着“國家強弱之分,不是由于種而是由于制”——日本代表君主立憲,而俄國象征傳統的君主專制。
戰争在持續了幾個月後,終于以日本的獲勝而結束。
如果說在此之前的甲午中日戰争的失敗還讓清國不服氣的話,那麼,此番日本輕松地打敗更為強大的老牌帝國,一下讓古老的帝國震驚。
思考中,帝國首先想到了君主立憲國體給日本帶來的變化,朝廷在總結原因時分析道:世界上最強大的英國,以及日本,都是君主立憲的受益者。
那些試圖反對實施憲政的保守派一下子失語了。
在此之前,這些保守派一直以專制俄國的強大,來駁斥立憲的必要性。
在袁世凱等諸多對西方政治略知皮毛的人看來,似乎君主立憲就是國家強大的靈丹妙藥,隻要一服下,就可以立即包醫百病。
于是,在日俄戰争結束後的背景下,憲政的改革,遂變成刻不容緩的事情。
1905年7月,袁世凱見奏請立憲的時機成熟,便聯合兩江總督周馥、湖廣總督張之洞等,奏請立憲。
按照袁世凱的計劃,這一項措施從現在起進行基礎工作,一段時間之後正式實行;同時奏請清廷派出親貴大臣,分赴各國考察憲法,變通施行。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自己的想法,支持憲政,袁世凱還悄悄把奏折内容透露給了當時影響力很大的《時報》發表,以形成社會的壓力。
這個時候,慈禧已有了她的新考慮;或者說,已沒有什麼主意,聽任事态的發展了。
袁世凱等人上書後不久,慈禧同意委派載澤、戴鴻慈、徐世昌、端方等,分赴東西洋各國考察一切政治,以期擇善而行。
十天之後,朝廷又增派商部右丞紹英加入。
古老的帝國就這樣猶猶豫豫地邁出了仿行憲政的第一步。
這關鍵的一步,可以說是袁世凱發揮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alt 意氣風發的袁世凱 清廷将進行政治改革的消息傳出後,立志推翻清廷的革命黨人,當然會想盡辦法全力阻止。
1905年9月24日,出洋考察的五大臣載澤、戴鴻慈、徐世昌、端方、紹英在北京正陽門火車站準備啟行時,遭到革命黨人吳樾的自殺式炸彈襲擊。
吳樾當場死亡,五大臣中的載澤、紹英等受傷。
這樣,出行之事隻得暫緩。
一個多月後,清廷重新委派山東布政使尚其亨、順天府丞李盛铎,會同載澤、戴鴻慈、端方,出國考察政治。
袁世凱的親信徐世昌由于加緊籌辦巡警一事,此次未能成行,替代者是他的老部下尚其亨、李盛铎。
12月中旬,清政府的立憲考察團兵分兩路由上海赴美,一組由端方、戴鴻慈帶隊,先後考察了美、英、法、德、丹麥、瑞典、挪威、奧地利、俄國、荷蘭、瑞士、意大利等國;另一組由載澤、尚其亨、李盛铎帶隊,考察了日本、美國、英國、法國、比利時等國。
與此同時,袁世凱在天津成立了“憲政研究院”。
兩組考察隊伍曆經幾個月回到國内後,與天津的袁世凱進行了溝通,形成的一緻意見是,立憲最大的好處有三點:一是皇位永固,二是外患漸輕,三是内患可平。
考察報告認為清廷的政治制度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建議在憲法上效仿日本,在兵農工商上效仿日本和德國。
朝廷和慈禧接到報告,多次召開了立憲議決會議,對是否“仿行憲政”開展讨論。
激烈的争論中,以袁世凱的立憲态度最為堅決,袁世凱一再表示“官可不做,憲法不能不立”,“當以死力争”。
可能是“皇位永固”的動議打動了慈禧,在袁世凱、出洋五大臣以及奕alt、張之洞、張百熙等衆多大臣的努力下,清廷終于頒布了“預備立憲”的诏旨,并且确定了立憲的準備期為十二年。
對于立憲的目的,不可否認的是,袁世凱可能是有自己小算盤的,這個算盤就是,如果朝廷實行立憲,慈禧百年之後,如果光緒複出的話,也是一個虛君,不會有什麼危險了;并且在首先進行的官制改革上,清廷如果成立内閣,奕alt極可能擔任總理,那麼,袁世凱至少可以是協理。
内閣制與軍機處畢竟不一樣,在這種新的立憲制中,内閣是一個完全的政府,大權在握,不像軍機處,隻
老牌帝國主義和新興帝國主義的戰争,引起了西方列強和清國的關注。
朝廷上下急切關注這場戰争,不僅僅因為戰争的地點是中國的東北,也是因為這是一場被看做兩種不同國體之間的戰争,意味着“國家強弱之分,不是由于種而是由于制”——日本代表君主立憲,而俄國象征傳統的君主專制。
戰争在持續了幾個月後,終于以日本的獲勝而結束。
如果說在此之前的甲午中日戰争的失敗還讓清國不服氣的話,那麼,此番日本輕松地打敗更為強大的老牌帝國,一下讓古老的帝國震驚。
思考中,帝國首先想到了君主立憲國體給日本帶來的變化,朝廷在總結原因時分析道:世界上最強大的英國,以及日本,都是君主立憲的受益者。
那些試圖反對實施憲政的保守派一下子失語了。
在此之前,這些保守派一直以專制俄國的強大,來駁斥立憲的必要性。
在袁世凱等諸多對西方政治略知皮毛的人看來,似乎君主立憲就是國家強大的靈丹妙藥,隻要一服下,就可以立即包醫百病。
于是,在日俄戰争結束後的背景下,憲政的改革,遂變成刻不容緩的事情。
1905年7月,袁世凱見奏請立憲的時機成熟,便聯合兩江總督周馥、湖廣總督張之洞等,奏請立憲。
按照袁世凱的計劃,這一項措施從現在起進行基礎工作,一段時間之後正式實行;同時奏請清廷派出親貴大臣,分赴各國考察憲法,變通施行。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自己的想法,支持憲政,袁世凱還悄悄把奏折内容透露給了當時影響力很大的《時報》發表,以形成社會的壓力。
這個時候,慈禧已有了她的新考慮;或者說,已沒有什麼主意,聽任事态的發展了。
袁世凱等人上書後不久,慈禧同意委派載澤、戴鴻慈、徐世昌、端方等,分赴東西洋各國考察一切政治,以期擇善而行。
十天之後,朝廷又增派商部右丞紹英加入。
古老的帝國就這樣猶猶豫豫地邁出了仿行憲政的第一步。
這關鍵的一步,可以說是袁世凱發揮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alt 意氣風發的袁世凱 清廷将進行政治改革的消息傳出後,立志推翻清廷的革命黨人,當然會想盡辦法全力阻止。
1905年9月24日,出洋考察的五大臣載澤、戴鴻慈、徐世昌、端方、紹英在北京正陽門火車站準備啟行時,遭到革命黨人吳樾的自殺式炸彈襲擊。
吳樾當場死亡,五大臣中的載澤、紹英等受傷。
這樣,出行之事隻得暫緩。
一個多月後,清廷重新委派山東布政使尚其亨、順天府丞李盛铎,會同載澤、戴鴻慈、端方,出國考察政治。
袁世凱的親信徐世昌由于加緊籌辦巡警一事,此次未能成行,替代者是他的老部下尚其亨、李盛铎。
12月中旬,清政府的立憲考察團兵分兩路由上海赴美,一組由端方、戴鴻慈帶隊,先後考察了美、英、法、德、丹麥、瑞典、挪威、奧地利、俄國、荷蘭、瑞士、意大利等國;另一組由載澤、尚其亨、李盛铎帶隊,考察了日本、美國、英國、法國、比利時等國。
與此同時,袁世凱在天津成立了“憲政研究院”。
兩組考察隊伍曆經幾個月回到國内後,與天津的袁世凱進行了溝通,形成的一緻意見是,立憲最大的好處有三點:一是皇位永固,二是外患漸輕,三是内患可平。
考察報告認為清廷的政治制度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建議在憲法上效仿日本,在兵農工商上效仿日本和德國。
朝廷和慈禧接到報告,多次召開了立憲議決會議,對是否“仿行憲政”開展讨論。
激烈的争論中,以袁世凱的立憲态度最為堅決,袁世凱一再表示“官可不做,憲法不能不立”,“當以死力争”。
可能是“皇位永固”的動議打動了慈禧,在袁世凱、出洋五大臣以及奕alt、張之洞、張百熙等衆多大臣的努力下,清廷終于頒布了“預備立憲”的诏旨,并且确定了立憲的準備期為十二年。
對于立憲的目的,不可否認的是,袁世凱可能是有自己小算盤的,這個算盤就是,如果朝廷實行立憲,慈禧百年之後,如果光緒複出的話,也是一個虛君,不會有什麼危險了;并且在首先進行的官制改革上,清廷如果成立内閣,奕alt極可能擔任總理,那麼,袁世凱至少可以是協理。
内閣制與軍機處畢竟不一樣,在這種新的立憲制中,内閣是一個完全的政府,大權在握,不像軍機處,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