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告密,還是無辜?
關燈
小
中
大
在天津小站期間,除了專心練兵之外,精力充沛的袁世凱還對國家大事進行了冷靜思考。
袁世凱本來就不是一介武夫,相反,無論是在見識上,還是辦事能力上,在那個時代中,他一直是出類拔萃的。
跟當時的很多中國人一樣,對于甲午戰争的失敗以及日本的崛起,袁世凱進行了深刻反思。
當多數人的思想還停留在傳統的框架,一心隻想走洋務運動的捷徑時,袁世凱已對于西方的政治制度另眼相看了。
袁世凱琢磨的是如何借鑒西方的政治制度,達到變法圖治,從而改變清國腐朽堕落的狀況。
這個時候,李鴻章由于甲午戰争的失敗,在朝廷内外招緻了冷遇,甚至招緻一片聲讨。
朝野主持朝政的,是當初的“主戰派”翁alt同。
這個時候,相對賦閑的袁世凱選擇了挾策以進、上書言事這一舊式文人普遍采用的幹政形式和進身之路,闡述他對于時局的看法和挽救方策。
因為當時的袁世凱的官職是直隸按察使,在這個級别中,沒有直接上書皇帝的權力,袁世凱隻好通過主持朝政的翁同alt,給光緒皇帝連上了兩個帖子,主張新政,倡議變法。
從這兩個條陳中,可以看出,袁世凱對于當時的形勢和變法的必要性有着很深入的思考,也提出了頗有建設性的解決辦法。
《條陳》指出:當時的中國,處在被列強包圍并不斷蠶食的危難境地,振興的唯一道路,就是效法西方,實行變法。
袁世凱批評了反對變革的“用夷變夏”之說,指出西方國家的富國強兵之道,已被實踐證明卓有成效。
在這種情況下,清國必須借用各國新法,擇善而從。
相比較而言,清國從三代以來,一直沿用的是舊制,很難适應新形勢的需要。
因時制宜,應是大勢所趨。
袁世凱認為,國門既然打開,想閉關自守已不可能,不如以一種主動的姿勢去變法,去改革。
袁世凱認為,中國落後于西方國家的根本原因是制度落後,應該效法西方尤其是日本的成功之道,迎頭趕上。
袁世凱的這兩個條陳,包羅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多方面的改革設想,可以看出,袁世凱對于中國的變革狀況,是有很深入思考的,它涵蓋了袁世凱的早期思想。
中心思想是向西方學習,在此大前提下,對清廷的用人、理财、經濟、軍事、外交實行全面改革。
這本萬言書裡的思想,既有實際措施,也有解決辦法。
在具體措施上,袁世凱提出了一些想法:(1)設立館院。
設想它是一種既像學校又像議事組織一類的機構,聘請一些精通各種學問的西洋人、旅外華人,聽取或采擇他們的學問和主張。
(2)改革八股考試,講求實學,新開特科,廣取深通洋務之士。
(3)開辦學堂,培養理财、建造諸方面的新式人才。
(4)注重外交,慎選駐外使節。
“必須能勝其任,素知彼國情形者,始可派以前往。
”慎擇幹員,辦理邊疆各地交涉事宜。
(5)裁汰冗員,精簡吏治。
在經濟方面,袁世凱提出的振興主張為:(1)學習西方現代經濟,鑄銀錢、設銀行、造紙币。
(2)繁興商業,設立商會。
(3)廣集商股、舉借外債修築鐵路,實行官督商辦。
注重發展鐵路沿線的商務和礦務。
(4)開發礦藏,鼓勵商辦,保護礦主。
(5)鼓勵、扶助開設工廠。
資力不足者,國家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給予貸款,以資扶持。
(6)發展郵政。
(7)以海關管理方法清理厘卡。
值得一提的是,袁世凱的這兩個條陳,都是着眼于實際提出的一些有力措施,并沒有提到時人動辄倡言的“以夷制夷”等小聰明的方式;或者幻想通過《萬國公法》來限制列強的擴張等。
在袁世凱看來,甲午戰敗後的中國,同列強已無平等可言,無公法可據,談不上真正的睦鄰和可靠外援,隻有正視現實,依靠自己,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上,才有真正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否則很容易在别國的利益争奪和妥協中被犧牲。
有人曾評價說:就袁世凱的這兩件條陳而言,可以看出,袁世凱無論是對國際局勢的分析,還是改革方案的設立,都比當時的京官顯得有遠見卓識,變法的道理也講得頭頭是道,極具說服力。
相比較當時的一些建言,可以說,幾乎沒有人能達到這樣的水平,甚至包括康有為、梁啟超在内。
曾有人将袁世凱當時的主張和康有為的改革主張作了比較,分析說:袁世凱改革側重于地方,而康有為一直幻想從中央開始,從可能性上來說,康有為的主張很難付諸實施。
從對朝廷老臣勳舊的态度來看,袁世凱主張懷柔對待,妥善安排,不激化矛盾;而康有為對此卻非常魯莽,“殺二品以上阻撓新法大臣一二人,則新法行矣”。
相比較而言,以實行政治的方法來說,康有為就顯得幼稚得多,容易使改革産生對立面。
從動機上看,袁世凱的新政措施,明顯地站在國家的立場上,沒有個人謀私利的色彩;而康有為的主張,很多都含有個人目的,比如在一些機構的設置上等,個人的目的性非常明确。
袁世凱上書翁同alt,後來有人認為,那是因為袁世凱看到李鴻章受冷落了,自己失去了靠山,所以急切地想尋找一個新主子,便以上書的方式去接近翁同alt。
這樣的評價,怎麼都有點太聰明的意味。
中國的史書評價,在很大程度上,都有這樣的聰明之處,聰明得就像一本本兵書,随處都埋藏着殺機和陷阱。
對作為朝廷命官,同時又跟甲午戰争的爆發有着很大幹系的袁世凱來說,在清國遭受日本重創的情況下,向朝廷表明自己的想法和立場,迫切地希望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那是最自然不過的了。
至于上書翁同alt,那也是讓皇帝閱示的唯一路徑。
至于個人的恩怨和派系,在國家大事面前,也可以暫時放在一邊。
因此,袁世凱通過翁同alt對光緒的上書,完全沒有必要考慮得過于細緻。
隻不過這兩
袁世凱本來就不是一介武夫,相反,無論是在見識上,還是辦事能力上,在那個時代中,他一直是出類拔萃的。
跟當時的很多中國人一樣,對于甲午戰争的失敗以及日本的崛起,袁世凱進行了深刻反思。
當多數人的思想還停留在傳統的框架,一心隻想走洋務運動的捷徑時,袁世凱已對于西方的政治制度另眼相看了。
袁世凱琢磨的是如何借鑒西方的政治制度,達到變法圖治,從而改變清國腐朽堕落的狀況。
這個時候,李鴻章由于甲午戰争的失敗,在朝廷内外招緻了冷遇,甚至招緻一片聲讨。
朝野主持朝政的,是當初的“主戰派”翁alt同。
這個時候,相對賦閑的袁世凱選擇了挾策以進、上書言事這一舊式文人普遍采用的幹政形式和進身之路,闡述他對于時局的看法和挽救方策。
因為當時的袁世凱的官職是直隸按察使,在這個級别中,沒有直接上書皇帝的權力,袁世凱隻好通過主持朝政的翁同alt,給光緒皇帝連上了兩個帖子,主張新政,倡議變法。
從這兩個條陳中,可以看出,袁世凱對于當時的形勢和變法的必要性有着很深入的思考,也提出了頗有建設性的解決辦法。
《條陳》指出:當時的中國,處在被列強包圍并不斷蠶食的危難境地,振興的唯一道路,就是效法西方,實行變法。
袁世凱批評了反對變革的“用夷變夏”之說,指出西方國家的富國強兵之道,已被實踐證明卓有成效。
在這種情況下,清國必須借用各國新法,擇善而從。
相比較而言,清國從三代以來,一直沿用的是舊制,很難适應新形勢的需要。
因時制宜,應是大勢所趨。
袁世凱認為,國門既然打開,想閉關自守已不可能,不如以一種主動的姿勢去變法,去改革。
袁世凱認為,中國落後于西方國家的根本原因是制度落後,應該效法西方尤其是日本的成功之道,迎頭趕上。
袁世凱的這兩個條陳,包羅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多方面的改革設想,可以看出,袁世凱對于中國的變革狀況,是有很深入思考的,它涵蓋了袁世凱的早期思想。
中心思想是向西方學習,在此大前提下,對清廷的用人、理财、經濟、軍事、外交實行全面改革。
這本萬言書裡的思想,既有實際措施,也有解決辦法。
在具體措施上,袁世凱提出了一些想法:(1)設立館院。
設想它是一種既像學校又像議事組織一類的機構,聘請一些精通各種學問的西洋人、旅外華人,聽取或采擇他們的學問和主張。
(2)改革八股考試,講求實學,新開特科,廣取深通洋務之士。
(3)開辦學堂,培養理财、建造諸方面的新式人才。
(4)注重外交,慎選駐外使節。
“必須能勝其任,素知彼國情形者,始可派以前往。
”慎擇幹員,辦理邊疆各地交涉事宜。
(5)裁汰冗員,精簡吏治。
在經濟方面,袁世凱提出的振興主張為:(1)學習西方現代經濟,鑄銀錢、設銀行、造紙币。
(2)繁興商業,設立商會。
(3)廣集商股、舉借外債修築鐵路,實行官督商辦。
注重發展鐵路沿線的商務和礦務。
(4)開發礦藏,鼓勵商辦,保護礦主。
(5)鼓勵、扶助開設工廠。
資力不足者,國家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給予貸款,以資扶持。
(6)發展郵政。
(7)以海關管理方法清理厘卡。
值得一提的是,袁世凱的這兩個條陳,都是着眼于實際提出的一些有力措施,并沒有提到時人動辄倡言的“以夷制夷”等小聰明的方式;或者幻想通過《萬國公法》來限制列強的擴張等。
在袁世凱看來,甲午戰敗後的中國,同列強已無平等可言,無公法可據,談不上真正的睦鄰和可靠外援,隻有正視現實,依靠自己,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上,才有真正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否則很容易在别國的利益争奪和妥協中被犧牲。
有人曾評價說:就袁世凱的這兩件條陳而言,可以看出,袁世凱無論是對國際局勢的分析,還是改革方案的設立,都比當時的京官顯得有遠見卓識,變法的道理也講得頭頭是道,極具說服力。
相比較當時的一些建言,可以說,幾乎沒有人能達到這樣的水平,甚至包括康有為、梁啟超在内。
曾有人将袁世凱當時的主張和康有為的改革主張作了比較,分析說:袁世凱改革側重于地方,而康有為一直幻想從中央開始,從可能性上來說,康有為的主張很難付諸實施。
從對朝廷老臣勳舊的态度來看,袁世凱主張懷柔對待,妥善安排,不激化矛盾;而康有為對此卻非常魯莽,“殺二品以上阻撓新法大臣一二人,則新法行矣”。
相比較而言,以實行政治的方法來說,康有為就顯得幼稚得多,容易使改革産生對立面。
從動機上看,袁世凱的新政措施,明顯地站在國家的立場上,沒有個人謀私利的色彩;而康有為的主張,很多都含有個人目的,比如在一些機構的設置上等,個人的目的性非常明确。
袁世凱上書翁同alt,後來有人認為,那是因為袁世凱看到李鴻章受冷落了,自己失去了靠山,所以急切地想尋找一個新主子,便以上書的方式去接近翁同alt。
這樣的評價,怎麼都有點太聰明的意味。
中國的史書評價,在很大程度上,都有這樣的聰明之處,聰明得就像一本本兵書,随處都埋藏着殺機和陷阱。
對作為朝廷命官,同時又跟甲午戰争的爆發有着很大幹系的袁世凱來說,在清國遭受日本重創的情況下,向朝廷表明自己的想法和立場,迫切地希望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那是最自然不過的了。
至于上書翁同alt,那也是讓皇帝閱示的唯一路徑。
至于個人的恩怨和派系,在國家大事面前,也可以暫時放在一邊。
因此,袁世凱通過翁同alt對光緒的上書,完全沒有必要考慮得過于細緻。
隻不過這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