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元兇,還是智者?

關燈
稅等事項,作了明文規定,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當地群衆的利益和國家主權,袁世凱在山東的威望也因此大增。

     當然,由于袁世凱在山東對義和團的大肆圍剿,也引起了清廷一些人的不滿。

    為了殺雞儆猴,朝廷一幫人找了一個理由,将同時在山東做官的袁世凱的胞兄袁世敦革職回籍。

    壓力之下,袁世凱仍冒着風險,上了一封《遵旨籌議官練私團事不可行據實複陳折》,再次闡述自己對義和團的認識,提醒朝廷不要受騙上當。

    袁世凱聲稱:經過調查,義和團實際上就是離卦教中所稱的義和門,與當年抗清的白蓮教同出一源。

    隻有拳會之名,并無拳會之實。

    嘉慶年間,已奉旨嚴禁。

    這些拳民不隻仇恨洋教,還聚衆鬧事,掠害平民,騷擾地方,危害很大。

    義和團也沒有什麼本領,屢戰屢敗,怎麼可能用來抵禦西方強大的軍事力量呢?袁世凱強調,自古以來,絕無利用旁門左道邪教來抵禦外敵的,也沒有把這些搶劫拒捕之人當做良民的。

    因此,朝廷企圖倚重義和團,實屬不可行。

     由于袁世凱堅持不放棄對義和團的強有力打擊,到了1900年,山東境内已無義和團的蹤迹。

    義和團越境到了直隸境内北京、天津、保定的三角帶地區,得到了迅猛發展。

    尤其是在河北境内,義和團的活動達到了高潮。

    直隸總督裕祿原本與袁世凱約好,對義和團南北夾擊,但此時朝廷對于義和團的縱容态度,讓他不再敢輕舉妄動。

    于是,義和拳設壇焚香,毀鐵路、折電線、燒教堂、殺洋人的活動愈演愈烈。

    這時候,對于義和團到底采取什麼辦法,清廷還是拿不出主意,隻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當然,義和團的口号轉變也是清國統治者看法轉變的一個重要原因——他們由最初與清廷的不共戴天,變成擁護清廷驅除洋人了。

    在這種前提下,那些憎恨洋人的清朝王公貴族,甚至慈禧,都覺得這股民間力量可以利用。

    在朝廷優柔寡斷下不了決心的時候,事态變得越來越嚴重,北方的廣大地區越發處于無政府狀況中了。

     清廷上上下下對于義和團的判斷缺失,明顯地是缺乏常識所造成的。

    當歐洲在19世紀工業化的背景下,思維已在理性和科學的軌道上行駛的時候,在東方古國,義和團民以及清國統治層的思維還停留在蒙昧的中世紀,無論是那些大權在握的官宦們,還是沒權無勢的百姓,既缺乏基礎的科學常識,也缺乏實事求是的精神和能力。

    他們既愚蠢,又天真;既充滿幻想,也缺乏想象力;既老謀深算,又自作聰明。

    正是在這種思維方式下,上至慈禧太後皇室大臣,下至普通百姓,全都相信了這種怪力亂神,相信那些帶有神功的義和拳民是“天兵天将”下凡,相信他們可以刀槍不入,相信他們可以輕而易舉地打敗洋人。

    以當時清廷自作聰明的想法,先縱容民間義和團力量打擊洋人,給洋人施壓,然後,再跟洋人談條件。

    在官方的縱容之下,這股自發的農民運動變得有恃無恐,很快就形成了大爆炸的趨勢。

    在河北等北方地區,凡是有教堂的地方,都很快成為一片火海。

     時間到了1900年6月,義和團各股勢力開始向北京和天津進發。

    他們頭纏紅、黑、黃等各色頭巾,綁着紅色裹腳,手腕上系着白色咒符,服裝五顔六色。

    北京的城門被莫名其妙地打開,十多萬義和團民湧進了城中。

    他們滿街逡巡,搜捕和殺戮“老毛子”、“大毛子”、“二毛子”、“三毛子”……一直到“十毛子”——老毛子、大毛子是遍體黃毛的洋人,殺無赦;二毛子是教民,教民若不退教,殺無赦;三毛子以下的,則是用洋貨、行洋禮,崇洋讓洋之人……義和團證實一個人是否“二毛子”的方法十分簡單——嫌疑犯被押到街上,跪在義和團的祭壇前,然後點燃一張寫着上呈給義和團保護神的話語的紙條,根據紙灰的上升還是下落,來判斷這個人是否有罪該殺。

    義和團揚言要拿獲“一龍二虎”來祭天,以償背祖叛國之罪——“龍”便是主張變法的光緒,“二虎”則是慶親王奕alt和李鴻章。

    甚至有一度,幾十個義和拳民在兩位親王的帶領下,到皇宮想殺死光緒,最後被慈禧阻止……矛盾就這樣被激化了,戰争也變得不可避免。

    英國海軍中将西摩率領英、德、俄、法、美、日、意、奧八國聯軍,攻下大沽炮台。

    這個時候,由于李鴻章遠在廣東,朝中無人與外國公使接觸斡旋,朝廷數次征調李鴻章北上處理事務,李鴻章拒不應诏。

    慈禧太後方寸大亂,不知道如何面對。

    這期間,德國公使克林德在乘轎前往總理衙門途中,被八旗軍官恩海槍殺。

    在京的義和團又組織起來,圍攻各國使館。

    局面失去了控制,慈禧太後像一頭孤獨的母狼一樣,不顧一切地下诏對十一國宣戰。

     清廷孤注一擲宣戰之時,那些朝中元老及地方大員們,知道這一場戰争的失敗不可避免。

    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人聯合在一起,力求“東南互保”,以宣戰的诏書為“矯诏”、“假上谕”為托詞,拒絕執行慈禧對外宣戰的诏令。

    此時身在山東的袁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