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元兇,還是智者?
關燈
小
中
大
凱,雖然在看法和立場上與李鴻章等一緻,但不敢直接與朝廷相悖,隻是把山東境内的外國人送至煙台避亂,使山東免遭列強蹂躏。
八國聯軍進犯北京後,慈禧急命袁世凱帶隊或派得力将領赴京增援,袁世凱接到上谕後左右為難,不派兵,開罪于慈禧,後果不堪設想;派兵的話,明顯是以卵擊石。
在這種情況下,袁世凱無奈何隻好原地踏步,擺出出兵的架勢,對戰事的格局持觀望态度。
戰争期間,華北交通、電訊中斷,袁世凱主動承擔了通訊中轉的職責,東南各省督撫、駐外各使節的奏折、函電等,都是先發至濟南,然後由袁世凱發電代奏;朝廷的上谕、電令也是經袁世凱,轉發至各地督撫、各駐外使節。
紛亂的事務之中,袁世凱處變不驚指揮若定。
除此之外,袁世凱還力所能及地做了一些補救工作,比如說密電榮祿,建言設法妥善保護各國使館,不讓各使館受更大的損失;在萬不得已之時,要派遣軍隊護送各國公使安全離京,避免給國家帶來更大的損失。
接下來的事情稍有中國近代史常識的人都知道了:盡管義和團士氣高漲,駐守在津京地區的清軍也進行了英勇的抵抗,但在全副武裝的聯軍面前,隻得節節敗退;八國聯軍很快逼近京城,十多萬義和拳民不知所蹤。
8月14日,也就是慈禧宣戰不到兩個月,八國聯軍攻入北京。
第二天淩晨,慈禧穿着藍布大褂,梳着巴巴頭,像一個農村老太一樣,攜着光緒皇帝扮成難民模樣,混在人群之中,由德勝門北逃。
逃亡的第一天,慈禧等在一個叫做貫市的小村鎮歇下腳,這個村鎮距京城僅七十裡。
村鎮裡的百姓誰也沒認出大車裡的人是皇室成員,也不相信那個披頭散發看似農家老太的人就是慈禧。
大太監李蓮英捧着碎銀子到處求購食物,隻要是能吃的,不論生熟,一收而盡。
太後和皇上吃完了,剩下的食物,才賞給手下的。
就這樣,慈禧一行,如喪家犬一樣一路逃到了太原。
八國聯軍攻入北京之後不久,機敏的袁世凱很快摸清了慈禧太後的動向。
當慈禧9月10日到達太原時,袁世凱特意派人給慈禧送來了二十五萬兩白銀。
這一筆巨款對于大難之中的慈禧來說,無疑雪中送炭。
慈禧想到了袁世凱之前的諸多建言,心中如打翻了五味陳醋一樣。
此後,袁世凱又陸續給落難的慈禧送來了很多錢物。
袁世凱的這一番情感投資,無疑已打動了慈禧。
經過清國全權談判代表李鴻章的全力抗争,清國和八國聯軍最後簽訂了《辛醜條約》,僅賠款一項,就有4.5億兩,“人均一兩,以示警告”,加上4厘利息和39年付清,達到了9.8億兩,再加上各省教案的單項賠款,總數超過10億兩,相當于清政府12年的财政收入。
1901年11月7日,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辛醜條約》談判特命全權大臣李鴻章在悲憤交集中去世,朝廷發布上谕,命袁世凱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四十三歲的袁世凱幾乎是毫無争議地接替了李鴻章的位置。
此次袁世凱的升遷,現在很多資料都說是因李鴻章在臨死之前推薦了袁世凱,傳言最廣的,是李鴻章舉薦說:“環顧宇内,人才無出袁世凱右者。
”認真查詢起來,這句話并沒有明确出處。
李鴻章去世之時,正是中俄談判最關鍵的時期,隻有他的副手、《辛醜條約》談判助手、直隸布政使周馥在病榻前。
後來周馥回憶這一段曆史時說:李鴻章去世時,自己由于極度悲傷,已不能親自拟稿向朝廷報告,而是由其他人代筆的。
也就是說,李鴻章去世的消息,是由周馥口述,别人記下後,報告給慈禧太後和光緒帝的,不存在引用李鴻章話語一事。
實際上李鴻章一病不起時,慈禧已對李氏的病情有預感,對接任之人也有考慮。
聽到李鴻章去世的消息時,慈禧太後正在西安回京的路途上,周馥的電禀很簡單:“大學士直隸總督李鴻章于本日午刻出缺。
所有總署關防,敬謹封存。
特電禀。
”電文隻字未提李鴻章對袁世凱的保薦。
慈禧太後在接到電報的當天下午,即明發上谕:袁世凱署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到任前由周馥護理。
袁世凱的升遷,與其說是李鴻章推薦,不如說是水到渠成的結果。
袁世凱之所以順理成章地接替李鴻章。
除了在此之前他的能幹以及感情投資深得慈禧信任之外,還在于他在清末新政中所扮演的“先鋒”角色——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中國軍隊的再一次潰不成軍,自己如喪家犬般的逃亡,使得年過花甲的慈禧感到從未有過的恥辱。
由于決策錯誤,西逃的慈禧既遭受了巨大的壓力,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在這種情況下,慈禧不得不于西逃途中的宣化雞鳴驿,公布了《罪己诏》:承認自己“負罪實甚”,表示要“滌慮洗心”,重新變法圖強。
1900年12月1日,也就是慈禧生日的當天,在西安,痛定思痛的慈禧下诏,承諾對清廷政治進行全面改革。
兩個月後,仍是在西安,慈禧又以光緒皇帝的名義,頒發改弦更法诏,表示“母子一心”實行變法,要求各省督撫,各抒己見,在兩個月
八國聯軍進犯北京後,慈禧急命袁世凱帶隊或派得力将領赴京增援,袁世凱接到上谕後左右為難,不派兵,開罪于慈禧,後果不堪設想;派兵的話,明顯是以卵擊石。
在這種情況下,袁世凱無奈何隻好原地踏步,擺出出兵的架勢,對戰事的格局持觀望态度。
戰争期間,華北交通、電訊中斷,袁世凱主動承擔了通訊中轉的職責,東南各省督撫、駐外各使節的奏折、函電等,都是先發至濟南,然後由袁世凱發電代奏;朝廷的上谕、電令也是經袁世凱,轉發至各地督撫、各駐外使節。
紛亂的事務之中,袁世凱處變不驚指揮若定。
除此之外,袁世凱還力所能及地做了一些補救工作,比如說密電榮祿,建言設法妥善保護各國使館,不讓各使館受更大的損失;在萬不得已之時,要派遣軍隊護送各國公使安全離京,避免給國家帶來更大的損失。
接下來的事情稍有中國近代史常識的人都知道了:盡管義和團士氣高漲,駐守在津京地區的清軍也進行了英勇的抵抗,但在全副武裝的聯軍面前,隻得節節敗退;八國聯軍很快逼近京城,十多萬義和拳民不知所蹤。
8月14日,也就是慈禧宣戰不到兩個月,八國聯軍攻入北京。
第二天淩晨,慈禧穿着藍布大褂,梳着巴巴頭,像一個農村老太一樣,攜着光緒皇帝扮成難民模樣,混在人群之中,由德勝門北逃。
逃亡的第一天,慈禧等在一個叫做貫市的小村鎮歇下腳,這個村鎮距京城僅七十裡。
村鎮裡的百姓誰也沒認出大車裡的人是皇室成員,也不相信那個披頭散發看似農家老太的人就是慈禧。
大太監李蓮英捧着碎銀子到處求購食物,隻要是能吃的,不論生熟,一收而盡。
太後和皇上吃完了,剩下的食物,才賞給手下的。
就這樣,慈禧一行,如喪家犬一樣一路逃到了太原。
八國聯軍攻入北京之後不久,機敏的袁世凱很快摸清了慈禧太後的動向。
當慈禧9月10日到達太原時,袁世凱特意派人給慈禧送來了二十五萬兩白銀。
這一筆巨款對于大難之中的慈禧來說,無疑雪中送炭。
慈禧想到了袁世凱之前的諸多建言,心中如打翻了五味陳醋一樣。
此後,袁世凱又陸續給落難的慈禧送來了很多錢物。
袁世凱的這一番情感投資,無疑已打動了慈禧。
經過清國全權談判代表李鴻章的全力抗争,清國和八國聯軍最後簽訂了《辛醜條約》,僅賠款一項,就有4.5億兩,“人均一兩,以示警告”,加上4厘利息和39年付清,達到了9.8億兩,再加上各省教案的單項賠款,總數超過10億兩,相當于清政府12年的财政收入。
1901年11月7日,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辛醜條約》談判特命全權大臣李鴻章在悲憤交集中去世,朝廷發布上谕,命袁世凱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四十三歲的袁世凱幾乎是毫無争議地接替了李鴻章的位置。
此次袁世凱的升遷,現在很多資料都說是因李鴻章在臨死之前推薦了袁世凱,傳言最廣的,是李鴻章舉薦說:“環顧宇内,人才無出袁世凱右者。
”認真查詢起來,這句話并沒有明确出處。
李鴻章去世之時,正是中俄談判最關鍵的時期,隻有他的副手、《辛醜條約》談判助手、直隸布政使周馥在病榻前。
後來周馥回憶這一段曆史時說:李鴻章去世時,自己由于極度悲傷,已不能親自拟稿向朝廷報告,而是由其他人代筆的。
也就是說,李鴻章去世的消息,是由周馥口述,别人記下後,報告給慈禧太後和光緒帝的,不存在引用李鴻章話語一事。
實際上李鴻章一病不起時,慈禧已對李氏的病情有預感,對接任之人也有考慮。
聽到李鴻章去世的消息時,慈禧太後正在西安回京的路途上,周馥的電禀很簡單:“大學士直隸總督李鴻章于本日午刻出缺。
所有總署關防,敬謹封存。
特電禀。
”電文隻字未提李鴻章對袁世凱的保薦。
慈禧太後在接到電報的當天下午,即明發上谕:袁世凱署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到任前由周馥護理。
袁世凱的升遷,與其說是李鴻章推薦,不如說是水到渠成的結果。
袁世凱之所以順理成章地接替李鴻章。
除了在此之前他的能幹以及感情投資深得慈禧信任之外,還在于他在清末新政中所扮演的“先鋒”角色——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中國軍隊的再一次潰不成軍,自己如喪家犬般的逃亡,使得年過花甲的慈禧感到從未有過的恥辱。
由于決策錯誤,西逃的慈禧既遭受了巨大的壓力,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在這種情況下,慈禧不得不于西逃途中的宣化雞鳴驿,公布了《罪己诏》:承認自己“負罪實甚”,表示要“滌慮洗心”,重新變法圖強。
1900年12月1日,也就是慈禧生日的當天,在西安,痛定思痛的慈禧下诏,承諾對清廷政治進行全面改革。
兩個月後,仍是在西安,慈禧又以光緒皇帝的名義,頒發改弦更法诏,表示“母子一心”實行變法,要求各省督撫,各抒己見,在兩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