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變法,還是投機?
關燈
小
中
大
談虎色變的畏途,更何況從文化習慣和傳統上,中國人很少主動向洋人借債。
著名的京張鐵路,就是在袁世凱的力主下一手修建的。
當時聘任詹天佑的,正是直隸總督袁世凱。
京張鐵路修築在直隸境内,袁世凱時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兼督辦關内外鐵路大臣。
當時北京向東、向南已經由外國人修築了鐵路。
張家口,是北京的北方門戶,京張一路為聯絡内蒙古的通道。
袁世凱派詹天佑進行了技術查勘,京張線全長三百六十餘裡,其中有數十裡山路。
全路工程通盤估算,買地、填道、購料、設軌、鑿山、建橋、購置車輛,共約需銀七百多萬兩。
當時,關内外鐵路進款除養路各費開支之後,餘額全部存入彙豐銀行,作為歸還外國借款的擔保,還本息之後,仍有剩餘。
袁世凱即奏請清廷谕準,用來做京張鐵路的資本。
袁世凱同時提出“此路即作為中國籌款自造之路,亦不用洋工程司經理,自與他國不相幹涉”。
也為清廷所批準。
1905年5月,袁世凱正式任命陳昭常為京張鐵路總辦,詹天佑為京張鐵路總工程師兼會辦局務。
四年後,詹天佑不負衆望,按期高質量完成了工程。
此時,袁世凱已不是直隸總督了,正在河南洹水畔賦閑。
但詹天佑仍惦記袁世凱對鐵路的功勞,他将鐵路主要工程竣工的照片一套,特遣專人送到彰德洹上村。
照片送到之日,已是十二月二十八日,臘末歲除。
撫今追昔,袁世凱感慨萬端,回信一封,對于詹天佑的貢獻,大加褒揚。
袁世凱所做的第二件大事更是令人“瞠目結舌”,那就是在他的一手努力下,廢掉了長達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
廢科舉一事,難度也是極大的。
随着西風的漸進,人們自然會發現中國科舉制度的滞後。
對于這一項僵而不死的制度,朝野上下早已議論紛紛。
不過因為牽涉面太廣,朝廷遲遲不敢動手,其中最忌諱的,是廢除這一項制度後,所引起的巨大社會反響和動蕩。
畢竟,這要觸發數百翰林、數千進士、數萬舉人、數十萬秀才、數百萬童生之怒,會徹底摧毀無數人畢生的努力和追求。
因此,雖然廢科舉一直有動議,但誰也不肯當這個“出頭之鳥”,唯恐樹敵過多,也怕動搖制度的根本。
這個時候,袁世凱挺身而出了。
當清末新政實行,廢除科舉被視為“破冰之舉”時,袁世凱毫不猶豫地接下了這個燙手山芋。
袁世凱先是借助1902年冬請假回籍安葬生母之時,乘火車到武漢,然後沿長江東下,再北上,沿途與代理湖廣總督端方、兩江總督張之洞等商量,達成分科遞減的共識,同時約定第二年春天聯合起來向朝廷建議。
返回天津之後,袁世凱又進京活動,就此事跟大學士、軍機大臣榮祿、鹿傳霖等人交換意見,聆聽了他們的想法。
1903年新年剛過,袁世凱就緻電張之洞,商議起草會奏折稿。
以常理來說,張之洞時為“當代文學之宗”,起草奏折理所當然,但張之洞顧忌責任過于重大,堅持不擔任主稿,袁世凱隻好親自拟稿。
十天之後,袁世凱給張電傳了折稿全文。
張之洞表示同意,讓袁世凱聯絡其他各省,領銜上奏。
1903年3月,袁世凱主持撰寫的《請遞減科舉中額專注學校折》正式出台,由北洋大臣、直隸總督袁世凱領銜,聯合南洋大臣、兩江總督張之洞,山東巡撫周馥,四川總督錫良等将奏折遞交朝廷。
袁世凱等人本以為此事會得到通過,沒有想到的是,大學士兼軍機大臣王文韶堅決反對這一改革。
此項計劃就被迫擱淺。
alt 張之洞 雖然遭遇到阻力,袁世凱仍是堅持不懈。
兩年後,王文韶軍機大臣一職被罷黜,袁世凱再次聯合湖廣總督張之洞、盛京将軍趙爾巽、兩廣總督岑春煊、兩江總督周馥、湖南巡撫端方等聯名上奏折“請立停科舉,推廣學校”。
這一回,朝廷批準了袁世凱等人的建議,宣布從1906年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同時停止。
這樣,從隋唐以來實行了一千二百多年的科舉考試制度終結。
它的終結者,仍是袁世凱。
alt 1903年,袁世凱(中)視察京師大學堂譯學館,與該館監督和管學大臣合影 一切不出袁世凱等人的預料,廢除科舉在當時所引起的巨大震蕩,對于全社會各階層人士,尤其是對讀書人來說,用天翻地覆來形容也絕不為過。
不過好在袁世凱等人也為這些士子留下了一些出路——創設各種學堂,選派學生赴國外留學。
對于已經取得舉、貢、生員資格的讀書人,分别不同年齡段,做不同安排:三十歲以下者,易于改業,均令入學堂學習深造;三十歲至五十歲,可入仕學堂和速成師範,以謀出路;五十歲至六十歲,以及其他年齡段,不能入速成科者,為他們寬籌出路;六十歲以上者,酌給職銜以示安慰;等等。
對于新式學堂畢業的讀書人,則分等次,讓他們同科舉出身挂鈎,以滿足當時的社會心理狀态。
設計共分五級: 第一級,通儒院畢業,給予翰林身份,按三等分别授以較優越的京、外官
著名的京張鐵路,就是在袁世凱的力主下一手修建的。
當時聘任詹天佑的,正是直隸總督袁世凱。
京張鐵路修築在直隸境内,袁世凱時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兼督辦關内外鐵路大臣。
當時北京向東、向南已經由外國人修築了鐵路。
張家口,是北京的北方門戶,京張一路為聯絡内蒙古的通道。
袁世凱派詹天佑進行了技術查勘,京張線全長三百六十餘裡,其中有數十裡山路。
全路工程通盤估算,買地、填道、購料、設軌、鑿山、建橋、購置車輛,共約需銀七百多萬兩。
當時,關内外鐵路進款除養路各費開支之後,餘額全部存入彙豐銀行,作為歸還外國借款的擔保,還本息之後,仍有剩餘。
袁世凱即奏請清廷谕準,用來做京張鐵路的資本。
袁世凱同時提出“此路即作為中國籌款自造之路,亦不用洋工程司經理,自與他國不相幹涉”。
也為清廷所批準。
1905年5月,袁世凱正式任命陳昭常為京張鐵路總辦,詹天佑為京張鐵路總工程師兼會辦局務。
四年後,詹天佑不負衆望,按期高質量完成了工程。
此時,袁世凱已不是直隸總督了,正在河南洹水畔賦閑。
但詹天佑仍惦記袁世凱對鐵路的功勞,他将鐵路主要工程竣工的照片一套,特遣專人送到彰德洹上村。
照片送到之日,已是十二月二十八日,臘末歲除。
撫今追昔,袁世凱感慨萬端,回信一封,對于詹天佑的貢獻,大加褒揚。
袁世凱所做的第二件大事更是令人“瞠目結舌”,那就是在他的一手努力下,廢掉了長達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
廢科舉一事,難度也是極大的。
随着西風的漸進,人們自然會發現中國科舉制度的滞後。
對于這一項僵而不死的制度,朝野上下早已議論紛紛。
不過因為牽涉面太廣,朝廷遲遲不敢動手,其中最忌諱的,是廢除這一項制度後,所引起的巨大社會反響和動蕩。
畢竟,這要觸發數百翰林、數千進士、數萬舉人、數十萬秀才、數百萬童生之怒,會徹底摧毀無數人畢生的努力和追求。
因此,雖然廢科舉一直有動議,但誰也不肯當這個“出頭之鳥”,唯恐樹敵過多,也怕動搖制度的根本。
這個時候,袁世凱挺身而出了。
當清末新政實行,廢除科舉被視為“破冰之舉”時,袁世凱毫不猶豫地接下了這個燙手山芋。
袁世凱先是借助1902年冬請假回籍安葬生母之時,乘火車到武漢,然後沿長江東下,再北上,沿途與代理湖廣總督端方、兩江總督張之洞等商量,達成分科遞減的共識,同時約定第二年春天聯合起來向朝廷建議。
返回天津之後,袁世凱又進京活動,就此事跟大學士、軍機大臣榮祿、鹿傳霖等人交換意見,聆聽了他們的想法。
1903年新年剛過,袁世凱就緻電張之洞,商議起草會奏折稿。
以常理來說,張之洞時為“當代文學之宗”,起草奏折理所當然,但張之洞顧忌責任過于重大,堅持不擔任主稿,袁世凱隻好親自拟稿。
十天之後,袁世凱給張電傳了折稿全文。
張之洞表示同意,讓袁世凱聯絡其他各省,領銜上奏。
1903年3月,袁世凱主持撰寫的《請遞減科舉中額專注學校折》正式出台,由北洋大臣、直隸總督袁世凱領銜,聯合南洋大臣、兩江總督張之洞,山東巡撫周馥,四川總督錫良等将奏折遞交朝廷。
袁世凱等人本以為此事會得到通過,沒有想到的是,大學士兼軍機大臣王文韶堅決反對這一改革。
此項計劃就被迫擱淺。
alt 張之洞 雖然遭遇到阻力,袁世凱仍是堅持不懈。
兩年後,王文韶軍機大臣一職被罷黜,袁世凱再次聯合湖廣總督張之洞、盛京将軍趙爾巽、兩廣總督岑春煊、兩江總督周馥、湖南巡撫端方等聯名上奏折“請立停科舉,推廣學校”。
這一回,朝廷批準了袁世凱等人的建議,宣布從1906年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同時停止。
這樣,從隋唐以來實行了一千二百多年的科舉考試制度終結。
它的終結者,仍是袁世凱。
alt 1903年,袁世凱(中)視察京師大學堂譯學館,與該館監督和管學大臣合影 一切不出袁世凱等人的預料,廢除科舉在當時所引起的巨大震蕩,對于全社會各階層人士,尤其是對讀書人來說,用天翻地覆來形容也絕不為過。
不過好在袁世凱等人也為這些士子留下了一些出路——創設各種學堂,選派學生赴國外留學。
對于已經取得舉、貢、生員資格的讀書人,分别不同年齡段,做不同安排:三十歲以下者,易于改業,均令入學堂學習深造;三十歲至五十歲,可入仕學堂和速成師範,以謀出路;五十歲至六十歲,以及其他年齡段,不能入速成科者,為他們寬籌出路;六十歲以上者,酌給職銜以示安慰;等等。
對于新式學堂畢業的讀書人,則分等次,讓他們同科舉出身挂鈎,以滿足當時的社會心理狀态。
設計共分五級: 第一級,通儒院畢業,給予翰林身份,按三等分别授以較優越的京、外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