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元兇,還是智者?
關燈
小
中
大
之内提出改革方案,以備朝廷參考實行新政。
慈禧的改弦更張,讓大臣們捉摸不定,不少人都持觀望态度。
慈禧急了,下诏成立新政督辦政務處,将各要臣全部納入,這當中有慶親王奕alt,大學士李鴻章、榮祿、昆岡、王文韶,戶部尚書鹿傳霖,地方大員劉坤一、張之洞等,規定督辦政務處總攬一切新政事宜,并且對各地方政府的新政實行督察。
由于慈禧太後的新政頒布在辛醜年的紛亂之中,時局不明,頒布的地點又是偏于一隅的西安,所以,慈禧太後的這一系列改革聲音并沒有引起人們的警覺和重視。
隻有時任山東巡撫的袁世凱覺察到這當中的變化,接到诏書的第四天,袁世凱即上書《遵旨敬抒管見上備甄擇折》,提出了慎号令、教官吏、崇實學、增實科、開民智、重遊曆、定使例、辨名實、裕度支、修武備十條革新方案,内容涉及政治、吏治、教育、外交、财政、軍事六大方面,全面啟動山東省的各項新政。
當然,作為袁世凱本人來說,這樣做并不完全是投慈禧所好,作為一個開明的地方官,袁世凱早就想對境内的一些事務進行改革了,現在,朝廷有明确的旨意,正可以因勢利導。
很快,山東的各項新政都走到了全國的前列,尤其是山東境内的教育改革,動靜很大——1901年9月,清政府命将各省所有的書院,在省城的改設為大學堂,各府及直隸州的改為中學堂,并多設蒙養成學堂。
号令頒布一個月後,袁世凱即在山東省城濟南,創立了中國第一所省立大學,并制定了中國第一份地方教育法規——山東學堂章程。
章程大體涵蓋了西方教育思想和教學内容。
袁世凱還高薪聘任了美國人赫士擔當總教習。
袁世凱的這一番舉動自然得到朝廷的賞識,清廷發布上谕,命各省仿照袁世凱所定山東學堂章程,立即舉辦學校,不得延誤,袁世凱因此也成了中國教育改革的先鋒人物。
袁世凱在八國聯軍進軍北京前後的表現,以及在新政中所起到的先鋒作用,不僅赢得了慈禧太後的好評,也赢得了西方列強的好感。
在西方列強看來,袁世凱是一個具有進步思想的中國官僚,他用他的行動表明對于西方的制度和做法沒有敵意。
而且,在西方人看來,袁世凱也是比較好溝通的一個人,是一位現實主義者,既清楚中國國際地位的弱點,又知道中國政府财政的拮據及其他真實狀況。
總之,袁世凱應該是一個很自知的人,而絕大多數的中國官員,則是自我封閉與狂妄自大。
于是,西方列強也有意無意地向清廷表示,袁世凱才是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的最佳人選。
正因為慈禧的賞識,以及西方列強的推崇,袁世凱順理成章地當上了直隸總督。
劉體智的《異辭錄》一書中,有一則李鴻章無意舉薦袁世凱自代的記述頗值得玩味。
劉體智是淮軍名将劉秉璋的兒子,深曉李鴻章幕中機密,其民國初年的政治态度接近倒袁。
劉說:李鴻章暮年染病之初,有人勸他保薦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繼任人選。
李鴻章說:繼任有人在,我不想保舉了。
李鴻章說的就是袁世凱。
在李鴻章看來,袁世凱深得朝廷信任,是接替自己的不二人選,幹嗎要多此一舉呢?李鴻章知道,無論是才幹還是性格,袁世凱是最像他的一個。
李鴻章也明白,自己未竟的事業,肯定會在袁世凱手中完成。
袁世凱也深曉自己與曾國藩、李鴻章的沿脈關系——無論李鴻章有無舉袁自代的薦折,袁世凱都不否認。
并且,在很多場合下,袁世凱還坦然不諱地承認自己是李氏衣缽的繼承人。
李鴻章去世後,袁世凱的挽聯就這樣寫道: 公真曠代偉人,旋乾轉坤,豈止勳名追郭令; 我是再傳弟子,感恩知已,願宏志業繼蕭規。
上聯是用郭子儀、李光弼并肩平定安史之亂,中興唐朝的典故,比喻李鴻章是清朝“同光中興”的柱石。
下聯用的是漢初名相曹參繼承蕭何開創的局面的典故,以“蕭規曹随”來比喻自己是李鴻章的追随者。
天津李鴻章祠堂建成後,袁世凱又撰聯: 受知早歲,代将中年,一生低首拜汾陽,敢诩臨淮壁壘; 世變方殷,斯人不作,萬古大名配諸葛,長留丞相祠堂。
上聯仍說早年即深受李氏之栽培,再用郭子儀推薦李光弼的故事自喻。
雖然挽聯與祭文一樣多半是谀墓之詞,但從中仍可以看出袁世凱對李鴻章的追慕和尊敬。
無論從派系上,還是革新變法的實際舉動上來說,袁世凱都可以算是李鴻章的正宗繼承者。
李鴻章逝世之後,袁世凱追随着李鴻章的腳印,登堂入室正式進入清廷的權力中心。
這一年,袁世凱隻有四十三歲。
一個人,無論他承認不承認,他總是長長鍊條中的一環。
對于曾國藩、李鴻章以及袁世凱來說,這樣的比喻更為貼切。
他們一步一步地走來,前仆後繼,就像是鍊條中的一環又一環。
從總體上來說,他們的思想和行動,連接得那樣緊密,就如同一個人生活了一百五十年一樣。
一個人,就是這樣生活在時代中,也生活在曆史的延續之中。
慈禧的改弦更張,讓大臣們捉摸不定,不少人都持觀望态度。
慈禧急了,下诏成立新政督辦政務處,将各要臣全部納入,這當中有慶親王奕alt,大學士李鴻章、榮祿、昆岡、王文韶,戶部尚書鹿傳霖,地方大員劉坤一、張之洞等,規定督辦政務處總攬一切新政事宜,并且對各地方政府的新政實行督察。
由于慈禧太後的新政頒布在辛醜年的紛亂之中,時局不明,頒布的地點又是偏于一隅的西安,所以,慈禧太後的這一系列改革聲音并沒有引起人們的警覺和重視。
隻有時任山東巡撫的袁世凱覺察到這當中的變化,接到诏書的第四天,袁世凱即上書《遵旨敬抒管見上備甄擇折》,提出了慎号令、教官吏、崇實學、增實科、開民智、重遊曆、定使例、辨名實、裕度支、修武備十條革新方案,内容涉及政治、吏治、教育、外交、财政、軍事六大方面,全面啟動山東省的各項新政。
當然,作為袁世凱本人來說,這樣做并不完全是投慈禧所好,作為一個開明的地方官,袁世凱早就想對境内的一些事務進行改革了,現在,朝廷有明确的旨意,正可以因勢利導。
很快,山東的各項新政都走到了全國的前列,尤其是山東境内的教育改革,動靜很大——1901年9月,清政府命将各省所有的書院,在省城的改設為大學堂,各府及直隸州的改為中學堂,并多設蒙養成學堂。
号令頒布一個月後,袁世凱即在山東省城濟南,創立了中國第一所省立大學,并制定了中國第一份地方教育法規——山東學堂章程。
章程大體涵蓋了西方教育思想和教學内容。
袁世凱還高薪聘任了美國人赫士擔當總教習。
袁世凱的這一番舉動自然得到朝廷的賞識,清廷發布上谕,命各省仿照袁世凱所定山東學堂章程,立即舉辦學校,不得延誤,袁世凱因此也成了中國教育改革的先鋒人物。
袁世凱在八國聯軍進軍北京前後的表現,以及在新政中所起到的先鋒作用,不僅赢得了慈禧太後的好評,也赢得了西方列強的好感。
在西方列強看來,袁世凱是一個具有進步思想的中國官僚,他用他的行動表明對于西方的制度和做法沒有敵意。
而且,在西方人看來,袁世凱也是比較好溝通的一個人,是一位現實主義者,既清楚中國國際地位的弱點,又知道中國政府财政的拮據及其他真實狀況。
總之,袁世凱應該是一個很自知的人,而絕大多數的中國官員,則是自我封閉與狂妄自大。
于是,西方列強也有意無意地向清廷表示,袁世凱才是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的最佳人選。
正因為慈禧的賞識,以及西方列強的推崇,袁世凱順理成章地當上了直隸總督。
劉體智的《異辭錄》一書中,有一則李鴻章無意舉薦袁世凱自代的記述頗值得玩味。
劉體智是淮軍名将劉秉璋的兒子,深曉李鴻章幕中機密,其民國初年的政治态度接近倒袁。
劉說:李鴻章暮年染病之初,有人勸他保薦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繼任人選。
李鴻章說:繼任有人在,我不想保舉了。
李鴻章說的就是袁世凱。
在李鴻章看來,袁世凱深得朝廷信任,是接替自己的不二人選,幹嗎要多此一舉呢?李鴻章知道,無論是才幹還是性格,袁世凱是最像他的一個。
李鴻章也明白,自己未竟的事業,肯定會在袁世凱手中完成。
袁世凱也深曉自己與曾國藩、李鴻章的沿脈關系——無論李鴻章有無舉袁自代的薦折,袁世凱都不否認。
并且,在很多場合下,袁世凱還坦然不諱地承認自己是李氏衣缽的繼承人。
李鴻章去世後,袁世凱的挽聯就這樣寫道: 公真曠代偉人,旋乾轉坤,豈止勳名追郭令; 我是再傳弟子,感恩知已,願宏志業繼蕭規。
上聯是用郭子儀、李光弼并肩平定安史之亂,中興唐朝的典故,比喻李鴻章是清朝“同光中興”的柱石。
下聯用的是漢初名相曹參繼承蕭何開創的局面的典故,以“蕭規曹随”來比喻自己是李鴻章的追随者。
天津李鴻章祠堂建成後,袁世凱又撰聯: 受知早歲,代将中年,一生低首拜汾陽,敢诩臨淮壁壘; 世變方殷,斯人不作,萬古大名配諸葛,長留丞相祠堂。
上聯仍說早年即深受李氏之栽培,再用郭子儀推薦李光弼的故事自喻。
雖然挽聯與祭文一樣多半是谀墓之詞,但從中仍可以看出袁世凱對李鴻章的追慕和尊敬。
無論從派系上,還是革新變法的實際舉動上來說,袁世凱都可以算是李鴻章的正宗繼承者。
李鴻章逝世之後,袁世凱追随着李鴻章的腳印,登堂入室正式進入清廷的權力中心。
這一年,袁世凱隻有四十三歲。
一個人,無論他承認不承認,他總是長長鍊條中的一環。
對于曾國藩、李鴻章以及袁世凱來說,這樣的比喻更為貼切。
他們一步一步地走來,前仆後繼,就像是鍊條中的一環又一環。
從總體上來說,他們的思想和行動,連接得那樣緊密,就如同一個人生活了一百五十年一樣。
一個人,就是這樣生活在時代中,也生活在曆史的延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