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練兵,還是抓權?

關燈
甲午戰争的潰不成軍,對年輕氣盛的袁世凱來說,打擊是巨大的。

    清朝的軍隊由早期的八旗和綠營,到晚清時曾國藩湘軍、李鴻章淮軍,建制上發生了很大變化,裝備和作戰能力有了很大進步,在平定太平天國和撚軍中,摧城拔寨,攻無不克,沒想到遇到小小的日本,竟如此不堪一擊。

    這一點,讓清軍上下感到震驚。

    熟讀兵書的袁世凱感到怎麼都不能理解,也咽不下這口氣。

     戰争期間,袁世凱的差事是:前往山海關外處理前線軍務,協助周馥向前線轉送軍需物資。

    因為不在前線,袁世凱有力使不上,隻好給有關部門不停上書,談及自己軍事上的一些想法和策略。

    袁世凱的這些建議,大都石沉大海。

    甲午戰争失敗後,李鴻章因為被朝廷認定為消極作戰,同時又作為替罪羊簽訂了《馬關條約》,引起朝野上下的不滿,全國上下一片聲讨。

    袁世凱也朝議不佳,有不少人将中日戰争的爆發怪罪于袁世凱在朝鮮的肆意妄為。

    重壓之下,李鴻章隻好躲進北京的賢良寺避風頭,袁世凱也灰溜溜地告假回河南省親。

     甲午風雲的硝煙散去之後,袁世凱一方面招集了一幫幕友,靜居于京城的河南會館,參考一些現代軍事著作,嘗試撰寫現代兵書;另一方面,袁世凱還有意拜訪了不少富有名望的大臣。

    湘軍名将劉坤一,就是在與袁世凱的交談中,發現這個年輕的河南人是個人才。

    劉坤一很快向光緒皇帝力薦袁世凱,認為袁世凱堪用。

    很快,光緒正式召見了袁世凱,以示鼓勵。

    袁世凱在見到光緒之後很激動,寫了洋洋萬言上書,想通過翁同alt遞交給光緒。

    在萬言書當中,袁世凱首先表明甲午戰敗并不可怕,隻要能破除積習,因時變通,便是一個大的轉機;袁世凱陳述了改革軍制、采取西法的重要性;圍繞着向西方學習的中心,對清廷用人、理财、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的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的設想。

    在文中,袁世凱無論對國際局勢的分析,還是對改革方案的設想,都顯出遠見卓識,思路清晰,翔實具體。

    從這一部萬言書可以看出,袁世凱當時對于西方政治、法律、軍事和經濟的了解,并不在康有為之下;而且袁世凱的措施和手段,遠比康有為的想法更切實可行。

    遺憾的是,袁世凱的上書,并沒有引起習慣于傳統思維的翁同alt的重視,上書仍是石沉大海。

     因為竭力主張變法,袁世凱對于甲午戰争之後興起的各種力量極其關注。

    袁世凱上書後不久,康有為、梁啟超在北京發起成立第一個維新政治團體——強學會。

    袁世凱積極參與其中,并為強學會捐納了五百金。

    在當時,這是一筆不小的數目,由此可見袁世凱對于維新的熱衷。

    當然,袁世凱對于康有為等的做派稍稍有點看不上,認為他們畢竟是書生意氣,很難成大事。

    很快,天賜良機,袁世凱的鑽研有了用武之地,清廷此時打算組建一支現代化部隊,讓各大臣推薦人才。

    在李鴻藻、翁同alt、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人的聯合舉薦下,光緒帝下旨,任命袁世凱為新建陸軍督辦大臣。

     關于袁世凱的升遷,後來長期駐中國的日本記者佐藤鐵治郎在他1909年出版的《袁世凱》一書中,曾經記述過這樣一段轶聞:馬關談判時,李鴻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談判之餘閑聊,說到中國人才難得的話題。

    伊藤博文就問李鴻章:“袁世凱現任何事?”李鴻章說:“小差事無足輕重。

    ”伊藤博文就說:“以袁世凱之才,僅任無足輕重小事,無怪無人才也。

    ”如果這段談話屬實的話,從中可以看出,日本政界對袁世凱還是有敬畏之感,知道袁乃難得人才,清之能臣。

     alt 小站練兵時的袁世凱 1895年底,袁世凱奉旨前往距天津六十餘裡、離北京三百裡左右,素有京津南大門之稱的潦水套,這裡是天津與大沽口之間的一個小站,所以也稱小站。

    後來,這個地方被正式命名為新農鎮。

    在這裡,袁世凱接管了舊式定武軍,按照朝廷的旨意,督練清廷的第一支新建陸軍。

    小站練兵的重任,讓時年三十六歲的袁世凱意氣風發。

    從少年起,袁世凱的志向就是帶兵打仗,現在有了這個機會,袁世凱内心的激蕩就可想而知了。

    當年編練朝鮮親軍,袁世凱主要以淮軍操練法為主,吸納了一些英美和德式操練法。

    此番小站練兵,袁世凱的目标是打造全新的現代軍隊,自然不能采取訓練淮軍的舊辦法,而是全盤更新,以西方和日本現代陸軍的方式,對這支軍隊進行改造。

     一是編制上:新建陸軍以過去4750名定武軍為基礎,又在河南、山東、皖北、蘇北、奉天等地招募2250人,共計7000人,編為一軍。

    聘請了十多名德國、日本、美國軍事教官教學;成立了陸軍督練處,下設參謀、執法、督操三個營務處及糧饷局、軍械局、轉運局、軍醫局、教習處等,訂立各種章程,完善軍隊的組織制度;建制以德國和日本軍隊為準,分為步、炮、馬、工程、辎重五個兵種。

    各兵種内部分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