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元兇,還是智者?
關燈
小
中
大
向朝廷建言,以四點對策保持山東的穩定:一是慎選守令。
袁世凱認為山東教案疊出,究其原由,是地方官未能公正辦事,有的敵視洋人,有的害怕洋人。
如果發生教案,要保持冷靜的态度,一方面抓足證據,把情況調查清楚;另一方面,據理駁斥,按照有關條例,請上司照會有關國家的領事、公使,并轉照總理衙門進行外交配合。
如果各州縣能做到辦案公正、不偏不倚,人心就會得到安撫。
二是講求約章。
袁世凱認為内地官吏,多半不熟悉各種條約,遇事無所依據,給辦事和外交帶來諸多不便。
袁世凱請求總理衙門選派明晰練達的官員,将各國條約公法及有關文件,多加刊印,分發給各州縣地方官員及候補人員,加強對他們的培養,讓他們盡快熟悉業務法規。
三是分駐巡兵。
袁世凱認為,德兵由海上登陸時,一遇到中國方面的攔阻,即起糾紛。
應選擇一些素質較高的士兵,分駐在膠州各縣及膠濟鐵路經過處,往來巡查,并在一些關鍵的地點,駐紮精兵以應援,這樣,德國人見我軍巡兵周密,重兵扼紮,既不能借口遣兵,也不好任意尋釁。
四是派員駐膠州。
袁世凱認為,應與德方交涉,派兵駐紮在膠州地區,遇事既可以會商,又能随時刺探德兵的意向動靜。
袁世凱的這四點看法,對山東當時面臨的外交難題,可以說既有針對性也有可操作性。
到了年底,慈禧幹脆将山東巡撫毓賢調往京城,讓袁世凱代理山東巡撫一職。
袁世凱畢竟見多識廣,他既有在朝鮮跟西方人打交道的經驗,對于西方的了解始終處于前沿狀态;同時,也富有草根經驗——自小的耳濡目染,使袁世凱對那些“怪力亂神”的把戲并不陌生。
袁世凱當然知道這樣的群衆運動一旦興起,結局将不可控制。
1900年1月,袁世凱上了一個奏折,表達了自己對于義和團的看法,中心意思有兩層,一是認為義和團盲目排外,給社會造成極大破壞,也給國家帶來了重大損失。
奏折列舉了山東各地發生教案的情況以及相關損失數據。
二是認為義和團系烏合之衆,毫無戰鬥力,絕不可用來對付洋人,如果控制不好,反被洋人作為侵略借口,大局将不堪設想。
在奏折中,袁世凱陳述了已經采取或将采取的措施,分為治本和治标兩種:治本就是調和民教,頒示約章,整頓吏治,讓人們清楚,教民雖入了西教,但仍是中國百姓,要守中國之法;同時照會洋教士,謹守教規,不準違背約章,橫生枝節……至于治标,就是以武力和勸導結合,取締義和團,恢複地方秩序。
有一個故事,似乎能說明袁世凱處理義和團事務的不動聲色——袁世凱署理山東巡撫後,一些義和團的首領尚不清楚袁世凱的态度,他們相約去拜訪袁世凱,希望袁世凱像前任巡撫毓賢一樣,對義和拳積極支持。
坐定之後,義和團首領們照例吹噓自己法力無邊,刀槍不入。
袁世凱不動聲色地聆聽着,不時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到了吃飯時間,袁世凱盛邀首領們一道進餐。
餐桌上,首領再次吹噓自己的法術。
袁世凱提議讓義和團當場演示法力。
盛情之下,那些義和團首領也不好意思拒絕。
于是袁世凱讓那些說大話的義和團首領站成一列,又叫來軍中最好的神槍手——結果可想而知,那些吹牛的義和團首領哪裡擋得住槍子的穿透力呢!這種不動聲色快刀斬亂麻的方式,是典型的袁世凱風格。
很快,在全省範圍内,袁世凱命令廣貼告示,宣布義和團為非法組織,嚴禁設壇習拳,“倘再目無法紀,恃衆抗官,大軍一臨,玉石俱碎”。
alt 任山東巡撫時的袁世凱 袁世凱任山東巡撫時,也遭遇到諸多“教案事件”。
因為吸取了各方面的經驗和教訓,袁世凱的處理顯得幹練多了——有一次,山東平陰縣教堂英國牧師在由泰安府回平陰縣的途中,突然失蹤。
消息傳至袁世凱這裡,袁世凱一方面急報總理衙門,照會英國駐華使節,表示會盡快妥善處理好此案;一方面調集有關人員,懸賞通緝案犯。
很快,案犯被抓獲,這是一樁搶劫行兇案。
袁世凱很快在濟南公開審理此案,并特意邀請英國駐上海總領事旁聽。
由于證據确鑿,審理公開,判決公正,英方沒有表示不同意見,也沒有提出過分的要求。
轟動一時的肥城教案,就這樣順利終結,結案之快,賠償之少,都是曆次教案中少有的。
在外事矛盾與糾紛中,袁世凱也不算一味地傾向洋人。
1900年1月至3月,高密縣數百民衆聚集,武力抗拒德國人建設的膠濟鐵路從境内通過。
德國人調集海軍陸戰隊三百多人進駐,揚言要以武力護路。
雙方各不相讓,戰事眼看一觸即發。
在這種情況下,袁世凱火速調集大批軍隊進入現場維持秩序。
經過調查,袁世凱認為當地的民衆雖然愚昧無知,但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德國人對于征用田地賠償不夠。
于是,袁世凱親自拟定了有關條件,與德國人進行談判。
由于袁世凱據理力争,德方作了讓步。
在此基礎上,袁世凱還對德國人築路用地、路礦公司設局、雇工、火車運載貨物、征收厘
袁世凱認為山東教案疊出,究其原由,是地方官未能公正辦事,有的敵視洋人,有的害怕洋人。
如果發生教案,要保持冷靜的态度,一方面抓足證據,把情況調查清楚;另一方面,據理駁斥,按照有關條例,請上司照會有關國家的領事、公使,并轉照總理衙門進行外交配合。
如果各州縣能做到辦案公正、不偏不倚,人心就會得到安撫。
二是講求約章。
袁世凱認為内地官吏,多半不熟悉各種條約,遇事無所依據,給辦事和外交帶來諸多不便。
袁世凱請求總理衙門選派明晰練達的官員,将各國條約公法及有關文件,多加刊印,分發給各州縣地方官員及候補人員,加強對他們的培養,讓他們盡快熟悉業務法規。
三是分駐巡兵。
袁世凱認為,德兵由海上登陸時,一遇到中國方面的攔阻,即起糾紛。
應選擇一些素質較高的士兵,分駐在膠州各縣及膠濟鐵路經過處,往來巡查,并在一些關鍵的地點,駐紮精兵以應援,這樣,德國人見我軍巡兵周密,重兵扼紮,既不能借口遣兵,也不好任意尋釁。
四是派員駐膠州。
袁世凱認為,應與德方交涉,派兵駐紮在膠州地區,遇事既可以會商,又能随時刺探德兵的意向動靜。
袁世凱的這四點看法,對山東當時面臨的外交難題,可以說既有針對性也有可操作性。
到了年底,慈禧幹脆将山東巡撫毓賢調往京城,讓袁世凱代理山東巡撫一職。
袁世凱畢竟見多識廣,他既有在朝鮮跟西方人打交道的經驗,對于西方的了解始終處于前沿狀态;同時,也富有草根經驗——自小的耳濡目染,使袁世凱對那些“怪力亂神”的把戲并不陌生。
袁世凱當然知道這樣的群衆運動一旦興起,結局将不可控制。
1900年1月,袁世凱上了一個奏折,表達了自己對于義和團的看法,中心意思有兩層,一是認為義和團盲目排外,給社會造成極大破壞,也給國家帶來了重大損失。
奏折列舉了山東各地發生教案的情況以及相關損失數據。
二是認為義和團系烏合之衆,毫無戰鬥力,絕不可用來對付洋人,如果控制不好,反被洋人作為侵略借口,大局将不堪設想。
在奏折中,袁世凱陳述了已經采取或将采取的措施,分為治本和治标兩種:治本就是調和民教,頒示約章,整頓吏治,讓人們清楚,教民雖入了西教,但仍是中國百姓,要守中國之法;同時照會洋教士,謹守教規,不準違背約章,橫生枝節……至于治标,就是以武力和勸導結合,取締義和團,恢複地方秩序。
有一個故事,似乎能說明袁世凱處理義和團事務的不動聲色——袁世凱署理山東巡撫後,一些義和團的首領尚不清楚袁世凱的态度,他們相約去拜訪袁世凱,希望袁世凱像前任巡撫毓賢一樣,對義和拳積極支持。
坐定之後,義和團首領們照例吹噓自己法力無邊,刀槍不入。
袁世凱不動聲色地聆聽着,不時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到了吃飯時間,袁世凱盛邀首領們一道進餐。
餐桌上,首領再次吹噓自己的法術。
袁世凱提議讓義和團當場演示法力。
盛情之下,那些義和團首領也不好意思拒絕。
于是袁世凱讓那些說大話的義和團首領站成一列,又叫來軍中最好的神槍手——結果可想而知,那些吹牛的義和團首領哪裡擋得住槍子的穿透力呢!這種不動聲色快刀斬亂麻的方式,是典型的袁世凱風格。
很快,在全省範圍内,袁世凱命令廣貼告示,宣布義和團為非法組織,嚴禁設壇習拳,“倘再目無法紀,恃衆抗官,大軍一臨,玉石俱碎”。
alt 任山東巡撫時的袁世凱 袁世凱任山東巡撫時,也遭遇到諸多“教案事件”。
因為吸取了各方面的經驗和教訓,袁世凱的處理顯得幹練多了——有一次,山東平陰縣教堂英國牧師在由泰安府回平陰縣的途中,突然失蹤。
消息傳至袁世凱這裡,袁世凱一方面急報總理衙門,照會英國駐華使節,表示會盡快妥善處理好此案;一方面調集有關人員,懸賞通緝案犯。
很快,案犯被抓獲,這是一樁搶劫行兇案。
袁世凱很快在濟南公開審理此案,并特意邀請英國駐上海總領事旁聽。
由于證據确鑿,審理公開,判決公正,英方沒有表示不同意見,也沒有提出過分的要求。
轟動一時的肥城教案,就這樣順利終結,結案之快,賠償之少,都是曆次教案中少有的。
在外事矛盾與糾紛中,袁世凱也不算一味地傾向洋人。
1900年1月至3月,高密縣數百民衆聚集,武力抗拒德國人建設的膠濟鐵路從境内通過。
德國人調集海軍陸戰隊三百多人進駐,揚言要以武力護路。
雙方各不相讓,戰事眼看一觸即發。
在這種情況下,袁世凱火速調集大批軍隊進入現場維持秩序。
經過調查,袁世凱認為當地的民衆雖然愚昧無知,但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德國人對于征用田地賠償不夠。
于是,袁世凱親自拟定了有關條件,與德國人進行談判。
由于袁世凱據理力争,德方作了讓步。
在此基礎上,袁世凱還對德國人築路用地、路礦公司設局、雇工、火車運載貨物、征收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