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變法,還是投機?

關燈
1901年11月20日,袁世凱交出了山東巡撫印信,兼程北上,正式到直隸走馬上任。

    到了12月中旬,當慈禧太後率領流亡朝廷的全班人馬,浩浩蕩蕩地進入直隸境内時,袁世凱親率大批護駕軍隊在直隸和河南交界的順德府迎接。

    當慈禧太後走下大轎,見到迎接她的,不是白發蒼蒼的李鴻章,而是敦實精幹的袁世凱時,心中自然感慨萬千。

     袁世凱當然知道慈禧太後的心思。

    慈禧太後一輩子極愛面子,最喜歡熱鬧和風光,尤其是這一番回銮,很想風風光光地掩飾灰溜溜的形象。

    慈禧首日在順德下榻之後,袁世凱前去拜見,送給慈禧作為見面禮的,是一對非常漂亮的鹦鹉,一隻會說“老佛爺吉祥如意”,另一隻會說“老佛爺平安”。

    人老了,就是想圖個吉利和快樂,對于袁世凱的心細,慈禧自然很滿意。

    在此之後,袁世凱親率軍隊護駕,陪同慈禧一行經内邱、柏鄉、趙州、栾城、正定等地一路巡視,第二年的1月3日到達直隸首府保定。

    慈禧在保定一共住了三天。

    看到袁世凱上任僅僅一個多月,就将直隸境内各項事務處理得有條不紊,慈禧更對袁世凱增添了幾分賞識。

    在保定,慈禧幾次與袁世凱談話,了解他的思想和打算,尤其關注袁世凱新政的實施情況。

    慈禧太後一點都沒看錯,袁世凱的确是精明過人,而且,在具體落實方面,很有一套辦法。

    袁世凱不僅比行動遲緩、工于心計的曾國藩強多了,甚至要比老成持重的李鴻章還強。

    李鴻章到了後期,也變得如所有年邁的老臣一樣,韬光養晦,懶得去處理衆多煩心事了。

    當然,李鴻章所做的,在當時情形下,也夠多了。

    在慈禧眼中,袁世凱是一個非常幹練的人,百廢待興的時候,正好需要這樣的急先鋒,才能在各方面取得突破,為改革和變法獲得一些美譽。

    慈禧對于袁世凱最大的希望,就是他能帶頭下好自己晚年安排的最後一局棋。

     1902年1月7日,慈禧一行由保定乘火車回京。

    袁世凱專門為慈禧定做了列車。

    當慈禧一行到達保定火車站時,站台上彩旗飄飄,軍樂隊奏起了響亮的“馬賽曲”——袁世凱并不知道這首樂曲是法國國歌,他隻是感到這首歌很好聽,很振奮人心,所以定下演奏這首樂曲歡送太後。

    慈禧太後同樣不知道這首曲子的出處,置身于音樂之中,她仿佛将一年來的煩心事都忘卻,也變得心曠神怡起來。

    當長達三十多節的火車進入北京站之後,站台上響起了山呼海嘯般的“萬歲”聲。

    紫禁城裡的皇家儀仗隊全部出動了,所有的京官都來到車站跪迎。

    中午,慈禧乘轎入永定門、正陽門,所到之處人山人海,人們争先恐後向慈禧招手,那些外國公使們也攜他們花枝招展的太太們前來迎接,對慈禧微笑、脫帽示禮,說着慈禧聽不懂的語言。

    慈禧也矜持地向圍觀的群衆以及外國使節招手示意。

    不僅如此,慈禧還命随從拿出上百萬兩白銀當場散發給歡迎的人群。

    似乎所有人都把曾經的災難忘得幹幹淨淨,隻當它是一個噩夢似的。

     因為得到慈禧的賞識,袁世凱的幹勁更大了。

    袁世凱延續了自己在山東的思路,雷厲風行地推行新政。

    正值盛年的袁世凱如魚得水,他仿佛天生就具備處理各種關系的能力,以及做事的能力,除督練新軍外,在警政、實業、教育、官制、憲政五個方面進行全面改革。

    由袁世凱主持的新政,無論是從動作上還是效果上,都顯得比李鴻章當年的改革力度更大。

     袁世凱主持的新政,重點是繼續開展洋務運動。

    袁世凱主持或委派周學熙等人創辦了大批實業。

    1902年,創辦天津銀元局,後開辦天津官銀号,又代戶部經營戶部銀地,活躍了資金市場,并為北洋集團開辟了财源。

    次年,開辦直隸工藝總局,同時開辦工藝學堂、種植園、教育品制造所、實習工場、勸業會場、勸業鐵工廠、紙廠、種植園、工商研究所等機構。

    扶持獎勵官紳興辦實業,引進機器、技術、人才。

    1906年,開辦啟新洋灰公司,次年成立灤州礦務(煤礦)公司,均為全國大型民族工業企業。

    此外,從比利時人手中收回臨城煤礦。

    交通方面,取得輪船招商局、電報局的經營權,獲得關内外鐵路督辦督修權。

    農業方面:在保定創立農務局、農事實驗場、農業學堂,各縣設立農務會,引進西方農務家學器藝。

    為發展機器工業和市政建設,引進機械設備、知識技藝、管理方法,并仿天津租界設立“華界新區”,作為對外開放的窗口;袁世凱還大力推進了天津城的市政建設,是推動天津城市近代化過程中最有力的一人。

     除了繼續洋務運動之外,袁世凱還做了一系列“石破天驚”的事情。

     一是親自主持修建了京張鐵路。

    袁世凱頂着極大的壓力,自己做主向國外貸款,修建自己的鐵路。

    設身處地地想一想,這樣的舉動,在當時幾乎是令人震驚的,當時的中國已是千瘡百孔,國庫空虛,還有大量的賠款、外債。

    海關等稅收已進行了抵押,仍填不滿賠款的虧空,哪裡還有餘款修築鐵路。

    主動舉借外債修路,是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