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立憲,還是抓權?
關燈
小
中
大
轉型初期的中國,各方面的形勢就如六月的天氣一樣,讓人捉摸不定。
與19世紀最後十年的情況不一樣,這個古老的帝國在蹒跚走進20世紀之後,不知不覺出現了一些引人注目的變化,有一些騷動發生,有一些情緒激越。
在上層和官場,仍是一如既往地腐敗,體制仍是一如既往地僵化。
由于各級掌權者掌握着下屬的命運和意志,順從和谄上成為上下關系的主要特征,正确的建議無從上達或被扼殺,腐敗作為無法阻遏的趨勢愈演愈烈。
晚清除了具有末世專制的共同特征外,又恰逢社會處于宗法關系向金錢關系蛻變的過渡期,腐敗更成了席卷上下的狂潮。
加上軍政官員的薪俸不足以維持正常的開支,沒有建立正常的預決算制度,又缺少現代分權制約和大衆傳媒的監督,于是,整個官場從大小官員到衙役,貪污、受賄、侵吞公款、包賭、包娼、敲詐勒索已成為習以為常的事情。
在文化上,那種自以為是的心态,以及對本民族傳統文化喪失自信心的弱者心理,促成了在僵化體制下形成的高壓,産生了一種維護本國文化尊嚴的特殊方法——以政治的壓力去維護文化的權威,凡敢越雷池半步者,即視為非聖無法,大逆不道。
在社會上,那種因不斷打壓而産生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持續反彈,開始源源不絕地釋放能量——義和拳運動隻是開了一個頭,903年鄒容《革命軍》的出版,1905年孫中山提出的“三民主義”,以及随後聲勢浩大的抵制美貨的運動,都充分顯示了這一趨勢。
遍布全國的通商口岸的興起,連同輪船、火車、電報、報紙、雜志的創辦,以及由赫德主持成立的大清郵政局網絡狀的鋪開,使得中國人緩慢的生活得到了改變;文化與信息的快捷傳播,對生活形成了沖擊;新式教育不知不覺地在推廣,文盲減少了;一些人慢慢開始覺醒,開始接受并且支持維新運動;鴉片、纏足、蓄婢、賣淫、賭博等社會舊俗遭到了聲讨。
與此同時,集鎮慢慢城市化,孔孟之道逐漸喪失威信,舊有的“三綱五常”遭到了唾棄,婦女解放的呼聲變得越來越大,主權意識也有所加強。
在沿海沿江的一些地方,新型民族工業資本出現了,既改變着勞動方式,也改變着生活方式…… 有關袁世凱在20世紀初所進行的改革,一直有兩種看法。
一種看法是,袁世凱在當年慈禧的新政中,一直扮演“急先鋒”的角色;對于中國當時的改革,袁世凱是有系統思考的,也謀求積極的進步方式。
另一種看法是,袁世凱當時的行動,隻是打着改革的幌子,以他職業政客的方式,來争取更多的權力。
實事求是地說,雖然袁世凱跟衆多中國傳統知識分子一樣,身懷一種自以為是的使命感,湧動強烈的權力意識,但作為一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漢臣,袁世凱攬取權力的目的,既是為了個人的榮光,也是為将自己的思想付諸實施,在這個亂世之中,轟轟烈烈幹出一番前無古人的事業來,以期促成委頓迷離的國度的某種改變。
可以說,袁世凱以辦實業搞洋務進入革新的孔道完全是不自覺地——是不知不覺地上了“賊船”,并被吸入一個無法抗拒的曆史過程——從革新的孔道引入機器進而需要引用技術,從引入技術進而需要引入一切學問,從接受新思想進而要改革制度……這種進程,仿佛被巨大的規律力量吸附,身不由己地越陷越深……到後來,騎虎難下的袁世凱不得不考慮深層次的西化,由單純的洋務,發展為立憲維新的政治改革了。
當然,清廷的立憲改革,是西方列強的要求。
當年慈禧太後在西安所頒布的改革诏書,就有這樣的号召和承諾。
但無論從哪方面說,袁世凱後來試圖做的,都是主動而堅決的。
袁世凱一直是這樣一個人:看起來胸有城府,實際上銳氣仍在;看起來老謀深算,實際上火候尚欠。
這樣的性格,使得袁世凱在推進立憲改革中,一意孤行,堅決強悍。
1903年,袁世凱初步提出了清廷立憲的建議,要求清廷在憲政、官制、地方自治三方面,實行改革,而核心内容是憲政改革。
袁世凱的建議,就像一粒石子擲進沉寂的深潭一樣。
一片軒然大波之後,很快就變得無聲無息了。
當一項具體措施觸及制度和政權的根本時,就像馬車撞上高高的栅欄,會立即委頓地減緩甚至停滞下來。
袁世凱最初的建議,也是如此。
190
與19世紀最後十年的情況不一樣,這個古老的帝國在蹒跚走進20世紀之後,不知不覺出現了一些引人注目的變化,有一些騷動發生,有一些情緒激越。
在上層和官場,仍是一如既往地腐敗,體制仍是一如既往地僵化。
由于各級掌權者掌握着下屬的命運和意志,順從和谄上成為上下關系的主要特征,正确的建議無從上達或被扼殺,腐敗作為無法阻遏的趨勢愈演愈烈。
晚清除了具有末世專制的共同特征外,又恰逢社會處于宗法關系向金錢關系蛻變的過渡期,腐敗更成了席卷上下的狂潮。
加上軍政官員的薪俸不足以維持正常的開支,沒有建立正常的預決算制度,又缺少現代分權制約和大衆傳媒的監督,于是,整個官場從大小官員到衙役,貪污、受賄、侵吞公款、包賭、包娼、敲詐勒索已成為習以為常的事情。
在文化上,那種自以為是的心态,以及對本民族傳統文化喪失自信心的弱者心理,促成了在僵化體制下形成的高壓,産生了一種維護本國文化尊嚴的特殊方法——以政治的壓力去維護文化的權威,凡敢越雷池半步者,即視為非聖無法,大逆不道。
在社會上,那種因不斷打壓而産生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持續反彈,開始源源不絕地釋放能量——義和拳運動隻是開了一個頭,903年鄒容《革命軍》的出版,1905年孫中山提出的“三民主義”,以及随後聲勢浩大的抵制美貨的運動,都充分顯示了這一趨勢。
遍布全國的通商口岸的興起,連同輪船、火車、電報、報紙、雜志的創辦,以及由赫德主持成立的大清郵政局網絡狀的鋪開,使得中國人緩慢的生活得到了改變;文化與信息的快捷傳播,對生活形成了沖擊;新式教育不知不覺地在推廣,文盲減少了;一些人慢慢開始覺醒,開始接受并且支持維新運動;鴉片、纏足、蓄婢、賣淫、賭博等社會舊俗遭到了聲讨。
與此同時,集鎮慢慢城市化,孔孟之道逐漸喪失威信,舊有的“三綱五常”遭到了唾棄,婦女解放的呼聲變得越來越大,主權意識也有所加強。
在沿海沿江的一些地方,新型民族工業資本出現了,既改變着勞動方式,也改變着生活方式…… 有關袁世凱在20世紀初所進行的改革,一直有兩種看法。
一種看法是,袁世凱在當年慈禧的新政中,一直扮演“急先鋒”的角色;對于中國當時的改革,袁世凱是有系統思考的,也謀求積極的進步方式。
另一種看法是,袁世凱當時的行動,隻是打着改革的幌子,以他職業政客的方式,來争取更多的權力。
實事求是地說,雖然袁世凱跟衆多中國傳統知識分子一樣,身懷一種自以為是的使命感,湧動強烈的權力意識,但作為一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漢臣,袁世凱攬取權力的目的,既是為了個人的榮光,也是為将自己的思想付諸實施,在這個亂世之中,轟轟烈烈幹出一番前無古人的事業來,以期促成委頓迷離的國度的某種改變。
可以說,袁世凱以辦實業搞洋務進入革新的孔道完全是不自覺地——是不知不覺地上了“賊船”,并被吸入一個無法抗拒的曆史過程——從革新的孔道引入機器進而需要引用技術,從引入技術進而需要引入一切學問,從接受新思想進而要改革制度……這種進程,仿佛被巨大的規律力量吸附,身不由己地越陷越深……到後來,騎虎難下的袁世凱不得不考慮深層次的西化,由單純的洋務,發展為立憲維新的政治改革了。
當然,清廷的立憲改革,是西方列強的要求。
當年慈禧太後在西安所頒布的改革诏書,就有這樣的号召和承諾。
但無論從哪方面說,袁世凱後來試圖做的,都是主動而堅決的。
袁世凱一直是這樣一個人:看起來胸有城府,實際上銳氣仍在;看起來老謀深算,實際上火候尚欠。
這樣的性格,使得袁世凱在推進立憲改革中,一意孤行,堅決強悍。
1903年,袁世凱初步提出了清廷立憲的建議,要求清廷在憲政、官制、地方自治三方面,實行改革,而核心内容是憲政改革。
袁世凱的建議,就像一粒石子擲進沉寂的深潭一樣。
一片軒然大波之後,很快就變得無聲無息了。
當一項具體措施觸及制度和政權的根本時,就像馬車撞上高高的栅欄,會立即委頓地減緩甚至停滞下來。
袁世凱最初的建議,也是如此。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