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英勇,還是退縮?
關燈
小
中
大
雖然朝鮮的兩次叛亂被平定,但這個半島國家的境況,并沒有得到緩和,而是變得更加複雜了——1885年3月,繼日本外相井上馨恫吓朝鮮得手之後,日本政府又派宮内大臣伊藤博文來中國,對清政府在朝鮮的做法提出抗議。
伊藤博文到達天津之後,清政府命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與之談判。
伊藤博文覺得李鴻章很難對付,徑直跑到北京總理衙門,要求直接跟清政府進行對話。
總理衙門在接待了伊藤博文之後,令其返回,仍跟李鴻章交涉。
接下來的會談中,日本方面除提出道歉和賠償要求外,還要求中方嚴懲朝鮮事件中的“罪魁禍首”袁世凱。
日本方面提出,朝鮮之所以陷入混亂,完全是袁世凱一手挑起的。
經過近一周的讨價還價,雙方簽訂了《中日天津條約》,内容共有三條:中日兩國四個月内撤出駐朝軍隊;兩國均不許派員教練朝鮮軍隊;朝鮮今後若發生事變,中日兩國或一國向朝鮮出兵,必于事前相互告知。
至于懲處袁世凱一事,經過“太極高手”李鴻章的一番敷衍,也就不了了之。
後來的事實證明,在《天津條約》的簽訂上,尤其是關鍵條款“朝鮮今後若發生事變,中日兩國或一國向朝鮮出兵,必于事前相互告知”這一條文上,李鴻章還是上了小字輩伊藤博文的“套”,為後來甲午中日戰争埋下了禍根。
日本勢力蠻橫向朝鮮滲透之時,俄國、英國及其他列強,對朝鮮也蠢蠢欲動。
對于當時清國在朝鮮的宗主國地位,列強有意睜一眼,閉一眼,不予承認。
與此同時,随着自主意識的增強,朝鮮也對這種不成文的宗藩關系心存不滿,一直盤算利用矛盾,争取獨立和自由。
在俄國的誘使下,朝鮮背着清國,與俄國簽訂了《通商條約》,規定:締約國有權将軍艦開到另一方的任何港口,不管這些港口是開放的還是封閉的。
這等于宣告俄國對朝鮮的獨特地位。
英國在知曉了這一項協議的内容後,先下手為強,以防止俄國入侵朝鮮為由,強占了朝鮮的巨文島。
到了1885年7月,由于中、日兩國已從朝鮮撤回軍隊,俄國對朝鮮的幹涉越來越多。
俄國使者面見朝鮮國王,要求朝鮮接受俄國保護,并且幫助朝鮮訓練軍隊。
國王李熙一邊報朝廷,一邊緻函李鴻章,要求清國對此事給個說法。
顯然,朝鮮方面想以強大的俄國,對清廷進行施壓。
清廷和李鴻章無奈之下,隻好打出大院君這張舊牌——李鴻章與已在中國的大院君進行了會談,又跟朝鮮國王李熙進行溝通後,從維護宗主國的利益考慮,決定将比較親近清國、思想趨向于保守的大院君派回朝鮮國内。
在李鴻章和清廷看來,無論從哪方面來說,舊派的大院君對于維護中朝現有關系都是有好處的,大院君回國後,不僅能增加親中派的勢力,也能有效制衡他的兒子、朝鮮國王李熙,以及變化無常的闵氏。
大院君歸國的消息在朝鮮傳出之後,闵氏家族感到惴惴不安。
闵妃竟派人攜重金來到天津北洋大臣衙門,以行賄來乞求李鴻章阻止大院君回國。
這樣的舉動讓李鴻章啼笑皆非。
闵妃集團的堅決反對,使得送還大院君歸國的計劃不得不推遲。
朝鮮統署大臣金允植向李鴻章建議,讓朝鮮國王李熙親自寫一封信給父親大院君,懇請他回國協助事務。
這樣,大院君的歸國,就有了充足理由。
在等待李熙信函的過程中,李鴻章一直考慮讓誰來承擔護送大院君回國的重任。
一開始,李鴻章準備派一個心腹将領率五百人馬護送,但随即,李鴻章想到了正在河南老家的袁世凱,覺得還是由熟悉朝鮮國情的袁世凱擔當比較合适。
于是急招在河南陳州的袁世凱火速趕到天津。
袁世凱接到電報後,一路兼程,晝夜狂奔,甚至因此累死了一頭騾子。
到了天津之後,李鴻章見到袁世凱的第一句話就是:“現在的局勢就如同演戲,觀衆已到,隻等你出場了。
”袁世凱問明情況之後,請求與丁汝昌一道帶兵前往,李鴻章搖了搖頭,笑着說:“韓人聽說大将軍去,肯定會歡聲雷動,誰敢抗拒呢?至于其他人,就不需要了,你隻需帶數十個随從就行了。
” 9月下旬,朝鮮國王李熙懇請其父歸國輔政的信函到達。
大院君李alt應和袁世凱可以名正言順上路了。
袁世凱一行分乘北洋水師的兩艘軍艦啟程。
10月3日,袁世凱一行到達仁川後,受到朝鮮民衆的熱烈歡迎。
到達漢城之後,袁世凱對闵妃和李atl應之間的矛盾作了排解調處,規勸李熙不要親近俄國。
數日後,袁世凱離開了朝鮮回天津複命,算是圓滿完成了李鴻章交代的任務。
到了年底,清廷正式任命袁世凱為“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
這樣,時年二十六歲的袁世凱再度回到朝鮮,重新開始他在朝鮮的生涯。
李鴻章特意緻書朝鮮國王李熙,稱袁世凱“奉旨命漢城充辦事大臣,兼襄助一切。
以後貴國内治外交緊要事宜,望随時開誠布公,與以商榷,必于大局有裨”。
可以看出,袁世凱這一次在朝鮮的身份,較過去大不一樣,享有很大的權力。
不過到了這個時候,朝鮮半島形勢變得更加複雜:西方列強的勢力已波及朝鮮,各國已向朝鮮派遣了駐朝使節,朝鮮閉關鎖國的局面不再。
東西方列強盡管在朝鮮的矛盾與角逐日趨尖銳,但他們共同的态度是不承認中國對朝鮮的宗主權
伊藤博文到達天津之後,清政府命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與之談判。
伊藤博文覺得李鴻章很難對付,徑直跑到北京總理衙門,要求直接跟清政府進行對話。
總理衙門在接待了伊藤博文之後,令其返回,仍跟李鴻章交涉。
接下來的會談中,日本方面除提出道歉和賠償要求外,還要求中方嚴懲朝鮮事件中的“罪魁禍首”袁世凱。
日本方面提出,朝鮮之所以陷入混亂,完全是袁世凱一手挑起的。
經過近一周的讨價還價,雙方簽訂了《中日天津條約》,内容共有三條:中日兩國四個月内撤出駐朝軍隊;兩國均不許派員教練朝鮮軍隊;朝鮮今後若發生事變,中日兩國或一國向朝鮮出兵,必于事前相互告知。
至于懲處袁世凱一事,經過“太極高手”李鴻章的一番敷衍,也就不了了之。
後來的事實證明,在《天津條約》的簽訂上,尤其是關鍵條款“朝鮮今後若發生事變,中日兩國或一國向朝鮮出兵,必于事前相互告知”這一條文上,李鴻章還是上了小字輩伊藤博文的“套”,為後來甲午中日戰争埋下了禍根。
日本勢力蠻橫向朝鮮滲透之時,俄國、英國及其他列強,對朝鮮也蠢蠢欲動。
對于當時清國在朝鮮的宗主國地位,列強有意睜一眼,閉一眼,不予承認。
與此同時,随着自主意識的增強,朝鮮也對這種不成文的宗藩關系心存不滿,一直盤算利用矛盾,争取獨立和自由。
在俄國的誘使下,朝鮮背着清國,與俄國簽訂了《通商條約》,規定:締約國有權将軍艦開到另一方的任何港口,不管這些港口是開放的還是封閉的。
這等于宣告俄國對朝鮮的獨特地位。
英國在知曉了這一項協議的内容後,先下手為強,以防止俄國入侵朝鮮為由,強占了朝鮮的巨文島。
到了1885年7月,由于中、日兩國已從朝鮮撤回軍隊,俄國對朝鮮的幹涉越來越多。
俄國使者面見朝鮮國王,要求朝鮮接受俄國保護,并且幫助朝鮮訓練軍隊。
國王李熙一邊報朝廷,一邊緻函李鴻章,要求清國對此事給個說法。
顯然,朝鮮方面想以強大的俄國,對清廷進行施壓。
清廷和李鴻章無奈之下,隻好打出大院君這張舊牌——李鴻章與已在中國的大院君進行了會談,又跟朝鮮國王李熙進行溝通後,從維護宗主國的利益考慮,決定将比較親近清國、思想趨向于保守的大院君派回朝鮮國内。
在李鴻章和清廷看來,無論從哪方面來說,舊派的大院君對于維護中朝現有關系都是有好處的,大院君回國後,不僅能增加親中派的勢力,也能有效制衡他的兒子、朝鮮國王李熙,以及變化無常的闵氏。
大院君歸國的消息在朝鮮傳出之後,闵氏家族感到惴惴不安。
闵妃竟派人攜重金來到天津北洋大臣衙門,以行賄來乞求李鴻章阻止大院君回國。
這樣的舉動讓李鴻章啼笑皆非。
闵妃集團的堅決反對,使得送還大院君歸國的計劃不得不推遲。
朝鮮統署大臣金允植向李鴻章建議,讓朝鮮國王李熙親自寫一封信給父親大院君,懇請他回國協助事務。
這樣,大院君的歸國,就有了充足理由。
在等待李熙信函的過程中,李鴻章一直考慮讓誰來承擔護送大院君回國的重任。
一開始,李鴻章準備派一個心腹将領率五百人馬護送,但随即,李鴻章想到了正在河南老家的袁世凱,覺得還是由熟悉朝鮮國情的袁世凱擔當比較合适。
于是急招在河南陳州的袁世凱火速趕到天津。
袁世凱接到電報後,一路兼程,晝夜狂奔,甚至因此累死了一頭騾子。
到了天津之後,李鴻章見到袁世凱的第一句話就是:“現在的局勢就如同演戲,觀衆已到,隻等你出場了。
”袁世凱問明情況之後,請求與丁汝昌一道帶兵前往,李鴻章搖了搖頭,笑着說:“韓人聽說大将軍去,肯定會歡聲雷動,誰敢抗拒呢?至于其他人,就不需要了,你隻需帶數十個随從就行了。
” 9月下旬,朝鮮國王李熙懇請其父歸國輔政的信函到達。
大院君李alt應和袁世凱可以名正言順上路了。
袁世凱一行分乘北洋水師的兩艘軍艦啟程。
10月3日,袁世凱一行到達仁川後,受到朝鮮民衆的熱烈歡迎。
到達漢城之後,袁世凱對闵妃和李atl應之間的矛盾作了排解調處,規勸李熙不要親近俄國。
數日後,袁世凱離開了朝鮮回天津複命,算是圓滿完成了李鴻章交代的任務。
到了年底,清廷正式任命袁世凱為“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
這樣,時年二十六歲的袁世凱再度回到朝鮮,重新開始他在朝鮮的生涯。
李鴻章特意緻書朝鮮國王李熙,稱袁世凱“奉旨命漢城充辦事大臣,兼襄助一切。
以後貴國内治外交緊要事宜,望随時開誠布公,與以商榷,必于大局有裨”。
可以看出,袁世凱這一次在朝鮮的身份,較過去大不一樣,享有很大的權力。
不過到了這個時候,朝鮮半島形勢變得更加複雜:西方列強的勢力已波及朝鮮,各國已向朝鮮派遣了駐朝使節,朝鮮閉關鎖國的局面不再。
東西方列強盡管在朝鮮的矛盾與角逐日趨尖銳,但他們共同的态度是不承認中國對朝鮮的宗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