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告密,還是無辜?
關燈
小
中
大
不能缜密,倘有疏誤,累及皇上,關系極重,總求十分留意,天下幸甚!臣受恩深重,不敢不冒死直谏。
袁世凱這一番話可以說确切表明了态度。
在骨子裡,袁世凱是看不上康有為等自命不凡的書生的,也覺察到年輕的光緒皇帝在性格、經驗以及能力上的緻命弱點,所以力勸光緒穩妥行事。
可以判斷,袁世凱這一番話的确是肺腑之言,也是真實看法。
光緒召見袁世凱的同時,康有為離開了生活數年的南海會館,悄然“奉旨出京”。
中午,袁世凱登上去天津的火車。
下午3點左右,袁世凱到達天津。
當時報載,袁世凱回津後的歡迎場面十分熱鬧,很多文武官員都去車站迎接。
這個熱鬧非凡的場面并不能說明什麼,當時官員出行都有類似的迎來送往。
到達天津之後,袁世凱見到了榮祿,有可能向榮祿述說了一番“内情”。
榮祿以讓袁世凱代理直隸總督為名,不讓他回小站,這樣的行為,可以看做是對袁世凱的懷疑,也可以看做是對他的保護。
下午5點左右,榮祿帶着直隸總督及北洋大臣的關防大印,乘專車起程入京。
同一天下午,光緒接見了伊藤博文,在會客廳屏風的那邊,慈禧細細地聆聽雙方的談話。
21日一早,慈禧宣布重新訓政,下令捉拿“結黨營私、莠言亂政”的康有為、康廣仁兄弟。
24日,朝廷宣布将張蔭桓、徐緻靖、楊深秀、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革職治罪。
26日,上谕派禦前大臣會同軍機大臣、刑部、都察院審訊此案。
譚嗣同本可以逃走,但是他覺得自己是新政先鋒,新政失敗,自己有殉難的義務。
至于另一個維新派楊深秀,在舉朝戰栗之時,他本可閉口免死,但他偏要挺身而出,诘問光緒被黜的緣故,抗疏慈禧歸政。
28日,軍機大臣傳谕刑部,将譚嗣同、楊深秀、楊銳、林旭、劉光第、康廣仁六人一起綁赴菜市口正法。
被殺的六人,史稱“戊戌六君子”。
史界以往盛行的袁世凱告密引發政變之說,是根據袁世凱在事後為後黨重用而飛黃騰達的曆史現象的推斷。
其說法有兩種:一是榮祿20日接到袁世凱的告密後連夜報京,慈禧即于21日晨發動政變;二是袁在18日夜送走譚嗣同後,9日即告密。
這兩說都沒有确鑿的證據。
20日夜報,被史實證明時間來不及,榮祿不可能當晚趕到北京見到慈禧。
如果袁世凱19日告密,慈禧也決不會拖到兩天後動手收回政權。
在這個過程當中,朝廷對于袁世凱的處理,可謂是頗費一番工夫——1898年9月25日,也就是榮祿赴京的第五天,上谕公布,袁世凱署理直隸總督及北洋大臣事務,榮祿還讓天津知府李蔭梧等人送來了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的關防大印。
此時,光緒皇帝已被囚于瀛台,維新黨大多被捕入獄,北京的政局已為保守派控制。
三天後,也就是“戊戌六君子”被殺的那一天,慈禧太後任命榮祿為軍機大臣,仍節制北洋各軍;任命裕祿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朝廷的這一舉動顯然是針對袁世凱來的,表明還是信不過袁世凱,當初讓袁世凱代理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隻不過是為了安撫袁世凱,讓他服下一粒“定心丸”。
很快,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裕祿來天津上任。
袁世凱交出關防大印,重新回到小站。
小站的周圍,也就是天津蘆台一帶,布滿了新調來的董福祥的甘軍和宋慶的毅軍。
派軍牽制袁世凱的同時,慈禧又以取消原定天津閱兵的理由,給袁世凱部送來了獎賞新建陸軍的白銀四千兩,以示體恤。
袁世凱不失時機遞交一個奏折,表明了自己的效忠。
緊接着,袁世凱又向慈禧上了另一道奏折,對洋人武裝力量随意進京一事,作了提醒,并提出應對的辦法。
不久,慈禧連續幾次召見了袁世凱,袁世凱也向慈禧作了軍事上的建言。
袁世凱畢竟是個能臣,對于軍事尤其在行,他的有條不紊、思路敏捷以及對中外軍事力量的洞察,給慈禧留下了深刻印象。
袁世凱的危機初步解除了。
1899年朝廷的考核當中,朝廷發出上谕,對于袁世凱訓練新建陸軍的三年,給予了較高的評價。
讓慈禧覺察到袁世凱有過人能力的,是袁世凱處理山東日照的一起排外事件。
1899年4月,德國工程師三人在山東日照被當地民衆毆傷,德國以此為借口,侵占沂州、日照等地,沿途燒殺搶掠。
朝廷命袁世凱率所部,由天津開赴德州一帶實行保護。
在德州那一段時間,袁世凱接連給朝廷上了好幾個奏折,論證了中國的病因以及根治辦法,再次引證了甲午中日戰争數十萬中國軍隊一潰千裡的慘痛教訓,提議在東北各省增練五萬新軍,加上原有北洋武衛軍五萬人,就可以達到十萬人,以這樣的軍事實力,國家防衛力量會有一個明顯的改觀。
袁世凱還提議,讓自己參考模仿各國軍事,詳拟兵法、操法、軍規、器械等方面的章程,請旨頒發各省軍營,一體遵照執行。
慈禧當然同意了袁世凱的這一請求,對于慈禧來說,她這一輩子的心結,就是練兵了。
現在,出現了袁世凱這樣的現代軍事人才,慈禧當然很高興。
袁世凱很快拟定了有關軍事要略,上報朝廷下發;還撰寫了《訓練操法詳晰圖說》計十二冊,另附陣圖等,呈送朝廷。
主要内容包括:戰法、戰規、行軍、攻守、駐紮等,步兵、炮兵、騎兵、工程兵的操法、陣法、戰法,并插繪了許多簡明圖解,附錄了各種章程、條規、饷章、格式等。
後來,朝廷正式出版了這部軍事著作,下發全國作為訓練新軍的軍事教科書。
到了這個時候,袁世凱在戊戌變法中所受到的懷疑和冷落,算是徹底煙消雲散了。
這個冷靜而精明的中原漢子,又一次憑着自己的機智和冷靜涉險過關。
在危險和災難面前的屢屢逃脫,讓袁世凱徒增了很多勇氣,也平添了更多信心。
袁世凱這一番話可以說确切表明了态度。
在骨子裡,袁世凱是看不上康有為等自命不凡的書生的,也覺察到年輕的光緒皇帝在性格、經驗以及能力上的緻命弱點,所以力勸光緒穩妥行事。
可以判斷,袁世凱這一番話的确是肺腑之言,也是真實看法。
光緒召見袁世凱的同時,康有為離開了生活數年的南海會館,悄然“奉旨出京”。
中午,袁世凱登上去天津的火車。
下午3點左右,袁世凱到達天津。
當時報載,袁世凱回津後的歡迎場面十分熱鬧,很多文武官員都去車站迎接。
這個熱鬧非凡的場面并不能說明什麼,當時官員出行都有類似的迎來送往。
到達天津之後,袁世凱見到了榮祿,有可能向榮祿述說了一番“内情”。
榮祿以讓袁世凱代理直隸總督為名,不讓他回小站,這樣的行為,可以看做是對袁世凱的懷疑,也可以看做是對他的保護。
下午5點左右,榮祿帶着直隸總督及北洋大臣的關防大印,乘專車起程入京。
同一天下午,光緒接見了伊藤博文,在會客廳屏風的那邊,慈禧細細地聆聽雙方的談話。
21日一早,慈禧宣布重新訓政,下令捉拿“結黨營私、莠言亂政”的康有為、康廣仁兄弟。
24日,朝廷宣布将張蔭桓、徐緻靖、楊深秀、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革職治罪。
26日,上谕派禦前大臣會同軍機大臣、刑部、都察院審訊此案。
譚嗣同本可以逃走,但是他覺得自己是新政先鋒,新政失敗,自己有殉難的義務。
至于另一個維新派楊深秀,在舉朝戰栗之時,他本可閉口免死,但他偏要挺身而出,诘問光緒被黜的緣故,抗疏慈禧歸政。
28日,軍機大臣傳谕刑部,将譚嗣同、楊深秀、楊銳、林旭、劉光第、康廣仁六人一起綁赴菜市口正法。
被殺的六人,史稱“戊戌六君子”。
史界以往盛行的袁世凱告密引發政變之說,是根據袁世凱在事後為後黨重用而飛黃騰達的曆史現象的推斷。
其說法有兩種:一是榮祿20日接到袁世凱的告密後連夜報京,慈禧即于21日晨發動政變;二是袁在18日夜送走譚嗣同後,9日即告密。
這兩說都沒有确鑿的證據。
20日夜報,被史實證明時間來不及,榮祿不可能當晚趕到北京見到慈禧。
如果袁世凱19日告密,慈禧也決不會拖到兩天後動手收回政權。
在這個過程當中,朝廷對于袁世凱的處理,可謂是頗費一番工夫——1898年9月25日,也就是榮祿赴京的第五天,上谕公布,袁世凱署理直隸總督及北洋大臣事務,榮祿還讓天津知府李蔭梧等人送來了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的關防大印。
此時,光緒皇帝已被囚于瀛台,維新黨大多被捕入獄,北京的政局已為保守派控制。
三天後,也就是“戊戌六君子”被殺的那一天,慈禧太後任命榮祿為軍機大臣,仍節制北洋各軍;任命裕祿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朝廷的這一舉動顯然是針對袁世凱來的,表明還是信不過袁世凱,當初讓袁世凱代理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隻不過是為了安撫袁世凱,讓他服下一粒“定心丸”。
很快,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裕祿來天津上任。
袁世凱交出關防大印,重新回到小站。
小站的周圍,也就是天津蘆台一帶,布滿了新調來的董福祥的甘軍和宋慶的毅軍。
派軍牽制袁世凱的同時,慈禧又以取消原定天津閱兵的理由,給袁世凱部送來了獎賞新建陸軍的白銀四千兩,以示體恤。
袁世凱不失時機遞交一個奏折,表明了自己的效忠。
緊接着,袁世凱又向慈禧上了另一道奏折,對洋人武裝力量随意進京一事,作了提醒,并提出應對的辦法。
不久,慈禧連續幾次召見了袁世凱,袁世凱也向慈禧作了軍事上的建言。
袁世凱畢竟是個能臣,對于軍事尤其在行,他的有條不紊、思路敏捷以及對中外軍事力量的洞察,給慈禧留下了深刻印象。
袁世凱的危機初步解除了。
1899年朝廷的考核當中,朝廷發出上谕,對于袁世凱訓練新建陸軍的三年,給予了較高的評價。
讓慈禧覺察到袁世凱有過人能力的,是袁世凱處理山東日照的一起排外事件。
1899年4月,德國工程師三人在山東日照被當地民衆毆傷,德國以此為借口,侵占沂州、日照等地,沿途燒殺搶掠。
朝廷命袁世凱率所部,由天津開赴德州一帶實行保護。
在德州那一段時間,袁世凱接連給朝廷上了好幾個奏折,論證了中國的病因以及根治辦法,再次引證了甲午中日戰争數十萬中國軍隊一潰千裡的慘痛教訓,提議在東北各省增練五萬新軍,加上原有北洋武衛軍五萬人,就可以達到十萬人,以這樣的軍事實力,國家防衛力量會有一個明顯的改觀。
袁世凱還提議,讓自己參考模仿各國軍事,詳拟兵法、操法、軍規、器械等方面的章程,請旨頒發各省軍營,一體遵照執行。
慈禧當然同意了袁世凱的這一請求,對于慈禧來說,她這一輩子的心結,就是練兵了。
現在,出現了袁世凱這樣的現代軍事人才,慈禧當然很高興。
袁世凱很快拟定了有關軍事要略,上報朝廷下發;還撰寫了《訓練操法詳晰圖說》計十二冊,另附陣圖等,呈送朝廷。
主要内容包括:戰法、戰規、行軍、攻守、駐紮等,步兵、炮兵、騎兵、工程兵的操法、陣法、戰法,并插繪了許多簡明圖解,附錄了各種章程、條規、饷章、格式等。
後來,朝廷正式出版了這部軍事著作,下發全國作為訓練新軍的軍事教科書。
到了這個時候,袁世凱在戊戌變法中所受到的懷疑和冷落,算是徹底煙消雲散了。
這個冷靜而精明的中原漢子,又一次憑着自己的機智和冷靜涉險過關。
在危險和災難面前的屢屢逃脫,讓袁世凱徒增了很多勇氣,也平添了更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