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英勇,還是退縮?

關燈
,因而故意不把袁世凱視做清政府駐朝的全權代表。

    這樣在朝鮮的外交圈子内,清國的勢力就成了最受排斥、最受歧視的人物和機構。

    列強們各懷心思:日本一心想讓朝鮮擺脫清國,投入自己的懷抱,甚至想一下子吞并朝鮮;俄國則想把朝鮮當做南下的一個基地;英國等其他列強,也想利用朝鮮的不穩定,慢慢蠶食朝鮮,從而控制遠東。

    與此同時,作為朝鮮王國本身,李熙一方面想擺脫清國,圖謀自強自立;另一方面,又對日本和西方列強的虎視眈眈感到害怕,唯恐擺脫了狼,卻引來了虎,行動上一直首鼠兩端,拿不定主意。

    同時,對于袁世凱的強勢,既恨又怕,表面順從,但在背地裡,一直希望能利用各國之間的矛盾達到自己的目的。

     袁世凱正是在這樣的擠壓中,艱難地履行自己的職責。

    袁世凱專門寫了一篇《朝鮮大局論》,呈交朝鮮政府,闡述朝鮮“依中國”有六大好處,“背中國”有四大害處。

    在行動上,袁世凱一直顯出強硬的“上國”風格,以區别于其他國家,在很多事情甚至是一些細枝末節上,強硬堅決,毫不相讓。

    1890年,朝鮮趙太妃病逝,按照清國禮節,藩屬國國王、王妃去世,需派“訃告使”到北京,向禮部告訃,然後由清廷派使節前往賜祭,并賜谥号。

    趙太妃病逝,朝鮮遲遲沒有派“訃告使”前往北京。

    袁世凱毫不馬虎,不斷敦促朝鮮王室派使者去北京告知。

    在袁世凱嚴格敦促下,朝鮮隻好派使者前往。

    袁世凱的武斷和專橫,自然引起了其他國家公使的不滿,尤其是日本,本以為朝鮮已是自己的囊中之物,沒想到斜刺裡殺出一個袁世凱,讓他們如芒在背。

    日本緻書清政府,請清政府命袁世凱訪問東京,與日本大臣面商有關朝鮮事宜。

    日本向袁世凱提出十二條忠告,讓袁世凱不要幹涉朝鮮的主權,讓朝鮮自主變法,以圖自強。

     袁世凱在朝鮮的鐵腕政策,讓日本恨之入骨,其他國家的公使,對于袁世凱也頗有微詞。

    尤其是俄國,因為幾次與朝鮮的密約被袁世凱識破,也對袁世凱咬牙切齒。

    美、英、俄等國聯合起來向清廷告狀,指責袁世凱幹涉朝鮮内政,要求處理袁世凱。

    對于袁世凱在朝鮮所處的地位和境況,李鴻章當然很清楚,他知道袁世凱在朝鮮獨斷專橫、情緒暴躁,也明白袁世凱竭力維護清國“上國”地位的一片苦心和難處。

    1890年袁世凱赴朝鮮擔任辦事大臣三整年時,李鴻章在給朝廷的報告中,給袁世凱寫下了“血性忠誠,才識英敏,力持大局,獨為其難”的十六字考核評語,稱袁世凱駐朝三年,辦事得宜,仍留朝鮮,并賞以道員升用,加二品銜。

    清廷同意了李鴻章的請求。

     李鴻章重用袁世凱是有充足理由的。

    除了在外交上據理力争外,袁世凱在朝鮮經濟、交通、财貿的發展上面,也顯示了自己的才能。

    尤其是華商在朝鮮的滲透上,袁世凱做了很多工作。

    他設置了巡警,專門保護華商在朝的利益,設立各商幫會館,建立董事,制定了很多有利于華商的政策、措施,以促進華商經濟的發展。

    袁世凱還奏請總稅務司撥款萬元,招租商局輪船一艘,來往于仁川、上海之間,打破了日本在中朝之間商貿運輸的壟斷。

    後來,又鼓勵同泰順商行集資購買貨輪兩艘,每年接運朝鮮漕運糧十萬擔以及中國貨物,發展了中國在朝鮮的運輸業務。

    并且,在龍山、仁川、釜山、元山四處設立中國在朝商務理事,管理華商在朝的商務,既增加了關稅,也促進了華商的有序發展。

    到了袁世凱任職的後期,在朝華商的實力已經超過了日本。

    在袁世凱離任的前一年,僅在漢城的華商就有八十多家,人數達六千以上。

     袁世凱在朝鮮的努力工作,也赢得包括闵氏在内的朝鮮最高層的尊重。

    闵氏也由最初的親日,轉向了親中。

    朝鮮國王也曾幾次對袁世凱予以嘉獎。

    1893年,袁世凱再一次三年期滿。

    朝廷授予袁世凱浙江溫處道職官位,但讓袁世凱暫免赴任,仍留駐朝鮮。

     現在論及袁世凱在朝鮮的表現,有兩種鮮明對立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袁世凱擔任駐朝公使期間,就像一個“近代班超”一樣,為維護國家主權的完整以及清國的利益,與歐洲列強、日本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争,如果不是袁世凱,朝鮮很可能在甲午戰争前就被日本吞并。

    袁世凱在朝鮮所做的一切,功不可沒。

    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甲午戰争的爆發,跟袁世凱在朝鮮的做法有關,正是袁世凱在朝鮮的頤指氣使,嚴重傷害了朝鮮官員的民族自尊心,促使其産生了嚴重的離心傾向,也使日本找到了借口,發動了甲午戰争。

    這兩種争鋒相對的觀點,其實都有偏頗。

    對于袁世凱來說,當年在朝鮮所做的一切,的确是鞠躬盡瘁——清國畢竟是弱國,在那種情況下,能與西方列強及日本周旋十多年,已屬相當不易。

    至于甲午戰争的爆發,這實際上是崛起的日本旨在侵略中國和朝鮮的陰謀,即使沒有袁世凱,他們還會找出另外的借口吞并朝鮮,進攻中國。

    實力的改變,意味着過去的均衡肯定會被打破。

    從這一點上看,中日戰争的爆發是必然的,它即使不是發生在甲午年,也肯定會發生。

     後來公布的資料顯示,甲午中日戰争的爆發,絕不是偶然。

    在此之前,日本就為迎戰中國做了一系列的準備,